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品味台灣的 N 種路徑
十多年前,我到雲林縣大埤鄉訪友。那兒是酸菜重要產地,但它無法單吃。當時聽說附近古坑山區開始生產咖啡豆、也有些餐廳了,我們便去覓食。 只見整座山頭的檳榔樹間紛紛是改造或新建的鐵皮屋、賣起古坑咖啡與餐點──不過全是食材、煮法千篇一律的小火鍋。當時在地咖啡豆的產量,又如何撐起整個山區店家的用量呢? 巡遊各縣市,依然飽滿在我當下的工作與生活中,台灣鄉鎮數也已從319增至368。但古坑與那座山頭,莫名地最縈繞心頭。它,還好嗎? 十來年過去,藉著這一期《微笑台灣》秋季號的採訪,依偎在古坑舊台三線上綠色隧道旁的「得食農鍋」,終於給了個微笑的答案。它一樣是賣火鍋,但食材囊括雲林這農漁大縣最精華、高品質的物產,甚至巧妙融入咖啡與牛奶。與其說是在食火鍋,不如說是在享用幕後生產群與烹調者費心呈現這些食材的誠意。 另一個動人密碼,藏在「鋼之藝」一件作品中。
這是一家運用精密薄鋼科技生產創意生活品的新公司,結合台一線上台北與台中的工商資源而來,產品剛打進故宮商店。這些豐盛基礎,正是成就鋼之藝設計長陳強夢想的後衛。他是緬甸華僑,近三十年前艱辛來到台灣就學、工作,如今已在台中成家立業。陳強特別將台灣地圖樣式轉化、融入一件薄鋼蝴蝶飾品中。他想好好謝謝新故鄉。 還有還有台九線,如果沒有從宜蘭到花東的原住民與百年來的歷屆移民,盡全身力氣開拓與維護夢奇地,從北宜公路到蘭陽平原再到富里、池上、鹿野等處毫不間斷的旅行光點,從何而來? 本期《微笑台灣》即循著三大公路:台一線、台三線、台九線,地方再發現。不意外,處處有新故事,和你一起品味台灣的N種路徑。 你也見到本期雜誌換了件新衣裳,理了一下容貌。但以深度旅遊請大夥兒體驗鄉鎮魅力的心意不變,並多添生活面向的報導。好旅行,畢竟來自好生活。新增欄目「地方通信」則巡田水似地,輪流邀請深耕各地的文史工作者、地方誌編輯等人,親自撰文介紹家鄉進行式。首輪強打是金門、高雄旗山與嘉義市。 更多具時效的旅行生活新聞,《微笑台灣》團隊也將竭力兼具廣度與深度,在官網(https://smiletaiwan.cw.com.tw)與臉書粉絲頁即時推出。 秋日大好,正如池上秋收稻穗藝術節今年的嘉賓齊豫在「一條日光大道」中所唱:「上路吧!」
執行總編輯 馬萱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