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的股票、工作都受它左右
碳費開徵前夕,贏家出列!
碳競爭力100強
媽媽會計把黑手廠變亞洲最綠
1年電費估30億,小七用AI解決成長兩難
2024年碳競爭力大調查》
32家連莊3年強者,怎從獲利被吃掉,變嚐到減碳甜頭?
封面故事
川普當選了,會讓美國的氣候政策徒增變數,但可能讓低碳浪潮退燒嗎?
答案是不會,美國國會也正在研議對進口到美國的產品課徵碳關稅。後續,碳費稅,甚至會成為地緣政治的新角力戰場。
碳費風暴正在倒數,它除了影響你持股企業的獲利力,也將影響你的工作。
碳費是「吞食獲利的巨獸」!
吃掉中鋼13%、水泥業每百元繳43元
明年元旦,台灣碳費將以每噸新台幣三百元開始計價;歐洲碳邊境調整機制(CBAM,俗稱碳關稅)緊接在後,二○二六年正式上路。企業的碳壓力,將來到史上新高。
碳費將會侵蝕公司獲利,更甚者,會讓一家企業從原本賺錢變賠錢。單看中鋼,它得年繳至少新台幣兩億元碳費,等同吃掉去年近八分之一的獲利。連年虧損的中油,到今年八月為止,已稅後虧損一百八十九億元,碳費開徵後,只會雪上加霜。
根據環境部的試算,水泥、鋼鐵、光電材料及元件、石油煉製、紙漿、化學材料等產業,毛利被碳費所侵蝕的比重在一五%至四三%不等。
水泥業最慘,若不努力減碳、制定減碳計畫,未來每賺一百元,就有四十三元要拿來繳碳費。
到底哪些企業有能耐抵禦這場碳費冰風暴?
商周與台大風險中心團隊合作,邀集產官學界權威組成評審團,推出國內唯一一個將﹁碳﹂與營運績效連結在一起的企業評鑑——碳競爭力百強大調查,今年已邁入第三年。
每年,商周團隊都從近千家上市企業中篩選百位強者,我們不只看企業實質減碳成果,更著重每家公司每排一噸碳的收益(編按:碳生產力指標),能否逐年成長,不被減碳成本拖累。
優秀的公司競爭越趨激烈,今年符合資格入圍的上市企業達四百四十七家。跟去年相同,今年再次有一半的企業被洗出榜單。在所有上市公司中,能連續兩年入榜者僅五十家,能三年留在百強名單上者,僅三十二家(見右頁表)。
三年來,他們每排一噸碳,賺得的營收越來越多;有人營收持續成長,但仍能把碳減了再減。
如全球自動測試裝置大廠致茂、AI概念股廣達,減碳幅度都超過三成,碳生產力成長率也逾三○%,排行百強冠亞軍。
致茂從顯示器設計測試起家,近年努力綠色轉型,跨足到電動車、綠色電池領域提供服務,不斷投資綠色創新研發申請專利,光是去年就拿到國內外多達五十三個專利申請,在專利百大企業排
名第六十七名。
每一年,入榜企業都在進化。
第一年,多數企業把碳當壓力,百強企業用力減碳,談的都是他們怎麼開始第一步。
第二年,大家找到創新的方式減碳,越減越聰明。
第三年,今年,大家竟然把垃圾與痛苦直接變成一門新生意,嘗到減碳帶來的利益。
有些發現很有趣:
發現一》領先者出現黃金交叉
台達電300美元實戰,賺越多、碳排越少
現在,能留在百強名單上的企業,每排一噸碳,能創造的營收都比他人多,只單純做減碳,但不發展高價值轉型,很難在榜上停留。
連續三年入榜,碳生產力成長率在百強中排名前三名強者,是台達電、致伸科技、佳世達,他們為轉型鋪陳已久,除了在製程減碳、逐年提高綠電占比,如台達電已達八成,他們還專攻高毛利、碳排低的永續產品與服務。
二○二二年始,台達電的碳排量不再隨獲利上揚,而是出現黃金交叉,賺越多,他們的碳排放量竟越少。該公司他們很早就實行內部碳定價,也就是每個部門在設計產品時,都要把碳排成本算進去,由總部控管。如此,大家就要想辦法發展高價值的產品,他們的碳費估計是用實戰思維,每噸高達三百美元,比歐盟的碳價格多了逾三倍。