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EDITORIAL 編輯手記
58 文資擂台,「文化優先」安在?∣張玉音
◎ COLUMN 今專欄
60 館內一切將是死勞動(商品)而不是人∣黃孫權
62 藝術與城市∣耿一偉
◎ GLOBAL VISION 國際視野
64 阿貓阿狗《群眾效應》 我們都是藝術工作者?∣詹育杰
◎ NEWS 焦點新聞
66 國際.中國.台灣
68 《與藝術的歷史對話》新書發布∣黎家怡
70 台北國際藝術村新總監上任∣張玉音
◎ SPECIAL REPORT 特別報導
72 視盟「台灣當代一年展」∣劉星佑
◎ COVER STORY 封面故事
74 輪廓的書寫 2017臺灣原住民當代藝術特展∣莊毅朗
76 從「搜神」到「尋人」 侯俊明的《身體圖》∣蕭瓊瑞
84 無羈目無懼.捨離復精進 我看劉偉剛的繪畫路∣張禮豪
86 風景與視野 洪天宇「福爾摩沙風景誌」之中橫三帖∣編輯部
◎ FEATURE 專題企畫
88 展演飛地 第三勢力崛起與突變∣(企畫)吳牧青
90 作者的神話與作品的政治 評「社交場」∣郭亮廷
94 多方位演習 蕭淑文談展演混製∣張玉音
96 不揠苗助長 孫平談平台的實驗與硏發∣吳牧青
98 黃思農與再拒劇團 流動時空中的時間壓縮裝置∣陳飛豪
99 明日和合製作所 買空賣空,獻給下個期待的空劇本∣吳牧青
100 葉名樺 創作本能直接將我拉到黑盒子外∣吳牧青
101 陳彥斌 狂歡隱於市,部落北漂之音/因∣劉星佑
102 甦醒.載入.第二具身體 黃心健的VR金獅獎《沙中的房間》∣劉星佑、吳牧青
106 第四人稱 展演映的空間機能服∣吳牧青
◎ SPOTLIGHT 藝壇注目
108 二条城的魔界之花 談「京都亞洲迴廊現代美術展」場地與作品關係∣楊天帥
◎ ARTTALK 相談室
112 在過去與當下之間建立聯繫 訪紐約MoMA館長羅瑞∣余小蕙
◎ OBSERVATION 藝點觀察
116 手執炭筆之人 談高俊宏的「棄路」與其精神地理素描之路∣王聖閎
120 創作時空的立體剖面圖 張立人「敘事三則」之旅∣陳韋臻
124 +/-在黑夜和黎明的分界,不要告別 賴志盛「狗狼時刻」∣吳牧青
126 作為創作起點和理想的「那個地方」 劉和讓的「境物虛擬」和「伍眾會計畫」∣楊成瀚
130 非常持續 環保啟示錄∣劉星佑
132 雪梨當代藝術博覽會搶佔澳洲銷售龍頭地位∣丘德真
134 翻頁間的審美革新 美感細胞──教科書改造計畫∣張玉音
136 從《婦女新知》雜誌看同運史料∣蔡雨辰
138 虛擬實境的電影前導戰 全新進擊「高雄 VR FILM LAB」∣游千慧
140 弗朗西斯.畢卡比亞《Funny Guy》∣artprice(翻譯)陳文瑤
143 新世界的發現或北印度群島的描述(十八) 事物的結尾與開端∣張碩尹
◎ FORUM 藝術論壇
144 解嚴三十年 藝術學界回視八○年代的台灣意識|呂學卿
◎ SPECIAL REPORT 特別報導
148 續航與新視野 MIT 新人特區|劉星佑
150 台北藝博品牌重塑之路 專訪畫協理事長鍾經新|呂學卿
◎ SNG 展覽直擊
152 國際.中國.台灣
◎ ART SCENES 展覽選介
178 都忘歲月移 蔡明亮訴說的生命現實∣王焜生
180 唯床知曉的相伴 陳云直抒胸臆的奇境∣黃鈴珺
182 象徵符號的交換及抵銷 談林俊彬的鋼彈模型零件創作∣鄭勝華
184 水彩「桃花園」 2017桃園國際水彩畫展∣廖新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