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初的歐洲人」──凱爾特,他們建立了西方文明的基底,
卻被羅馬和基督教文明覆蓋,視之為邊陲的「野蠻」文化。
凱爾特不只專屬於愛爾蘭!而是歐洲世界共通的文化遺產。
找尋最原始純粹的異教文化,從民俗學、語言學、歷史學全面解讀歐洲的起源!一九八○年代後半,歐洲掀起了一波重新發現「凱爾特」的風潮。當時蘇聯勢力衰退,八九年柏林圍牆倒塌,九三年歐盟誕生,在歐洲逐步邁向大團結、重獲新生之時,凱爾特文化被視為是全歐洲共通的遺產,受到各國矚目。
雖然長久以來認為歐洲文明的基礎是羅馬與基督教文明,這點非常具有正統性,但這兩者並非歐洲所獨有。若再往更早之前追溯,在羅馬與基督教出現之前,幾乎遍及整個歐洲,可作為歐洲獨特認同基礎的,正是凱爾特文化。
「最初的歐洲人」凱爾特,在經過漫長時光後,仍在歐洲文化之中深植了某些如今我們依舊熟悉的元素,像是妖精、巫女、小人族、巨石文化、亞瑟王傳說。本書將以布列塔尼、愛爾蘭為中心,掌握其未受時代渲染的真實樣貌,帶領我們踏上尋找歐洲根基的知識之旅。
■獨一無二、首次出現全面的「凱爾特歷史」!
凱爾特文化是了解世界史、尤其是西方文明關鍵的最後一塊拼圖。
在凱撒的時代,凱爾特人這個稱呼,是指以高盧地區為中心生活的人群,他們沒有自己的文字,只能在主流文明中被書寫。更久遠之前的古代,從不列顛群島、伊比利半島,乃至中、東歐到小亞細亞的一部分,都存在著與高盧人語言相通的集團,這就是我們大致可用語言範圍所定義的凱爾特文化圈。本書便是闡述這一文化圈的人們遭遇了何種歷史變遷的通史。
「凱爾特」一詞最早出現在西元前五世紀,並於西元前一世紀成為該族群的自稱。只是,這樣的稱呼也只用到西元五世紀為止。七世紀的神學家聖伊西多祿在著作中,還曾提及過去伊比利半島上存在凱爾特人,但當時這個民族的蹤影已消失不見。到中世紀後期,高盧人、凱爾特均已遭遺忘。
至十六世紀以降,「凱爾特」這個稱呼當作自身民族的起源與文化認同的展現,被歐洲人再次使用。故此,「凱爾特」重新復活登上歷史舞台。存在於歐洲文明之中,時而潛伏、時而外顯的「凱爾特水脈」,是貫穿西方文明的關鍵。
■「說到凱爾特的話,就是愛爾蘭!」……真的是這樣嗎?
現今認識的凱爾特,已是重新解讀的產物──回歸凱爾特的真實脈絡。
目前多數關心凱爾特文化的人必會造訪之地是愛爾蘭。有關凱爾特歷史與文化的概論書籍,主要都是以愛爾蘭為中心。雖然一般都認為,從歐洲大陸移住到不列顛群島的古代凱爾特人,被羅馬人與基督教徒追趕,獨自在愛爾蘭島艱苦地生存下來,但是最近的研究正在否定這種常識。
之所以如此,是因為愛爾蘭把凱爾特文化當成國家認同的基礎來加以主張。愛爾蘭是因為在近代成為獨立國家,需要面對如何追溯歷史斷裂的課題,才尋求將凱爾特文化作為起源;這不過是二十世紀,乃至於最近發生的事。
但是實際上,對凱爾特文化進行實證性的歷史檢驗時,愛爾蘭的分量反而降低了;甚至可以說,它和古代的凱爾特之間完全沒有關聯。本書釐清了從語言學與歷史學兩方面看見的「凱爾特文化圈」之間的奇妙「錯位」關係,展示了包括法國布列塔尼、英國的康威爾、曼島在內的凱爾特文化之分佈。
■妖精、巫女、小人族、巨石遺跡,與歐洲家喻戶曉的亞瑟王傳奇──
發掘有別於基督教文化、凱爾特在歐洲留下的豐富元素。
相較於我們今日對歐洲的進步印象,透過凱爾特文化所呈現出的「歐洲」還有另一個面相,那就是被羅馬文明與基督教所壓抑,視之為野蠻、雜亂無章的文化。這些文化要素包括,以英國巨石陣為代表的巨石文化、及妖精、巫女、惡鬼、小矮人等等今日仍常在電影小說中借題的地方傳說。這些我們熟悉的要素,其實源自在古代一直被視為邊陲文明的凱爾特人。
今日凱爾特人最知名的故事,便是九世紀時出現、到了十二世紀前半化為文字而記錄下來的亞瑟王傳奇。「亞瑟王」代表的角色,便是日耳曼人大遷徙、入侵大不列顛島時,當地人之中奮勇抵抗侵略者的英雄。即便無法從史實上證明他的事蹟,但亞瑟王的形象經過多次傳承、再生,已成為無比真實的存在。
■經過漫長歷史潛伏的凱爾特水脈,最終在近代形成「凱爾特學」,
也成為歐洲在二十世紀末創建共同體的思想基礎。
長久以來因為基督教文明覆蓋,而被邊陲化的「凱爾特」,成為「異教」般的存在。然而,凱爾特文化並未因此被消滅,而是以地方民俗、傳說的形式保存下來。透過近代民俗學的成立,有關凱爾特的文化要素被重新挖掘、蒐集。另一方面,隨著民族國家的出現,凱爾特人也被法國視為是「我們的高盧祖先」而被正式納入正史之中。
到了二十世紀初,愛爾蘭以凱爾特當作建構自身民族起源的基礎之後,凱爾特一直以來被壓抑的文化水脈在二十世紀噴發出來,透過語言學、考古學、歷史學、文學的建構,「凱爾特學」於焉成立。跨越世紀之交,進入二十一世紀之後,成為歐洲共同的珍貴文化資產。
然而,此時充滿活力、具有豐富內涵的「凱爾特」,已經距離「真實」的面貌相距甚遠,成為結合歷史與虛構、事實與想像的學科。本書透過語言學、考古學、歷史學,試圖客觀地掌握凱爾特穿越漫長時光留給後世,清晰卻又模糊的文化遺產。
====================
■《凱爾特.最初的歐洲》能夠帶給台灣讀者什麼啟示?
從古代延續至今的「凱爾特文化水脈」,雖然在歐洲史中超脫了國家疆界與民族框架,且被當成建構歐洲共同體的文化基礎,在進入二十一世紀時,掀起重新解釋的熱潮。然而,凱爾特人在漫長的歷史中,一直處在主流文明之外,被視為是「邊陲」的野蠻文化。如今,歐洲似乎又再度面臨分裂的命運,未來凱爾特的水脈,會再度成為團結歐洲的關鍵角色嗎?
本書的啟示是:
台灣的地理位置,處在亞洲大陸的外緣,東南亞文明的前線,長久以來也受到中華史觀所桎梏。凱爾特在被無數次的解釋後,不但成為可塑性、包容性極強的文化,當中一些「異教」元素,反過來深深融入主流的西方文明之中。台灣是否能像凱爾特一樣,釋放出自身的文化潛力,同時發揮出中心與外緣、文明與野蠻、大陸與海洋、正朔與悖逆等,彼此矛盾卻又相容的力量?
====================
■來自日本講談社的全球史鉅獻
《凱爾特.最初的歐洲──被羅馬與基督教覆蓋的文化水脈》屬於日本講談社紀念創業一百週年,所出版的「興亡的世界史」套書第8卷。這套書的出版是希望跳脫出既定的西歐中心史觀和中國中心史觀,用更大跨距的歷史之流,尋找歷史的內在動能,思考世界史的興衰。八旗文化引進這套世界史的目的,是本著台灣史就是世界史的概念,從東亞的視角思考自身在世界史中的位置和意義。
◆本書系由21卷構成,陸續出版中――
興亡的世界史──全書系書目
01《人類文明的黎明與黃昏》
青柳正規(東京大學名譽教授)──著
02《亞歷山大的征服與神話》
森谷公俊(帝京大學教授)──著
03《草原王權的誕生》
林 俊雄(創價大學教授)──著
04《迦太基與海上商業帝國》
栗田伸子(東京學藝大學教授)、佐藤育子(日本女子大學學術研究員)──著
05《地中海世界與羅馬帝國》
本村凌二(東京大學名譽教授)──著
06《絲路、遊牧民與唐帝國》
森安孝夫(大阪大學名譽教授)──著
07《伊斯蘭帝國的聖戰》
小杉 泰(京都大學教授)──著
08《凱爾特.最初的歐洲》
原 聖(女子美術大學教授)──著
09《義大利.海洋城市的精神》
陣內秀信(法政大學名譽教授)──著
10《蒙古帝國的漫長遺緒》
杉山正明(京都大學名譽教授)──著
11《鄂圖曼帝國五百年的和平》
林 佳世子(東京外國語大學教授)──著
12《亦近亦遠的東南亞》
石澤良昭(上智大學特任教授)──著
13《印加與西班牙的交錯》
網野徹哉(東京大學教授)──著
14《歐洲霸權的光和影》
福井憲彥(學習院大學名譽教授)──著
15《搖擺於歐亞間的沙皇們》
土肥恆之(一橋大學名譽教授)──著
16《東印度公司與亞洲的海洋》
羽田 正(東京大學教授)──著
17《大英帝國的經驗》
井野瀨久美惠(甲南大學教授)──著
18《大清帝國與中華的混迷》
平野 聰(東京大學教授)──著
19《大日本‧滿洲帝國的遺產》
姜尚中(東京大學名譽教授)、玄武岩(北海道大學准教授)──著
20《空中帝國──美國的二十世紀》
生井英考(立教大學教授)──著
21《人類該往何處去?》
大塚柳太郎(東京大學名譽教授)、應地利明(京都大學名譽教授)──等著
作者簡介:
原 聖
女子美術大學藝術學部教授,專長近代語言社會史、文化人類學、比較民俗學。精通布列塔尼方言。著有《周緣性文化之變貌》(三元社,一九九○)、《〈民族起源〉的精神史──布列塔尼與法蘭西近代》(岩波書店,二○○三);編著《凱爾特諸語文化的復興》(三元社,二○一二)、與平田雅博共編《帝國‧國民‧語言:來自邊境的視點》(三元社,二○一七)等等。
【審訂、導讀者簡介】
楊明蒼
台灣大學外語系教授,專長中世紀文學、亞瑟王傳奇的研究。
譯者簡介:
鄭天恩
台大歷史研究所碩士,曾任出版社日文編輯,現為專職譯者。譯有《文明的遊牧史觀》、《二十世紀旗手》、《來自擇捉島的緊急電報》、《最後的帝國軍人:蔣介石與白團》等作品。
章節試閱
〈異界的居民們〉
◎妖精與妖怪
「人死後會前往另一個世界」,這樣的想法在人類當中非常普遍。至於那究竟是幸福的國度,還是不幸的世界,則隨信仰的宗教觀而異。
歐洲在基督教傳來之前,表現出生死觀的神話,主要是藉由希臘羅馬的古典世界,以及日耳曼、凱爾特這些異教民族來傳播。本書之後會提及,在凱爾特人的世界中,有很多神明都是從希臘羅馬世界移入的。對於這種交流應該不需要有合理的思想解釋,例如說明佛教與神道兩者關係的「本地垂跡說」,因為他們在作為前提的文化上有相似之處。這種相似性,有可能是源自同為印歐語族,在語言上的類似,也有可能是來自普世的自然信仰。
無論如何,不管就希臘與羅馬之間神明的相互對應關係,還是羅馬和凱爾特之間神明的相互對應關係來考量,都可以清楚發現,希臘與羅馬、日耳曼與凱爾特,其信仰型態與其說各自不同,還不如說相當接近。本書中也會探討此點,這和凱爾特的祭司──德魯伊的定位也有關係,並且迫使我們必須修正長久以來的學說。當這樣的古代世界被基督教滲入之後,人們的世界觀、生死觀也隨之產生了變化。如前所述,像是對火與泉水的信仰,便可反映出基督教傳入之前的信仰。
保羅.賽比略認為,法國各地、尤其在布列塔尼,流傳著一種關於「lutin」(小妖精)的傳說,而「lutin」是一種存在於基督教傳來之前的人種。他的兒子波伊夫.賽比略更進一步指出,凱爾特民間傳說中出現的「妖精」,是古代凱爾特女巫(女德魯伊)的變形。根據他的說法,在十九世紀法國的中古史家阿弗雷德.莫里(Alfred Maury,著有《中世紀的信仰與傳說》〔Histoire des légendes pieuses au Moyen âge〕等書)的著作中已經寫道,妖精其實是被基督教打敗的德魯伊神官;這類傳說中鮮明地殘留著德魯伊思想,也可以說是他們最後的身影。
至於柳田國男則是認為,妖怪是「前代信仰凋零的末期現象」(《妖怪談義》,一九三六年)。接著他更進一步說,這種想法「當然不是我的獨創之見」,「但我們也無須盲信外國學者,而是要去檢驗自己身邊的現象、解釋自己心中的疑惑;我認為,有必要將這件事時時惦記在心」。換句話說,雖然這種想法是來自外國學者,但不需要被外國人的論述牽著鼻子走,而是要從日本的事例當中加以辨明,並且將此道理牢記在心;柳田的基本思想,在這裡充分展現出來。只是,他口中的「外國學者」究竟是誰,書裡並沒有明說。
柳田在很多時候,都會參照一八七八年於英國設立「民俗學協會」的民俗學者,喬治.勞倫斯.戈梅(George Lawrence Gomme)的看法。戈梅也和賽比略一樣,主張「妖精是傳承昔日小人族(俾格米人〔Pygmy〕、希臘神話中的小人族)而來的形象,這樣的理論在民俗學者間受到廣泛的支持」(《民俗中的民族學》〔Ethnology in Folklore〕,一八九二年)。亦即,在十九世紀後半的西歐,雖然不知道是由誰率先提倡,不過這種看法已算得上是普遍的定論了。
歐洲的妖精、小妖精、小人族、巨人等等,不只可以和日本的妖怪相互比較,在布列塔尼,更是有許多和妖精接觸的故事流傳下來。這種記錄的內容,是和基督教全不相干的精神世界。在這樣的精神世界裡,我們得以一窺基督教傳來之前的信仰形態。
所謂的「異界」,指的是和人類生活的世界相異的「另一個世界」。因此,並非是人死去之後所前往的、基督教所謂的天國或地獄。在異界過活的居民,生活形態與人類極其相似,且經常跨足人世。大部分情況下,他們在人世出沒的地點都是固定的。妖精或小人族等等,便是此等異界的居民。
在古、中期愛爾(愛爾蘭)語傳說故事系列中登場的「達南神族」(Tuatha Dé Danann),是一個被稱為「異界(sidhe)之人/地下妖精」的神話集團。他們棲息在地下、山中,乃至於墳墓之中的異界裡,而他們原本的身分,是遭到新來的人類驅趕,不得不躲進地下過日子的眾神。這個傳說,正好體現了基督教傳入之前的異教人後來的命運。而「sidhe」,也同樣被譯為「妖精」。
〈異界的居民們〉
◎妖精與妖怪
「人死後會前往另一個世界」,這樣的想法在人類當中非常普遍。至於那究竟是幸福的國度,還是不幸的世界,則隨信仰的宗教觀而異。
歐洲在基督教傳來之前,表現出生死觀的神話,主要是藉由希臘羅馬的古典世界,以及日耳曼、凱爾特這些異教民族來傳播。本書之後會提及,在凱爾特人的世界中,有很多神明都是從希臘羅馬世界移入的。對於這種交流應該不需要有合理的思想解釋,例如說明佛教與神道兩者關係的「本地垂跡說」,因為他們在作為前提的文化上有相似之處。這種相似性,有可能是源自同為印歐語族,在...
推薦序
從血脈、水脈到文脈──凱爾特導讀序
文/楊明蒼(台灣大學外語系教授)
提到凱爾特,一般人的印象多半是帶有前現代神祕色彩、與基督教文明以及崇尚理性進步的西方工業社會迥異的面向,其魅惑顯露現代人對奇異魔力與靈性的興味。從二十世紀末起風行歐美的新世紀運動中,凱爾特文化與特質便是核心元素,也引發所謂的凱爾特熱潮。本書企圖解構此一現象,是關於凱爾特難得之入門書。
原聖教授意欲提供完整而全面的介紹,取材廣博資料豐富,用心值得稱許。本書一方面從民俗學研究著手,探索古代凱爾特的殘跡,一方面也注重歷史實證,承認民俗流傳年代考證困難,可能為後世所加。但擺盪於兩種取向之間,究竟什麼是凱爾特至終也不得其解。另外,作者立論時而依循二分法的邏輯,時而承認無法簡單區分,時而企圖包羅所有,卻難免組織鬆散,條理不足,或有矛盾扞格之處。這也許是不得不然的結果,但我們對凱爾特的問題應先有基本認識,才能進行後續探索。
◎何為凱爾特?可能源流與演變
古代凱爾特人大抵上是鐵器時代活動於歐洲中西部的族群,原居於阿爾卑斯山以北,萊茵河與多瑙河流域一帶,接近日耳曼區域。因為氣候、資源、社會、經濟、政治等各種因素,他們時常處於變動狀態,與周遭族群交融混合。因此,關於凱爾特文化的歷史與凱爾特人的分布在學界有許多爭議,連鐵器時代的不列顛群島人民是否為凱爾特人也沒有定論,持負面看法者常引古典作家未以凱爾特人稱呼不列顛人為反證。歸根究柢,這主要是因為史前時代資訊匱乏,即便進入史傳時代,也唯有北方民族現身地中海世界或與之有所互動才留下歷史記載,而且受限於接觸範圍以及意識型態,所知極少亦有所偏。雖然歷史上凱爾特人沒有統一的政體或明確的國族疆界,也未以此名自稱,但是從語言文字與出土文物分析,仍可見同質性高而範圍廣的特殊族群文化。
西方早期文獻多出自希臘羅馬地中海文明,希羅史觀對凱爾特的認知與後續研究影響顯著,因此有必要在此簡單概覽以為基本參照。凱爾特人位處阿爾卑斯山外歐洲西北部,相貌異於南方地中海人,在生活型態、飲食風俗與政治組織等方面皆明顯有別,因此是希臘羅馬世界眼中之蠻族。
從歷史之父希羅多德到征服高盧的凱撒之間約五百年是關鍵的論述建構階段。前五世紀中,希羅多德僅約略提及凱爾特人;前四世紀時埃福羅斯(Ephorus)則視其為四大蠻族之一,與歐洲東北部斯基泰人、東方波斯人與南方利比亞人並列。柏拉圖與亞里斯多德對於凱爾特人的描述也不脫殘暴好戰、兇猛剽悍的蠻族刻版印象。希羅多德死後不久,蠻族越過阿爾卑斯山侵略北義大利,羅馬人稱之為高盧人,但根據人名與相關描述推斷,應屬凱爾特人。兩百年後波利比烏斯(Polybius)以廣為希臘作家使用的加拉太人(Galatae)稱呼這些侵略者。從相關記述可知高盧與加拉太為凱爾特之同義詞,凱撒甚至直言當時高盧人以凱爾特人自居。加拉太人是由一群定居於佛里幾亞北部(Phrygia,聖經和合本譯為弗呂家,位於安納托利亞中西部地區)之凱爾特部族發展而來。加拉太人因保羅書信而聞名,四世紀時耶柔米(Jerome)也提到加拉太人除了說希臘話之外,也有自己的語言。
後繼的希羅史家持續傳述凱爾特人的蠻族形象,反映地中海中心文明的自我優越感。西西里的狄奧多羅斯(Diodorus Siculus)指高盧人酗酒成癮,愛搞同性戀。斯特拉波(Strabo)則稱高盧人性別角色顛倒,他提及的女戰士,就如塔西佗(Tacitus)對反抗羅馬統治的不列顛女王布狄卡(Boudica)的描述一般。簡言之,在希臘羅馬對文明邊界的想像與劃分中,從高盧到不列顛到愛爾蘭,距離地中海文明中心越遠越是變態,諸如亂倫、食人等反常惡習不一而足。十二世紀時英格蘭王亨利二世首度征服愛爾蘭,開啟了兩造之間綿延至今的愛恨情仇,也代表泛拉丁文化對愛爾蘭的衝擊。威爾斯的傑拉德(Gerald of Wales)撰書《愛爾蘭地誌》獻給亨利二世,對此修辭論述傳統有諸多鋪陳。時至今日,這種以歐陸為本位的思維仍屢見不鮮。
在東部,凱爾特人最早是在西元前三六九至三六八年時,以希臘伯羅奔尼撒(Peloponnese)傭兵之姿出現,顯示在此之前凱爾特人應已移入巴爾幹半島。傳說西元前三三五年亞歷山大出征保加利亞時曾與凱爾特人會面,希臘一帶與中歐之互動往來由此可見一斑。到了前三世紀初,凱爾特人更進而入侵希臘。從上述簡介可知,在西元前三世紀初,凱爾特人已散布於西起西班牙、東至小亞細亞,在阿爾卑斯山以北、地中海文明中心以外之廣大區域。
隨著羅馬勢力擴張,西元前一世紀高盧併入帝國版圖,西歐的凱爾特也正式進入主流歷史。據凱撒所記,高盧東北的貝爾蓋人(Belgae)來自萊茵河以外的日耳曼地區,當時凡是跨越萊茵河的侵略者皆被稱為日耳曼人,亦即不屬於已知的凱爾特族群。許多資料顯示,要將凱爾特人與日耳曼北方之民清楚區分絕非易事,納粹也曾在凱爾特人與日耳曼人的關聯上做文章。
一般認為西元前五世紀到前二世紀間是凱爾特的黃金時期,從拉坦諾文化之考古發現可見其遍及地區幅員廣大,不少代表凱爾特文化精緻工藝之物品便是在丹麥出土。此外,凱爾特與條頓在祭祀、神話、社會組織、以及諸多詞彙皆有相通之處,除了可能是文化交流所致,也可能是系出同源。羅馬名詩人維吉爾在《埃涅阿斯記》描繪高盧人高大金髮、皮膚白皙,宛如北歐日耳曼人的常見形象。眾所周知西羅馬後為北方「蠻族」所滅,然則這股由北往南民族遷徙的驅動力早在西元前二世紀末已可見端倪。當時,來自北方的辛布里人(Cimbri)與條頓人入侵鄰近羅馬帝國的凱爾特勢力區,如阿爾卑斯山東部的諾里庫姆(Noricum)與西邊的高盧,之後才為羅馬軍隊所敗。從文獻所述與人名來判斷,辛布里人應是凱爾特人、也說凱爾特語,而條頓之名也是凱爾特語people之意。
凱撒併吞高盧之後隨即覬覦不列顛,展現大陸霸權征服邊陲海島的野心。雖然終究壯志未酬,卻也留下關於早期不列顛難得的描述。凱撒提到不列顛氣候溫和,房舍建築一如高盧風格,人數眾多,分內陸與沿海兩個不同族群。沿海族群從現今比利時地區渡海而來,保留原生地之名,以農耕為主,尤其肯特一帶風俗與高盧相去不遠。內陸族群則為原住民,屬放牧型態,以肉奶為食,著毛皮衣,留長髮,身上有深藍色塗青。凱撒描述的兩個不同族群應該就是貝爾蓋人與皮克特人(Picts);貝爾蓋人與高盧人相似,而皮克特人之命名可見凱爾特語音,因此應是凱爾特人或是凱爾特化的族群。凱撒未竟之志在一世紀時由克勞狄(Claudius)實現,當時貝爾蓋王朝卡圖維勞尼(Catuvellauni)部族統率卡拉塔庫斯(Caratacus)領導不列顛人抵抗羅馬侵略,後為克勞狄所囚,塔西佗便記載了卡拉塔庫斯對克勞狄的著名演說。此後,不列顛成為羅馬帝國行省,不過羅馬勢力只及於現今英格蘭與威爾斯。
◎如何凱爾特?邊陲文化之於中心文明
遠古凱爾特人及其繼起之族群,勾勒出歐洲歷史與文明重要一脈,因著一波接一波北方民族的南進,歐洲的政治地理形貌大幅改觀,如今較為人熟悉的凱爾特也逐漸框限於西歐。西羅馬滅亡之後進入中世紀,現代歐洲的雛型逐漸奠基,但是凱爾特除了保存語族之名,也成了歐洲許多地區的文化基底。尤其在西歐,延續高盧的法蘭西以凱爾特為本,繼承羅馬傳統、拉丁文化與基督教信仰,更以中流砥柱自許。在大陸西部外緣的邊陲島嶼,不列顛與愛爾蘭則不同程度上仍延續凱爾特語言與族群屬性。
本書作者認為若以通史來看凱爾特,法國布列塔尼地方是最適合的區域,但是否如此實則見仁見智。布列塔尼曾為高盧的一部分,深受羅馬帝國政治與文化薰陶,在文化與語言上拉丁化的程度遠比其他凱爾特語地區為烈。如作者所言,自九世紀中葉以降,布列塔尼政治的重心是與法蘭克王國的關係,和凱爾特文化圈漸行漸遠,到了十六世紀則進而與法蘭西統一。因此,本書以法國布列塔尼為主軸立論也顯現若干問題。首先是布列塔尼的基督教色彩與異教文化的關係。作者的觀點常以兩者為對比,雖說基督教以前的習俗未必等同於凱爾特文化,卻忽略基督教文化並未全然排斥凱爾特文化,反而保存某些元素且有所融合,兩者並非涇渭分明。直到全書最後,作者才提出沒有純粹基督教的說法。
再者,作者以缺乏歷史實證為由,指陳古代凱爾特人之活動範圍未及愛爾蘭,淡化愛爾蘭與凱爾特的關聯,同時又指出現今見解是不列顛群島的凱爾特化從西元前兩千年甚至更早以前便開始。前面已提及吾人對凱爾特的理解(或不解)與史前到史傳時代的系統問題息息相關,縱使考古學與體質人類學有不同觀點提出,但受制於詮釋的準確性以及取樣的代表性,至多只能存疑,無法定案。持平而論,愛爾蘭是羅馬帝國勢力未及或影響力較弱的邊陲地帶,其特別處境在凱爾特文化與語言的保存及發展上得天獨厚,其意義更是無庸置疑。或許愛爾蘭的國族意識為近代產物,但作為唯一標榜凱爾特屬性的現代國家,其獨特地位仍無可取代。作者雖提到移居似乎是凱爾特人共同的特性,卻有意無意貶低不列顛群島在凱爾特水脈的分量,忽略人類遷徙與文化流動的複雜多面性以及中心文明對邊陲文化理解不足的問題。以無從實證為由,質疑凱爾特的連結,表面上言之成理,卻難免隱含大陸中心與文明正朔思維的侷限與偏見。
如何理解凱爾特?古代凱爾特或許已然消失,但族群與文化銷聲匿跡不意謂滅絕,而是同化或混雜導致組成樣貌與表現產生變化;同樣的,期待凱爾特復興是血脈延續亦是偏狹不實的執念。誠如本書標題所示,重點不在於凱爾特的血脈,而是水脈。更進一步,或許我們應著眼於文脈,亦即從文字、文本與文化肌理間駁雜多重的脈絡來探析。血脈的追蹤難免陷入實證考據的泥沼,但從語言線索與文本脈絡拓掘卻饒富意義。而文學豐沛的想像力與奔放的表述尤其生機盎然,往往帶出不同的思維並提供活潑的取徑。
接下來便以十二世紀初蒙茅斯的傑弗里(Geoffrey of Monmouth)之巨著《不列顛君王史》為例,說明深具凱爾特色彩的亞瑟王傳奇之建構發展。亞瑟王故事的歷史脈絡如下,西元五世紀初,羅馬帝國因北方民族進逼自顧不暇,勢力從不列顛撤出,同樣來自北方的薩克遜人大舉進駐,威脅本土族群與政權,帶來騷擾與破壞。時勢造英雄,亞瑟王便是傳說領導不列顛人抵禦外侮、重建山河的民族救星。早期史籍或文傳對相關事蹟僅有零星片段之指涉,但是在傑弗里首次完整的呈現後,亞瑟王文學便接續冒現且蓬勃發展。準此,我們應當從集體文化記憶的層次來看待此作品,因為此前在不列顛人中間便流傳亞瑟再臨的傳說。
傑弗里的《不列顛君王史》以拉丁文寫成,不過他宣稱譯自一本布立吞語的古籍,訴求的是浸淫於拉丁文識的主流文化讀者。此書面世時正值諾曼人入主英格蘭後,勢力逐漸往傳統不列顛人區域威爾斯延伸之際,因此他標榜不列顛的歷史傳統並將之推向中心論述著實意義非凡。此後亞瑟王傳說便從布立吞文化圈風行至全歐陸,並翻譯成不同語言,其體系與素材也持續擴大,在政治與文化等層面的影響與時俱增。然則原聖教授卻引用愛爾蘭傳說中,王為侵略者所迫,不得不潛入地下的故事,證明亞瑟乃是基督教到來前的神明變形,不僅流於簡化也有些失焦。
傑弗里的敘述以不列顛人為歷史主體,亞瑟率領的正義之師,不斷與周遭異族征戰。桂妮薇則是羅馬貴族之後,因此亞瑟與桂妮薇的結合表徵不列顛與羅馬的匯流。在隨後亞瑟帝國與羅馬帝國的衝突中,不列顛成了基督教文明與信仰力量的真正明燈,對抗偏離正道的羅馬以及與之結盟的異教勢力。在傑弗里的描述中,亞瑟揮軍征戰歐陸,攻無不克,所向披靡。眼看羅馬已是囊中物,不料傳來莫桀背叛,只得班師回朝。
雖然空留遺憾,但亞瑟王的故事並未結束。對照羅馬帝國與不列顛傳統的從屬位階關係,便能深刻體認亞瑟王傳奇的文化地理想像中,對世界史提出的獨特視角,是一種以邊陲(不列顛)為中心的世界觀。在傳奇的場域中,不列顛與羅馬、以及歐陸之結構關係有了嶄新的定義,戲劇化翻轉中心與邊陲的既定邏輯,啟動不同想像。依據傑弗里梳理的系譜,不列顛人與羅馬人均為特洛伊人之後,不列顛與羅馬的創建神話皆以埃涅阿斯為始祖。埃涅阿斯之曾孫布魯特依照女神黛安娜預言,率領族人離開歐陸來到不列顛,猶如摩西帶領以色列人出埃及前往應許之地,不列顛人乃神的選民,將在未來迎接榮耀。如此尊崇的願景對後續英國國族形塑與定位之影響至深至鉅,歷史上大英帝國的發展以及當前英國脫歐的議題皆是明顯的例子。
◎為何凱爾特?歷史想像與文化再創
原萃的凱爾特可不可尋?可不可行?知名中世紀研究學者也是《魔戒》作者托爾金曾說,凱爾特彷彿是魔術袋,什麼東西都可以擺進去,而幾乎什麼東西也可以跑出來。這不必然令人無所適從,若以正面來理解此觀點則可以說,凱爾特含納豐沛的文化想像力與無比奔放的表述可能。其可塑性與包容力反映文化生發延展與身分認同之形構過程,乘載之多重意涵跨越血緣、時空與族群的藩籬。
凱爾特是歐洲史特異的一面,而且因為超脫傳統疆界與框架,當然也是世界史重要的一環。在主流文化霸權體系中,凱爾特一方面代表邊陲差異,一方面也為中心吸納收編,既包含在內也居於其外。在有關西方或歐洲的討論與想像中,凱爾特常常與希羅文明與基督宗教相對,但實際上卻又彼此吸收內化。亞瑟王傳說的發展便充分表現中心與外緣、文明與野蠻、大陸與海洋、正朔與悖逆、分離與返合間複雜的矛盾糾葛,而西歐不列顛與凱爾特的故事,正提供位於東亞、處境類似的台灣一面歷史想像與文化再造的明鏡對照。
凱爾特體現中心與邊陲,內含與外在、歷史與想像的弔詭張力,訴說著文化流動與族群交遇、碰撞以及融匯所引生之迷人而難解的故事。歷史與虛構,事實與想像並非截然二分,反而可以是生機的辯證與聯結。歷史絕非固著不變的過往事件,所謂的史實終究片面而有限,客觀實證也非想當然耳般昭然若揭;理解歷史不能僅執著於「實」「物」,而應貫注不與現實妥協的思辨以及富含生命滋養的想望。猶太裔德國文哲浪人班雅明(Walter Benjamin)對現代性的反思影響無遠弗屆,而他揭櫫的歷史觀更是發人深省。他對前現代文化氛圍的著迷並非懷舊戀古,吸引他的也不是過去迷濛之美,而是過去所開展之可能,因為原萃已包含繁雜多樣的後起發展與外延轉化。對他而言,顧後是為了瞻前,旨在重新引動過去以改變現在與塑造未來。換言之,理解歷史探尋凱爾特不在單純的回歸過往,而是釋放歷史的生命活力並重啟其形塑潛能。
這便是凱爾特在歷史上最大的意義與啟示。位處亞洲大陸外緣一隅的台灣,深受中原霸權的束縛以及華夷思想的桎梏,長久以來徘徊在歷史的十字路口舉步維艱,台灣人應可藉由閱讀與理解凱爾特得到關鍵啟發。本套世界史提供的重要視角是跳脫歐洲中心論與中華王朝史觀,期許讀者能立足台灣,以海島周邊為起點,發揮歷史想像的能量與文化再創的雄圖,向外延伸多重的脈絡並擴展多元的網絡關係,以活潑開放的世界史觀擁抱邊緣與中心,胸懷大陸與海洋。
從血脈、水脈到文脈──凱爾特導讀序
文/楊明蒼(台灣大學外語系教授)
提到凱爾特,一般人的印象多半是帶有前現代神祕色彩、與基督教文明以及崇尚理性進步的西方工業社會迥異的面向,其魅惑顯露現代人對奇異魔力與靈性的興味。從二十世紀末起風行歐美的新世紀運動中,凱爾特文化與特質便是核心元素,也引發所謂的凱爾特熱潮。本書企圖解構此一現象,是關於凱爾特難得之入門書。
原聖教授意欲提供完整而全面的介紹,取材廣博資料豐富,用心值得稱許。本書一方面從民俗學研究著手,探索古代凱爾特的殘跡,一方面也注重歷史實證,承...
目錄
【序 言】話說從頭──凱爾特是什麼?
最初的歐洲──凱爾特人/用來療癒的凱爾特/凱爾特別緻的文化水脈/歐洲的凱爾特旋風/日本的凱爾特旋風/凱爾特是什麼?/凱爾特與高盧/與鄰近集團的差異化/專有名詞的自稱/本書的意圖
【第一章】「異教徒之地」的信仰
◎崇尚自然信仰的布列塔尼
稱為「異教徒之地」的地方/上天的保佑/聖約翰之火/水的恩賜/對樹木的情感/槲寄生的習俗
◎異界的居民們
妖精與妖怪/另一種妖精──「korrigan」/世界共通的「小人族」/神明凋零的末期現象
◎異貌的基督教
特異的祭典──「德洛梅尼」/名為「迪亞烏爾」的鬼/會變身的鬼/女巫(Sorcières)/死神(Ankoù)/特殊的死後世界/「夜晚的洗衣女」與轉世成為動物/陽世人們的對應方式
【第二章】歐洲的巨石文化
◎最初的人類與印歐語系的起源
布列塔尼的舊石器時代/農耕文化的起始
◎巨石文化的時代
歐洲最古老的巨大堆石墓/卡爾奈克大墳墓群/稱為「石桌」的支石墓/單一的立石──「menhir」/環狀列石與太陽信仰/卡爾奈克列石群/巨石的紋飾
◎巨石文化與現代
巨石的破壞與保存/是天文台?還是神聖的靈場?
◎巨石與習俗
妖精與巨石/祈求良緣/求子與求治病/巨石的基督教化/巨人
【第三章】古代凱爾特人
◎墳墓的時代
金屬器的到來/鐘狀壺的文化/阿莫里卡文化/金製飾品/骨灰甕文化/不列顛島的影響
◎凱爾特人的出現
哈爾施塔特文化/阿莫里卡文化的持續發展/拉坦諾文化與凱爾特語/第一次出現「凱爾特」史料/凱爾特人的自我認知/凱爾特語的文字使用狀況/伊比利文字與希臘文字
◎凱爾特人的大遠征
侵略義大利的凱爾特人/入侵希臘/裝飾美術
【第四章】羅馬對高盧的征服
◎全盛期的凱爾特人
傭兵的時代/加拉太─凱爾特人的形成/與羅馬交戰的高盧人/高盧的凱爾特人/未伴隨遷徙的文化融合
◎羅馬的征服
阿莫里卡地區與拉坦諾文化/高盧人和羅馬的同化/凱爾特的祭司──德魯伊與畢達哥拉斯派/德魯伊集團的衰退/人祭與女德魯伊/德魯伊和偽德魯伊的混淆/偽德魯伊的衰退/維欽及托列克斯戰爭/拉丁文字的凱爾特語/凱爾特語族的分類/布立吞語和戈伊德爾語
◎不列顛群島與阿莫里卡
不列顛尼亞群島與凱爾特人/不列顛尼亞與高盧的文化交流/對抗拉丁文化的歐甘文字/羅馬支配下的阿莫里卡/阿莫里卡的信仰生活/羅馬帝國的危機
【第五章】不列顛尼亞島與阿莫里卡半島
◎民族大遷徙的時代
民族的實際形貌/民族大遷徙的開始/列島在凱爾特語圈的名稱/布立吞語和高盧語/是民族遷徙?還是傳播吸收?/民族遷徙與語言/凱爾特人真的有移居到不列顛尼亞島嗎?/民族起源的傳說/布立吞人移居阿莫里卡的起源傳說/真正開始移居阿莫里卡/地名的共有/移居的理由
◎從聖人渡海傳說看「移居」
多神教與一神教/基督教化的開始/揭露移居事實的聖人傳說/聖桑松傳/創始七聖人傳/布列塔尼的守護聖人/擁有三個乳房的聖女/被水淹沒的城市──伊蘇的傳說/布立吞人和法蘭克人的關聯
【第六章】海伯尼亞與北方之民
◎海伯尼亞與基督教
關於海伯尼亞文化圈/對文化圈外傳教/加利西亞的布立吞人/海伯尼亞的史前時代/羅馬文明的外緣/基督教的到來/與偽德魯伊的對決/三大守護聖人/巔峰期的海伯尼亞系教會
◎方言書寫文化的誕生
凱爾特諸語文學的興起/文化的邊陲性與獨立文字的出現/書寫字體的共有
◎北方之民的侵入
羅馬對不列顛支配的終結/盎格魯撒克遜人的侵入/亞瑟王的原型/七王國的形成/海伯尼亞系基督教與盎格魯撒克遜人/羅馬教會的征服/丹麥人來襲/曼島與海伯尼亞/曼島與北方之民/正式展開襲擊/阿爾巴王國的誕生/卡姆利的建國/凱爾諾的歷史整體性/海島凱爾特文化圈中的凱爾諾
【第七章】諾曼王朝與亞瑟王傳說
◎加洛林王朝與阿莫里卡
查理大帝的加冕/阿莫里卡獨立國的布立吞人/諾曼第的形成/布列塔尼的兩大特徵/語言文化的盛衰
◎諾曼征服與布列塔尼
丹麥人的「北海帝國」/諾曼王朝的建立/橫跨英法的安茹帝國
◎詩歌、口傳與書寫
島嶼文化圈的吟遊詩人/安茹帝國的吟遊詩人/書寫和口傳/韻文詩的傳統
◎亞瑟王傳說的傳播
傳說誕生的背景/對於「亞瑟王歸來」的信仰/《不列顛諸王史》/體現騎士精神的圓桌武士/聖杯傳說擴及全歐/亞瑟王傳說中的異教世界/森林之神米爾汀(梅林)/預言者斯科朗(阿斯科朗)
【第八章】凱爾特文化的地下水脈
◎法蘭西化的布列塔尼
安茹帝國的瓦解/書寫文化的確立/百年戰爭期間的布列塔尼/和法國合併/布列塔尼的黃金時代
◎英國與島嶼文化圈
英國支配下的愛爾蘭/威爾斯的英國化與「創氏改名」/抵抗英國王室的蘇格蘭/曼島與康瓦爾
◎異教性的殘存與基督教
堂區的確立/聖人與奇蹟治癒/聖遺物崇拜/與死亡相伴/魔法師與女巫/布列塔尼的反宗教改革/傳教與傳教士/與迷信戰鬥/傳教的手段
◎高盧與凱爾特的發現
《高盧戰記》的翻譯/被視為法蘭西起源的凱爾特/布列塔尼的歷史意識/凱爾特迷/新德魯伊信仰
【第九章】凱爾特的再生
◎民俗學與凱爾特學的誕生
凱爾特學會/民謠採集與浪漫主義/歷史教育與對古代的印象/布列塔尼的民謠採集/圓桌武士傳說的起源論爭/人類學與凱爾特人/凱爾特學的確立
◎近代的凱爾特語文化圈
文化的維持與衰退/愛爾蘭的獨立/語言復興的凱爾特語圈/二十世紀的凱爾特學
【尾 聲】結果,凱爾特到底是什麼?
「凱爾特」的三個區分/關於德魯伊/「復興」的凱爾特文化/布列塔尼的基督教是什麼?
學術文庫版後記
參考文獻
主要人物一覽
年表
【序 言】話說從頭──凱爾特是什麼?
最初的歐洲──凱爾特人/用來療癒的凱爾特/凱爾特別緻的文化水脈/歐洲的凱爾特旋風/日本的凱爾特旋風/凱爾特是什麼?/凱爾特與高盧/與鄰近集團的差異化/專有名詞的自稱/本書的意圖
【第一章】「異教徒之地」的信仰
◎崇尚自然信仰的布列塔尼
稱為「異教徒之地」的地方/上天的保佑/聖約翰之火/水的恩賜/對樹木的情感/槲寄生的習俗
◎異界的居民們
妖精與妖怪/另一種妖精──「korrigan」/世界共通的「小人族」/神明凋零的末期現象
◎異貌的基督教
特異的祭典──「德洛梅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