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破解海派
文‧編輯部
說到近代「海派」繪畫,首先想到的可能是諸如任伯年、蒲華、陸恢等大名家。然而當我們重新回到那個時代,試著用時人的角度去檢視「海派」這個畫家群體的時候,便會發現其中所包含的畫家數量及類型既龐雜又驚人。滬上畫壇,絕對是中國繪畫近代史上不可抹滅的一筆,而如何清晰地定義「海派」,並對畫家與團體的脈絡進行完整的梳理,便是開啟研究之前的重要課題。
本期專題為活躍於清中期的畫家─錢杜,世人稱為錢叔美,號松壺。其好作山水,筆墨雅逸、清潤不俗,被清中後期的畫論家列入「逸品」行列。並因得機緣遍覽書畫收藏,著有《松壺畫憶》記錄過眼名品,議評精闢。起於嘉慶八年(1803)的「吾園書畫會」記錄下上海早期的繪畫活動,重要成員如改琦(玉壺)之外,還有與他並稱「二壺」的錢杜(松壺)。錢杜後又與蔣寶齡遊,蔣得其指授,可見錢杜與上海之淵源。本期多篇專文試從不同角度與視野,詳盡地介紹這位詩畫名家。
錢杜曾作〈楊升庵小像〉,本期正另有一篇專文,探討陳洪綬〈升庵簪花圖〉的箇中旨趣,從典故至背景,又及相關圖像與歷史的分析,深入淺出,甚值一讀。重要展覽方面,大觀藝術空間目前正展出「海派─石允文教授收藏書畫精品展」,聚焦於當時滬上畫壇的真實情況,以及對於「海派」明確的定義與分野,不可錯過。浙江大學藝術與考古博物館籌備多年,將推出「三吳墨妙─近墨堂藏明代中期江南書法」特展作為開館後舉辦首度私人藏品的學術特展,展品九十餘件,試圖以吳門為中心,呈現明代江南的松江、徽州與浙江等地的翰墨藝術表現。
在全球疫情的現況下,各拍賣公司歷經前幾季的調整,處變不驚,本季接連推出數檔令人驚豔的主題專場,其中不乏過億拍品,成績不俗。在專場的品項規劃上,亦見跳脫以往傳統的路線,展現質精而多元的樣貌,亦令人對今年秋拍寄予更高的期待。
上海,因《南京條約》而開埠,列強在此設立領事館,進而劃定租界。隨著工商業發展迅速,藝術娛樂市場也隨之繁榮,其中亦包含書畫收藏。於是,功名未第或以硯田為生者,紛紛至滬耕耘。而因太平天國戰亂而遷入此地的仕紳人口,更催化書畫市場的蓬勃。上海具有的中西交融、開放包容之優勢,使得海派書畫藝術呈現出雜糅包容的藝術特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