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期重點】
自上個世紀末起,詩壇陸續出現過幾種「世代」說,譬如羅青「第六代詩人」、林燿德「新世代詩人」、須文蔚「X世代詩人」皆在其列。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台灣各詩社組織之代表性、凝聚力和影響力皆大不如前,詩社的同仁性格已徹底被詩人的個體表現給取代,「世代說」至此又見新變。過往詩人會呼籲「世界太過寒冷」而有「集會結社之必要」,今日換成了電郵往返、網路聯繫、臉書相見,在往網路虛擬空間裡,詩社/詩刊的價值跟之前已完全不同。因此上個世紀尾聲如《日出金色──四度空間五人集》(1986)與《畢業紀念冊──植物園六人詩選》(1998),這類「同屬一個世代」的詩社同仁詩選,幾不復見。但以參與詩人之性質(而非世代)為標準的詩選集則依然延續,如1996年由古添洪等八位詩人發起的「學院詩人群」年度詩集,自1997年至2007年間共出版了七冊詩選集,成員也增加到17位。他們有著教育養成、職業身分跟生存環境上的相似性;但在各個參與成員之間,仍是世代混雜,詩風大異。無論採取世代抑或性質作為區別,都是為了有助於理解歷來新詩之發展,俾利掌握詩潮走向與趨勢變化。
自1923年《臺灣民報》刊出施文𣏌中文詩作〈送林耕餘君隨江校長渡南洋〉,與1924年《台灣》刊出追風日文詩作〈詩の真似する〉(〈詩的模仿〉),至今恰滿百年。值此「台灣新詩一百年」的特殊時刻,不宜也不該只關注過往台灣新詩的輝煌,停留在捕捉歷來詩潮走向與主流詩風遞嬗。目光應該對準之處,是二十一世紀以降、迄今逾二十年間,逐漸成長茁壯的台灣最新世代。跟許多上世紀便開始寫作,早已取得文學史入場券的五、六年級詩人相較,《文訊》本次專輯只邀約七、八年級詩人執筆,他們是:林宇軒、廖亮羽、李蘋芬、李桂媚、楚狂、曹馭博、陳建男、蕭上晏、廖啟余與林佑霖。很期待這些一九八○至九○年代間出生的作者,未來能成為下個「台灣新詩一百年」的主將。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最接近詩的時代】
連著兩期,我們以單一文類為探討範疇,探勘它們於台灣土壤發展的縱、深和廣度。也連著兩期,我想用「舉重若輕」這個關鍵詞,為專題下註腳,因為我們便是以此理解所討論的對象,並且借以企畫了整個專題。
上一期點明的,所謂大眾文學的舉重若輕,在於作家承接了類型的神祕契約,並打造出精巧的文本內在邏輯,最後將全然的趣味呈以讀者。而這一期,光是標題命名就凸顯意圖—宏大悠遠的「台灣新詩一百年」,並置充滿各種可能新聲的「新世代論壇」。在這個時代,越是深沉厚重的事物,越要細膩精巧的說。專題客座主編、台北教育大學語創系副教授楊宗翰深諳此道,將百年歷史與新生語彙的碰撞,編成和諧的變奏。
這幾年台灣陸續出版兩本由台灣學者自己寫就的詩史著作,鄭慧如的《台灣現代詩史》,孟樊、楊宗翰合著的《台灣新詩史》,後者在今年五月推出,而同個月分,中央大學中文系主辦了「台灣新詩百年國際學術研討會」,在國家圖書館舉行為期兩天的研討會。會中議題包括詩史的探討、社會思潮、社群與傳播、跨域流動,發表的論文除大範圍的鳥瞰與勾勒,有的也關照個別詩人、詩刊的特出位置,而在詩史長河中加以定錨。
上半年的熱鬧,用各家宏文闊論總結,而年至下半、將盡未盡的時刻,宗翰老師對本期專題的巧妙安排,則有著放諸未來的意味。首先邀請九位一九八○、九○年代出生的詩人書寫,不必發長論,兩千餘字的篇幅,描繪當代的詩/詩人/詩刊/詩社的狀況與狀態。林宇軒列舉展演互動的詩、耳蝸舌尖上的詩,提倡「詩意大眾化」的轉譯產業鍊。身為全國大學、全國高中巡迴詩展策展人的廖亮羽,分享與高中師生與詩的相遇。李蘋芬則列舉目前關於詩的獎項,說明審美單位已從一首詩,擴展至一本完整詩集,甚至一次創作或流浪的預約。《吹鼓吹詩論壇》主編楚狂,談及補助、編輯策略面向,素描huānn一個詩刊所需的身心勞動。正就讀聖路易華盛頓大學的廖啟余,用一篇哏文,寫一位「外籍寫字工」一天的心智活動和思想撞擊。還有蕭上晏談校園詩社、陳建男指出古典文學和新詩間的對話和參照、李桂媚分享自己台語詩創作之路、曹馭博點明台灣新詩如何受翻譯詩的影響與滋養,每篇皆觸及不同面向,配置得宜,讀來節奏明快。搭配專題的座談會,我們邀請余欣娟、趙文豪、陳繁齊三位不同世代詩人對談,多所聚焦在網路、社群媒體的討論上。網路讓發聲園地變多了,發展出完整的論述卻更難,但在這樣一次次對話中,此時代需要什麼樣的詩或許就能清晰起來。至於《文訊》一向關注的歷史縱深,這次洋洋灑灑用年表表示,歡迎每個人在其中自由挖掘與探勘、找到樂趣,且一定能發現自己前從未知或未曾注意的新訊息。
寫詩的人告訴我們詩在今天所面臨的各種狀況,而對讀詩人與愛詩人而言,這大概是無庸置疑的好時代—「這是最接近詩的時代,不應侷限詩的樣子」(盧建彰語),若我們真心認同這句話。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最接近詩的時代】
連著兩期,我們以單一文類為探討範疇,探勘它們於台灣土壤發展的縱、深和廣度。也連著兩期,我想用「舉重若輕」這個關鍵詞,為專題下註腳,因為我們便是以此理解所討論的對象,並且借以企畫了整個專題。
上一期點明的,所謂大眾文學的舉重若輕,在於作家承接了類型的神祕契約,並打造出精巧的文本內在邏輯,最後將全然的趣味呈以讀者。而這一期,光是標題命名就凸顯意圖—宏大悠遠的「台灣新詩一百年」,並置充滿各種可能新聲的「新世代論壇」。在這個時代,越是深沉厚重的事物,越要...
目錄
【本期重點】
自上個世紀末起,詩壇陸續出現過幾種「世代」說,譬如羅青「第六代詩人」、林燿德「新世代詩人」、須文蔚「X世代詩人」皆在其列。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台灣各詩社組織之代表性、凝聚力和影響力皆大不如前,詩社的同仁性格已徹底被詩人的個體表現給取代,「世代說」至此又見新變。過往詩人會呼籲「世界太過寒冷」而有「集會結社之必要」,今日換成了電郵往返、網路聯繫、臉書相見,在往網路虛擬空間裡,詩社/詩刊的價值跟之前已完全不同。因此上個世紀尾聲如《日出金色──四度空間五人集》(1986)與《畢業紀念冊──植物園六人詩選》(1998),這類「同屬一個世代」的詩社同仁詩選,幾不復見。但以參與詩人之性質(而非世代)為標準的詩選集則依然延續,如1996年由古添洪等八位詩人發起的「學院詩人群」年度詩集,自1997年至2007年間共出版了七冊詩選集,成員也增加到17位。他們有著教育養成、職業身分跟生存環境上的相似性;但在各個參與成員之間,仍是世代混雜,詩風大異。無論採取世代抑或性質作為區別,都是為了有助於理解歷來新詩之發展,俾利掌握詩潮走向與趨勢變化。
自1923年《臺灣民報》刊出施文𣏌中文詩作〈送林耕餘君隨江校長渡南洋〉,與1924年《台灣》刊出追風日文詩作〈詩の真似する〉(〈詩的模仿〉),至今恰滿百年。值此「台灣新詩一百年」的特殊時刻,不宜也不該只關注過往台灣新詩的輝煌,停留在捕捉歷來詩潮走向與主流詩風遞嬗。目光應該對準之處,是二十一世紀以降、迄今逾二十年間,逐漸成長茁壯的台灣最新世代。跟許多上世紀便開始寫作,早已取得文學史入場券的五、六年級詩人相較,《文訊》本次專輯只邀約七、八年級詩人執筆,他們是:林宇軒、廖亮羽、李蘋芬、李桂媚、楚狂、曹馭博、陳建男、蕭上晏、廖啟余與林佑霖。很期待這些一九八○至九○年代間出生的作者,未來能成為下個「台灣新詩一百年」的主將。
【本期重點】
自上個世紀末起,詩壇陸續出現過幾種「世代」說,譬如羅青「第六代詩人」、林燿德「新世代詩人」、須文蔚「X世代詩人」皆在其列。進入二十一世紀後,台灣各詩社組織之代表性、凝聚力和影響力皆大不如前,詩社的同仁性格已徹底被詩人的個體表現給取代,「世代說」至此又見新變。過往詩人會呼籲「世界太過寒冷」而有「集會結社之必要」,今日換成了電郵往返、網路聯繫、臉書相見,在往網路虛擬空間裡,詩社/詩刊的價值跟之前已完全不同。因此上個世紀尾聲如《日出金色──四度空間五人集》(1986)與《畢業紀念冊──植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