FEATURE
思慕的影像
台語電影60年
台語電影正式登場於1955年,導演邵羅輝與都馬劇團為試探台灣電影市場,拍攝了16毫米的《六才子西廂記》,但這部台語影史上的首部製作,卻在上映時因影片規格與當時戲院普及的35毫米放映設備不符,三日旋及下片。與此同時,麥寮拱樂社歌仔戲團團主陳澄三也已觀察到「電影連鎖劇」(註)在民間造成的轟動,並開始與導演何基明合作籌拍35毫米台語古裝片《薛平貴與王寶釧》,並於隔年1月,在台北中央、大觀戲院聯映,而此次映演所造成的成功經驗,更一舉打開台語電影的黃金時代。當時因為經費與膠卷所限,多採實景拍攝的台語電影也成為台灣1950年代末至1970年代初,寫下庶民生活、各地地景、歌曲與悲喜想像的重要影像資料,而在台語片黃金時期培養出的劇組技術人員,更是其後國語彩色片時代中的重要推手。
1990年初,國家電影資料館(今國家電影中心)便已開始展開台語影史搜研、影片史料搶救修復等工作,時至台語電影誕生60週年的今日,國家電影中心將現階段成果以巡迴影展、文物展、講座等方式,與觀眾共同重顧台語片的魅力。本期《典藏‧今藝術》專題「思慕的影像:台語電影60年」與國家電影中心合作,邀集作者陳平浩、游千慧、蘇蔚婧,於紙上共談台語電影的發展脈絡、佚失的影像歷史,與數位修復時代如何讓老電影再次躍上銀幕。並於9月底與「台北城市散步」共同策畫現地導覽,帶領讀者重返影片拍攝現場,再次回味老影人如何在城市中創造出瑰麗的時代影像。(企畫│林怡秀、游千慧.特別感謝│國家電影中心)
作者簡介:
《典藏.今藝術》是一本以關懷當代藝術生態為宗旨的藝術專業期刊,包括藝術家及創作、藝術評論及論述、美術史、展演空間、文化政策……等等,都是我們常態關注的重要面向。在取材上,台灣藝術生態的發展為我們的終極關懷,而由此推衍至與我們關係密切的華人藝術生態,以及世界各國藝壇的現狀與趨勢,也很自然地成為我們關注的重要範疇。在風格屬性上,我們希望提供給讀者的是真正經過組織與沈澱的優質資訊,在每期的專輯與各項專欄、專文的策劃都是朝此方向進行。期能以深入淺出的內容,對於國內藝術人才經驗與學識的累積與傳遞有所貢獻,同時也能作為潛在藝術愛好者進入與享受藝術世界的橋樑。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EDITORIAL
奧運教給我們的事
文│高子衿
二週的賽事結束後,里約奧運劃下了結束的句點,撇除掉獎牌的得獎面數比較之外,奧運實則還能提供我們關於許多層面的省思,一如收視習慣的改變,以及如何藉由開、閉幕式的大型表演,提升一個國家的文化形象。
從立即已統計出來的收視率顯示,在美國,此次里約奧運的觀看率相較四年前的倫敦,下滑了17%,當中,18至49歲年齡層的觀眾流失了25%,這部分觀眾則是吸引廣告主的主力族群;同樣的,澳洲轉播的奧運開幕式創下歷年最低的收視率,歐洲的資料亦顯示,各國轉播收視率普遍低於2012年倫敦奧運。除了電視已經不再是收看奧運賽事的唯一管道,年輕一代可能更傾向於網絡直播平台;我們也能留意到,奧運逐漸從一個崇高的世界體育賽事,轉變成為一場娛樂盛會,解讀的角度不全然關注於成績與勝負,更多的是透過社群媒體,按需求、用個人化的眼光去觀看奧運;又或是職業體育的觀眾平均年齡的確已漸次愈來愈向中老年靠攏。
另一方面,做為下一屆奧運會的主辦國,閉幕式上日本的8分鐘短片極具特色,也讓全世界看到了日本傳統與次文化兼具的雄厚文化實力。AR技術的使用,影片中以虛實交錯手法,讓日本明星運動員與動漫、遊戲世界中的角色如小精靈(Pac-Man)、Hello Kitty、哆啦A夢,陸續登場為 2020年的東京奧運站台,當中,日本首相安倍晉三(Shinzo Abe)化身瑪利歐,從東京豪華轎車中通過綠色水管,現身里約奧運閉幕式會場,遙相呼應了倫敦奧運開幕式時,英國女王隨同特務龐德(James Bond)自直昇機跳傘進入體育場的橋段。靠著科技運用和精巧編排克服場地限制,日本在國家儀式中所顯現出的活力和創意,向全世界傳達了一個充滿體育活力和科技未來感的東京,不得不讓人打從心底發出敬意。
反觀台灣近期內的大型儀典,當屬總統蔡英文的就職典禮,然而當中僵化、單一的史觀,並未顯現台灣文化的深厚多樣性,反倒呈現了各族群的刻板印象;而無論動態影像設計、舞者的肢體表演動作,甚至小至服裝打扮,不但難以構成強烈的整體印象,也完全不堪各種細節的觀察,更難從表演中看到對取材對象的尊重和熱愛。
除了資金或是技術欠缺的理由,更重要的是,我們缺乏對於美學上的堅持,認為觀眾不會注意到這些細節,能省則省,同時,也顯現了長久以來台灣對於次文化的偏狹認知:在傳統主流價值觀當中,凡是壓縮到讀書學習時間的,其不良影響時常被放大檢視。對照日本在里約奧運閉幕式的表現,沒有一處硬生生塞入所謂的日本傳統,而對於當代文化/次文化的自豪,也讓他們游刃有餘地解決了現代和傳統的衝突和融合;充滿當代感之餘,卻散發陣陣的大和文化味道。除了運動競技,奧運對於一個國家形象的文化傳播效應亦愈加明顯,若想要在國際舞台上受到世界各國的關注,首要之事必然是要先對自身文化進行深刻的思考和反省。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EDITORIAL
奧運教給我們的事
文│高子衿
二週的賽事結束後,里約奧運劃下了結束的句點,撇除掉獎牌的得獎面數比較之外,奧運實則還能提供我們關於許多層面的省思,一如收視習慣的改變,以及如何藉由開、閉幕式的大型表演,提升一個國家的文化形象。
從立即已統計出來的收視率顯示,在美國,此次里約奧運的觀看率相較四年前的倫敦,下滑了17%,當中,18至49歲年齡層的觀眾流失了25%,這部分觀眾則是吸引廣告主的主力族群;同樣的,澳洲轉播的奧運開幕式創下歷年最低的收視率,歐洲的資料亦顯示,各國轉播收視率...
目錄
EDITORIAL編輯手記
050 奧運教給我們的事∣高子衿
GLOBAL VISION國際視野
052 《multitudes》:數位主體性與勞動不穩定化∣詹育杰
COLUMN今專欄
054 追憶六叔王拓 兼述我的文藝啟蒙∣王嘉驥
056 烹調的藝術∣馮光遠
NEWS焦點新聞
058 國際.中國.台灣
COVER STORY 封面故事
072 玩家.童趣.文人情 黃志超的色線人生│蕭瓊瑞
076 濁火寓言 淺談黃志超的創作生命│吳樹安
080 鑲嵌於筆觸的鄉情 鍾奕華的繪畫轉生│黃鈴珺
SPOTLIGHT藝壇注目
084 人們為了錢做些什麼? 2016歐洲宣言展以「合作」做為方法│呂佩怡
088 愛知三年展 2016 的彩虹商隊:誰在旅行,往何處去?│楊天帥
092 凝視的集合體 談「看穿:每張照片都是一個謎」│陳文瑤
096 形式釋放,失準的度量 「□」展中的反抗精神│高子衿
FEATURE專題企畫
098 思慕的影像 台語電影60年│(企畫)林怡秀、游千慧
100 戒嚴與冷戰,密室與南洋 重探台語片的政治敘事│陳平浩
104 一代膽大輕狂電影的迴光返照 回顧台語片60週年│游千慧
108 舊情再綿綿 台語電影的數位修復與時代回音│蘇蔚婧
111 電影數位修復流程│國家電影中心
SPECIAL REPORT 特別報導
112 台北雙年展:不斷趨前的未來│林怡秀
115 2016台北雙年展參展藝術家搶先預覽│高子衿、張玉音、林怡秀
OBSERVATION藝點觀察
120 知識感覺解套草案 評述「失調的和諧:關於亞洲想像的批判性反思」│許芳慈
124 持續存在 薛保瑕的抽象世界│楊佳玲
128 一場島嶼的可能性 2016台灣美術雙年展│林怡秀
130 非典型記憶的膠囊 談郭昭蘭的策展「健忘症與馬勒維奇的藥房」│陳泰松
134 在場的隱形人 《灰色狂歡節》裡的疏離與堅持│張夕遠
136 致數位時代下的你:納瓦波於曼谷城市畫廊編導的展覽敘事│李欣潔
140 文化部如何規畫台灣影視產業的未來?從「票房系統透明化」出發國│陳韋臻
144 從博物館丟出的寶可夢球,到底想抓住誰?│謝景岳
SNG展覽直擊
146 國際.中國.台灣
ART SCENES展覽選介
172 檔案的見證的現實主義 關於中國當代藝術的創作傾向│王林
174 版畫之外 被忽略的另一個廖修平│蕭瓊瑞
176 寰宇攬勝.四時遊心 李重重現代彩墨的時空感性│白適銘
178 就像那朵野生之花 林桂華的色彩視域│吳樹安
180 再見,台灣藝術家博覽會! 視盟「台灣當代一年展」2016首屆登場│社團法人台灣視覺藝術協會
182 台灣新秀,璞玉發光 典藏藝術行銷美學│林株楠
CALENDAR展覽快訊
183 展覽月報│編輯部
EDITORIAL編輯手記
050 奧運教給我們的事∣高子衿
GLOBAL VISION國際視野
052 《multitudes》:數位主體性與勞動不穩定化∣詹育杰
COLUMN今專欄
054 追憶六叔王拓 兼述我的文藝啟蒙∣王嘉驥
056 烹調的藝術∣馮光遠
NEWS焦點新聞
058 國際.中國.台灣
COVER STORY 封面故事
072 玩家.童趣.文人情 黃志超的色線人生│蕭瓊瑞
076 濁火寓言 淺談黃志超的創作生命│吳樹安
080 鑲嵌於筆觸的鄉情 鍾奕華的繪畫轉生│黃鈴珺
SPOTLIGHT藝壇注目
084 人們為了錢做些什麼? 2016歐洲宣言展以「合作」做...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