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今年(2019)第五十八屆威尼斯雙年展的綠園主展場裡,泰國導演阿比查邦.韋拉斯塔古(Apichatpong Weerasethakul)展示了他與日本藝術家久門剛史(Tsuyoshi Hisakado)合作的影像裝置近作《同步》(Synchronicity,2018)。在這個援引光源、投影、反射、透視、生成、熄滅等概念,結合電影、鏡像、火種、燈泡、信仰、科學、凝視,以及(被)觀看意象的聰敏作品裡,藝術觀念的新穎銳利,是奠基在某種返古式的影像探求中——那即是部分來自東方根源的身軀整體觀,與西方哲學著名的柏拉圖洞穴寓言。可以說,作品裡那關於光影生滅的共時與延遲,整體被包裹在一寬鬆但流動的文學感裡——最陳舊者,即是最當下的,並有能力指引出某種幽微的未來,是以這部狀似「沒有說出甚麼故事」的影像裝置,裡面卻有千言萬語,是謂同步。
這個專輯的發想,來自於類似的問題意識,嘗試探問文學作為視覺藝術的某種「陰影之喻」。影喻,一方面是看文學既有且淵遠流長的制度、文脈、類型、概念,如何成為視覺藝術發展過程中,常不斷挪用、類比對照,藉以復甦更新自身的「譬喻」來源;影喻,也是一種「陰影」般的存在,從報導文學到非虛構寫作,自散文書寫至寓言警句,文學對現實的關注、觸碰、轉化、撞擊,自然「如影隨行」地成為視覺藝術所無法漠視忽略的可敬對象,如何從中對話取法、藉以自我反思,構成了一種永無終止的挑戰;影喻之第三層意義,則是肯認文學作為一建制,早已有其豐沛而不可忽略的脈絡,整體形構了一套有別於官方文書、正統敘事與歷史書寫的另類檔案,文學以其時常隱蔽、卻饒富更多彈性,較易保存邊緣觀點的位置,構成了另一種可能的資源、通路,與發聲模式,或可稱之為「影子檔案」(shadow archive),足堪成為諸多視覺藝術取法借光的對象。
一般而言,文學往往代表著一種較為「古老」、且淵源久遠的藝術形式,也往往帶有一種「創造性自我的表達方式」之意。對於攝影、電影與當代藝術藝術而言,總在許多不同的歷史時刻與文學產生碰撞與變化,甚至在許多時候,文學是一種視覺藝術極其倚賴、但常被忽略的一種「影喻」。換言之,作為藝術文脈的潛流資源,文學時而是不可或缺的參照座標、時而提供了豐富的想像資源,也時而成為類型混種的催生基盤。本專輯試圖探討文學與視覺藝術場域間,不斷生成且日益頻繁的交涉與其可能的意義,嘗試以一些案例提問,究竟文學的意象、慣習、體例,乃至其類型化的幽靈,如何纏繞並影響了視覺藝術的創生翻轉與反思更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