數學算出
人與人的連結
滲流理論闡明許多網絡的連通現象,從手機通訊到病毒擴散都適用,這次全球大流行凸顯了人際網絡連結的重要性。
撰文/休士頓-愛德華斯(Kelsey Houston-Edwards)
翻譯/翁秉仁
當你寫完簡訊按「送出」後,很容易以為簡訊是從你的手機直接傳送到朋友的手機。但其實你的簡訊通常透過手機網路或網際網路(Internet)繞一大段路,這兩類網絡都依賴集中式基礎設施,可能因自然災害而損毀或受專制政府阻斷網際網路。由於擔心國家的監控或干預,精通科技的香港抗議者便迴避使用網際網路,改用FireChat和Bridgefy這類應用程式,直接把訊息發送到鄰近的手機上。
這些應用程式讓訊息從手機無聲無息地跳到另一支手機,把發件人和收件人(唯一能檢視這則訊息的使用者)連結起來。這種手機連結的組織型態通常稱為網狀網路(mesh network)或移動式特定網路(mobile ad hocnetwork),展現一種既靈活又去中心化的通訊模式。不過無論如何,任兩支手機若要彼此通訊,還是必須透過其他手機的串接才能連結。因此問題便是,分散在香港各地所連結起來的同一網狀網路,必須要透過多少人串接,才足以能建立橫跨城市的通訊?
數學一門稱為「滲流理論」(percolation theory)的分支提供了令人驚訝的答案:只要區區幾個人就能讓情況大異其趣。剛開始,隨著用戶加入新網絡,孤立的手機連結區塊會逐漸成形。至於由西至東、跨越南北的全面通訊,則會在用戶密度超過特定的臨界值時突然浮現。科學家把這種網絡連結程度的劇烈變化稱為「相變」(phase transition),與用於解釋冰融化、水沸騰這類物質狀態突然轉變的物理概念類似。
滲流理論探究在這類網絡中隨機建立或移除連結的後果,數學家把這種網絡設想成一堆「節點」(node,以點表示)的組合,並以「邊」(edge,以線表示)連接。每個節點表示某種對象,例如手機或人,每條邊則是兩節點之間的特定關係。滲流理論出現於1950 年代,基本洞見認為隨著網絡連結的數量增加,節點彼此連通的整體群簇(cluster)將會遽然突現 (emergent)。......
重點提要
■ 手機通訊、迷因爆紅等複雜系統都可簡化成網絡。當新成員與原本孤立的成員建立連結,新網絡便串接起來。
■ 數學中有一門稱為滲流理論的分支,可研究這些網絡建立或移除連結的劇烈轉變,理解網絡串接的臨界時刻。
■ 探究滲流理論與人際網絡連結的數學模型,有助於在新冠肺炎大流行中截斷傳染鏈,進而緩解疫情。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滄海桑田看能源
撰文/李家維
南庄鄉山明水秀,我在這裡住了20 多年,認為最具地方特色的該是蘇鐵化石區了。一條山間小徑旁的石壁上,密集排列著約橄欖球大小的圓瓶狀構造,由菱形的葉柄痕跡可以判斷該是蘇鐵的樹幹鑄模化石。當年它們被泥沙掩埋,在圍岩中保留了外形,待植物體澈底腐爛後,內部再被泥沙填充成了石質鑄模。道路開挖、圍岩風化崩解,它們就露頭現身了。
保存這些蘇鐵化石的地層是中新世晚期的南庄層,年代是1100萬~800 萬年前。它們都呈直立狀,很可能是災難發生時在原地被活體掩埋。蘇鐵皆是喜陽植物,因此可以遙想當年,此地應是片壯濶的低矮蘇鐵密林。然而台灣不是在三、五百萬年前才從海裡冒出來的島嶼嗎?怎麼會有千萬年前的植物化石?請教了國立自然科學博物館的地質古生物專家張鈞翔和王士偉,才恍然大悟:台灣島在海岸山脈以西是歐亞板塊大陸的邊緣,歷經多次陸相與海相的交替,長有蘇鐵林的南庄層曾陷入海中,其上再沉積了有貝殼化石的海相桂竹林層。我有幸住在南庄,享受這滄海桑田的故事。
南庄鄉地處偏僻深山,聚落人口不多。1960 年代因煤礦業而繁華鼎盛,不到30 年礦脈枯竭又沒落了。那是韓戰之初,日本為煉鋼製軍火需要大量精煤,美國國家安全局以美援資助台灣的經濟部探勘南庄層的煤蘊藏,進而促成採煤熱。全球的煤礦絕大多數源自古生代約三億年前的石炭紀巨大森林,那是個潮濕炎熱的時代,伏倒的巨木被掩埋在沼澤中,在適當的壓力與溫度下轉變為煤炭。相對年輕的南庄層煤礦形成,本是個異數,當然蘊藏量低。同理,台灣也曾有石油及天然氣的開採,但都早已竭盡。
台灣的人均用電量舉世排名前茅,我們早已不再有自產的化石燃料,又魯莽棄置了核能,目前80%的供電來自燃煤及燃氣發電機組。面對全球氣候變遷的險境,國際能源總署呼籲立即停止開發新油井、煤礦和天然氣田。這會是台灣的立即困境,因為政府堅持在2025年達成非核家園,天然氣的發電佔比得提高到50%,龐大的接收站投資與環境爭議未見休止。〈善用天然氣走向無碳未來〉是決策者必讀的警文,也是我們監督政府該有的共識。"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滄海桑田看能源
撰文/李家維
南庄鄉山明水秀,我在這裡住了20 多年,認為最具地方特色的該是蘇鐵化石區了。一條山間小徑旁的石壁上,密集排列著約橄欖球大小的圓瓶狀構造,由菱形的葉柄痕跡可以判斷該是蘇鐵的樹幹鑄模化石。當年它們被泥沙掩埋,在圍岩中保留了外形,待植物體澈底腐爛後,內部再被泥沙填充成了石質鑄模。道路開挖、圍岩風化崩解,它們就露頭現身了。
保存這些蘇鐵化石的地層是中新世晚期的南庄層,年代是1100萬~800 萬年前。它們都呈直立狀,很可能是災難發生時在原地被活體掩埋。蘇鐵皆是...
目錄
關於封面
我們的生活圈是由許多人與人的連結構成,然而傳染病也可能藉此入侵。數學家運用滲流理論,探究病毒如何「滲透」人際網絡,以找出網絡連接特性與敏感的連結點,藉此理解現實網絡模型的複雜現象。這將有助於推估何時會發生傳染病大流行,並截斷傳染鏈。
目錄
數學
30 數學算出人與人的連結
文/休士頓-愛德華斯(Kelsey Houston-Edwards)
滲流理論闡明許多網絡的連通現象,從手機通訊到病毒擴散都適用,這次全球大流行凸顯了人際網絡連結的重要性。
38 數學建模對抗疫情
文/舒宇宸
借助數學的抽象化能力,把人與人的互動轉化為各種模型,讓我們看清楚疫情的可能發展趨勢。
公共衛生
42 新冠病毒傷嗅覺
文/蘇瑟蘭(Stephani Sutherland)
約有八成的新冠肺炎患者,嗅覺出現異常,這個惱人的症狀目前已經能夠從分子層次來解釋了。
科學與社會
46 8招對付疫情假消息
文/傑米森(Kathleen Hall Jamieson)
防止新冠疫情假消息的傳播,每個人都比自己想像的更有影響力。
天文學
54 自調光學 看清前景
文/特伏隆(Tony Travouillon)、道究維拉(Celine d’Orgeville)、班奈特(Francis Bennet)
科學家把天文觀測常用的自調光學技術,用來協助解決太空垃圾問題,並有助於推展量子通訊。與此同時,持續改良該技術本身,也開發新的應用。
能源
60 善用天然氣走向無碳未來
文/韋伯(Michael E. Webber)
龐大的天然氣基礎設施可能阻礙能源系統脫碳,但改用生質甲烷、氫等方法,就可化阻力為助力。
太空科學
68 月之暗面凝望宇宙黑暗時代
文/阿拿瑟斯旺米(Anil Ananthaswamy)
低頻無線電天文學研究的理想地點就在月球背面,沒有大氣層干擾,得天獨厚的黑暗環境,將佈滿各具巧思的無線電波望遠鏡、天線陣列等儀器。
生物力學
72 天馬行空也有科學根據
文/哈比(Michael B. Habib)
圖/惠特勒奇(Terryl Whitlatch)
從生物力學的角度出發,考古學家與「星際大戰」角色設計插畫家聯手設計,讓奇幻文學中的飛天物種躍然紙上。
物理學
80 暗物質粒子最後大搜查
文/莫斯柯維茨(Clara Moskowitz)
長久搜尋暗物質粒子的實驗皆未有所獲,新升級的液態氙探測器或許能找到真相。
科學人觀點
6 鳩佔鵲巢?母知更鳥棄養啟示錄 文/曾志朗
總編輯的話
8 滄海桑田看能 文/李家維
10 讀者論壇
12 科學人新聞
土衛六海洋深不見底|借鯨之聲,測繪海底結構|真相就在血液中|探測超級泥火山|從血液監看心臟排斥|慈鯛如何快速演化?|光學遺傳學展現醫療潛力|視訊時代新手語|一覽世界科技進展
形上集
22 牛頓定律不能算是相對論力學的特例? 文/高涌泉
教科書之外
24 布丁與雞丁 文、圖/陳文盛
網上世代
26 軟體開發界的理想與現實 文/葉平
談心說理
28 動物為何結伴而行? 文/鄭谷苑
專家看新聞
90 重新命名韋伯太空望遠鏡 文/普雷斯科德-溫斯坦(Chanda Prescod-Weinstein)、塔特(Sarah Tuttle)、沃克維茨(Lucianne Walkowicz)、諾德(Brian Nord)
科學佐以詩文
92 弦論 文/瓊斯(Richard A. Jones)
健康與科學
94 疫情推動遠距臨床研究 文╱華立斯(Claudia Wallis)
科學焦點
95 全民接種,易事難行 文/歐瑞斯克斯(Naomi Oreskes)
預見新科學
96 免疫療法跨越癌症高牆 文/林慧珍
生物手記
98 迷你藝術家——檔案竊蠹 文/詹美鈴
科學人書摘
102 基因究竟是什麼? 文/摘自《病者生存》
圖表會說話
106 激素的季節性變化 文/菲謝蒂(Mark Fischetti)
關於封面
我們的生活圈是由許多人與人的連結構成,然而傳染病也可能藉此入侵。數學家運用滲流理論,探究病毒如何「滲透」人際網絡,以找出網絡連接特性與敏感的連結點,藉此理解現實網絡模型的複雜現象。這將有助於推估何時會發生傳染病大流行,並截斷傳染鏈。
目錄
數學
30 數學算出人與人的連結
文/休士頓-愛德華斯(Kelsey Houston-Edwards)
滲流理論闡明許多網絡的連通現象,從手機通訊到病毒擴散都適用,這次全球大流行凸顯了人際網絡連結的重要性。
38 數學建模對抗疫情
文/舒宇宸
借助數學...