在關係中彼此相「醫」
◆張德聰:反璞歸真,尋找「真」幸福
如果每一個人在自己的本分本業上,
都能夠敬重自己的責任,並且付出真心實意,
相信社會上「假」的事件必定會大幅減少。
◆賴其萬:不容忽視的特別關係
不同於一般的人際關係,
需要更多的互信、互重、互諒。
◆黃煜晏:信任,看見彼此的心意
在醫病對立,甚至互相仇視的現在,純粹的信任,是難能可貴的。
◆王郁惠:心理師,複雜且多元的醫療新角色
醫院心理師的工作,可以說是既創新又具挑戰性。
其 他 重 點 文 章
◎ 李維榕:父母總以為孩子需要保護,但很多時候,孩子是扮演著父母的守護者。
◎ 舒霖:自負與自卑,常常只是一線之隔。
◎ Allan媽媽:再小的孩子,也有「獨處」的需求。給他們適度的自由,是一種尊重和放手。
人 物 專 訪
※「穀物磨坊」Amy:每個人的路不盡相同,但唯有耐心守護及堅持,夢想絕對可以發酵、成型。
※ 陳金滿:高度的認同感、互助和樂的氣氛,讓人感受到「張老師」絕對是一個溫馨的大家庭。
新 書 導 讀
張立人《生活,依然美好──24個正向思考的祕訣》
作者用活潑詼諧的筆調,描述醫療現場或戲謔或悲愁的生命故事,並提供正向思考的「遇見幸福的祕訣」及剖析精神疾患的「幸福小辭典」,期盼每個人都能找到美好的生活方式。
心 理 新 知
大陸菁英教育下的焦躁心理
戰勝「貧困」,先「自我肯定」│不懂得當父母,好竹也會出壞筍│培養正向特質,職能新焦點│「興奮」有助安撫焦慮│年節吃多、買多,是「鴕鳥心態」?
作者簡介:
張老師月刊
張老師月刊(Living Psychology)
創刊於1977年,多次榮獲行政院新聞局【優良雜誌金鼎獎】及【優良雜誌推薦獎】。
這本雜誌,有豐富的社會心理探討、趣味的自我心理探索、最新的心理資訊和學者專家的解析。我們談快樂和成功,也談挫折和憂傷。我們喜歡光明面,但也試圖去理解幽微和黑暗。我們傾聽理性和堅強的故事,也願意探索感情的衝動和脆弱。
是一本兼具大眾心理、校園輔導的好雜誌。
網站:http://www.lppc.com.tw/
臉書:http://www.facebook.com/lppc.com.tw
章節試閱
張立人:用思考與閱讀問診
文/李偉鳳 攝影/李昌元
前言:思考與閱讀,是張立人開拓自我的方式,也使他在從醫過程中,能夠用另一種角度,觀看病人的世界。讀、想、實踐,張立人漸漸找到自己的前進方式和路向。
世代務農的勤儉保守家庭、重視課業的父母、顯少與外界互動的生活模式……,內向、寡言,是張立人的童年寫照。
前不久,在一次聚會場合,闊別二十多年的小學同學笑說張立人變活潑了,像是變了一個人。
寂靜裡的火花
真的變很多嗎?張立人忍不住回憶起國中時期的兩次「突破」。
一次是地方政府推行「小市長」活動,因為成績優異,他被班導師挑選去與其他學生競逐。難題來了,他得拜訪四十個班級,懇請同學們賜票。
另一次,則是因為他拒絕參加團體競賽,沒想到卻因此被老師懲罰,要他參加演講比賽。張立人笑說:「這個懲罰真的很特別!」原本參加團體競賽還能隱藏在人群中,這下他得一個人面對評審專注的目光。當時他覺得壓力很大,但為了將功抵罪,他只好認真練口條、動作。
這兩次,他都必須離開自己固守的安全圈,到公開場合跟不認識的人表達自己。令他驚訝的是,最後自己竟然都得到前三名!
一旦接受挑戰,絕對會盡力做好,是他在求學路上對自己不變的期許,他也用同樣的期許達成學科之外的目標。他笑道,事後發現原來自己有走出去的能力,當初自己也許有社交恐懼,老師的別出心裁,讓他有跨出一大步的機會。
一向專注學業而顯得個性內向的他,不知不覺在自己封閉靜謐的小天地中綻放了火花。
張立人也提到,大學有一回獨自到鋼琴房練琴,那是個寒冷的聖誕夜,校園裡沒什麼人,意外遇見另一位同樣形單影隻的同學,兩人在琴房中侃侃而談,相談甚歡。他笑說,後來兩人沒有繼續聯絡。也許從小到大的他不是不能與人交流,只是不知道要如何延續、經營情誼。
第一次的叛逆
數十年前,在臺灣,醫生具有崇高的社經地位。當張立人考上第一志願:臺大醫學系,屏東的鄉親們可說深感與有榮焉,興奮地為他放鞭炮慶賀。
但是,大二時,張立人開始產生疑問,他不確定自己一路以來的奮進求知,是真心喜歡,還是只為了滿足內在的虛榮感?
從小,父母管教嚴格,用功念書、考上好學校,是張立人背負的唯一任務與期待;但,他還有一方小小世界,是沒有說出口的祕密。
家裡有個書櫃,爸爸專屬的,裡面擺滿許多典籍。從國中開始,張立人經常到書櫃「尋寶」。對他來說,這是生活最大的調劑。另一方面,父權當道的家庭裡,父親向來矜持寡言,父子間總有一面無形的牆隔著。張立人說:「讀爸爸的書,也讓我感覺和他產生了連結,很微妙。」
一路累積大量的課外閱讀,澆灌著思考的苗,好奇、懷疑,激盪出許多問號。最後,張立人決心轉讀歷史系。
醫學轉歷史?該怎麼向父母開口?怎麼面對鄉親一雙雙眼睛流露的殷殷期待?不知如何與父母溝通的張立人,鼓起勇氣打電話給父親,父親只淡淡地回了一聲:「喔」便掛斷。後來祖母居中協調、平靜勸說,也告知張立人,父母以淚洗面,非常擔憂他的未來。張立人說:「面對家人的期望會不忍心,最後還是打消念頭。」
張立人提到,其實他的父親是家族裡第一個離農的子弟,違背了傳統,靠自己的能力擔任公務員;想來,父親身上那堅持自我開創的因子,遺傳到自己身上,再次展開了撞擊。
行醫,用文史哲的精神關照人生
對閱讀和寫作的興趣,是從國中開始,國文老師的循循善誘,引導張立人累積閱讀的能量,後來,他更在史學、歷史故事中發現無窮的想像空間和人文思想,他強烈感受到,人文,才是自己真正的熱情所在。
轉讀歷史系未果,大四時,張立人退而求其次,用輔修的方式,另外選讀自己也非常喜愛的中文系課程。從轉系念頭到修輔系,他把握機會向文學院的教授請益,教授們或強調發展原創性的見解,或鼓勵他往中文學界深耕,也有建議他留在醫學界,以便對社會發揮影響力─-這些話語,似乎預示他往後的人生方向。
或許是文史哲學的薰染,張立人在行醫現場「看見」和「思考」,也懂得世間的繁茂多元。
「接觸精神醫學之後,我才開始享受跟人互動的過程。」張立人提到,有時與病人晤談,會產生「誰是醫生、誰是病人」的角色錯置,自己成為病人學習的對象,而病人也有值得學習的情操,例如想捐贈器官、當大體老師,讓他很欽佩,也讓他發現,病人不只是被治癒被教導,每個人都是人師。
張立人說,文學使他有幽默感、同理心,能用「觀照」的角度在行醫現場發現生命養分,且在醫病之間保持適當空間,不被病人的情緒捲進去。
在臺大醫院雲林分院服務期間,一位病人不願住院治療,後來是院裡的工友幫忙化解。工友跟病人用母語聊天,不認識的兩人聊到共同生活圈,彼此聊開了才勸說:「你最近身體不爽快,來歇睏一下啦~」病人已卸下心防,便答應住院。
張立人說,病人最初抗拒治療,是因為被貼上「病」的標籤,而工友建立情感、婉轉表達解除了窘境。張立人從所見所聞學習,看見在地文化和語言習慣。之後跟病人溝通,也開始使用大眾語彙。他靦腆笑說:「像老人家有憂鬱症,卻不願意服用藥物,有時候會解釋:『看起來你有腦神經衰弱,我給你開一些較顧腦的』(臺語),病人就比較能接受。」
張立人也探索生死議題、存在主義,會對這些有興趣,是因為剛到臺大醫院實習時,他負責照看一位瀕死女性。她外表蠟黃、身形乾枯,心跳次數逐日減少,張立人第一次目睹死亡的歷程,看著病人的生命一點一滴流逝。當下的他不禁思索人生意義,他感到困惑,人一生只為了這個結果嗎?人來到世間是大自然為兩性設下的陷阱?人類的存續只是應付這個陷阱,不斷重複、徒勞?人生究竟該怎麼過?
後來他參酌哲學思考,他想,可以盡力而為的,便是不斷探索,讓自己的生活過得有意義且愉快。
成長不止步,實踐新方向
前不久,張立人離開服務數年的醫院,回臺北開拓新的治療場域。他說,在大醫院服務穩定、頭上會有光環,但自己的醫學觀及人生觀,與既有體制相異,所以選擇離開。
這一次,在臺北打拚,讓他憶起當年北上讀大學的感受--城市裡許多富貴世家的後代不愁居住與吃穿,對比自己來自鄉村的家世落差,有些無奈。「鬱鬱澗底松,離離山上苗」他讀起左思〈詠史詩〉,說自己曾覺得困在底層,感嘆「地勢使之然,由來非一朝」;但後來轉念,要為自己決策、負責,他笑言現在是以「振衣千仞崗,濯足萬里流」來砥礪心志。
他在文學中看到不同的人生觀,瞭解他人歷程和心路轉折,慢慢修正,為自己做出理想中的選擇。
習醫、行醫至今,張立人希望好好沉澱,把倉卒之間錯失的、遺忘的找回來。他回想大學時代因為渴求知識,幾乎不參與同儕聚會,蟄居於網路世界,「那時候自我要求高、無法放鬆,如果能從頭,我想要和大家互動、體驗生活。」
對於未來,張立人以成為更好的「人」為目標,希望像電影「深夜加油站遇見蘇格拉底」中的神祕老者,無懼於生命的限制與脆弱,心靈澄澈清明而自在,感受大自然美好的聲音,活出豐饒的生命價值。
張立人:用思考與閱讀問診
文/李偉鳳 攝影/李昌元
前言:思考與閱讀,是張立人開拓自我的方式,也使他在從醫過程中,能夠用另一種角度,觀看病人的世界。讀、想、實踐,張立人漸漸找到自己的前進方式和路向。
世代務農的勤儉保守家庭、重視課業的父母、顯少與外界互動的生活模式……,內向、寡言,是張立人的童年寫照。
前不久,在一次聚會場合,闊別二十多年的小學同學笑說張立人變活潑了,像是變了一個人。
寂靜裡的火花
真的變很多嗎?張立人忍不住回憶起國中時期的兩次「突破」。
一次是地方政府推行「小市長」活動,因為...
目錄
2014年2月目錄
張老師月刊 2014年2月號 第434期 目錄
心視野 在關係中彼此相「醫」
賴其萬:不容忽視的「特別關係」
不同於一般的人際關係,需要更多的互信、互重、互諒。
黃煜晏:信任,看見彼此的心意
在醫病對立,甚至互相仇視的現在,純粹的信任,是難能可貴的。
王郁惠:心理師,複雜且多元的醫療新角色
醫院心理師的工作,可以說是既創新又具挑戰性。
期待彼此的同理和尊重 ★陳怡璇
別以為醫生高高在上,我們也有很多的害怕、無力和擔憂。
病痛的脆弱,需要更人性的關懷 ★李偉鳳
面對病痛時,猜疑、擔憂、恐懼……,難免造成病患或家屬一再地追問和確認。
﹝巨塔,遇見春天﹞徵文
難忘的畢業典禮 ★吳淑敏
不平靜的寧靜夜 ★劉育鑫
有我在,請您放心 ★顏珮伊
心主張 張德聰:返璞歸真,找回「真」幸福 ★高惠琳
王浩威:父親的缺席
張立人:葡萄乾
﹝心腦操練坊﹞
保健自律神經,精神自然健康 ★Kaspar
﹝唱自己的歌﹞
從沒想過會走上這條路 ★陳怡璇
──專訪「穀物磨坊」Amy
心探索 楊蓓:苦樂同緣
呂旭亞:與自己的神相遇
吳明富:出走,帶著相機漂流去
鍾文音:絕美愛情的神話建築
﹝心靈後花園﹞
張立人:用思考與閱讀問診 ★李偉鳳
﹝「張老師」家族﹞
陳金滿:這是一個溫馨的大家庭 ★顧敏耀
心關係 李維榕:孩子生病了!
劉惠琴:母女千千結
林蕙瑛:紅毯考驗
李島鳳:我和我自己
心教養 Allan媽媽:尊重孩子的「獨處」需求
舒霖:缺乏自信的自信小王子
楊茂秀:送禮季節裡的兩本「禮物書」
李後璁:黑暗長征
﹝另一種聲音﹞
同理孩子的擔心,釋放自己的情緒 ★陳品皓
心鮮事
﹝心聞捕手﹞
「興奮」有助安撫焦慮│戰勝「貧困」,先「自我肯定」│年節吃多、買多,是「鴕鳥心態」?│不懂得當父母,好竹也會出壞筍│培養正向特質,職能新焦點 ★連芯
大陸菁英教育下的焦躁心理 ★廣梅芳
﹝讀家心聞﹞
張立人:《生活,依然美好:24個正向思考的祕訣》
〈序1〉理性與感性的平衡之旅 ★楊聰財
〈序2〉幸福地活著 ★張立人
﹝偷時間﹞自我成長、親子學堂、心靈饗宴等最新課程和活動
2014年2月目錄
張老師月刊 2014年2月號 第434期 目錄
心視野 在關係中彼此相「醫」
賴其萬:不容忽視的「特別關係」
不同於一般的人際關係,需要更多的互信、互重、互諒。
黃煜晏:信任,看見彼此的心意
在醫病對立,甚至互相仇視的現在,純粹的信任,是難能可貴的。
王郁惠:心理師,複雜且多元的醫療新角色
醫院心理師的工作,可以說是既創新又具挑戰性。
期待彼此的同理和尊重 ★陳怡璇
別以為醫生高高在上,我們也有很多的害怕、無力和擔憂。
病痛的脆弱,需要更人性的關懷 ★李偉鳳
面對病痛時,猜疑、擔憂、恐懼……,難免...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