陪青少年
走過敏感期
科學家對於青春期大腦的了解日益精進,
為教育和心理健康
開拓改善的空間和介入的時機︒
撰文/丹維斯(Lydia Denworth)
翻譯/李明芝
我們這一代有個寓言故事︰曾經有位成人為了鼓勵八年級生多吃健康食物,於是設計了一項充滿營養訊息的課程計畫,內容涵蓋蔬果為什麼有益、垃圾食物為什麼有害等介紹。類似方法在年幼兒童身上可行,而八年級生卻宣稱,這項課程很無聊。他們繼續吃垃圾食物,其中有些甚至吃得比以前更多。同樣的情節長久以來在真實生活中上演,只是青少年年齡各有不同,而目標可能從減少霸凌或憂鬱,到提高對數學的興趣等各種情況。研究人員從令人沮喪的失敗規律中發現,對年幼兒童有用的方法可能對青少年不再有效。八年級似乎是個轉捩點。
然而,如果更仔細地從大腦變化的層次來考量八年級生,寓言故事有望走向快樂的結局。13 歲最在意的是地位和尊重,不願屈就於成人的權威之下。2019 年發表於《自然.人類行為》的一項研究中,美國研究人員讓300多名八年級生閱讀一份德州調查報告,內容不是介紹營養知識,而是向他們揭露食品公司的主管使用不健康的成份、行銷對象鎖定青少年,並且不讓自己的小孩吃自家公司的食品。這些學生相當憤怒,同時開始了解吃得健康是抵制操弄的一種方式。接下來三個月, 這些學生在學校餐廳買比較健康的零食。而研究人員在後續追蹤研究中發現,這些學生中睪固酮濃度較高(青春期生理成熟的指標)的人,尤其是男生,最有可能對介入方法產生良好反應。
過去15 年來,神經科學已大大增進對青春期大腦的結構和功能的了解,變化大約從10 歲開始,一直持續到25 歲左右。這段時期正值大腦神經元微調關鍵期,也是青少年對社會訊息和報償特別敏感的時候。新近研究著重在青春期大腦與社會環境的交互作用。結果顯示,社會脈絡和接納會強烈影響行為,青春期甚至可能是社會和情緒學習的敏感期。越來越多研究人員和臨床醫師把這些神經科學發現,視為採取不同介入方法的依據。
重新思考青春期
當年輕大腦正在尋找各種體驗時,老師、父母和其他有影響力的成人應該設法利用這豐富的學習力,並避免抽菸或吸毒等負面體驗。這就是2019 年美國國家科學、工程及醫學院發表的報告對青少年發展的核心想法,由此要求投入計畫和介入方案,利用大腦在青春期的改變能力,促進青少年的人生出現良性轉變。社會和情緒學習敏感期意指,青春期的某些階段可能比其他階段更適用某些方法。尤其是青少年前期(大約9~11歲),有機會藉由鞏固自我感和學習動機讓他們步上正途。營養實驗證實微調介入在青少年中期的益處,這時他們已正式進入青春期。此外,此時對陷入困境的青少年伸出援手仍來得及,青春期最嚴重的行為和健康問題往往發生於16歲後。若想有意義地比較哪些介入方法在10、14 或18 歲效果最好,需進行大型縱貫研究,然而目前尚未獲得成果。即使如此,發展科學(developmental science)的進展似乎有希望帶來更明智、更有效的方法,輔助青少年的教育並維護他們的身心健康。這些新方法強調青少年在意的是地位和尊重、逐漸了解自我與廣闊世界的關係,以及做出貢獻和尋找目標。類似想法已促使教育工作者對青少年的社會和情緒學習越來越感興趣,並提供了青春期是個契機的光明視角,而非只是叛逆的風暴。幾十年來,關於青春期的研究大多聚焦在負面。雖然這個階段是人一生中最身強體健的時期,此時體能、速度、反應時間、推理能力和免疫功能全都達到顛峰, 但相較於更年幼的孩子,青少年的意外事故、自殺、殺人、憂鬱、酒精和藥物濫用、暴力、魯莽行為、飲食障礙、肥胖和性病的發生率也升高得令人憂心。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蟬花一現
撰文/李家維
夏初,青藏高原的草甸下,蟄伏的蝙蝠蛾幼蟲醒來了。牠已三歲,再長個一年就要化蛹成蛾。三年來住在土壤深層,啃食植物的地下根莖,現在循根而上爬往表層,卻遭逢致命殺手。子囊菌的孢子鑽進了牠的身體,萌發成菌絲,持續吸收體液養份。垂亡之際牠奮力往上蠕動,最後體內充滿菌絲,頭上尾下,僵死在離地表約兩公分處。來年夏天,牠木乃伊樣的身軀從頭部開裂,冒出了寄生真菌的長條子實體。在子實體散發孢子之前,採藥人扒地尋寶,小心挖出這天價的冬蟲夏草。2014年我在香港的藥材批發店,見到皇級的冬蟲夏草,折扣後每公克合台幣1800元,是當時黃金價的1.5倍。
感染蝙蝠蛾的是蟲草屬(Cordyceps)真菌的成員之一,此屬約有600個物種,分別寄生在不同的昆蟲體內,螞蟻、椿象和蟬都是可能的宿主。我曾在雲南的鄉間小舖找到「蟬花」,那就是長著蟲草真菌子實體的乾蟬若蟲屍。據報導,蟬花的成份與療效和冬蟲夏草相似,但知名度低,價格遜色許多。
盛夏將至,林子裡的蟬聲已震耳。蟬自土中鑽出羽化,聲音清遠,古人嚮往並視之為潔身與重生的代表。商周青銅禮器上即常見蟬的紋飾,兵器上的蟬紋寓意保佑其復生。漢代時逝者口含玉蟬,更是靈魂登仙界的期許。蟬在中華文化有多面向的意涵,而美洲東部的週期蟬則是自然界的奇觀。數十億隻瞬間破土而出,是年餘苦悶疫情下,近期媒體的難得逗趣輕鬆。享讀〈17年蟬又來了!〉可以更豐富今夏蟬鳴聲中的聊天話題。
真菌沒有錯過週期蟬的嘉年華,蟬團孢黴(Massospora cicadina)在土壤中已休眠多年了,但雄週期蟬出土時散發的費洛蒙激活了它們。被真菌感染、侵食的雄蟬在病死前性情大變,如同雌蟬般拍翅又唱歌,引來更多雄蟬,真菌的孢子就又大量釋入原野。宿主是如此悲慘!但也不必過慮,在週期蟬和蝙蝠蛾族群中,倒楣的個體終究是少數,若無人為的暴力介入,這種微妙的生態平衡仍將持續。
各位公民科學家,請響應本期「生物手記」的邀約,協尋謎樣的台灣虎翅蟬吧!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蟬花一現
撰文/李家維
夏初,青藏高原的草甸下,蟄伏的蝙蝠蛾幼蟲醒來了。牠已三歲,再長個一年就要化蛹成蛾。三年來住在土壤深層,啃食植物的地下根莖,現在循根而上爬往表層,卻遭逢致命殺手。子囊菌的孢子鑽進了牠的身體,萌發成菌絲,持續吸收體液養份。垂亡之際牠奮力往上蠕動,最後體內充滿菌絲,頭上尾下,僵死在離地表約兩公分處。來年夏天,牠木乃伊樣的身軀從頭部開裂,冒出了寄生真菌的長條子實體。在子實體散發孢子之前,採藥人扒地尋寶,小心挖出這天價的冬蟲夏草。2014年我在香港的藥材批發店,...
目錄
關於封面
青少年在成人眼中總愛冒險、惹麻煩。其實此時期孩子最在意的是地位和尊重,而大腦神經元正經歷微調,使他們對社會線索和報償特別敏感。大人應陪伴青少年度過這段建立自我的敏感期,支持他們自主與獨立。
教育
30 陪青少年走過敏感期
文/丹維斯(Lydia Denworth)
科學家對於青春期大腦的了解日益精進,為教育和心理健康開拓改善的空間和介入的時機。
神經科學
36 青春期真苦「腦」
文/洪蘭
想想了解青少年的行為,要從大腦的發育來看。青春期風暴來自主宰理智與情緒的神經迴路發展不一致,而從大腦結構來看兩性差異,也有助於給予適情適性的教養方式。
天文物理
40 宇宙藍圖有新譜
文/道森(Kyle Dawson)、普瑟渥爾(Will Percival)
耗時20年繪製的宇宙三維圖涵蓋數百萬個星系,並說明110億年來的空間膨脹過程,將有助於解答大尺度結構、暗能量這類關於整個宇宙的最大謎團。
醫學
48 防堵大腦屏障滲漏?
文/考佛(Daniela Kaufer)、佛里特曼(Alon Friedman)
血腦障壁是大腦的保護性濾網,當它發生滲漏時可能導致阿茲海默症等神經疾病,科學家發現阻止滲漏可讓老化動物的腦功能恢復健康。
生物學
56 17年蟬又來了!
文/黃凱特(Kate Wong)
圖/辛寧(Cherie Sinnen)
蟄伏期滿的週期蟬十號群破土而出。人類記錄這群神秘昆蟲已超過三個世紀,如今借助網路科技 與公民科學之力,可望更了解這美東特有的自然奇景。
氣候變遷
62 燜燒中的極地小鎮
文/迪基(Gloria Dickie)
暖化帶來了翻天覆地的變化,使全球最北的城鎮面臨永凍土軟爛、雪崩、遊客過多、鄰國覬覦漁業與油氣礦藏,原本祥和的北極風情能否長存?
人類學
72 美洲,人類最後的遠征
文/拉福(Jennifer Raff)
人類遷居美洲大陸是一個遠比過去想像更複雜的過程,包括數萬年間多個族群的隔離與融合,新考古和遺傳證據有助於拼湊出美洲原住民起源故事。
健康
80 疫苗:希望的曙光
文/羅伊德(Robin Lloyd)、攝影/德林(Grant Delin)
美國經歷人命與經濟損失沉重的一年,設立大型疫苗接種中心為人們的生活帶來新氣象。地方與聯邦合作,設法彌補各族群資源分配的不平等,撫平大流行帶來的苦難。
科學人觀點
6 如真似幻,似假還真:貓有視幻覺 文/曾志朗
總編輯的話
8 蟬花一現 文/李家維
10 讀者論壇
12 科學人新聞
龍骨拼圖|VR能健腦?|黏菌也能「記憶」|打造骨骼類器官|放射性微跡|一覽世界科技進展|海島滅鼠記|新電力:湖泊甲烷|真菌織品|科學剪影|陌生的海洋細菌
形上集
23 那些類似真理的東西 文/高涌泉
教科書之外
24 從大砲射出的食物 文、圖/陳文盛
網上世代
26 低軌道衛星通訊時代來臨了嗎? 文/黃勝雄
談心說理
27 破解從眾效應 文/曾祥非
專家看新聞
90 別把亞裔美國科學家都當間諜 文/賴(Alicia Lai)
科學佐以詩文
94 涂林與蘋果 文/強生(Michael L. Johnson)
健康與科學
96 醫療器材有偏見 文╱華立斯(Claudia Wallis)
科學焦點
97 美國共和黨員不信任科學? 文/歐瑞斯克斯(Naomi Oreskes)
生物手記
98 原始森林隱者:台灣虎翅蟬 文/陳建宏
科學人書摘
102 人腦如何啟迪電腦 文/摘自《眼見為憑》
圖表會說話
106 太空任務新時代 文、圖表/皮克(Katie Peek)
關於封面
青少年在成人眼中總愛冒險、惹麻煩。其實此時期孩子最在意的是地位和尊重,而大腦神經元正經歷微調,使他們對社會線索和報償特別敏感。大人應陪伴青少年度過這段建立自我的敏感期,支持他們自主與獨立。
教育
30 陪青少年走過敏感期
文/丹維斯(Lydia Denworth)
科學家對於青春期大腦的了解日益精進,為教育和心理健康開拓改善的空間和介入的時機。
神經科學
36 青春期真苦「腦」
文/洪蘭
想想了解青少年的行為,要從大腦的發育來看。青春期風暴來自主宰理智與情緒的神經迴路發展不一致,而從大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