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什麼我們還需要美術館?
私有化時代與藝術的公共性
當前中國藝術收藏已然進入私人美術館時代,陸續可見新美術館的興建。方興未艾的熱潮初期源自於「文化地產」的概念--將文化元素注入開發項目,有助於競標土地;同時,亦有來自個人對於藝術文化的理想和雄心,借助私人美術館的形式,將一己的收藏進行系統性梳理,進入將私人收藏公共化的過程。然而,中國的私人美術館雖屬於非營利組織,由於資金和管理往往是取決於個人而非董事會制度,這個「燒錢」的美術事業因而常與創建者企業的成敗有著命運上的緊密相繫,如何建立確保資金來源的保障機制?或是吸收社會資源進行館藏、展覽、教育等方面相應能力的完善?又或是否需要借助第三方專業組織進行外部的有效監管,防範藏家們利用美術館的公共平台哄抬藝術品價格,以獲取更大利益?這些都是左右未來中國藝術格局,以及釐清美術館在中國特定背景下的角色,在今日私有化和資本主義的時代中所必須思考的。
另一方面,台灣行政院在去年終於通過《博物館法》的文化部送審版本,完成了立法準備,此法一旦上路,將有利於鼓勵私人興辦美術館,也可預見愈來愈普遍的類/泛美術館案例,未來將如何進行專業管理與永續經營?以及確保美術館應有的公共價值?中國的三波私人美術館風潮的起伏沉落,勢必可提供參考與檢討的借鏡。
(策劃│高子衿)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美術館與建築物
文│高子衿
新北市立美術館設計競圖,在10組國內外知名建築團隊參與角逐的競爭下,上個月公布由大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獲得此次競圖首獎,成為首度由台灣建築設計團隊獨立取得首獎的國際競圖案例。該美術館座落於鶯歌區,占地2.5公頃,主要建築包括當代美術館、兒童美術館與室內演藝廳三大部分。大元提出的設計概念,著重揚棄封閉式的美術館建築,以「蘆葦叢中的現代美術館」形容未來美術館的樣貌,建築融入大漢溪畔的地景與文化意象,底層類似河床的造型,是藝術街坊與戶外雕塑空間;外觀將遍地蘆葦隨風搖曳的朦朧美感,化為建築物的立面設計概念,由一系列高低不一的垂直管狀結構所構成。副市長高宗正勉勵首獎得主全力投入履約執行,發揮建築設計特色、共同打造國際級新地標,美術館預計將於2019年完工。
面對今日這股新興美術館潮流,建築先行的舉措可見台灣仍舊停留於早期躍進式的硬體優先建設思考,當一個龐然大物拔地而起,而後被掛上「美術館」的招牌,在炫目的設計外,鮮有殷實的作品收藏,也缺乏瞭解美術館經營的專業團隊,我們無法相應地看到這個帶有美術館標籤的建築物,與她本應具備的功能和含義之間的關聯。
到底什麼是美術館?為什麼我們還需要美術館?本期專訪到羅馬當代美術館MAXXI的藝術總監侯瀚如,以一位非西方文化的移民,卻在國際藝術界成為最活躍的策展人之一,他對於美術館的想像則是「能夠成為一個展現創造力如何改變世界的舞台。」看重該地的文化資產可以如何在我們生活的變動世界中找到新價值,而非參考現成的、美國或歐洲式的機構建造大型美術館。侯瀚如說:「亞洲藝術之所以那麼有意思且充滿活力,主要因為它沒有西方這樣的機構,因此藝術家只能在直接跟現實產生接觸的地帶裡工作,比如說街頭、城市等等,而且通過自我組織來形成它的知識結構。」故而,不該是由藝術來適應新建的機構,而是機構該因應藝術的多元變化而更加多元化,甚至通過網絡性、中小型的機構便足以達成目標。
對內,台灣的美術館被期待「提供市民一座綜合美學與親子同樂的多元藝文展演空間」之功能;對外更大的期許,則是藉此塑造城市乃至於國家形象,追求文化地位與國際曝光度的提升,然而,從侯瀚如自上海雙年展(2000)、光州雙年展(2002)、威尼斯雙年展法國國家館(1999)與中國國家館(2007)等眾多展覽策劃的案例中,可觀察出值得我們借鑑的一條有益道路:當中,更重要的是藝術話語權的發聲,如何通過展覽體現自我特徵和經驗判斷的藝術聲音,進而展現全球藝術景象及其與本土關係的新趨勢,讓美術館成為獨樹一幟、當下藝術生產與文化事件的評價平台,更是我們所需優先面對的課題。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美術館與建築物
文│高子衿
新北市立美術館設計競圖,在10組國內外知名建築團隊參與角逐的競爭下,上個月公布由大元聯合建築師事務所獲得此次競圖首獎,成為首度由台灣建築設計團隊獨立取得首獎的國際競圖案例。該美術館座落於鶯歌區,占地2.5公頃,主要建築包括當代美術館、兒童美術館與室內演藝廳三大部分。大元提出的設計概念,著重揚棄封閉式的美術館建築,以「蘆葦叢中的現代美術館」形容未來美術館的樣貌,建築融入大漢溪畔的地景與文化意象,底層類似河床的造型,是藝術街坊與戶外雕塑空間;外觀將遍地蘆...
目錄
EDITORIAL編輯手記
72 美術館與建築物│高子衿
COLUMN今專欄
74 藝術與經紀──給年輕藝術家的提醒!│王嘉驥
76 待客的藝術│馮光遠
NEWS焦點新聞
89 國際.中國.台灣
SPECIAL REPORT特別報導
87 從藝術權力到權力藝術──專訪Boris Groys│林宏璋
90 在藝術之中操演藝術之力│郭昭蘭
92 Boris Groys:論美學化│錢佳緯
FEATUREⅠ專題企劃
96 為什麼我們還需要美術館?私有化時代與藝術的公共性
98 新晉私人美術館,在懷疑與自我懷疑中前進│卞卡
102 我們為什麼還需要美術館?專訪羅馬二十一世紀美術館(MAXXI)藝術總監侯瀚如│(採訪整理)余小蕙
108 博物館法對台灣私立博物館/美術館之意義與影響│黃姍姍
FEATURE Ⅱ倪再沁紀念特輯
114 悼再沁│胡永芬
116 熱情而永遠的告別──追念倪再沁在高雄10年│李俊賢
118 念 再沁兄│蔡國強
119 推動台灣藝術媒體前進飛躍的舵手──悼念典藏永遠的創業貴人倪再沁│簡秀枝
122 倪再沁年表│(整理)孫孟巧
REVIEW深度評論
124 Imago Tantum,或袁廣鳴的雙事件影像│楊凱麟
127 既視的偶然──談張君懿個展「一時之間」│陳文瑤
COVER STORY封面故事
130 遙山可見不知處──看林俊慧的畫│黃光男
133 追求一陣完美的微風:淺談林俊慧的藝術創作│吳樹安
138 在地美學、世界發聲──洪易邁向國際舞台展實力│高子衿
FORUM藝術論壇
142 台灣博物館法與博物館事業│黃貞燕
145 價值與產值的對話──談博物館與文創產業之關聯│黃心蓉
148 人間對話錄─文化生產篇5:互酬與交易──藝術經濟本質與藝術社會本質的辨明│(整理)高千惠、南方朔
SPOTLIGHT藝壇注目
152 食物箴言──思想與食物│林怡秀
156 下一個世代的出場宣告:中央美院美術館「CAFAM未來展-創客創客青年藝術的現實表徵」│王咏琳
160 當民眾成為形式──朴贊慶「巫祭尾聲」│陳璽安
162 不斷回到基礎問題的藝術激進──「不是繪畫─關於繪畫邊界的探索」展│高子衿
OBSERVATION藝點觀察
164 收藏家的新角色──激情、投機和參與精神│安德里亞.貝利尼
CROSSOVER跨界視野
166 實驗電影的歧路花園│曾芷筠
170 誰,又不是那個失去記憶的女人?│余杰
174 風華再現──阿姆斯特丹國立博物館十年蛻變全記錄│郭書瑄
176 舞蹈與文字的相遇(1)│鄒欣寧
178 仿生的活循環:末光弘和+末光陽子的建築│張玉音
180 怎樣看見搖滾樂(三十)│顏峻
182 新世界的發現或北印度群島的描述(五)──約翰、哲學的荒原、天空來的怪物│張碩尹
SNG展覽直擊
186 國際.中國.台灣
ART SCENES展覽選介
212 林巒在望山光遐思──夏一夫近作山水長卷冊頁展引言│王耀庭
214 縫合歷史的藝術 從李紹榮「Time For a Drink」系列談起│張玉音
216 柴祖舜的心象藝術│俞建文
218 生命中不斷交錯的心靈光纖 走進李政勳的美學視界│王咏琳
220 藝術魅力盡在三月──第六屆亞洲當代藝術展│Asia Contemporary Art Show
221 徐龍森──山水的危機│高士明
222 世界最高溫的柴燒──林瑞華的柴燒陶藝之路│盛鈿
224 再創嘉義畫都生命力──「春萌畫會暨墨彩新象」展│林柏亭
225 凝碧集翠──鄭百重的青綠山水│白雪蘭
226 林子田的藝術人生│麥青龠
227 浮夢激流──陳崑鋒、林葆靈、黃柏勳三人聯展│穎川畫廊
CALENDAR展覽快訊
228 展覽月報│編輯部
EDITORIAL編輯手記
72 美術館與建築物│高子衿
COLUMN今專欄
74 藝術與經紀──給年輕藝術家的提醒!│王嘉驥
76 待客的藝術│馮光遠
NEWS焦點新聞
89 國際.中國.台灣
SPECIAL REPORT特別報導
87 從藝術權力到權力藝術──專訪Boris Groys│林宏璋
90 在藝術之中操演藝術之力│郭昭蘭
92 Boris Groys:論美學化│錢佳緯
FEATUREⅠ專題企劃
96 為什麼我們還需要美術館?私有化時代與藝術的公共性
98 新晉私人美術館,在懷疑與自我懷疑中前進│卞卡
102 我們為什麼還需要美術館?專訪羅馬二十一世紀美...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