夏威夷的夜裡總伴隨著闌珊光火;光一直都在,只在於人能不能透過蛛絲馬跡找到光的蹤影。
甘仲維:驀然回首,遇見闌珊燈火
★周佳蓉 攝影/李昌元
眼前那片澄澈的海,起勁時就拿起衝浪板,乘風破浪;盡興而返,再牽起女友的手,漫步在柔軟的沙灘上享受眼前的蔚藍。往海中望去,一座木橋從岸邊朝著海延伸,橋的盡頭矗立著涼亭,簡單的幾何構成遼闊宜人的景致。
夏威夷的美,讓甘仲維深深著迷,只是,當日頭逐漸西下,取而代之的是令人惶恐的黑夜;上一秒還享受著的景色,眼看就要被漸深的黑給吞噬。
黑夜,在甘仲維因病失明後成了他的一切。當他事業正騰達,感情要步入下一個階段時,卻被宣告失明:習以為常的光景,再也不見,累積十年的感情,也向他告別,還有努力掙得的工作以及快取得的博士學位,全都因著這場變故而停擺。「對我來說,十之八九的不如意早就不足以形容,那已經是瀕臨死亡的世界末日。」這場疾病不只奪走他的視力,連同他所擁有的一切也都離他遠去。
黑,是因為眼睛無法再感知到光;黑,也是因為內心澈底的絕望。他想起令他眷戀的夏威夷。
每當夜色升起,當地的玻里尼西亞族便會沿著海邊點起一把把火炬。一開始,他只在意被黑夜覆蓋而消失的景色,但是當他失明後再次回憶起這畫面時,那夜裡的燈火顯得分外鮮明,「原來我的身邊還有火把圍繞,照亮著我以及若隱若現的景色。」失去視覺後的生活像是進入無止境的夜,但是這幅畫面卻給了他新的啟示:「最黑暗的地方,依舊有光。」
追跡,追逐光的蹤跡
後天失明使得甘仲維必須從頭適應,雙眼看不見,就像來到一個全新的世界,有些陌生又帶點不安。「我過去99%的行動都是倚賴視覺,但是失明後,就被迫要用其他方式,去聽、去摸。」他說,「追跡」是視障者必備的技能。
追跡,就是藉由手的觸摸來分辨前方物體,當碰觸到固定的物體後,於是能依循它來建構所處環境。在經過無數次跌跌撞撞後,甘仲維慢慢學會利用追跡來行動,不僅如此,他也學著追逐光的蹤跡。
「你知道嗎?光有溫度,也有聲音。」例如,燃起火時會嗶啵作響;靠近光源時,所散發的熱也能讓人感受到一股暖意。在看不到的日子裡,甘仲維必須仔細聽、用力感受他周遭的光,他拾起這一點一滴的溫暖,做為生存下去的能量。
一開始,他為著遭逢的鉅變感到沮喪,並不斷哭鬧,「但是家人不離不棄的陪伴與包容,讓我瞭解,其實有很多人願意幫忙我。」他慢慢發現,在他身旁,依然有微弱的光照著他。
是家人陪他走過那最黑暗的時候,接著是他的朋友、社工、以及不同的扶持團體,那些來自他人的扶持與力量,慢慢匯聚成一道強大的光,讓他得以一點一點找回過往的生活。
他再次回到校園,進行未完的博士學位,來自指導教授的幫助,以及學校資源的引入,他感到生命中的光正逐漸擴大。到後來,他又重新投入偏鄉兒童導讀的志工行列,在付出的過程中,那束光愈發強烈。即便這一路走來,數不盡的糾結並非三言兩語就能交代,「但是每一次與他人的接觸,都讓我覺得,那道光,愈來愈亮。」
夏威夷的夜裡總伴隨著闌珊光火;光一直都在,只在於人能不能透過蛛絲馬跡找到光的蹤影。
想像與體會,變得多而豐富
從失明到現在已經過了八年,甘仲維說他仍舊猜不透這件事的意義,可是他選擇用另一個角度詮釋。
他還記得失明前最後一次去夏威夷時,因為住在較高樓層,從房裡往下看,一切都變得扁平而渺小,就連原先海中間那龐然的涼亭,都小得只剩一個點。同一片海,因為視角的轉換產生了不同的景色,「而我的生活也是如此,過去用雙眼看,現在我用其他感官來體會,因而產生不同的感受。」雖然從視覺轉換到其他知覺經歷了許多磨合與適應,但甘仲維逐漸發現其中的樂趣。
他分享最近發生的一件趣事。某天半夜他起身要去倒水,就在踏出第三步時,他發現他的腳壓在某個東西上,他感受到腳下的生物正扭動著身體、死命地掙扎,「然後我才意識到,原來我的腳也能告訴我:這是小強。」利用腳的觸覺感受,彷彿「看到」了「小強」。
這事講起來好笑,然而這些體會都是他建構畫面、理解資訊的方式,他也因著這些瑣事,讓生活多了幾分驚喜。當眼睛明亮時,往往對眼前的場景全盤概括,很少注意到細節;可是當失去視覺後,就得蒐集細微的線索來拼湊畫面,甘仲維說,「我的想像因而變得更豐富,體會也變得更多元了。」
這些生活體會也成為他跟網友分享的內容,而粉絲專頁上的氣象報告,則是他每天的例行公事。同一個季節裡,每天的天氣雖然大同小異,但其實今天跟昨天之間還是有些差異,他想藉著每日的氣象提醒大家,只要用心,就能夠體會到變化;同時,他也希望讓大家明白,「就算看不到又怎樣?一樣可以做有趣的事情啊!」藉著這些KUSO的貼文,甘仲維用輕鬆的方式讓民眾接觸障礙者,進而能瞭解障礙者。
持續做、做更多
「其實還有很多人對身心障礙者有錯誤的想像與認知。」甘仲維說,當他逐漸熟悉視障生活,打算要回到職場時,才發現職場上充斥著對身障人士的不友善。即便擁有亮眼的學、經歷,但是在雇主面前,他的障礙凌駕一切,彷彿身體有了障礙就什麼也做不了。
他認為,這些刻板印象的存在,正是因為彼此沒有互相瞭解的機會。目前在資策會服務的他,將身為視障者所體會到的需求,結合過去所學的專業,為視障者研發App,並為視障者籌劃「口述影像」等計畫。但不一樣的是,這些計畫並不只是讓視障者參與,同時也邀請非障礙者一起投入。「唯有真實的互動,才能讓非障礙者在當中看見障礙者的需要,並看見他們的能力。」他相信,只要透過交流,那些偏見與隔閡就可能被打破。
「持續做、做更多」是甘仲維的座右銘,他也希望大家不要害怕跟身障者互動,不需要找很多藉口來迴避,而是給自己理由主動關心,主動詢問是否需要幫忙。「價值,正因著你做了更多而被彰顯。」
在看不見的黑暗裡,甘仲維找到了生命的光,他更期許自己、期許大家,能夠成為照亮他人的亮光。仔細聽、用力感受,每個人都能發現夜裡的閃爍星火;持續做、做更多,每個人也都能成為他人回首時的闌珊燈火。
【聽聽甘仲維】
持續做,做更多!
【甘仲維小檔案】
人稱墨鏡哥,投身身心障礙人權倡議及偏鄉關懷十餘年,目前擔任資策會創新應用服務研究所產品經理、台灣視覺希望協會理事長、中廣電台人來瘋節目Guest DJ,並著有《在最暗處看見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