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勢所趨 水產養殖科技之路
「討海人三分命」這句臺灣諺語,道盡養殖漁民看天吃飯的無奈與艱辛,颱風、梅雨、地震、旱災都對漁民生計造成嚴重影響,全球暖化造成的極端氣候更是嚴重衝擊養殖漁業,不斷升高的溫度和鹽度壓力,導致疾病出現頻率大增,也讓養殖物種更加脆弱。例如:臺灣養殖大宗的文蛤,2023年就因乾旱水質鹽度過高,導致文蛤大量死亡。 但根據聯合國糧食及農業組織報告(FAO),水產養殖是全球成長最快的糧食生產部門,因低碳永續的養殖特性,未來更被視為牛、豬、雞等肉類的替代品。臺灣過往在全球水產養殖領域占據重要地位,如今在這塊持續成長中的市場如何找回優勢,科技化、智慧化養殖是臺灣的重要發力點。 面對規模化與價格競爭,臺灣處於劣勢,但藉由在半導體、光電、生物科技的實力,可由技術與科技層面切入市場。在智慧水產養殖科技(Digital Aquatech)提供智慧餵食、健康監測、生物量估算和追溯、水質監測,以及預防傳染病發生等解決方案,以技術輸出國際。另一方面設施化養殖更是對抗氣候變遷的可行方式,室內養殖結合智慧科技,能妥善控管各項氣候風險與疾病發生。 臺灣長久以來的水產研究累積眾多數據資料,跨領域的結合使用,如深海高經濟魚種的馴化、種原庫的雜交配種,也讓臺灣水產養殖保持競爭力。如今政策推行的漁電共生,也被視為產業轉型的機會,各國也組團來臺考察實施的可行性。如何跳脫養殖王國光環,成為新時代的科技漁民,臺灣正藉由自身優勢走出一條獨特的道路。
本期封面故事由產官學專家剖析海內外水產養殖趨勢,也提出臺灣的優勢洞察,並輔以企業最新科技、技術出海、產品高值化報導觀察,為讀者描繪出臺灣水產養殖業的新風貌。
社長
張曉茜