COVER STORY:楊英風 / 英風·百年
FEATURE: 童年的美術館
封面:Barbara Hepworth / 日本超現實主義與臺灣 / 麥影彤二「藝術生還者」/「青春印記:收藏家龔玉葉與她的畫家朋友們」
書脊:你哥影視社《公園》/ 許雨仁 / 惠特尼雙年展
作者簡介:
《典藏.今藝術&投資》是一本以關懷當代藝術生態為宗旨的藝術專業期刊,包括藝術家及創作、藝術評論及論述、美術史、展演空間、文化政策以及藝術品投資動態……等等,都是我們常態關注的重要面向。在取材上,台灣藝術與藝術市場的生態發展為我們的關注的面向,而由此推衍至與我們關係密切的華人藝術生態,以及世界各國藝壇的現狀與趨勢,也很自然地成為我們關注的重要範疇。在風格屬性上,我們希望提供給讀者的是真正經過組織與沉澱的優質資訊,在每期的專輯與各項專欄、專文的策劃都是朝此方向進行。期能以深入淺出的內容,對於國內藝術人才經驗與學識的累積與傳遞有所貢獻,同時也能作為潛在藝術愛好者進入與享受藝術世界的橋樑。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一段演講開場白帶來的啟示
What We Learn From the Opening Remarks of a Speech
文 ︳嚴瀟瀟
五月底我曾有機會參加桃園市兒童美術館舉辦的「為兒童策展-2024美術館兒童藝術教育國際論壇」,聆聽在此領域深耕多年的國內外學者、實踐者的分享,收獲頗豐。兩日論壇精華整理將在我們的官方網站「典藏ARTouch.com」上線,在此想要提的是一個小細節。
首日論壇中,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藝術管理、教育和政策系副教授兼所長Dana Carlisle Kletchka有一段預錄發表,主題為「關係與責任:以關懷倫理作為兒童展覽的基礎」。演講內容給人帶來許多啟發,而令人印象深刻的,是一開場,她在熱情打過招呼後,首先描述包括自己的外貌特徵、所處辦公室的環境,甚至背景音中隱約可以聽到的音樂聲,她都說明那是因為當日恰好是學校畢業派對之故,隨後她也簡要介紹包括俄亥俄州大學所在地的歷史和背景在內的在地故事。整個開場看似冗長累贅又無關主題,實際卻與演講主體內容一樣富含啟發性。
她在描述完上述內容後,也說明這是為了讓視障人士都可以了解她的樣貌及談話背景。其實不只是視障人士,有了她這番不厭其煩的開場,像我們這樣身處不同國度、對俄亥俄州的地理歷史和文化都沒有多少認知的異鄉聽眾,都能很快留下明確的印象。有了這段開場,我們便更可以同理她在後面演講中所談論的博物館、美術館中的「關懷倫理」,因為透過她的談話,我們已經先行被「關懷」了。
是日論壇關乎「為兒童策展」,而其中無論是學者發表,還是臺灣美術館界、兒童策展領域的工作者分享,中間都透露出對「兒童平權」、「兒童友善」乃至「兒童參與」的重視。而Carlisle Kletchka那段令人難忘的開場中給人啟示的,是這樣的友善平權觀念,可以如何擴及所有人,又可以如何自然地融入言行之中。本期雜誌專題中,無論是我們邀稿的作者還是採訪的館員,許多人都提及在兒童展覽與活動現場徵求和蒐集兒童意見、甚至邀請兒童一起參與設計的環節;放眼社會其他領域,包括共融公園設計、實驗教育現場,都已有明確的平權意識與實踐。假以時日,這樣的意識與思考推及所有人、所有身分的人群,更多改變還會逐步發生。從根本上來說,這也需要所有人(即便很少接觸兒童)一起從各種小事中開始做的思考練習。恰如Carlisle Kletchka在她演講最後所提出的一系列問題,包括:我們在專業性的日常工作和生活中,以何種方式促進社會關係和開發溝通?甚至,對待他人是否像對待博物館觀眾那樣,提供帶有關懷的環境?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一段演講開場白帶來的啟示
What We Learn From the Opening Remarks of a Speech
文 ︳嚴瀟瀟
五月底我曾有機會參加桃園市兒童美術館舉辦的「為兒童策展-2024美術館兒童藝術教育國際論壇」,聆聽在此領域深耕多年的國內外學者、實踐者的分享,收獲頗豐。兩日論壇精華整理將在我們的官方網站「典藏ARTouch.com」上線,在此想要提的是一個小細節。
首日論壇中,美國俄亥俄州立大學藝術管理、教育和政策系副教授兼所長Dana Carlisle Kletchka有一段預錄發表,主題為「關係與責任:以關懷倫理作為兒童展覽的基...
作者序
童年的美術館──兒童與藝術共融的機構實踐與思考
以兒童為目標受眾的文化藝術教育,在少子化社會中逐漸成為親職教養的重要關註面向,也隨著體制外實驗教育在臺灣的進一步推廣,在提升未來競爭力的普遍渴求中佔據一席之地。兒童美術館或美術館中的兒童區,在世界範圍內已有超過半個世紀的發展演進,近二十年來在臺灣也逐漸為美術館、博物館界所重視,中間更可大致觀察到從靜態到動態、從單向教育到互動共融的軌跡。
本次專題聚焦這一交錯著教育學、心理學、博物館學、視覺藝術、表演藝術等等眾多跨域內容的主題,主要將之置於美術館/博物館的營運、策畫與實踐層面上觀察。博物館學學者黃心蓉為我們爬梳國際上主流與特色型的實踐脈絡;具實務與理論學習背景的王惇蕙聚焦於近年來開始在國際上被廣泛討論、實踐且理論化的「兒童友善博物館」課題;有著許多兒童設計實務經驗與思考的林宇儂則從自身工作出發,探討兒童參與藝術策展的多元可能。
專題的另一部分,則由編輯部分別訪談觀察在此領域多有深耕的美術館、博物館,幾篇整理報導依各館設立兒童空間的時間排序:高雄市立美術館兒童美術館(2005年)、臺灣國立美術館(兒童遊戲室2005年、臺灣兒童藝術基地2022年)、朱銘美術館兒童藝術中心(2007年)、國立故宮博物院兒童學藝中心(2008年)、臺北市立美術館兒童藝術教育中心(2014年)、桃園市兒童美術館(八德館2018年、青埔館2024年)。希冀以此勾勒出臺灣美術館、博物館在兒童藝術機構營運、策展、活動規畫等方面的總體樣貌及各自特色,成為我們持續彼此借鑒、共同前進的一份備忘,與更遠的未來、更廣的世界共鳴。
(企畫/嚴瀟瀟,插畫/陳安珊)
童年的美術館──兒童與藝術共融的機構實踐與思考
以兒童為目標受眾的文化藝術教育,在少子化社會中逐漸成為親職教養的重要關註面向,也隨著體制外實驗教育在臺灣的進一步推廣,在提升未來競爭力的普遍渴求中佔據一席之地。兒童美術館或美術館中的兒童區,在世界範圍內已有超過半個世紀的發展演進,近二十年來在臺灣也逐漸為美術館、博物館界所重視,中間更可大致觀察到從靜態到動態、從單向教育到互動共融的軌跡。
本次專題聚焦這一交錯著教育學、心理學、博物館學、視覺藝術、表演藝術等等眾多跨域內容的主題,主要將之置於美術館...
目錄
EDITORIAL
24 一段演講開場白帶來的啟示
COLUMN
26 從富邦美術館的門票爭議談起
28 大學焚琴煮鶴烹文資
30 次仁.夏爾巴:打開喜馬拉雅當代藝術之窗
32 關於PDF看藝術
34 掀開故宮博物院山洞面紗之後⋯
MISSING PIECES
36 曾以帝展為壯志,卻依父命改從商——背負家族宿命的黃瓊源
ARTIST
38 畫廊主眼中,那「又野又雅」的藝術家許雨仁──采泥藝術林清汶談許雨仁
COVER STORY
42 靈光不滅的臺灣美術先驅「英風百年——楊英風藝術大展」的回顧與展望
46 守護英風──專訪楊英風美術館館長王維妮
FEATURE
50 童年的美術館──兒童與藝術共融的機構實踐與思考
52 從美學教育到參與創造──各國兒童博物館與美術館兒童區的發展趨勢
56 友善兒童的博物館:以兒童博物館學為取徑
61 為兒童設計,也跟孩子一起設計:兒童參與藝術策展的多元可能
66 從遊戲中發掘創造性與學習的本能——高雄市立兒童美術館
68 給未來世代美感教育的幾種可能樣貌──國立臺灣美術館兒童藝術基地
70 如何「種活藝術的種子」?「以兒童為中心」的朱銘美術館兒童藝術中心
72 從歷史殿堂到親子樂園:探索國立故宮博物院的兒童策展經驗
74 不只是年齡上的「兒童」,開放給所有藝術上的「兒童」──作為藝術入口的臺北市立美術館兒童藝術中心
76 軟體先行、經驗探索下的兒童/全齡美術館 桃園市兒童美術館:從八德到青埔
OBSERVATION
78 我其實沒想過這些電影製作者是如此嚴肅:特寫你哥影視社《公園》製作方法
80 超現實主義百年記持:日本超現實繪畫與映照至臺灣的微光倒影
84 2024 年惠特尼雙年展:認同政治外的政治
88 在黑暗中共同「體」會不可能再現、理解
92 芭芭拉.赫普沃斯,全球行情最高的女性藝術家之一
SPOTLIGHT
94 因典範而收藏,因收藏而典範
青春印記─收藏家龔玉葉與她的畫家朋友們
96 致,闖關成功的你──麥影彤二「藝術生還者」個展
ART FAIR
98 2024台中藝術博覽會ART TAICHUNG──全球局勢的牽動:在台中藝博望向蛻變中的時代
EDITORIAL
24 一段演講開場白帶來的啟示
COLUMN
26 從富邦美術館的門票爭議談起
28 大學焚琴煮鶴烹文資
30 次仁.夏爾巴:打開喜馬拉雅當代藝術之窗
32 關於PDF看藝術
34 掀開故宮博物院山洞面紗之後⋯
MISSING PIECES
36 曾以帝展為壯志,卻依父命改從商——背負家族宿命的黃瓊源
ARTIST
38 畫廊主眼中,那「又野又雅」的藝術家許雨仁──采泥藝術林清汶談許雨仁
COVER STORY
42 靈光不滅的臺灣美術先驅「英風百年——楊英風藝術大展」的回顧與展望
46 守護英風──專訪楊英風美術館館長王維妮
F...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