職涯,只有努力,才能爭氣;
工作,要有方法,才有章法!
杜書伍,1976年加入神通電腦,推動台灣第一顆微處理器;三十歲即升任集團子公司總經理;又四年,晉升集團總管理處副總經理;現為聯強國際總裁,是營收超過五千億、亞洲第一大、全球第三大通路集團。從一名電腦工程師,到馳騁通路產業的大將軍,杜書伍的職涯看似一則傳奇。
但當他自我剖析職涯歷程,企圖找出培養將才的法則時,他真切的體悟到:
將才不需要萬中選一的天賦異稟,但也絕對沒有速成的方程式,
它需要的是,正確認知職場的良好素質,扎實打造將才實力,等待戰場的出現。
若是一味冀求速成,長歪的樹長不高;短暫的成功也只是一閃即逝的流星,無法獲致長久的功業。
杜書伍將三十年來體悟將才的營造心法,集結於「聯強EMBA」專欄,每週固定18萬名白領細細閱讀。
作者簡介:
杜書伍出生於教師家庭,名字是爺爺取的,期許他能「與書為伍」。
畢業於建國中學、交通大學計算與控制系,原來人生的規劃應是與書本無緣的電腦工程師;詎料卻因為加入神通電腦推廣英特爾微處理器的機緣,讓他白天當工程師推廣晶片,晚上當總編輯推廣科技知識。
職涯三十年,杜書伍雖以成功的將聯強國際經營成為亞洲第一大、全球第三大的高科技通路商著稱,但私底下更像一位酷愛觀察與思考,以洞悉事物原理與根源為樂,並好與人分享觀念的校長。
章節試閱
豆芽現象
大家都吃過豆芽菜吧!豆芽生長的速度之快,令人嘆為觀止,短短一夜之間,竟能抽長六、七公分,且外表看起來既壯碩又飽滿。然而,豆芽的質地卻異常脆弱,稍遇外力便應聲斷裂。邁入資訊科技時代,事物的變化極為快速,個人與組織為因應外界環境,追求短期績效而忽略實質內涵的「豆芽現象」,也俯拾可見,值得警愓。
第一種豆芽現象,出現在個人能力的培養上。職場新人初學一項專業,由不會到熟的階段,大致能掌握專業的「形」,學得快的話,很快就會覺得「學會了」,隨後,即急於轉進其他領域,卻同樣只學到「形」就急於轉換。表面上看來學了很多,其實都只學到該行業的「常識」,真正要用時便不堪一擊。(請參考「知識與常識」一文)
第二種豆芽現象,出現在主管的部門管理上。有些人自基層擢升後,忽略了身為主管,一方面要精通部屬所負責事物,以輔導、協助部屬,一方面則要學習了解人的行為,以及組織人才團隊作戰的技巧,才能展現出部門績效。還不夠融會貫通,就急著想再往上提升,不再過問基層業務,以分層負責的名義,將大部分的工作交由部屬完成,久而久之卻對基礎運作愈形生疏,也無法輔導員工,同樣是犯了「豆芽現象」的毛病。
在業績的拓展上,豆芽現象也十分普遍。比方說,為求短期內提出漂亮的業績表現,在未建立產品或客戶基礎前,即以導入少數幾樣明星產品、服務少數幾家重量級客戶的方式,很快建立起亮麗的業績。然而,倘使未能及時建立有系統的經營方法,一旦明星產品需求驟減,或者是客戶轉移採購時,業績即會大起又大落,豈不也是一種豆芽現象?
觀察大多數發展快速的事物,或多或少存在著「豆芽現象」,原因何在?豆芽的質地脆弱,內裡纖維含量不高,之所以能夠在短期內抽高,並非內裡堅實,實為充斥大量水份,一彈即破。相對而言,一年才成長一、兩公分的植物─檜木,質地十分堅韌,內裡的纖維既粗壯又密實,長得雖慢,卻以深耕密植之勢,依序逐步成長。因此,即便是狂風大雨,也不易折損其枝幹,且愈長根基愈顯穩固,與豆芽的脆弱,恰成鮮明對比。
但是,檜木長的雖慢,並不代表可以放緩腳步、虛度光陰。檜木的「慢」是不躁進,針對事物的細節仔細琢磨,隨著經驗的累積淬煉火候,且學習到新領域時,仍同步在思索如何以新的、更高的角度改進舊領域。如此一來,向上成長時,才能同步增加下層的扎實度。
社會經濟情況會起起伏伏,產業變化、科技進展極速,新的經營模式不斷在挑戰既有的經營方法,因而,不論是組織或個人,在長期的發展過程中,都會不斷面臨挑戰。如果實力不夠堅實,遇到環境遽變時,就可能慘遭滅頂,所以扎實的實力是永續發展的不二法門。
但是,在講求扎實、漸進的原則下,並不是要抺煞速度,而是兩者要能拿捏得宜。因此,一旦感覺事物的發展出現「豆芽現象」時,可將之視為一個警訊,提醒自己要詳加檢視成長背後的內涵、穩健程度,並設法在速度之外,力求其穩健度與扎實度,維持一個「成長而不紊亂」的成長步調,將能在高度競爭下兼顧成長與內涵。
公車理論
世界變動的腳步極其迅速,商機四起,你看到在這永無止盡的變化過程中,有人掌握了轉動的時機而迅速致富,催使另一群人萌生急迫致富的念頭。然而從個人職涯或經營事業的角度來看,最終追求的應該是永續發展,因此,如何成為最後的贏家,避免輸在最後一點,而不致到了中、晚年以後,徒嘆事業或財富成就不保,陷入「白頭宮女話當年」的窘境,對於看似機會蓬勃的新時代工作者來說,相形重要。
所有的機會都是給有實力的人,也只有實力堅強的人,才有機會成為最後的贏家。因此建立實力、培養實力,就成為所有事情的核心,也是任何人都應該要積極修習的課程。我經常用等公車來比喻實力和機會的關係。你一定要走到公車站,車子來了,才搭得上去。我們遇到的情況,大都是到了公車站,必得等候片刻,車子才會來;另一種幸運的情況是,到了公車站,車子隨即過來,這樣的機運相對微小;還有一種狀況是,離公車站只差6、7公尺,車子來了,你當下跑步追上公車;而如果你和公車差距20公尺,那班公車你是搭不上的。
這樣的比喻,是提醒每個人都必須認清「培養實力、等待機會」是最基本的贏家法則。機會是所有人的公車,不會為了獨獨等你一個人而停下來。大部分的人都是蓄積好實力,伺機而動;少數幸運兒則是實力一到,機會就來;或者實力本來未到,但是加把勁,及時揪上機會;如果實力相距甚遠,通常是沒有機會搭上列車的。
如果企圖及早搭上公車,那麼在前往車站的途中,就必須自始至終全速前進,而不是眼見公車沒到,就逕自踱方步,因為車子比人快,當你發現公車駛來,想要追趕,已經慢了一步。因此,不能因為還沒看見機會,就磨蹭度日,應該要全速努力,才會搭上最早的機會列車,比別人早一步成功;也不要奢望沒有實力,還可以取巧地莽撞上車,因為沒有實力,機會就是別人的賽局,即使勉強上車,到底還是會半路出局,而且遍體鱗傷。
堅強的實力都是來自於紮實的基礎建設,這裡面包括受良好的教育、在專業化的環境裡,從最基礎的工作歷練開始努力建構。不過全世界沒有一件事情可以永久打包票,更何況還有其他許多的變數在左右結果。可以確定的是,努力不一定成功,但是不努力一定不會成功。因此,如果實力豐沛、蓄勢待發,機會卻遲遲未到,也不要輕易失去耐性。愈專業化的東西、愈有價值的能力,學成的困難度愈高,必須投入的時間也愈長。當你需要比別人高一等的實力,就必須比別人更有耐心去歷練。有的人耐心只能持續3個月,他就只有3個月能歷練成的能力;有的人可以耐心熬上5年,就有5年才能歷練成的能力。當你準備就緒,對事物擁有通透的了解,才不會在未來的判斷上產生盲點,如此距離最後的贏家那一站,又靠近了一大步。
過度依賴優勢,讓人疏忽能力培養
優勢是幫助人突破障礙、困難的利器;所以人要懂得善用優勢,以利事物的推動。但是,當優勢一再的助人成事,人會不自覺滋生「事情沒甚麼困難」「只要這招萬事OK」的錯覺;甚至會誤認為自己很行,不用太努力,樣樣事物就能做的比別人好。
每個人在職場上,或多或少都接觸過這類「過度依賴」優勢的人,最常見者為具有「先天優勢」者:
一、「俊男美女」或「溫文儒雅者」,因為外型討好,與人互動時易獲得好感或信任,辦事無往不利;因此,就容易因過度自信而自滿,又因長期疏忽培養內在實力,更易顯得華而不實。
二、能言善道者,說話頭頭是道,讓人如沐春風,輕易就達成說服的目的;卻也因為如此,更想要用心於操控詞藻、表達技巧,忽略強化內容的深度,而失之輕浮、淺薄。
三、記憶力強的人,從小考試一路過關斬將,不自覺養成凡事「背了再說」的習性;回過頭來,便顯現不習慣動腦的習慣,反而導致理解體悟力普遍不足。
還有一類是屬於擁有「外部優勢」,譬如:
一、公司的產品強勢,業績能輕鬆達成,員工便不會致力於能力的提升;當產品優勢不再,業績便從雲端跌落谷底,且束手無策。
二、企業的制度、專業分工與訓練完善,員工的績效很快展現;但若未認知其優勢來自於背後的「招牌」,若未刻意培養能力的話,一旦離開其羽翼,昔日英雄也易折翼。
優勢反為人帶來「以為自己能力很強」假象的原因,在於擁有優勢者,是不勞而獲就嘗到甜頭,因而會想要一用再用,想再強化這個優勢,而忽略去建構真正的能力。然而,優勢不是能力,優勢只是「單點突破」,頂多是起步時的有利籌碼;但要能夠持續維持領先,必須具備能力,而且是多方面的能力,才會扎實而長期有效。
更何況,能力與優勢的最大差別,在於能力是要經過努力、相當時間的磨練,才能打造出來。它通常是因為遭遇了某個困難(issue),才會激發人去思考解決方法,並經由嘗試的過程,從中摸索、體認出一套真正能解決問題、困難的方法或技能。長期依賴優勢者,也因為未經歷過此一歷程,學不到建構能力的方法,長期而言,更容易被有實力者遠遠拋在其後,殊為可惜。
個人應認知到,擁有優勢者會不自覺依賴優勢的「自然律」。因此,假如你具有先天優勢,恭喜你,上天對你有特別眷顧;但應深思你是否陷入此自然律的陷阱,刻意提醒自己不要去「依賴」它。而遭遇困難時,也要認知到這是培養能力的好機會,而去嘗試建立出一套培養能力的方法,真正更全面的培養出能力優勢。
身為主管者,也要特別注意,切莫被「表象的優勢」所誤導。遇到某些優勢明顯的部屬,應該特別警覺去注意其內在的實力,才能正確的識人;同時,也更能夠發崛這些部屬的盲點,而能真正給予正確與有效的輔導方向。
聰明人,容易不務實
聰明人擁有很多優勢。首先,聰明人的邏輯強、思路靈活,理解事物很快,因而經常很有創意。聰明人本身,也因為經常感覺到自己「快速理解、時有創意」的特質,認為沒有什麼事情難得倒他。漸漸的,在看待任何事物時,「容易的認知」即油然而生。
聰明人因為覺得事情很容易,覺得自己學得很「快」,因而跟同僚、部屬合作、共事時,無形中就會顯得別人學得很慢,感覺別人「很笨」。甚至在跟上司、外界互動時,有時也會流露出輕蔑、不耐煩的態度。久而久之,甚至會「打從心裡瞧不起別人」,顯得「趾高氣昂,不可一世」。
聰明人的優勢,主要來自於邏輯推理能力高人一等;然而,邏輯推理與實務運作間,卻有很大的鴻溝。
首先,邏輯推理是「靜態的」,是假設外在環境不變;但真正的實務會牽涉到「環境」與「人」的因素,兩者皆不可捉摸,因而是「動態的」。而且,人性的因素又遠較環境複雜。因為,不同背景的人,其心理、情緒、行為都千差百遠;而同一個人在不同時點對同一事物的反應,也經常前後有別;更何況,人還會有非理性的時候,這就更難預測、掌握了。因而,邏輯上可行的事物,若再加上「人」與「環境」的變動因素,就會變成非常複雜,難度大為增加。
然而,動態的實務,究竟要如何掌握呢?事實上,它是透過點點滴滴的觀察與經驗,所累積而成;體驗的時間不夠久、經歷的案例不夠多,深度與火候就不夠。也就是說,實務必須要靠「務實的」去「親身」體驗、觀察,而這些都需要時間,無法速成。
有些聰明人,確實認知到自己存有「容易的習性」,也亟欲加強實務世界的磨練。然而,卻因為「容易的習性」根深蒂固,加上凡事求「快」的習慣,以至於「實務世界」的累積還不足,一旦覺得學會了,不自覺又縮回擅長、習慣的「邏輯推理的世界」,以至於能力的火候總是難以堅實。
要避免上述狀況,想要務實的聰明人,不妨嘗試建立一個提醒機制。學習事物時,一旦出現:「我懂了」的念頭,就將其視為一個警訊,提醒自己,「應該沒有那麼容易」、實際上可能還不夠。進而,刻意延長實務歷練時間兩、三倍,去體會真正長期涉獵實務後的扎實感,改善不自覺偏重邏輯推理的習慣。
不務實的聰明人,頂多只有中等成就,甚而有非常落魄的;若能既聰明又務實,則肯定為人上人。個人不妨留意自己學習時,是否經常停留在純粹的邏輯層次?並刻意要求自己投注更多的心力於「人」與「環境」。如此一來,邏輯推理與實務歷練可逐步趨於平衡,這也將是聰明人不斷推升能力高度的憑藉。
豆芽現象大家都吃過豆芽菜吧!豆芽生長的速度之快,令人嘆為觀止,短短一夜之間,竟能抽長六、七公分,且外表看起來既壯碩又飽滿。然而,豆芽的質地卻異常脆弱,稍遇外力便應聲斷裂。邁入資訊科技時代,事物的變化極為快速,個人與組織為因應外界環境,追求短期績效而忽略實質內涵的「豆芽現象」,也俯拾可見,值得警愓。第一種豆芽現象,出現在個人能力的培養上。職場新人初學一項專業,由不會到熟的階段,大致能掌握專業的「形」,學得快的話,很快就會覺得「學會了」,隨後,即急於轉進其他領域,卻同樣只學到「形」就急於轉換。表面上...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