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
卓納畫廊
約瑟夫.阿爾伯斯
FEATURE:
從2021邁向2022
封面:偶然與想像 / 赤崁當代記
堤頂之星2.0 / 中國嘉德李豔鋒專訪
書脊:甘露水 / 魯道夫.波蘭斯基 / 安妮.萊博維茨
作者簡介:
《典藏.今藝術&投資》是一本以關懷當代藝術生態為宗旨的藝術專業期刊,包括藝術家及創作、藝術評論及論述、美術史、展演空間、文化政策以及藝術品投資動態……等等,都是我們常態關注的重要面向。在取材上,台灣藝術與藝術市場的生態發展為我們的關注的面向,而由此推衍至與我們關係密切的華人藝術生態,以及世界各國藝壇的現狀與趨勢,也很自然地成為我們關注的重要範疇。在風格屬性上,我們希望提供給讀者的是真正經過組織與沉澱的優質資訊,在每期的專輯與各項專欄、專文的策劃都是朝此方向進行。期能以深入淺出的內容,對於國內藝術人才經驗與學識的累積與傳遞有所貢獻,同時也能作為潛在藝術愛好者進入與享受藝術世界的橋樑。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可見的斷裂,隱蔽的循環
Visible Ruptures, Invisible Circulations
文|嚴瀟瀟
雖然宇宙萬物皆有其循環,人類社會也有紀年的漫長歷史,但每一次周而復始、每一個新時期的開啟都並未經歷某種「關機/重啟」的強硬切換。所有的變化皆在循序漸進中發生。若是某種變化令人猝不及防,大都並非什麼橫空出世,而是因為通常總是懷有某種對美好未來憧憬的我們,並非時時對那些隱蔽的循環有所覺知,甚至拒絕接受「變動才是恆常發生之事」這樣的觀念。
過去這一年,我們見證了虛擬世界的爆炸性發展,即便網際網路在此前已有過30餘年快速改變人類社會的歷史,新冠肺炎疫情肆虐的2020年仍以令人驚人速度催生、或者說加速了虛擬平台的技術運用與概念擴張。但羅馬並非一日建成,在此之前,一個完整的網路世代已開始有足夠能力改變社會,數位人格與真實身分之間形成平起平坐、卻可以南轅北轍的聯動關係,我們在其中建立起新的人際關係、新的社群網路。
我們在一股股潛流的推動下一起走過這樣的時代,站在新年的門檻回望,或許會發現,剛剛過去的2021年讓分水嶺初見端倪。甚至在NFT這件如今所有人都在談論之事的內部,僅從創作面上看,都可清晰看到從2021年春震驚全球的Beeple,到如今跨年之際大家在興奮地談論、但鮮有人可以預測甚至準確描繪的「Pak宇宙」之間,從觀念與操作上看,幾乎有一個世代的距離——或許就是一個FOMO世代(FOMO意即「錯失恐懼症」,Fear of Missing Out)的距離?我們似乎需要付出相當的專注才得以分辨其中的演進。
以NFT進入主流拍賣市場而對藝術界造成的衝擊為例,如果說將近一年前,曾有過不少關於「這是藝術嗎」的爭執(現在依舊以不同形式存在),如今或許更應該思考的是,我們可以如何面對可見的斷裂、去思考隱蔽的循環?對於各種價值(包含物質與非物質層面上的價值)上的觀念轉換完全無覺察的人,或許會強烈感受到衝擊,有時這無關對與錯,譬如創造性的價值顯化於實體世界還是虛擬世界;但有時則與時代的價值觀有著強烈偏差,便可能以山崩般的效應短時間爆發,恰也是迫使所有人在巨大的斷裂面前反觀自身及我們所處的社會,究竟是為什麼樣的價值所餵養而成。
一段時間以來,國內針對各式不同未來想像的「未來」展如雨後春筍,在這個當下去觀看那些曾經的脈絡,「過去將來式」般的錯位敘事自然會帶給我們新的解讀層次。而當下正不斷被裹挾著前進的我們,是否又永遠無法擺脫「只緣身在此山中」的迷霧?如何開放地踏上並感知那尚不明朗的循環路徑,卻又同時得以在快速的變化中不至於迷失在價值的迷宮之中?希望正在展開的2022年,可以為我們帶來更多啟發。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可見的斷裂,隱蔽的循環
Visible Ruptures, Invisible Circulations
文|嚴瀟瀟
雖然宇宙萬物皆有其循環,人類社會也有紀年的漫長歷史,但每一次周而復始、每一個新時期的開啟都並未經歷某種「關機/重啟」的強硬切換。所有的變化皆在循序漸進中發生。若是某種變化令人猝不及防,大都並非什麼橫空出世,而是因為通常總是懷有某種對美好未來憧憬的我們,並非時時對那些隱蔽的循環有所覺知,甚至拒絕接受「變動才是恆常發生之事」這樣的觀念。
過去這一年,我們見證了虛擬世界的爆炸性發展,即便網際網路在此...
作者序
從2021邁向2022
看著滿街的人潮,很難想像,才在不久前,我們還正經歷著第一次三級警戒。對許多人來說,2021年並不是好過的一年。我們很幸運地,能在短時間內便回到五月前的生活。儘管紛紛擾擾,隨著疫苗的普及,社會的恐懼也降低許多。「如常」,因而更加令人珍惜,即便我們知道全球面對的,只有因為大流行而塑造的嶄新世界。
觀看2021年,最有趣的是,也正是在這樣充滿不確定與跌宕起伏的一年,全球藝術拍賣在2021年的年末創下歷史新高,以些微幅度超越前一高峰2018年。亞洲以香港為首的藝術市場,更在當代藝術,尤其是對45歲以下年輕藝術家的競逐上,成為與紐約相匹敵的主要市場。當然相較於拍賣市場的炙熱,無可否認的是,對畫廊、美術館、博覽會、雙年展等仰賴實體參觀、互動的單位來說,挑戰依舊存在。無論是因為全球貨運價格上揚與旅遊禁令下產生的展覽模式改變,抑或對機構、美術館本質與角色扮演的再思考,都是可見的未來下,無可迴避的議題。
新的Omicron變體雖然再次迫使世界大部分地區恢復社會限制和封鎖,但目前看來,它應當不會是衝擊2022年的主要因素。就各國媒體與財經專家的分析預測來看,雖然2022年還是有諸如區域政治等不確定因素的挑戰,但朝向經濟復甦的整體趨勢不會改變,只有幅度的差異變化。展望2022,我們確實有理由更加樂觀。也因此,在已透露的訊息中,我們整理了2022年全球值得期待的美術館展覽與重大活動。與此同時,為了能更了解台灣目前對藝術議題與藝術家的關注與品味,我們在12月初時做了一份問卷調查,邀請各方人士分享近一年關注的藝術家名單,以及最希望在未來三到五年內看到在台灣有個展的藝術家。問卷結果刊登在此次的專題中,也希望大家的願望都能在不久的將來實現!
祝大家有個美好的2022!
企畫/朱貽安
從2021邁向2022
看著滿街的人潮,很難想像,才在不久前,我們還正經歷著第一次三級警戒。對許多人來說,2021年並不是好過的一年。我們很幸運地,能在短時間內便回到五月前的生活。儘管紛紛擾擾,隨著疫苗的普及,社會的恐懼也降低許多。「如常」,因而更加令人珍惜,即便我們知道全球面對的,只有因為大流行而塑造的嶄新世界。
觀看2021年,最有趣的是,也正是在這樣充滿不確定與跌宕起伏的一年,全球藝術拍賣在2021年的年末創下歷史新高,以些微幅度超越前一高峰2018年。亞洲以香港為首的藝術市場,更在當代藝術,尤其是對45歲以下...
目錄
EDITORIAL
30 可見的斷裂,隱蔽的循環
COLUMN
32 筆墨終結 ≠ 水墨結束
34 國定古蹟陳悅記古厝修復不能再差很大了
36 「提琴村」的夢想正在實現
38 實與虛兩端看藝術
40 古典、現代、當代競賽規則各不相同
42 《甘露水》鼓舞人心,帶頭推動藝術外交
MISSING PIECES
44 「美與愛」讓室谷早子從黑白變彩色
ARTIST
46 萬般皆是緣法 魯道夫.波蘭斯基的「自動性」創作
ART TALK
50 使用攝影的觀念藝術家:美國肖像攝影巨匠安妮.萊博維茨
54 拓展、優化、突破局限 中國嘉德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部總經理李豔鋒談2021年度觀察與策略
COVER STORY
58 約瑟夫.阿爾伯斯的色彩及其極簡美學
62 再看「色彩魔術師」
約瑟夫與安妮.阿爾伯斯基金會首席策展人布蘭達.丹尼羅威茨談阿爾伯斯
SPECIAL REPORT
64 「共創」和「永續」觀念下的藝文教育補助新活水
「堤頂之星2.0」與王道銀行教育基金會轉型
66 不應只是「閒置空間遺緒」的藝術村! TAV 20週年茶几漫談後記""
FEATURE
70 跨過新時代的門檻 從2021邁向2022""
72 影響未來的2021
76 2021拍賣市場的回顧與幾個現象
80 後大藝術史時代的品味
83 2022全球藝術展覽趨勢前瞻
OBSERVATION
90 就這樣,台南被繪製成圖 從《赤崁記》到「赤崁當代記」的南方影像地誌學
94 在後疫情時代的荷蘭設計週一窺「既是設計又不是設計」的設計
98 《偶然與想像》:偶然的呼喚與將臨的想像
102 NFT是科技與拍賣市場的完美結合
SPOTLIGHT
104 臺灣啟蒙之曦的「甘露水」與文協百年框架外的原住民現代性經驗
「光──臺灣文化的啟蒙與自覺」
108 玩味自然觀
妮娜.卡查杜里安個展「自然選擇」""
110 碎片化的日常
鍾慰個展「應激反應」
ART SCENES
112 前衛的經營者與前衛的藝術家 專訪台北101董事長張學舜與楊英風美術館館長王維妮
114 星星向榮 藝星藝術中心敦化南路新空間
115 日常的當代思索 申亮個展「毛嗑」
EDITORIAL
30 可見的斷裂,隱蔽的循環
COLUMN
32 筆墨終結 ≠ 水墨結束
34 國定古蹟陳悅記古厝修復不能再差很大了
36 「提琴村」的夢想正在實現
38 實與虛兩端看藝術
40 古典、現代、當代競賽規則各不相同
42 《甘露水》鼓舞人心,帶頭推動藝術外交
MISSING PIECES
44 「美與愛」讓室谷早子從黑白變彩色
ARTIST
46 萬般皆是緣法 魯道夫.波蘭斯基的「自動性」創作
ART TALK
50 使用攝影的觀念藝術家:美國肖像攝影巨匠安妮.萊博維茨
54 拓展、優化、突破局限 中國嘉德二十世紀及當代藝術部總...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