封面故事
世界變太快,用一群人的力量對抗!
作伙一起拚
》600雙搬石頭的手,讓台灣版朝聖之路重現
》一座湖泊之死引爆池上千人護鄉,變宜居天堂
》一位傻撐17年保險員,感動300人守護石虎森林
》自己的公園自己蓋!一群媽媽掀全台公園革命
隱藏台灣角落,4則攜手改變的故事
封面故事
這是一個台灣有史以來規模最大、動員最多人找路、修路、玩路的故事。
二○一七年十二月十日,天氣陰,一位新北市的小公務員,帶著一位同事,穿梭在一條由北宜公路進入的無人山徑上。這路徑不只雜草茂密,幾乎淹沒了道路,走幾公尺就有掉下來的樹幹、樹枝,尤其走沒幾分鐘,就碰上滿滿桫欏科蕨類植物擋住去路,而他們還時不時鑽到旁邊的草叢中尋覓著。
這是東北季季風開始的季節,山上常常下雨,整條路泥濘不堪,就算穿著雨鞋,也要步步為營,因為他已經在這段路上跌倒上百次了。這天,是他五個月來第十多次探路,只為了找一段曾記錄在劉銘傳《劉壯肅公奏議》中,一百多年前先民常走的路。
「已經找了這麼多次,還是找不到古地圖上那一條,是不是該放棄呢?」他在心中跟自己對話。這一天,就在他幾乎想放棄之際, 他突然從某一個草縫中,瞄到對面有疑似平坦平台的土地,鑽過一段高高的草叢後,沒想到,竟然出現明顯的路徑,就像是劉銘傳奏議中「先彎進來,再出去,大到可以走馬車」的描述,「找到了!」他們一起歡呼。
這就是消失上百年、全長八公里的「四堵古道」重見天日的時刻。而這一段路,只是全長近兩百公里的淡蘭古路網當中被找出來的一段。
它橫跨四縣市,是北部經濟的活歷史
數十個單位合力,「古代北宜高速公路」重生
大部分人從沒聽過四堵古道,但若說「淡蘭古道」可能許多人會點頭,甚至說有去走過。過去兩年,淡蘭古道四個字成為某種帶著魔力的名詞,不僅吸引了許多大自然愛好者,就連過去很少爬山健行的人群,也紛紛為了這四個字走上山境。
專門經營山岳健行的丘山行旅行社負責人吳玉玲表示,去年淡蘭古道的行程不僅成團速度很快,甚至來報名的人,十個有一個是平時不爬山的,純粹是被淡蘭古道吸引走向山林。過去非專門帶登山團的雄獅旅行公關張志伸也說,像是去年底推出結合國賓飯店的淡蘭古道兩天行程,也是熱銷到秒殺。
淡蘭古道坪溪段的六二營地,假日一到,中年的親子客到年輕的學生族群,全都忙著扛帳篷上山紮營,幾乎週週客滿,從生火、野炊、打卡、拍網美照,到晚上看星星,青銀夾雜的歡笑聲,就這樣迴盪在山林溪谷間。
台灣網友將淡蘭古道封為台灣版「朝聖之路」。而如今它更是台灣罕見,大量採取手作步道工法(詳見第七十七頁小辭典)重新修復的全台第一個長距離步道。
這條歷史逾兩百年的古道,不是點到點、一直線的路,它代表的是清朝時期從淡水廳到噶瑪蘭廳的龐大路網,橫跨新北市、台北市、基隆市、宜蘭縣四縣市,北、中、南三路線總長合計近兩百公里,曾是兩百多年前連結北部民間經濟活動的重要路網。
但隨著鐵路開通、車路開通,逐漸消失的百年古道,大半被荒煙蔓草淹沒,有些則被拓寬成產業道路,龐大的路網支離破碎,種種難關,讓淡蘭古道一度只存在於古書中。
為何它能重見天日並引爆古道旅遊熱潮?
這背後是官民合作、串聯數十個不同群力能量,才完成的一個不可能任務,而扮演淡蘭古道最關鍵的倡議者與串聯者,是專注於手作步道推廣的千里步道協會。
結合了全台累計超過一萬名修路志工的千里步道協會,它的理念是:親近大自然,不需要以水泥等人工修造,帶來二次人為破壞,而是可以結合地方創生、振興觀光等元素,吸引民眾走入山林。復活淡蘭古道正是他們可以陳述理念的重要方案。
然而,全台都有古道,為何會看上淡蘭?因為在這裡,有兩百多年的台灣歷史,還看得到、摸得到。
例如,在暖暖車站旁的安德宮,廟內就供奉著歷史記載第一位淡蘭古道的開路先鋒──白蘭公牌位;而位於貢寮的草嶺古道,原來藏著板橋林家十八世紀的致富秘密,當時林家人出資開路,一邊從坪林收茶葉,出口到全世界,一邊從宜蘭收便宜稻米,然後賣給台北人,不只因為修橋鋪路,讓這條路贏得「善道」的好名聲,還累積起驚人的財富。「這條路堪稱古代的北宜高速公路。」台北市出去玩戶外生活分享協會秘書長吳雲天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