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一件人事案,如何撼動台股和半導體戰局
上攻800元!
台積電豪賭幕後
》復仇CEO、激進投資人投變數,兩大半導體巨擘布局預測
》台積砸8千億圈住英特爾,能重演營收翻倍大驚奇?
》他的一封信,怎麼逼英特爾換老闆?
封面故事
英特爾(Intel)新CEO上任,為什麼可能讓台積電迎接新一波黃金年代?
美國時間一月十三日,全球晶片龍頭英特爾發出公告,宣布現任執行長史旺(Bob Swan)的任期至二月十五日,將由現任雲端軟體服務公司威睿(VMware)執行長、曾任英特爾技術長的紀辛格(Pat Gelsinger)接任。
消息一出,英特爾股價開盤一度大漲近一二%,而先前傳出可能受惠英特爾製程委外的台積電,其美國存託憑證(ADR)則應聲下跌三%。
但僅隔一天,台積電在法說會釋出訊息,今年資本支出將介於二百五十億至二百八十億美元(約合新台幣七千八百四十億元),又讓市場為之狂熱!十五日,台積電盤中股價大漲,爆衝至六百二十五元,也帶動台股於盤中攻上一萬六千點。
台積電高達二百八十億美元的支出,年增幅最高上看六二%,創下二○一○年以來紀錄,「它(台積電)就是賭很大啊!賭你英特爾一定會來(下單),」一位不願具名的分析師表示。
上一次台積電資本支出暴增,是張忠謀回任執行長後所做的決策。二○一○年,它的支出是前一年的二.六倍,而成果也逐年體現。五年後,該公司營收翻倍。
一位英特爾新執行長上任,為什麼會讓台積電股價有這麼大的起伏?甚至牽動台、美兩家全球半導體龍頭的命運?
曾經,他是英特爾傳奇
高職畢業品管員變最年輕副總裁
紀辛格是個怎樣的人?
他是標準的「英特爾寶寶」,今年五十九歲的他,曾於該公司任職長達三十年。十八歲高職畢業即加入該公司擔任品管技術員,在職期間拿到大學及史丹佛碩士學位,接受過該公司「開國元老」葛洛夫(Andy Grove)、提出半導體摩爾定律的摩爾(Gordon Moore)等傳奇人物親自指導。
他少年得志,二十五歲便領軍開發讓英特爾賺得盆滿缽盈的80486晶片架構、三十歲當上公司最年輕副總裁,接著成為英特爾首任技術長,被媒體稱為「英特爾神童」(boy wonder)。
但十二年前,被視為執行長候選人之一的他,卻是在一片訝異聲中離去。
一位老英特爾人回憶,80486晶片大成功後,紀辛格接續開發伺服器晶片,卻因為製程導致晶片漏電嚴重,任務失敗而從技術長降級為伺服器部門資深副總裁,「他那幾年就是被製程不完美,無法支撐先進架構給拖垮了,才走人。」
設計出的產品,卻因為製造部門無法同步跟上而陷入困境,其實可視為英特爾當前窘境的預兆。
向來,英特爾都採晶片設計與製造一條龍通通自己來的IDM策略,這讓它的產品可以又快又好,跟其他人委由台積電與聯電專業代工的邏輯截然不同。
然而,隨著半導體製程越來越微縮,開發難度變高,英特爾製造部門開始無法在預定時間內開發出製程;加上為了保密防諜,不願與設計人員分享技術細節,讓延遲成了驚嚇。史旺就曾坦言:「設計和製造部門之間的關係十分緊張。」一邊進度跟不上,就導致另一邊被拖累。
英特爾的製造技術落後,權威地位開始被挑戰,設計部門開始有外包製造的聲浪傳出,因為他們必須如期如質的交貨給客戶,但這等於要顛覆過去的商業模式,挑戰製造部門的權威地位,內部開始爭論不休。
一位當年在英特爾任職的台灣電子廠主管回憶,那時製程與設計架構遇瓶頸,摩爾定律趨緩,內部開始認為過去創辦人們的技術導向管理已不合潮流,想從營運端省錢。於是二○○五年、紀辛格離職前四年,英特爾改由史上第一位出身營運而非技術背景的歐德寧(Paul Otellini)擔任執行長。
孰料,他救公司的方式竟然是徹底重整,裁員逾萬人,這讓他被譽為英特爾史上最會賺錢執行長,但也在他任內,英特爾走向衰敗。
當年,英特爾曾有機會為蘋果生產iPhone晶片,歐德寧卻因利潤太低、不確定iPhone前景而拒絕,在他任內大幅改組,也導致研發團隊出走,元氣大傷,紀辛格也是在此時期離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