定價:NT$ 160
優惠價: 9 折, NT$ 144
本商品已絕版
駱芳美:在十五分鐘的差距裡找到「自己」
文/陳怡璇 攝影/李昌元
前言:這對相距十五分鐘出生的「雙生仔」,讓現任美國堤芬大學犯罪防治與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的駱芳美,在姐姐駱芬美(知名歷史學者)自小的優異表現下,成了「永遠的第二名」。卻也讓駱芳美在成長的酸楚中體認到,發展自己的面貌:接受自己、擁有自己、愛自己,是人生中最重要也最快樂的事。
抵達車站,如果正好有一班火車進站,即便不趕時間,你會匆匆地趕忙買票搭車;或者選擇餘裕從容地等待下班火車?駱芳美後來才發現,自己的雙胞胎姐姐和大多數人都選擇「不趕」。那麼,為什麼只有自己總是在乎趕不上那班火車呢?她笑著說:「大概是因為我從小就在『追』吧!害怕一旦慢了一步,就會落差姐姐好幾步……。」
不斷在追趕另一個「應該的一樣」
「哇~哇~」當年,相隔十五鐘,駱媽媽產下了第二個女嬰,突然的血崩昏厥,讓家人慌忙、來不及沉浸在雙胞胎出生的喜悅,更無多餘的心力照料剛出生便受到驚嚇的小女娃。
「大概是生理上的差異帶來心理上的障礙吧。」也許是一出生便碰到母親的狀況,也許就是那「十五分鐘」的差距,從小,駱芳美與雙胞胎姐姐相較,總是顯得軟弱、差一截。她猶記小時兩人幫忙煮菜,當各自把菜端出時,大家都盛讚姐姐的「好好吃喔」,而自己的卻因「菜相」不佳,沒什麼人捧場。「我常因此感到自卑,躲起來哭。」
穿同樣的衣服、跳雙人舞(可以一起得獎)……,從小,父母雖然盡力縮減這對雙生仔的差距;但是,每當旁人認為「妳們是一樣的」,對駱芳美卻是一個極大的壓力。因為兩人同班時,屬於「強者」的姐姐總是拿第一,當大家一起稱讚時,駱芳美便覺得:「他們稱讚的第一並不是我,那個『落差』對我來說是一種打擊。」有時,姐姐突然獲獎,或有其他駱芳美不知道的事情蹦出,「我總會感到一種無形的壓力襲來,也有種被欺騙的感覺,不曉得姐姐還會冒出多少傑作或好成績來!」
大家認為雙生仔應該「一樣」,駱芳美形容,每當姐姐製造出一杯好喝的果汁(表現優異),自己彷彿也接受到來自父母與親友的期待:「那妳呢?」她深知自己還沒有這麼好喝,於是拚命地想追趕姐姐,就怕自己讓他人失望。
有時候會「不甘願」,有時又害怕承擔地躲在姐姐後頭,駱芳美坦言,小時候在追逐姐姐的自己,彷彿就像是一隻小狗不斷地在追逐自己的尾巴,怎麼追也追不上……,「所以,內心裡總有塊容易受傷、沒自信的部分。」
沒跟上,是失落也是契機
由於缺乏自信,成長過程中,無論姐姐如何念書、做哪些事情,駱芳美便當做「榜樣」亦步亦趨地跟上。高中時兩人終於分班,姐姐很快便適應新班級,駱芳美卻只能在下課後,到姐姐的班上看著她與朋友玩,想像她們也是自己的朋友……。
直到大學聯考那年,駱芳美差一分落榜,一直以來,擔心跟不上姐姐的她,最害怕的事終於發生了!她記得當時,父親讓她在懷裡哭了一整天。「其實,爸爸送給了我一份很棒的禮物。」
過去旁人總是一起讚揚兩人的成就,感受到他人看見的是姐姐,讓駱芳美追趕得十分辛苦,「事後想想,當年哭大概不是因為沒考上,而是擔心自己一個人做不來。」然而,爸爸即時的安慰、擁抱,仿如是有人知悉了她心中一直以來的不安與失落,並陪伴著她一起承擔。「很奇怪,哭完的那刻起,我心中那顆『長大』的種子,好像也開始萌芽了。」
一個人去念當時為三專的實踐社會工作科,和念歷史的姐姐正式分道揚鑣,沒跟上姐姐的腳步,反倒開啟駱芳美尋找「我」的路程:第一次找自己的朋友、有自己的想法,獨自到國立臺灣教育學院(今彰師大),經驗不同城市的生活……,「我也發現,心理輔導的路反而更適合我,在當中我學會治療自己的傷,更懂得『人』是怎麼一回事。」
重新認識自己身為老么與雙生仔妹妹,在成長過程中的酸楚和不甘願,駱芳美想起「張老師」曾製作一個關於圓的幻燈片:「當人生很圓滿時,人會一直往前跑,不太會去看周遭環境;可是,一旦有了缺口,人會走得很慢,也更能慢慢去瞭解周遭事務……。」
對於身為醫生的女兒,自小成長在美滿環境的駱芳美來說,「十五分鐘的差距或許就像『缺口』吧。」她體認到,若不是經歷過這些成長的掙扎,自己大概就無法貼近他人的苦痛;而如果自己注定是落後的那個,缺口,或許也代表一種「動力」,提醒她永遠要為自己學習、努力。
接受「異樣」眼光,走出獨特的自己
二十多年前,在姐姐的鼓勵下,駱芳美鼓起勇氣,跟隨先生遠赴美國求學、生活。雖然曾擔憂自己能否面對遙遠、沒有姐姐的異鄉;但是到了國外後,她發現,減少了來自他人的比較,反而更能自在地發展自我。
「一開始在國外生活的心態,與姐姐相處的模式有些類似。」剛開始駱芳美有些懼怕會遭排斥,盡力地想模仿外國人,「但其實我心裡知道,我是不一樣的,尤其我是『華人』。」過去的成長經驗讓她思考,如果先對自己的不一樣心存芥蒂、沒自信,就只能永遠躲在自卑裡:「所以,我告訴自己不要怕,要勇敢『做自己』。」當勇於分享自己的獨特與文化,她發現,反而能夠獲致他人的欣賞、共鳴。
與姐姐各自在不同的專業發展,在不同的國度生活,駱芳美體會到:「同一張臉還是可以過不一樣的人生,遇到事情時,站在姐姐的角度來看事物,是賦予自己另一個不同的思維。」找到自己的步伐,長出自信,就不怕「一樣」。現在,雖然外人看到這對雙生仔仍難免要比較一下,但兩人私底下也常相互砥礪:「我們甚至會不忘想到:當我有了,對方能不能也有一點?」
走出成長過程中的自卑與酸楚,也讓現今的駱芳美在幫助他人時,十分在乎有沒有幫對方找到「自己」。
「我常問別人:你愛自己嗎?」生活於多在乎成就與比較的華人社會裡,駱芳美發現,許多人和過去的自己一樣害怕「獨處」。因為,過度在乎他人評價、想追趕他人、為他人而活時,只剩下一人時,便沒有了自己。「甚至滿腦子和自己清算、鬥爭,想的都是這裡錯了、那個不會,而不敢獨處。」
現今,駱芳美卻很享受獨處的時光:「我會在一個人時傾聽自己的心聲。人生沒有好壞,以感恩的心情與自己相處,有助於累積前行的能量。每年記錄自我的成長,就是我送給自己最好的生日禮物!」
在「十五分鐘的差距」下一路走來的成長,讓她深切體會到,能夠接受自己、擁有自己、愛自己,是人生能幸福、快樂,讓內心更加堅強的來源。
優惠價: 9 折, NT$ 144 NT$ 160
本商品已絕版
駱芳美:在十五分鐘的差距裡找到「自己」
文/陳怡璇 攝影/李昌元
前言:這對相距十五分鐘出生的「雙生仔」,讓現任美國堤芬大學犯罪防治與社會科學學院副教授的駱芳美,在姐姐駱芬美(知名歷史學者)自小的優異表現下,成了「永遠的第二名」。卻也讓駱芳美在成長的酸楚中體認到,發展自己的面貌:接受自己、擁有自己、愛自己,是人生中最重要也最快樂的事。
抵達車站,如果正好有一班火車進站,即便不趕時間,你會匆匆地趕忙買票搭車;或者選擇餘裕從容地等待下班火車?駱芳美後來才發現,自己的雙胞胎姐姐和大多數人都選擇「不趕」。那麼,為什麼只有自己總是在乎趕不上那班火車呢?她笑著說:「大概是因為我從小就在『追』吧!害怕一旦慢了一步,就會落差姐姐好幾步……。」
不斷在追趕另一個「應該的一樣」
「哇~哇~」當年,相隔十五鐘,駱媽媽產下了第二個女嬰,突然的血崩昏厥,讓家人慌忙、來不及沉浸在雙胞胎出生的喜悅,更無多餘的心力照料剛出生便受到驚嚇的小女娃。
「大概是生理上的差異帶來心理上的障礙吧。」也許是一出生便碰到母親的狀況,也許就是那「十五分鐘」的差距,從小,駱芳美與雙胞胎姐姐相較,總是顯得軟弱、差一截。她猶記小時兩人幫忙煮菜,當各自把菜端出時,大家都盛讚姐姐的「好好吃喔」,而自己的卻因「菜相」不佳,沒什麼人捧場。「我常因此感到自卑,躲起來哭。」
穿同樣的衣服、跳雙人舞(可以一起得獎)……,從小,父母雖然盡力縮減這對雙生仔的差距;但是,每當旁人認為「妳們是一樣的」,對駱芳美卻是一個極大的壓力。因為兩人同班時,屬於「強者」的姐姐總是拿第一,當大家一起稱讚時,駱芳美便覺得:「他們稱讚的第一並不是我,那個『落差』對我來說是一種打擊。」有時,姐姐突然獲獎,或有其他駱芳美不知道的事情蹦出,「我總會感到一種無形的壓力襲來,也有種被欺騙的感覺,不曉得姐姐還會冒出多少傑作或好成績來!」
大家認為雙生仔應該「一樣」,駱芳美形容,每當姐姐製造出一杯好喝的果汁(表現優異),自己彷彿也接受到來自父母與親友的期待:「那妳呢?」她深知自己還沒有這麼好喝,於是拚命地想追趕姐姐,就怕自己讓他人失望。
有時候會「不甘願」,有時又害怕承擔地躲在姐姐後頭,駱芳美坦言,小時候在追逐姐姐的自己,彷彿就像是一隻小狗不斷地在追逐自己的尾巴,怎麼追也追不上……,「所以,內心裡總有塊容易受傷、沒自信的部分。」
沒跟上,是失落也是契機
由於缺乏自信,成長過程中,無論姐姐如何念書、做哪些事情,駱芳美便當做「榜樣」亦步亦趨地跟上。高中時兩人終於分班,姐姐很快便適應新班級,駱芳美卻只能在下課後,到姐姐的班上看著她與朋友玩,想像她們也是自己的朋友……。
直到大學聯考那年,駱芳美差一分落榜,一直以來,擔心跟不上姐姐的她,最害怕的事終於發生了!她記得當時,父親讓她在懷裡哭了一整天。「其實,爸爸送給了我一份很棒的禮物。」
過去旁人總是一起讚揚兩人的成就,感受到他人看見的是姐姐,讓駱芳美追趕得十分辛苦,「事後想想,當年哭大概不是因為沒考上,而是擔心自己一個人做不來。」然而,爸爸即時的安慰、擁抱,仿如是有人知悉了她心中一直以來的不安與失落,並陪伴著她一起承擔。「很奇怪,哭完的那刻起,我心中那顆『長大』的種子,好像也開始萌芽了。」
一個人去念當時為三專的實踐社會工作科,和念歷史的姐姐正式分道揚鑣,沒跟上姐姐的腳步,反倒開啟駱芳美尋找「我」的路程:第一次找自己的朋友、有自己的想法,獨自到國立臺灣教育學院(今彰師大),經驗不同城市的生活……,「我也發現,心理輔導的路反而更適合我,在當中我學會治療自己的傷,更懂得『人』是怎麼一回事。」
重新認識自己身為老么與雙生仔妹妹,在成長過程中的酸楚和不甘願,駱芳美想起「張老師」曾製作一個關於圓的幻燈片:「當人生很圓滿時,人會一直往前跑,不太會去看周遭環境;可是,一旦有了缺口,人會走得很慢,也更能慢慢去瞭解周遭事務……。」
對於身為醫生的女兒,自小成長在美滿環境的駱芳美來說,「十五分鐘的差距或許就像『缺口』吧。」她體認到,若不是經歷過這些成長的掙扎,自己大概就無法貼近他人的苦痛;而如果自己注定是落後的那個,缺口,或許也代表一種「動力」,提醒她永遠要為自己學習、努力。
接受「異樣」眼光,走出獨特的自己
二十多年前,在姐姐的鼓勵下,駱芳美鼓起勇氣,跟隨先生遠赴美國求學、生活。雖然曾擔憂自己能否面對遙遠、沒有姐姐的異鄉;但是到了國外後,她發現,減少了來自他人的比較,反而更能自在地發展自我。
「一開始在國外生活的心態,與姐姐相處的模式有些類似。」剛開始駱芳美有些懼怕會遭排斥,盡力地想模仿外國人,「但其實我心裡知道,我是不一樣的,尤其我是『華人』。」過去的成長經驗讓她思考,如果先對自己的不一樣心存芥蒂、沒自信,就只能永遠躲在自卑裡:「所以,我告訴自己不要怕,要勇敢『做自己』。」當勇於分享自己的獨特與文化,她發現,反而能夠獲致他人的欣賞、共鳴。
與姐姐各自在不同的專業發展,在不同的國度生活,駱芳美體會到:「同一張臉還是可以過不一樣的人生,遇到事情時,站在姐姐的角度來看事物,是賦予自己另一個不同的思維。」找到自己的步伐,長出自信,就不怕「一樣」。現在,雖然外人看到這對雙生仔仍難免要比較一下,但兩人私底下也常相互砥礪:「我們甚至會不忘想到:當我有了,對方能不能也有一點?」
走出成長過程中的自卑與酸楚,也讓現今的駱芳美在幫助他人時,十分在乎有沒有幫對方找到「自己」。
「我常問別人:你愛自己嗎?」生活於多在乎成就與比較的華人社會裡,駱芳美發現,許多人和過去的自己一樣害怕「獨處」。因為,過度在乎他人評價、想追趕他人、為他人而活時,只剩下一人時,便沒有了自己。「甚至滿腦子和自己清算、鬥爭,想的都是這裡錯了、那個不會,而不敢獨處。」
現今,駱芳美卻很享受獨處的時光:「我會在一個人時傾聽自己的心聲。人生沒有好壞,以感恩的心情與自己相處,有助於累積前行的能量。每年記錄自我的成長,就是我送給自己最好的生日禮物!」
在「十五分鐘的差距」下一路走來的成長,讓她深切體會到,能夠接受自己、擁有自己、愛自己,是人生能幸福、快樂,讓內心更加堅強的來源。
※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5元。(減5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