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某某作品是科幻嗎?」
「某某作品好像讀起來不那麼科幻?」
這些問題看似簡單,但其實切中了科幻的邊界。同時,這些問題也彰顯了,科幻如果被視為一種「類型」,那麼這個類型的框架往往是浮動的,而非僵固的。
科幻不只是「類型」,不只是一個劃定某個作品的準則。當我們用類型來標誌作品,我們也就陷入分類的艱難。「科幻」也不盡然是讓人可以直觀看見「科學」與「幻想」的文學,而是可以讓人感受到「與既定狀態有距離」的文學。這個距離,就是國內外科幻研究必然會提及的,蘇恩文(Darko Suvin)的「認知疏離」(cognitive estrangement)。根據蘇恩文的《科幻的變形》(Metamorphoses of Science Fiction),構成科幻的條件是「新奇感」(novum),以及新奇感如何被認知。新奇感就是現實世界和文本世界之間的疏離:我們之所以能明確知道自己閱讀的是科幻文本,有賴於文本出現和現實世界的既定狀態(status quo)不同的現象。
現實是不斷流變的,那麼科幻以及科幻的定義亦然。舉例而言,在2023年之前,我們如果接觸AI和人類談戀愛的文學或電影,可能會覺得非常科幻;但在2023年之後,我們可能覺得那樣的電影已經不夠科幻。雖然ChatGPT不見得會和人類談戀愛,但是AI發展到2023年的地步,可能會讓此時的讀者,在看到AI和人類談戀愛的情節時,不但不會大驚小怪,甚至覺得和現實生活十分靠近。
當我們不再覺得某部作品那麼科幻的時候,意味著蘇恩文所謂的「新奇感」降低了。然而,如果一個科幻作品的「新奇感」降低,難道就意味它的藝術高度和思想深度也隨之降低嗎?科幻之所以讓人著迷,難道是為著其中燦爛炫目的高科技世界,或是華麗刺激的冒險故事嗎?
美國科幻小說家勒瑰恩曾在《黑暗的左手》中提到,「科幻小說不在預言,而在敘述」。勒瑰恩自言,《黑暗的左手》中出現的雌雄同體的生物,並非在推測未來人類會演化為此,而是在描述「我們早已經是雙性同體的存在」。這個現實世界的真實,必須用想像來描繪。因此,科幻總是關乎當下的真實。儘管將故事背景設定在遙遠的時空、儘管在故事中埋藏現實中不存在的機關,那都不是為了預言人類的科學進展將往哪裡去,而更是為了回答「我們如何走到了這裡」。新奇感被削弱並非暗示早期的科幻作品不夠前衛,而是顯現了「科幻」邊界的不穩固——如同歷史是複數的、真實是多樣的,科幻也存在著繁複的型態,甚至是「不那麼科幻」的模樣。
這並不是在宣稱一切都是科幻,而是正視一個我們這個時代無法迴避的事實:也就是中國科幻小說家韓松說的「用科幻來形容現實,已成為觀察這個時代的一種方式」。韓松認為,我們的存在已經不只是魔幻(可以隨意臆造),而是科幻。這樣的存在形式「不在可以隨便臆造,而要把自己的人生建構在理性、實驗、技術、知識的框架之內」。
科幻的邊界總是變動而非固著。當我們不那麼科幻地思考科幻,我們才真正地在介入此時此刻,這個最為科幻的現實。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科幻的不只未來】
有那麼段時間,我抗拒看那些聳動的科技新聞標題,因為那與好幾年前親戚對我選擇大學科系的疑惑如出一轍:未來你會被AI取代嗎?天知道該怎麼回答。如能延續上個月專題的內容,我也想就這麼把問號交與種種不可知,且真要細細盤算此事,被完全取代當然也是命,我輩向來沒少聽過這種威脅;也有那麼段時間我熱衷於刁難ChatGPT。嘗試問它一些無理假設如能否論證人類確切滅亡的時間,它會無趣地表明那極其困難(也確實如此)。
到底還是明白一件事:我們欲知曉的,從來就不會那麼輕易得到解答,不論問卜還是問AI。那就像在無數無機質預測行為中不斷進行挑釁,抓著一處真空進逼,彼時我倒沒想那是否關乎文學晚景,倒是在過程中透過它回答的瑕疵愈來愈清楚:未來可能還沒來。
所以說未來究竟有什麼?AI之後,等待我們的是賽博格、宇宙躍遷,還是反烏托邦統治?本期專題談「未來再來:科學.科技.科幻」,我們邀請林新惠擔任客座主編與我們聊科幻的邊界。導言中她先就「科幻」一詞作了多方叩問,並說明科幻的本質與當下有關。現實往往是技術的介入,科幻即是對人類未來與技術的詮釋與想像;而想像也不只是外圍的、機械的,張君玫說「存活於世,本身就是一種技術」側面拓寬了生命技術的微觀政治性觀點;陳春燕透過媒介研究視角指出了另一條分析科幻文本的路徑;陳瑞麟則提及太空歌劇這一類型中包藏的哲學性,並試問其根源是否又與作者的時代有緊密連結。
其後楊勝博全面觀察近年本土科幻的發展趨勢,給出放眼世界的期許;金雪妮回顧了晚近中國的科幻小說發展,點出《三體》風潮的殊異性;黃丁如使用了更龐大的「推想小說」分類,嘗試捕捉植物意象在日韓女性虛構創作中的指涉;馬立軒則從十九世紀開始簡易考辨了歐美那燦爛多元的科幻文本史。最後,專題找來不那麼科幻的純文學作家書寫科幻,彷彿既要印證科幻邊界的模糊,也要表明純文學與類型並不彼此對立──寺尾哲也、許俐葳、蕭詒徽、蕭熠,將各自用短篇形式對科幻進行摸索。
而在眾多想像之中,人類唯一確信的通常是未來存在肉身的消逝。馬森老師、司馬中原老師的辭世或許也提醒我們如此有關離別的未來並不遠,且總是突然。但文學不朽,這條路上我們仍能以各自認為適合的姿態緬懷他們。好比立言,《文訊》本次與目宿媒體合作,共同推介《楊牧全集》的誕生,讀楊牧好比走一趟人世,是知與美的散步,此全集更是詩人與藝術的一次深情交涉,極具收藏價值;而我相信透過作品走近這些前輩作家一事,任何時刻都是最好的時刻。
當代的科幻文本展現更多文化深度,其處理的議題如生態環境、性別平等、地緣政治以及社會倫理等都與現下存在緊湊的接合。所謂科幻,已不僅是對未來科技的想像,還是對現世的解剖,更大膽一點說,科幻已然滲透所有人的日常。我想起《AKIRA》裡設定的新東京,那是在2019年,病毒擴散全世界導致東京奧運延期──那裡比起現實差了一年,只是多了雷射槍跟超能力者。現實中的隔年發生了什麼自不必說,那都是離我們很近的事,顯然科幻並非與未來等身。我特別喜歡導言裡說,科幻的設定其實目的不在預言技術發展的去處,而是「為了回答『我們如何走到了這裡』」。人類何以至此?這個問題,我們現在就經常在問了。此即是現下的科幻時刻。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科幻的不只未來】
有那麼段時間,我抗拒看那些聳動的科技新聞標題,因為那與好幾年前親戚對我選擇大學科系的疑惑如出一轍:未來你會被AI取代嗎?天知道該怎麼回答。如能延續上個月專題的內容,我也想就這麼把問號交與種種不可知,且真要細細盤算此事,被完全取代當然也是命,我輩向來沒少聽過這種威脅;也有那麼段時間我熱衷於刁難ChatGPT。嘗試問它一些無理假設如能否論證人類確切滅亡的時間,它會無趣地表明那極其困難(也確實如此)。
到底還是明白一件事:我們欲知曉的,從來就不會那麼輕易得到...
購物須知
電子書閱讀方式
您所購買的電子書,系統將自動儲存於「我的電子書櫃」,您可透過PC(Windows / Mac)、行動裝置(手機、平板),輕鬆閱讀。
- Windows / Mac 電腦
- 請先安裝瀏覽器,並以Chrome開啟我的電子書櫃後,點選『線上閱讀』,即可閱讀您已購買的電子書。建議使用 Chrome、Microsoft Edge有較佳的線上瀏覽效果。
- 手機/平板
- 請先安裝 電子書APP後,依照提示登入「會員中心」→「電子書管理」→「電子書APP通行碼/載具管理」,取得APP通行碼再登入APP,下載您所購買的電子書。完成下載後,點選任一書籍即可開始離線閱讀。 APP 適用版本:iOS 14.2 或以上版本,Android 6.0 以上版本。
注意事項:
使用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即為同意讀冊生活電子書服務條款。
下單後電子書可開啟閱讀的時間請參考:不同的付款方式,何時可開啟及閱讀電子書?
因版權保護,您在TAAZE所購買的電子書/雜誌僅能以TAAZE專屬的閱讀軟體開啟閱讀,無法以其他閱讀器或直接下載檔案。
退換貨說明:電子書、電子雜誌商品,恕不提供10天猶豫期退貨,若您對電子書閱讀有疑慮,建議您可於購買前先行試讀。並於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電子書商品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