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3個體驗在地美好生活的旅程6張祕徑地圖帶你邂逅巷弄‧山海之間‧充滿人情故事的花蓮【關於本書】花蓮,位於島嶼之東、大洋之西,擁有壯闊的山海美景與純厚樸質的在地文化與人情。她是詩人小說家的故鄉、藝術家的靈感醞釀之地,是許多異鄉客落地生根的第二原鄉。在O'rip團隊眼中,花蓮也是台灣最適合體驗「住遊與慢遊」的現代桃花源;本書就是這群生活家們將生活心得轉化萃取而成的旅行提案──13個通往花蓮的祕徑,獻給每個想好好感受這塊土地美好的人。【春天散步】孕育藝術家與文學家的花蓮,街頭轉角隨處是似曾相識的場景,乘著想像的翅膀,去探訪王禎和、楊牧、陳黎、東明相……筆下、行過的花蓮!遊逛特色老店與現代特色小店,感受花蓮新舊並存的活力,也是很棒的春天散步提案。【夏天樂玩】白天騎單車、爬樹攀岩、溯溪、步道健行……;晚上呢,探訪夜間生態、乘著晚風夜騎,當然,逛夜市也很不錯。最重要的是不能錯失與大海親近的機會,潛水、衝浪、賞鯨……,整個夏天都玩不完。【秋天拜訪】氣候爽亮的好時節適合認識有趣的人與文化。到海岸港口部落拜訪原住民藝術工作室,感受大海孕育的藝術心靈;到縱谷的鳳林小鎮品嚐客家媽媽好手藝、逛菸樓、聽阿公講古,還可能在田野間和保育鳥環頸雉不期而遇呢。【冬天饞味】東北季風吹起時,挨著熱鍋坐、大啖美食最暢快!推薦情味濃濃的鄉愁店家,好食物配好故事。料理達人帶你逛傳統市場,體驗最在地的原味食材。還有許多用心經營的有機農場,提供親近土地的好機會。
章節試閱
鄉愁食物戀
我們以食物為媒介
濃厚感情為爐火,細烹慢燉……在大啖美食的歡愉中
我們看見了移民者對土地的追尋與情感
也看見了跨國婚姻相互支持的體貼
一碟家鄉菜,撫慰的豈只是遊子心
在花蓮,一定要尊重大自然告訴你的訊息。
既然東北季風都吹起了,那麼,還是挨著熱鍋坐吧──食物串起的,其實是人與人、人與土地之間的故事。
以下這些店家,不只有故事,它們有躲在雜貨店裡的、有前面是機車行的、有在自家客廳開賣的……你就不難猜出,好吃有道理了。
「僑藝雲泰料理」是花蓮第一家用泰文寫招牌的店
每次來到這裡,總要向老闆阿迪點上一盤泰式涼拌蔬菜及海鮮酸辣湯;用南薑入味的酸辣湯很暖胃,正適合冬天。
說起阿迪的店,用中文溝通的,大概少人知道,但在花蓮討生活的外勞圈,卻耳熟能詳。
阿迪在清邁出生,是抗戰時從昆明舉家避禍緬甸的華僑第二代。十六歲為了求學的緣故,媽媽帶著他和姊姊到台灣,開始時住中壢,那幾年幾乎天天下雨,牆壁不斷冒汗,冷到受不了,有個機緣,媽媽到花蓮探望嫁入大陳的姐妹淘,下車時覺得花蓮很熱很舒服,就決定住下來了。
後來認識阿迪的繼父──吳洪江,是浙江籍榮民,對阿迪母子很照顧,買了間小房子給他們經營雜貨店,阿迪的媽媽每天還磨豆漿賣早餐、編毛帽改衣服……,吳洪江覺得太太既是華僑,又靠著自己手藝賺錢,乾脆取名叫「僑藝」。
九○年台灣開放外勞簽證,全盛時美崙地區外籍人口超過三千,多散布於工業區的石材工廠內。
「剛開始我在路邊聽到有人用泰國話聊到『不知道這裡水怎麼賣?』我招手用泰國話回答『來媽媽這邊!小瓶的十塊錢,大的廿塊。』回去後傳開來,說這裡的老闆娘是泰國人,會講泰國話,他們紛紛都來我店裡買。更後來,包括生病看醫生、跟工廠帶班溝通,大大小小事情,他們都會來找我……」
僑藝開始賣雲泰菜也並非針對台灣人,是因為每天來雜貨店內的工人們直嚷著:媽媽妳賣我們吃的麵吃的菜嘛!甚至連廚師都是自告奮勇來的。
僑藝第一任駐店廚師名叫「吉利采」,傍晚從工業區下班直接到店內來掌廚,糯米飯、生牛肉、涼拌木瓜……阿迪媽媽的說法是,她連切菜都是跟吉利采學的。
隔年期滿吉利采回泰國,烹調工作則由阿迪接下來,同時雜貨店多方從台北代理商處引進泰國雜貨來販賣,並且申請電信局安設撥打國際的電話亭,店內則架起大耳朵,好播放泰國新聞跟拳技節目。
石材產業後來逐漸轉移大陸,阿迪決定赴泰國學習料理,同時店內用餐區域於2002年進行改裝。
從泰國學習廚藝回來後,阿迪的味道更有自己的堅持了。為了料理使用的新鮮香料,阿迪還特別跟鄰居在豐田借了一塊地栽種南薑、香茅、羅勒、七葉蘭、泰國萊姆等,並利用午晚餐間的休息空檔開車到遙遠的菜園採摘。
阿迪說:「就是為了要讓客人品嚐到最道地的泰國美味。」(文/黃啟瑞)
「越南美食」揉合著愛情的酸甜小滋味,讓魚露醬變得一點也不臭!
在探詢鄉愁美食的過程中,我們在一家機車行裡找到了越南的酸甜滋味。
原本只是煮給老公吃的家鄉料理,因為老公的支持,成了花蓮越南新娘們每天都想來吃上一碗牛肉河粉的聚會所,漸漸的,也成了慈濟學區的好味道。
這對恩愛的異國夫妻很有名,他們如果不講話只是坐在那兒,你會分不清楚哪一個是台灣人哪一個是越南人,說穿了,就是極有夫妻臉的一對。
從小在胡志明市市場邊做生意長大的阿蘭(我對她的暱稱),可以說嫁得不錯,老公人老實、惜某又疼子,她想要賣吃的做生意,他叫她不要太累,先在家裡做做就好。就這樣,李大哥替阿蘭掛起「越南美食」的招牌,把機車行的店面撥出一些空間給她,機車行裡從此飄香。
手藝跟效率都很棒的阿蘭,每天一大早都得花三個小時來熬煮牛骨高湯,用媽媽寄來的越南中藥慢慢、慢慢的熬,就會熬出連台灣人都很喜歡的牛骨高湯,清清爽爽又帶點肉汁的甜味迷煞不少左右鄰居,一碗六十元的「牛肉河粉」也稱得上是親友價,每天都要來吃上一碗的人可不少。
除了牛肉河粉,招牌的「越南麵包」更是慈濟、東華大學學生們的最愛。阿蘭說,這在她的家鄉是大家天天都會吃的東西。只要了解越南曾為法屬殖民地,就不難理解越南人怎麼也啃起法國麵包了,不同的是,這塊法國麵包裡包含的可是道道地地的越南精神,不光是那股酸甜鮮辣,還有越南的刻苦耐勞──吃個麵包過一餐只要五十元,刻苦吧!
「怎麼認識妳老公的?」
「教會朋友介紹的。我本來是不想再來台灣了,那段幫傭看護的日子太苦。唉∼越南那邊騙我說是來工廠工作,結果不是,能怎麼辦?」
知道她不只是撐過去了,還撐了三年,知道她好的不只我,李大哥更是,約會再約會,分離後的不捨更激發出台灣男子的氣魄,就飛過去給她娶回來!
品嚐越南菜對口味較輕淡的人來說,應該是件愉悅的美食享受,因為它的酸跟辣都是一點點,沒泰式料理那麼厲害,但越南的魚露醬可就不一定了,李大哥覺得這個臭臭的,阿蘭忙著反駁哪有臭,這很好吃的,笑得他緊接著說:「不臭不臭,很奇怪,煮過之後就不臭了。」
我想,不確定敢不敢吃的,還是先嚐一點點再做打算吧。(文/王義智)
逛逛慢城小店家
花蓮的春天
不太熱、沒啥雨,樹梢草地剛冒出綠來,四處走走很舒服的
推薦你市區周邊好吃好玩的友善小店家
多數是老闆親自接待,他們開店百分之九十九的理由:
做喜歡的事,在花蓮生活
這幾年花蓮的有趣,當然跟新移民有些關係。
當你閱讀與花蓮有關的旅行書或是上網找資料,應該會發現與別的城市有點不太一樣──除了名產店或傳統小吃店,還出現不少特色小店家。它們多數散布在鬧區金三角(中正、中華、中山路)的周邊,交通便利,更多了份悠閒。
這些小店家的老闆多半是花蓮的新移民或是曾離鄉的花蓮人,在生命的某一時刻做下選擇,要「在花蓮生活」,然後才考慮「要做什麼才能待在花蓮生活」。
他們其實都知道,在花蓮開店難賺大錢,是「賺到了生活」,所以出現了晚上不營業,老闆回家陪小孩的「璞石咖啡館」;午後騎著老鼠造型三輪車,沿街賣自製貝果的「泥巴咖啡」;晚上八點老闆一定打烊去運動的「喜品家乳酪蛋糕」;客人可以預約與民宿主人一家共進晚餐的「自己家B&B」……。小店家之間的關係也很「復古」,情義重於利益,在「時光」二手書店買的書可請「舊書舖子」老闆幫你一併寄送回家,店家彼此互放名片宣傳、即使同行也沒問題,訂「大王菜舖子」的菜可以在「凱風卡瑪兒童書店」與「阿之寶手創館」取貨……
小店家的老闆各有特色,很容易感受到「什麼人開什麼店」,也樂於與客人分享,幾乎都有blog(有的經營得非常好),介紹自己的店、更多是傳達在花蓮生活的感想。也許就是這些,觸動了很多人對「平實生活」的嚮往,越來越多媒體介紹花蓮時,是以這些特色小店家為採訪對象,形成了一個認識花蓮的新窗口。
春天散步從這些小店家開始,好讓你多認識些「地頭蛇」,說不定會得到獨家行程的建議,先說在前,與這些小店家老闆聊過天,難保你不會也動了想移民花蓮的念頭喔。
「璞石咖啡館」,一個藏了很多故事的咖啡館
從火車站到璞石,有一條祕密通道,流傳在花蓮人或在此讀書的學子間,國聯四路與商校街口左轉,沿著美崙溪,左邊是綠色河堤,右邊是低矮老屋,覺得經由這條「時光隧道」進入花蓮市,就可轉換掉忙碌的頻道,進入慢悠悠的花蓮生活。
璞石最初幾年沒有架招牌,很多人不知道這是家什麼店──害羞的楊武訓老闆也只有「讓花蓮愛好藝文的人們有個可以聚聚的地方」這樣模糊的想法,最清楚的是,想回到成長的花蓮過生活,璞石,就這樣有機的生長出自己的樣貌來。
楊老闆是學美術的,初期把平面設計工作檯設在店中間,另請一位夥伴賣咖啡,二樓則借給需要空間發表的藝文團體或個人。
楊老闆的媽媽覺得店面太大,建議要賣餐,於是璞石開始賣牛肉麵、排骨飯(都是從對面老闆媽媽的小吃店端來的)……,常見店裡夥伴端餐過街,遇下雨天還同時撐著傘,技術超讚也真的很危險。因為在璞石用餐有冷氣、飲料又半價,那時學生族群很多。
楊老闆的太太(就是寫這篇的我)嫁來後,出餿主意:別搶媽媽的生意,就直接從璞石的廚房出餐吧!楊老闆還認真的去考了丙級廚師職照。
接下來楊老闆有了第一個孩子,開始提早賣早餐,晚上不營業,回家過家庭生活。
接下來楊老闆有了第二個孩子,思考若繼續經營,很想開一間有庭院的咖啡館,於是將原本佔三分之一的營業空間拆了變花園。
接下來二樓變成O’rip的「生活旅人工作室」,紀錄片或讀書會等活動又往三樓移。水電師傅都說:全花蓮最愛改裝的店,璞石是其一。
楊老闆常是用微笑來說話,套句老客人的話──「沒見過到這把年紀還如此靦腆的男人」。
有客人在打烊前趕來,說是與多年不見的朋友相約,務必讓她等一等。楊老闆送上熱飲與麵包,讓淋到雨的客人先安安心情。
有位肯納兒(俗稱自閉症),爸媽說他不吃蔬菜,只吃璞石的生菜沙拉,每個假日都要求來一次。楊老闆說:「想找一天,彈琴給這孩子聽。」年過三十學鋼琴的他,有了微笑之外的另一種表達方式。
咖啡館還藏了很多人的故事。
在璞石,辦音樂會、講座是常有的,也有人辦婚禮、拍婚紗,因為璞石是他們第一次約會的地方。
有一天不知怎地無聊,我伸手翻開咖啡館一張桌子中間鑲嵌的義大利瓷磚,下面竟有一張紙條寫著,「把所有的煩悶與不開心都丟在這裡。」
我飛快到櫃檯拿一枝筆,興奮地在同一張紙上寫,「祝福你所有的煩悶與不開心都丟掉了。」然後紙條再放回原處。有個人與我一樣,發現瓷磚是可以打開的,而且還發明了這樣一個有趣的心情遊戲。
與璞石夥伴說這事,他們問我紙條呢?後來不見了。
我討開心的想,是那個人帶走我的祝福了。或是哪個人,也打開這片瓷磚,又會如何呢?
一間超過十年的咖啡館,還有許多故事,是藏在其他人的心裡。說不完的。先喝杯咖啡吧!我們待會兒要出發,去找其他的小店故事。
喜歡藝文安靜的,我們去逛幾家書店;喜歡熱鬧美食的,我們去吃吃喝喝。放心,花蓮市小小的,不論往哪出走,都可以兜起來成一個圈。(文/王玉萍)
去林森路找抒情的「時光」二手書店
「我要去時光。」我們總這麼暱稱它,大家也都聽得懂,外地人可得費點心才找得到,原因是它的門牌是建國路,卻靠近林森路。
在林森路花蓮市公所對面的巷弄裡,一間日式房子,不論建物、書籍,都散發著時間淘洗出的獨特老味道,而老闆,是笑容很大、熱情活潑的女孩們。
早先,吳秀寧與吳宛霖都在大愛台工作,因為愛狗而相識相知,好到考慮一起創業,「或許是在大愛台工作過,我們都期望創業能對社會有正面的影響,所以選擇了開二手書店。」
創業的過程是由生手一點一滴辛苦磨出來的,經過前輩「舊書舖子」張學仁老闆指點,也去台灣各家有特色的二手書店考察,逐漸經營成目前的模樣。
「老房子最怕颱風、白蟻,有一次我們的藏書被白蟻蝕啊蛀的,好心疼,連忙把整批書拖到外頭去處理乾淨。」即使如此,她們仍舊努力保留老房子的原樣,不做大的更動。每個櫃子、桌椅擺飾,也都是特地為搭配老房子而設計的,「我們想二手書店和這樣的老房子,味道最是契合。」
不論如何擺設,都會讓開窗戶,保留自然採光的空間,窗戶旁,體貼的擺放了桌椅檯燈,讓讀者擁有最舒適的閱讀環境。
後來宛霖結婚轉職去,店裡添了新夥伴布丁老闆(她有隻狗叫布丁),一樣是笑容很大、熱情活潑也愛狗的女孩。喜歡看書、日式老房子、狗、與愛狗主人聊天的人,一定也會喜歡說:「我要去時光。」(文/蔡韶雯)
文學的理想漫遊
杵在同一時空的老小店家
非得動身探路才知風情。這會兒換個方式,讓心也去旅行
遠方的青山,近在咫尺的太平洋
都是生活在花蓮的作家時時援引的「祕密武器」
跟著書本、參點想像,我們去探訪作家的花蓮
如果此刻 他們都在花蓮……
我們用想像旅行,以愜意的姿勢鳥瞰,穿梭時間之流,從花東縱谷北半段的鳳林開始一路往北,也許會不期然地與年輕時駕著飛行傘輕快飛翔的邱上林,撞個正著。
經過壽豐,也許會嗅到豐田村前一晚盤旋至高空的晚香玉氣味,吳鳴在此度過童年;稍往東望,陳列密植花木的鄉居蓊鬱安靜地坐落於豐坪村,他正揮汗除去園圃裡的雜草。
望遠一點,東華大學校園裡,年輕的中文系副教授吳明益正踩著單車(或步行),以最踏實的腳步和知識情感並具的眼睛,探查這塊他口中「其實只是破壞得比較少」的土地。
繼續往北,沿路的街景也愈顯繁榮。
吉安鄉過去柴薪甚多的知卡宣溪低吟東流,陳雨航的老家就在溪水中游附近。
進入花蓮市區,楊牧的第一個老家,在和平路與南京街底交叉口。
靠近中正路的忠孝街和上海街交角,有間媽祖廟,陳黎的老家在離廟甚近的上海街,他正在此,學會偷窺世界(他著有一本《偷窺大師》),這兒是花名遠播的「溝仔尾」西界,陳克華的老家也在南京街上,花蓮最古老的風化區邊緣。
王禎和在溝仔尾巷弄間漫步,琢磨著《玫瑰玫瑰我愛你》的第一個開場要在溝仔尾的教堂……
林宜澐在不遠的中華路一整排熱鬧店面的樓上,他讓《夏日鋼琴》輕邈的琴音在《東海岸減肥報告書》亮晶晶的油花上遊走。
轉向西北,楊牧的第二個老家在博愛街與節約街交角一帶,老字號印刷廠,是楊牧《水之湄》自稿紙化身書本之地(如今成為愛書人流連的二手書店「舊書舖子」)。
橫在花蓮市區北緣的大道是「黑金通」(現今的中山路),王禎和筆下的香格里拉就在這附近;熱鬧的火車站附近住著一位素來不喜熱鬧的廖鴻基,返航之後以沾滿海腥的手執筆寫下大海見聞。
你是否也感到驚訝,花蓮小小的天地,出了這樣多的作家。
在花蓮,沒人會特別在意你做了什麼,努力工作可也,努力玩耍可也,所以有的作家能夠心安理得嚴肅認真地戲謔嘲諷,有的作家則秉其天性嚴肅認真地踏查體會才能心安理得。透過作家們細膩多樣的文字,我們感受花蓮。
花蓮 不折不扣是作家的「祕密武器」
對於故鄉,楊牧懷著深濃孺慕的感情,特別當旅居異國時。
1974年楊牧在西雅圖的太平洋沿岸看海,想到海的另一邊就是花蓮,湧上異國海岸的浪潮必定來自家鄉,突發奇想寫下〈瓶中稿〉:
當我涉足入海
輕微的質量不滅,水位漲高
彼岸的沙灘當更濕了一截
當我繼續前行,甚至淹沒於
無人的此岸七尺以西
不知道六月的花蓮啊花蓮
是否又謠傳海嘯?
楊牧第二次回台擔任客座教授期間,寫下〈俯視:立霧溪一九八三〉,以大自然生生不息對照青春歲月的流逝,可隨時回歸的故鄉對照永遠回不去的青春歲月。鄉愁原來不只是空間的阻隔,也摻雜了時間的因素。
十二年後,楊牧從東華大學望向木瓜山,寫下〈仰望:木瓜山一九九五〉,闊別多時的山形一直是他「長年模仿的氣象」,再次點出山水永恆但歲月無情的意念。山與溪的記憶,此刻已成為詩人的精神象徵,無論低頭俯視或抬頭仰望,都是深情的凝視。
花蓮土會黏人,早有先例。陳列來自嘉義農村,大學時期旅經花蓮,對花蓮一見鍾情,畢業後直奔花蓮任教,後因政治事件無端身繫囹圄。陳列擅寫散文,曾以〈無怨〉與〈地上歲月〉連續兩年奪下時報文學獎散文首獎,1991年以《永遠的山》獲第十四屆時報文學獎推薦獎,成為自然書寫的經典。
陳列不太喜歡在作品中對人物和地點有明確的指涉,所以我們不會輕易得知在他入獄前苦讀英語文學之所在,其實是太魯閣長春祠附近的「禪光寺」,而他裸身躍進的那窟山間小池,原來我們也早就領略其透心澈骨的涼意。(文/陳穎)
鄉愁食物戀我們以食物為媒介濃厚感情為爐火,細烹慢燉……在大啖美食的歡愉中我們看見了移民者對土地的追尋與情感也看見了跨國婚姻相互支持的體貼一碟家鄉菜,撫慰的豈只是遊子心在花蓮,一定要尊重大自然告訴你的訊息。既然東北季風都吹起了,那麼,還是挨著熱鍋坐吧──食物串起的,其實是人與人、人與土地之間的故事。以下這些店家,不只有故事,它們有躲在雜貨店裡的、有前面是機車行的、有在自家客廳開賣的……你就不難猜出,好吃有道理了。「僑藝雲泰料理」是花蓮第一家用泰文寫招牌的店每次來到這裡,總要向老闆阿迪點上一盤泰式涼...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