臺灣地酒獨具魅力
風土釀造揚名國際
找個舒適的餐廳、酒吧,和朋友們聊天小酌一杯,暫時忘卻工作壓力,是不少現代人的生活模式。不過黃湯下肚前,可能少有人留意這些酒品的來源地。臺灣自2002 年加入WTO,廢除菸酒專賣,進口酒類比例攀升。2002 年國產與進口酒比例為72%與28%,到了2023 年,國產酒占比衰退至48%,進口酒大幅提升至52%。
若從品項來看,啤酒進口量排名第一;其次為蒸餾酒,如伏特加、龍舌蘭、蘭姆酒、琴酒等;威士忌位居第三。就這三類品項來看,臺灣亦有知名本土品牌:台灣啤酒、金門高粱及葛瑪蘭威士忌。不過,整體來說,外國酒品生產成本較低,且擁有較多行銷資源,能夠在臺灣市場攻城掠地,占據較高市占率。
事實上,臺灣在地酒廠不僅限於前述3 個品牌,能夠釀造的酒品種類也十分多元,並在國際舞臺發光發熱。例如,臺灣第一位取得法國葡萄酒釀造師執照的高雄餐旅大學副教授陳千浩,與樹生酒莊合作的「埔桃酒」,從2014 年獲得法國釀酒師公會巴黎世界酒類競賽金牌開始,在各國酒類競賽獲獎無數。成立不到2 年的醲蒸餾所,首次報名世界琴酒大賽,便以獨特的鰹魚風味琴酒,獲得2024 最佳現代風格琴酒類金獎,成為臺灣冠軍。這些獎項不僅肯定特定的臺灣在地酒廠,也認可整體臺灣地酒的實力及其豐富多樣性。從日治時期推行專賣制度以來,臺灣有長達80 年的時間禁止民間私釀酒,直到2002 年才解除。無畏技術斷層,臺灣業者展現十足韌性,釀造出獨一無二具臺灣風土的酒品。
本期封面故事聚焦進口酒占比逐年上升的臺灣市場,以及臺灣製酒產業的發展故事。優質的產品也需有識貨的消費者,臺灣地酒如何在國內穩定成長,甚至走向海外,本次報導中亦有探討。透過這些報導,期盼讓更多人認識臺灣地酒的獨特魅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