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重點】
「大眾文學」(popular literature)在台灣,一直都存在著一種尷尬的處境,它彷彿可以被清楚定義,但卻又難以尋覓明確的座標。它好像總是必須以純文學的對立面來定義自身,但純文學作家卻又屢屢越過自己設下的警戒線,在大眾類型的疆域內任意遨遊。因此純文學與大眾文學好似分立,並且有著明確的位階關係,但卻單獨允許純文學越界追獵,收編為自己書寫的薪柴;然而一旦大眾文學作家涉足文壇核心的廟堂禁區,那麼評論家將毫不留情地群起而攻之,驅之別院。
大眾文學之所以容易與純文學形成對立關係,關鍵在於大眾文學之所以被關注,往往是因為「暢銷」而成為焦點,而這種商業上的成功,對於訴求曲高和寡藝術性的純文學,是避之唯恐不及的。也因此,對於大眾文學的界定,總之難以脫離「暢銷」此一標準。然而「暢銷」是否真的可以作為大眾文學的關鍵定義?姑且不論全世界最暢銷的之一的出版品正是《聖經》,而在台灣,白先勇、龍應台、蔣勳等幾位作家如今也是排行榜的常客。顯然無論是純文學、大眾文學甚至宗教出版品,只要受眾廣大,或是引發媒體效應,都有暢銷的可能。因此暢銷此一標準,只能用來作為衡量作品在傳播過程中,受歡迎的程度,但卻難以回過頭來成為定義文學本質或屬性的依據。
因此,這次的專輯企畫「舉重若輕的類型宇宙──21世紀台灣大眾文學代表作家」,希望透過針對出版人、藝文團體╱媒體與學者的調查,釐清當代台灣大眾文學的發展現況,瞭解這些專業人士的認知裡,對於台灣大眾文學的想像,以及其所認定的代表作家有哪些。我們先行勾勒出目前台灣大眾文學的幾個代表類型:科幻、奇幻、推理╱犯罪、恐怖、愛情╱言情、BL、百合、武俠,總共列出了117位作家開放投票。希望最終透過匯聚大家的投票,來統整出一個目前在文學場域中,大家最能夠交集的共識,究竟哪些類型的作家,更能夠獲得多數人的認同,是專營單一類型的作家?還是能夠同時掌握多種類型創作的作家,更能受到青睞。相信這次的企畫,將會為大家帶來前所未有的全新認識,請大家細細品味。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小廢包的史前時代】
我猜,課文之外,無意間接觸或自發性閱讀的起點,人人都是從小說開始。曾經書是最親密的夥伴,是有空檔有餘裕就想續追的癮頭,更是怕無聊怕尷尬的隨身備品,那是個「小廢包」流行不起來的年代。
但說也奇怪,看課外書一般不被鼓勵,所謂「大眾小說」更是師長之敵。
紙本書的形制沒那麼惹眼,總比什麼漫畫、iPod、PSP不容易被抓到,但風傳「上頭抓得緊」的時候,不得不多提防著點。校園基本上完全是公共空間,能藏的地方少得可憐,有些同學會把書包外層帆布與內襯皮革間割開一小口,藏掖違禁品於其中——但只消稍加留意,老師或糾察仍可輕易發覺夾層內的祕密。
被切劃清楚的日子裡,總要給自己創造機會神遊物外:午休時間的膝蓋上(座位若在窗邊,假裝趴桌午睡,則巡堂訓導只能看見你的頭頂,殊不知你正津津有味讀著小說呢)、攤開的課本裡(記得拿鉛筆盒墊高課本一角,製造高低差,老師就不知道你在偷看小說啦),如果更高科技一點,可以用電子辭典假裝查單字(你用的是無敵?快譯通?還是哈電族?),看記憶卡裡的小說。
放學後,還需躲避家長追殺,閱讀的好時機包括車上(雖然知道沒多久就會開始暈車)、枕上(熄燈之後的祕密活動,一代近視少男少女的元兇)、廁上(不容易被發現的好地方)。
這些匿名的寶貝就這樣在同班同學間、甚至跨班流傳,記得曾因抄出太多本小說且幾乎人人都「涉案」,全班集體挨罵。那也算小小的閱讀盛世了,但好景不常,我的世代和智慧型手機一起蓬勃發展、在大學校園放飛自我。許多同學沒等自動拾起大人眼中高蹈的「好書」,早就遠離了閱讀。
因為這次專題,重見許多曾熟悉的作家、作品,我想起這麼一則「棄的故事」。
「舉重若輕的類型宇宙—21世紀台灣大眾文學代表作家」由國內代表性的大眾文學研究者陳國偉企畫,採票選方式進行,製作較平常的專題繁複,端賴其通暢無阻的溝通討論、並有勞助理崗芸協助,才得以完成。參與的專家學者都是一時之選,相信將是往後學術研究的重要參考。更感謝每位投出選票的研究者、出版人及藝文媒體/團體代表,貢獻自己的閱讀經驗與專業判斷,映照此時代的類型風景。21世紀初期的當下,我們共同錨定了台灣大眾文學的觀測位置。
本次獲選前十強的平路,在新版《蒙妮卡日記》裡說,「四十年如一日,自己讀小說也同樣為了趣味,而趣味對於我,是以黏住手指的強度而定。」她又說,「曾經有長長一些年,國外最好看的短篇小說,刊登在《紐約客》、《花花公子》、《浮華世界》這類綜合雜誌(當年我寫的短篇小說,譬如〈在巨星的年代裡〉刊在《當代》雜誌,而〈百齡箋〉,刊在《新新聞》雜誌……)」這就是了,不但學歷不分貴賤,我想閱讀更是。
或許誰來一統天下包包的度量衡,誰就能讓書頁重新黏回人們指尖,包的容量再廢,至少也該是裝得下一台電子閱讀器的大小。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小廢包的史前時代】
我猜,課文之外,無意間接觸或自發性閱讀的起點,人人都是從小說開始。曾經書是最親密的夥伴,是有空檔有餘裕就想續追的癮頭,更是怕無聊怕尷尬的隨身備品,那是個「小廢包」流行不起來的年代。
但說也奇怪,看課外書一般不被鼓勵,所謂「大眾小說」更是師長之敵。
紙本書的形制沒那麼惹眼,總比什麼漫畫、iPod、PSP不容易被抓到,但風傳「上頭抓得緊」的時候,不得不多提防著點。校園基本上完全是公共空間,能藏的地方少得可憐,有些同學會把書包外層帆布與內襯皮革間割開一小口,藏掖違...
目錄
【編輯室報告】 ◆蘇筱雯
【自由談】
我作證 ◆顧玉玲
稻盛和夫的猜心術 ◆許榮哲
巡邏箱 ◆利格拉樂.阿𡠄
【本期專題】舉重若輕的類型宇宙──21世紀台灣大眾文學代表作家
導言 ◆陳國偉
20強特寫──九把刀 ◆蔣興立
20強特寫──楊双子 ◆郭如梅
20強特寫──陳雪 ◆陳栢青
20強特寫──瀟湘神 ◆郭如梅
20強特寫──張國立 ◆冬陽
20強特寫──吳明益 ◆高鈺昌
20強特寫──藤井樹 ◆蔣興立
20強特寫──伊格言 ◆馬立軒
20強特寫──瓊瑤 ◆黃儀冠
20強特寫──平路 ◆陳栢青
20強特寫──臥斧 ◆冬陽
20強特寫──鄭丰 ◆蔡造珉
20強特寫──蔡智恆 ◆張俐璇
20強特寫──王文華 ◆高鈺昌
20強特寫──張曼娟 ◆孫梓評
20強特寫──張系國 ◆馬立軒
20強特寫──何敬堯 ◆王鈺婷
20強特寫──紀蔚然 ◆冬陽
20強特寫──高翊峰 ◆馬立軒
20強特寫──席絹 ◆黃儀冠
20強特寫──郭箏 ◆蔡造珉
投票人名單 ◆范崗芸、文訊編輯部
聚焦與折射──「舉重若輕的類型宇宙──21世紀台灣大眾文學代表作家」座談 ◆邱映寰
大眾小說,以及台灣書市裡的大眾小說 ◆臥斧
大眾文學在《皇冠》 ◆許婷婷
跨越文學疆界──近十年台灣純文學作品中的類型軌跡 ◆楊勝博
【人物春秋】
「我寫的所有東西都是我的回憶錄。」──王正方《調笑如昔一少年》專訪 ◆廖宏霖
穿梭在傳統與現代──關於陳凱琳的客家《藍之夢》 ◆羅亭雅
灑脱自在的王孝廉老師 ◆連清吉
少年老大──悼念王孝廉 ◆吳晟
獨坐敬亭山──追憶賴瑞和,以及他的《杜甫的五城》 ◆隱地
憶慶萱二三事──回首往事已成煙 聊記鴻泥昔日緣 ◆柴松林
回憶生涯好友島崎博 ◆權田萬治
さようなら傅博先生! ◆陳學祈
【兩個人兒一本書】
當異鄉人步入暗巷──李金蓮與鄧小樺對談《我台北,我街道2》 ◆蔣皓
【聚光燈】
偶之深刻.人之尊嚴──訪邱祖胤談《空笑夢》 ◆鄭順聰
力作一夢——勉強 /勉強べんきょう《空笑夢》 ◆楊雅琪
【談文論藝】
竹筏載書記 ◆唐捐
談路易士詩集《行過之生命》 ◆秀實
當臺灣古典詩詞遇到西方聲樂——臺語音樂劇《一代醫人杜聰明》觀後 ◆廖振富
【特稿】
出版的時代標幟——台北市政府譽揚頒獎典禮獎座設計 ◆謝文泰
【我們的文學夢】
如何討別人開心——王聰威的文學夢 ◆王聰威
【書的世界】
一個孤獨晚上,有人想起里爾克:讀張錯譯評《里爾克–杜英諾哀歌》 ◆蕭義玲
書卷裡的昔人舊事——我讀董橋的《讀胡適》 ◆高大威
空間有鬼——讀姜泰宇《鬼拍手》 ◆吳億偉
拾綴簡樸韶光——讀吳鳴散文集《秋光侘寂》 ◆向陽
以詩歌破曉,以小說武裝——廖亦武的文學備份檔案《武漢》 ◆蔣亞妮
青春是首新寫的舊歌——郭強生《用青春換一場相逢》讀後 ◆謝凱特
我很少有機會坐在自己的位子——讀許赫《壞掉的少年》 ◆洪春峰
尋找島嶼左翼戲劇的身影──鍾喬《如影而行——鍾喬劇本選輯》推薦序 ◆許仁豪
想像的「非」共同體——《馬華文學與文化讀本》推薦序 ◆王德威
似驢又似馬的文類――散文詩集《用散文打拍子》自序 ◆孟樊
永不老去的鄉思――渡也《全世界的澎湖人都回來》序 ◆引詩勘誤
【全球華文文學通訊】新加坡、澳門、北美 ◆偉奇、陸奧雷、姚嘉為
【草原副刊】
夜間打掃 ◆吳鈞堯
【銀光副刊】
詩三首 ◆張錯
哀歌:很多孩子走了 ◆李有成
我久已不讀小說 ◆王文興
林衡哲發掘我 ◆鍾玲
《金剛經》的詩音之八 ◆敻虹
最美麗的沉默 ◆林文義
嘓嘓嘓,童年叫不回來 ◆林煥彰
【編輯室報告】 ◆蘇筱雯
【自由談】
我作證 ◆顧玉玲
稻盛和夫的猜心術 ◆許榮哲
巡邏箱 ◆利格拉樂.阿𡠄
【本期專題】舉重若輕的類型宇宙──21世紀台灣大眾文學代表作家
導言 ◆陳國偉
20強特寫──九把刀 ◆蔣興立
20強特寫──楊双子 ◆郭如梅
20強特寫──陳雪 ◆陳栢青
20強特寫──瀟湘神 ◆郭如梅
20強特寫──張國立 ◆冬陽
20強特寫──吳明益 ◆高鈺昌
20強特寫──藤井樹 ◆蔣興立
20強特寫──伊格言 ◆馬立軒
20強特寫──瓊瑤 ◆黃儀冠
20強特寫──平路 ◆陳栢青
20強特寫──臥斧 ◆冬陽
20強特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