餐飲中的工具學
「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將這句箴言帶入餐飲,同樣能洞見職人與工具(tool)間的關係:使用上的紀律、下工後的保養、損壞時的修繕、突破框架的創新。
工具背後傳遞的意義,除了代表某類型工藝,也是個人情感寄託,更是對自身職業的尊敬。本期專題企劃,將帶大家認識各種餐飲職人的工具哲學。
專題邀訪現在餐飲第一線的NOBUO主廚Nobu、晶華軒鄔主廚、FirePlay店主Nick、akeruE Dessert板前甜點師平塚主廚,和LE SOMM專業侍酒師Thomas何信緯,橫跨餐飲各界領域專業,分享與他們相輔相伴的餐飲工具。從處理食材的刀具、中菜廚房中的鍋碗瓢盆、全世界所流行的直火料理工具配件、盤飾甜點的竹製鑷子,到侍酒走向智能化的醒酒器,帶領讀者看見餐飲的變與不變,以及餐飲職人追求進步的過程中,對工具與產業的尊重。
作者簡介:
《料理.台灣》雙月刊由中華飲食文化基金會自2012年發行,每年1、3、5、7、9、11月出刊,一年共6期。是一本涵概餐飲趨勢、專業知識、教育文化的專業雜誌,為餐飲人士交流平台。
主要讀者以餐飲業之經營者、廚師,以及大專院校之餐飲科系教師、學生等對飲食有興趣的相關人士為主,為國內餐飲界提供一份專業人士必看的前瞻性雜誌,並提供即時、深入、有價值的餐飲相關報導。創刊至今歷經餐飲業蓬勃發展、新興社群媒體崛起,飲食成為炙手可熱話題,也增加許多對飲食有興趣的大眾讀者。內容多元涵蓋廣闊,適合所有對台灣文化、餐飲新知有興趣的讀者翻閱。
秉持基金會推廣飲食文化,《料理.台灣》持續紀錄飲食的過去、現在與未來。「個人專欄」透過企業家、社會與人類學者、資深美食記者討論飲食議題。第二部份注入文化元素,〈風土識食〉、〈地方滋味踏查〉、〈飲食書寫〉專欄走入更深層食物文化、教育與永續,重新梳理台灣在地觀點的飲食敘事。第三部份〈職人細語〉、〈餐飲市場〉、〈舌尖設計學〉、〈打造餐飲人氣店〉、〈文食飲像〉,從廚師職涯到挑選食材、行銷活動或餐飲進修,與世界各地飲食文化等,精準拿捏未來市場動態。並同時利用出版品結合中華飲食文化圖書館,積極舉辦各類活動,以期讓更多大眾知道,達到飲食文化資源互動與整合目的。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史前時代以不同時期的工具劃分為新、舊石器和金屬器時代,為人類進化的重要階段,這些工具與食物密切相關,同時也提高了效率和技術,為生活帶來更多可能性。封面〈專題企劃〉餐飲中的工具學,通過不同領域的餐飲職人專業分析,為讀者分享好用、實用的工具,闡釋在料理過程中的心得與見解,並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激勵不斷進步,工具不但背負努力的汗水同時也乘載著記憶。
〈職人細語〉Kuni 主廚對料理的熱愛和夢想的堅持,結合日、義、台的經歷,形成自己的料理風格,讓INITA 獲得米其林一星的成就。〈舌尖設計學〉邀請本事空間製作所,帶來從空間規劃到裝潢美學,讓小型餐飲空間發揮最大效益,不僅融入獨特風貌,還必須考慮營運模式和客戶互動。〈光陰釀成的知識寶庫〉原文,為五年前Liz 高琹雯在Taster 美食加,採訪中華飲食文化圖書館的精采文章,多年來,每一次閱讀都給予我不同深刻感受,感謝Liz 讓更多讀者認識圖書館。近期增設外文館藏空間-飲食書院,也代表基金會邁向新階段。
總編輯 陳怡伶
雜誌製作期間適逢農曆春節,回宜蘭老家走訪時,也在廟宇喝了平安粥。站在人聲鼎沸的廟宇喝粥時,想起〈文食飲像〉中分享的香港戲棚粥,雖台港兩地文化不同,但與一同參與節慶盛事的民眾分享一碗粥的心情大約是相似的,不免感到有趣又窩心。無獨有偶,〈活動紀實〉中和緬甸街踏查活動,品嘗熱騰騰的緬甸奶茶與四宮格套餐;游惠玲〈廚房裡有譜〉亦介紹馬來西亞檳城肉豆蔻,同是自南洋的異國辛香,也是相當驚喜的意外呼應。家中恰巧有沉迷芳療時購入的肉豆蔻精油,決定再拿出來試試,或許用法功效同作者所分享,有著疏通痠痛的功效呢!
編輯 謝宥融
近幾年台灣的拉麵店蓬勃興起,能看到長長排隊人潮,不管是豔陽天或是下雨日無一例外,由此可見台灣人對於拉麵的熱愛程度。台灣拉麵店之所以如此受歡迎,除了用餐空間適合獨食外,在越開越多家的拉麵店中,可以發現不管是湯頭還是配料都越來越多樣化,滿足各種愛好的人們。最近令我印象最深的是「牡蠣拉麵」,湯頭除了原本的濃厚感,還增添了海鮮的鮮甜,牡蠣成為主菜也絲毫不違和,也因此成了排隊名店。這次〈餐飲市場動態〉帶領讀者認識兩家發展出自身特色、與同業具有差異性的特色拉麵店,想嘗試較特殊體驗的拉麵控們,或許能夠找機會嘗鮮看看!
編輯 徐芷婕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史前時代以不同時期的工具劃分為新、舊石器和金屬器時代,為人類進化的重要階段,這些工具與食物密切相關,同時也提高了效率和技術,為生活帶來更多可能性。封面〈專題企劃〉餐飲中的工具學,通過不同領域的餐飲職人專業分析,為讀者分享好用、實用的工具,闡釋在料理過程中的心得與見解,並在日復一日的工作中激勵不斷進步,工具不但背負努力的汗水同時也乘載著記憶。
〈職人細語〉Kuni 主廚對料理的熱愛和夢想的堅持,結合日、義、台的經歷,形成自己的料理風格,讓INITA 獲得米其林一星的成就。〈舌尖設...
目錄
個人專欄
06 政治也決定食譜|蕭新煌
08 主廚 你在利用原生食材了嗎?|張玉欣
12 金門滋味不一樣|王瑞瑤
16 AI餐飲新時代|鄧惠文
專題企劃
餐飲中的工具學
20 料理工具與職人的相輔相伴|張芝維(特約主編)
22 刀具就像廚師的名片 NOBUO
26 爐頭戰友鍋鏟炒瓢 晶華軒
30 直火神器與成本管理 FirePlay
34 板前甜點師的器用之美 akeruE Dessert|郭慧
38 當代侍酒器具再進化 LE SOMM
風土識食
44 肉豆蔻 既仙又妖的魅惑香果|游惠玲
48 天然茶莊 清香型包種茶的原鄉茶食|番紅花
52 樹薯與風蔥 六重溪部落的生活飲食技藝|古佳峻
職人細語
58 INITA 萩本郡大 冉冉升空的餐飲夢|賴郁薇
活動紀實
64中和緬甸街 地方滋味踏查紀實|林君樺
舌尖設計學
70 本事空間製作所 新時代餐飲 小坪數生存法|鄭惠文
打造餐飲人氣店
74一流餐飲品牌的忠實顧客經營術|笠岡はじめ
餐飲市場動態
台灣拉麵新趨勢
76 台灣原創品牌打響名號 帶起新一波拉麵狂潮|陳念玲
78 吸睛度爆表的特殊期間限定創意拉麵
80 拉麵店也能享受日料板前體驗
地方滋味踏查
加蚋仔(南萬華)
84 品嘗「加」的風味 南萬華一日美食行旅|廖翊丞(東園誌)
86 超過四十年的手藝堅持 廣泰豆漿店
88 傳統小吃的職人精神 家香味食堂
90 老製糖技藝的傳承與創新 布田花生糖
92 喚醒在地認同的台味新詮釋 家吶子台式居酒屋
文食飲像
94 中華飲食文化圖書館 光陰釀成的知識寶庫|Liz 高琹雯
98 盂蘭勝會 不在戲棚的戲棚粥|阿金
米其林探味
102日本米其林一星NéMo|鄭又瑜
餐飲情報
106 地方美食節
106 餐飲研討會與賽事
106 展覽資訊
107 餐飲消費
個人專欄
06 政治也決定食譜|蕭新煌
08 主廚 你在利用原生食材了嗎?|張玉欣
12 金門滋味不一樣|王瑞瑤
16 AI餐飲新時代|鄧惠文
專題企劃
餐飲中的工具學
20 料理工具與職人的相輔相伴|張芝維(特約主編)
22 刀具就像廚師的名片 NOBUO
26 爐頭戰友鍋鏟炒瓢 晶華軒
30 直火神器與成本管理 FirePlay
34 板前甜點師的器用之美 akeruE Dessert|郭慧
38 當代侍酒器具再進化 LE SOMM
風土識食
44 肉豆蔻 既仙又妖的魅惑香果|游惠玲
48 天然茶莊 清香型包種茶的原鄉茶食|番紅花
52 樹薯與風蔥 六重溪部落的生活飲食技...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