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築的價值觀
The Value System of Architecture
文|嚴瀟瀟
第18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於五月中下旬如期開幕,旅行限制煙消雲散,從世界各地紛至沓來的參觀者營造了又一個威尼斯旺季,唯有建築雙年展如今在單數年舉辦的事實,提醒著大家這世界還是與以往有所不同了。而本屆雙年展也確實直面著一個不確定的未來,以「未來實驗室」的主題呈現一個個改變的契機。
「雙年展對藝術來說就是台金錢機器。」在綠園城堡展區旁的公園長椅上,不知何時有人留下了這麼一句。這依然是某種事實,但對於建築展來說,其背後的架構與藝術展不同,而至少本屆雙年展從策展端就開始不斷強調著打破舊有權力結構、不斷反思自身所處框架的價值取向。超過半數的參與者和團隊來自非洲或者是非裔移民,又有近半數參展團隊是由五人以下組成、甚至只有一個人的小團隊,參展者平均年齡43歲、最小的只有24歲。僅從參展結構上就可以看到與過往有著明顯差異的組成,也代表著有許多過去在全球建築界不太為人所熟知的面孔和新鮮的建築方法可以在此次雙年展中看到,從許多方面持續拆解著主流敘事的框架。本屆雙年展總策展人萊斯利.洛科(Lesley Lokko)出生在加納人與蘇格蘭人結合的家庭,先後在英國、美國、南非以及其他地方從事建築工作及教育,也是一位小說家,其自身背景本身便呼應了這種無關「正統」的論述脈絡。她也確實這樣說:
「常有人說,文化是我們對自己講述的故事的總和。儘管這是真實的,但這種說法中缺少了對問題中的『我們』身分的認識。特別是在建築領域,從歷史上看,主導的聲音始終是單一而封閉的,它的影響和權力在財務上、創造上、概念上忽視了許多人的存在,似乎我們只是在聆聽和講述一種語言。因此,建築的『故事』是不完整的。不是錯誤,而是不完整的。」
或許正是對「不完整」的體認,推動了對於新敘事的渴望。儘管如此,本屆雙年展中,我們還是見到提出(搭建一個通往圍牆外的免費入園通道這樣)激進方案的奧地利館未能獲得大會認可而實現其計畫,多少展露出既有結構與激進提案之間、現實與實驗之間,尚存在的距離。
而在本期雜誌的專題中,我們也特別聚焦於台灣建築領域近年來的一些面向,從中同樣不難發現,建築因其固有的實務性有著與其他藝術類型的顯著差異,也更容易被附帶某些不同層次的「使命感」。而建築美學的發展演進,始終也關乎的是價值取向的問題,在那之後,才有專業性轉化方法、面對未知的開放度等,進一步形塑了建築與人之間的種種關係。
COVER STORY
豪瑟沃斯畫廊
安傑爾.奧特羅
FEATURE
台灣建築美學的探問
封面:
「仿真生活」/ 米類.瑪法琉的圖紋印記
「具象的抽象」 / 雕刻庭園的台灣受容
書脊:綠島人權藝術季 / 鄭麗雲 / 奧利佛.比爾
優惠價: 9 折, NT$ 162 NT$ 180
本商品已絕版
建築的價值觀
The Value System of Architecture
文|嚴瀟瀟
第18屆威尼斯建築雙年展於五月中下旬如期開幕,旅行限制煙消雲散,從世界各地紛至沓來的參觀者營造了又一個威尼斯旺季,唯有建築雙年展如今在單數年舉辦的事實,提醒著大家這世界還是與以往有所不同了。而本屆雙年展也確實直面著一個不確定的未來,以「未來實驗室」的主題呈現一個個改變的契機。
「雙年展對藝術來說就是台金錢機器。」在綠園城堡展區旁的公園長椅上,不知何時有人留下了這麼一句。這依然是某種事實,但對於建築展來說,其背後的架構與藝術展不同,而至少本屆雙年展從策展端就開始不斷強調著打破舊有權力結構、不斷反思自身所處框架的價值取向。超過半數的參與者和團隊來自非洲或者是非裔移民,又有近半數參展團隊是由五人以下組成、甚至只有一個人的小團隊,參展者平均年齡43歲、最小的只有24歲。僅從參展結構上就可以看到與過往有著明顯差異的組成,也代表著有許多過去在全球建築界不太為人所熟知的面孔和新鮮的建築方法可以在此次雙年展中看到,從許多方面持續拆解著主流敘事的框架。本屆雙年展總策展人萊斯利.洛科(Lesley Lokko)出生在加納人與蘇格蘭人結合的家庭,先後在英國、美國、南非以及其他地方從事建築工作及教育,也是一位小說家,其自身背景本身便呼應了這種無關「正統」的論述脈絡。她也確實這樣說:
「常有人說,文化是我們對自己講述的故事的總和。儘管這是真實的,但這種說法中缺少了對問題中的『我們』身分的認識。特別是在建築領域,從歷史上看,主導的聲音始終是單一而封閉的,它的影響和權力在財務上、創造上、概念上忽視了許多人的存在,似乎我們只是在聆聽和講述一種語言。因此,建築的『故事』是不完整的。不是錯誤,而是不完整的。」
或許正是對「不完整」的體認,推動了對於新敘事的渴望。儘管如此,本屆雙年展中,我們還是見到提出(搭建一個通往圍牆外的免費入園通道這樣)激進方案的奧地利館未能獲得大會認可而實現其計畫,多少展露出既有結構與激進提案之間、現實與實驗之間,尚存在的距離。
而在本期雜誌的專題中,我們也特別聚焦於台灣建築領域近年來的一些面向,從中同樣不難發現,建築因其固有的實務性有著與其他藝術類型的顯著差異,也更容易被附帶某些不同層次的「使命感」。而建築美學的發展演進,始終也關乎的是價值取向的問題,在那之後,才有專業性轉化方法、面對未知的開放度等,進一步形塑了建築與人之間的種種關係。
COVER STORY
豪瑟沃斯畫廊
安傑爾.奧特羅
FEATURE
台灣建築美學的探問
封面:
「仿真生活」/ 米類.瑪法琉的圖紋印記
「具象的抽象」 / 雕刻庭園的台灣受容
書脊:綠島人權藝術季 / 鄭麗雲 / 奧利佛.比爾
※ 二手徵求後,有綁定line通知的讀者,
該二手書結帳減5元。(減5元可累加)
請在手機上開啟Line應用程式,點選搜尋欄位旁的掃描圖示
即可掃描此ORcode
|
||||||||||||||||||
|
||||||||||||||||||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