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318期 編者的話
本期封面故事是《經典》總編輯王志宏的精采圖文故事〈行經高原──「馬背上的醫生」醫援計畫三十年〉。
這些年來,因為雜誌社的幾個大型專題,編輯部的攝影及撰述足跡遍及全球各大洲,最東來到復活節島,最北來到格陵蘭、冰島……,只有總編輯「獨沽一味」,三十年來只愛往青藏高原跑。
「馬背上的醫生」培訓計畫是他主要的旅行目的,之後醫療救援的腳步更來到了地廣人稀的藏族自治州。三十多年的藏區旅行,他見證了牧區的巨大變化,犛牛毛帳篷被塑料取代;當地人從傳統的馬匹騎乘,變成以摩托車代步;高原上甚至出現了宅急便的運送服務;近年來則欣喜地見證了藏區自動發起的「零廢棄社區計畫」。
記得有一次他與香港中國探險學會的好友黃效文一齊上山尋找三江(長江、瀾滄江、黃河)源頭,回國之後皮膚被高原烈日灼得黝黑,明顯地晒傷了,但臉龐卻掛著難得一見的燦笑。三十年的西藏行旅讓他儼然變身為「老高原人」,堅持了三十年的高原醫療救援計畫,是一件讓他一輩子想起來會笑的事。
一樣是山國,卻有著截然不同的故事。【一方印記】本期介紹的是另一個山景秀麗的國家──瑞士。作者王洪川其實是舊識,昔日總是穿著緊身褲(單車車褲)來到舊辦公室訪友,當時只知道他對單車有一種瘋狂的執著,之後陸續以單車騎乘旅行絲路、蒙古、阿爾卑斯山、芬蘭等極地,成為知名的單車探險家,出版過《逐光》等書。
邀稿之際,他興奮地告訴我台中市曾經有過以腳踏車為主要交通工具的偉大構想,雖然不敵現實考驗最後功虧一簣,但想到台灣社會也曾萌生這樣的交通理想,還是令人振奮不已。
〈瑞士──去群山的國度騎單車〉從他手繪的地圖中可以看到自二一一年六次單車遊瑞士的路線軌跡,他對瑞士最深刻的印象與好感,不是高山有多美,而是貼心完善的單車標示及路線安排,完全不必擔心有語言障礙,在瑞士物價貴,但人命更珍貴,這種友善單車的無碳城市設計,才是王洪川眼中的「幸福國度」。
【特別企畫】〈莫拉克.毀滅與重生──生生不息巴楠花Padan〉資深撰述胡毋意與攝影召集人安培淂一起回到十五年前由慈濟與紅十字會援建的日光小林、小愛小林與杉林大愛村,見證慈善的愛心綿延不絕。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318期 編者的話
本期封面故事是《經典》總編輯王志宏的精采圖文故事〈行經高原──「馬背上的醫生」醫援計畫三十年〉。
這些年來,因為雜誌社的幾個大型專題,編輯部的攝影及撰述足跡遍及全球各大洲,最東來到復活節島,最北來到格陵蘭、冰島……,只有總編輯「獨沽一味」,三十年來只愛往青藏高原跑。
「馬背上的醫生」培訓計畫是他主要的旅行目的,之後醫療救援的腳步更來到了地廣人稀的藏族自治州。三十多年的藏區旅行,他見證了牧區的巨大變化,犛牛毛帳篷被塑料取代;當地人從傳統的馬匹騎乘,變成以摩托車...
目錄
318期 【特別報導】行經高原:「馬背上的醫生」醫援三十年
★本期封面★
封面攝影/王志宏
海拔四千三百公尺的那索尼村新建的達吶阿尼寺,是青藏高原中部重要的藏傳佛教寺廟,在面積約台灣六倍大的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寺廟(貢巴)傳統上扮演著教育、政治、醫療與文化等功能,也被當地人視為聖地般的存在。位處高寒且地廣人稀的青藏高原,人民生活貧困,缺醫少藥,健康堪虞。中華藏友會的醫援藏區項目持續進行中,改善了牧民原有的困境,也是作者三十年來的堅持。
★特別報導★
海拔四千三百公尺的達吶阿尼寺,大雪初降,寧謐莊嚴。青海玉樹囊謙縣因歷史因素,擁有全境比例最高的寺廟,寺廟所在地通常也是當地的聖地。
——行經高原:「馬背上的醫生」醫援計畫三十年
撰文.攝影/王志宏
★特別企畫★
十五年前後,一片混沌的社區翻轉命運,巷弄間跑跳著新生命、洋溢著歡笑。不同村里、部落與族群的千戶人家混而有序地在杉林大愛村共生。
——莫拉克.毀滅與重生:生生不息巴楠花Padan
撰文/胡毋意 攝影/安培淂
★一方印記★
在山野單車旅行快二十年,王洪川二○一一年終於親臨阿爾卑斯山脈現場。人性完善的交通設計讓他得以自在騎乘,即便崇山峻嶺也不成問題。
——瑞士:去群山的國度騎單車
撰文.攝影/王洪川
★探索世界★
太陽西下,落日餘暉灑在開羅伊斯蘭老城的哈桑清真寺與里法伊清真寺。開羅夜生活的薄紗即將被掀開,展露輝煌過去與熱鬧的現代面貌。
——開羅夜未眠:「一千零一夜」限電中
撰文.攝影/Enrico Martino
★探索世界★
阿爾及利亞的塔希爾.阿傑爾國家公園內著名石雕「哭泣的牛石刻」,講述著氣候變化、動物群和人類生活的寫實歷程。
——水即生命:地球的存續,水知道
撰文.攝影/Bruno Zanzottera
★深入現場★
在邊境城市阿德雷,婦孺們等待聯合國難民署核發難民身分證與配給卡。蘇丹戰事連年不休,鄰國查德雖伸出援手,但國內窘境早已自顧不暇。
——查德的掙扎:貧窮線下的人道救援
撰文.攝影/Nicolò Filippo Rosso
★經典書摘★
依祖傳記憶和傳統,父親帶兒子入山伐材作船,辨識雨林、感受海洋。父與子合力完成親子舟,也讓在島外流浪三十年的兒子真正回家。
——黑潮親子舟
撰文/夏曼.藍波安、施藍波安
圖片/夏曼.藍波安/INK印刻文學
318期 【特別報導】行經高原:「馬背上的醫生」醫援三十年
★本期封面★
封面攝影/王志宏
海拔四千三百公尺的那索尼村新建的達吶阿尼寺,是青藏高原中部重要的藏傳佛教寺廟,在面積約台灣六倍大的青海玉樹藏族自治州,寺廟(貢巴)傳統上扮演著教育、政治、醫療與文化等功能,也被當地人視為聖地般的存在。位處高寒且地廣人稀的青藏高原,人民生活貧困,缺醫少藥,健康堪虞。中華藏友會的醫援藏區項目持續進行中,改善了牧民原有的困境,也是作者三十年來的堅持。
★特別報導★
海拔四千三百公尺的達吶阿尼寺,大雪初降,寧謐莊嚴。...