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企業主抱怨七年級「工作態度不好」、「能力不足」、「一代不如一代」時,職場七年級生也正納悶四五年級主管「翻兩像翻書」、「伴君如伴虎」。七年級是不是真不如四、五年級的「當年勇」?七年級的能力是不是真不足以應付就業市場的挑戰?本書介紹就業力的意義、青年就業力的國際趨勢,同時也根據行政院青輔會剛於2006年中發佈,基本上以六年級尾、七年級頭為主要調查對象的〈大專畢業生就業力調查報告〉,協助七年級朋友認識他們所面對的「就業焦慮」,以及哪些「核心就業力」技能,對於七年級的職涯發展影響甚鉅,並具體建議七年級該如何加強這些「核心就業力」技能。才能擺脫「草莓族」的負面標籤,進而掌握全球化與知識經濟帶來的巨大機會。經常聽到七年級大學生提出一個疑問:為什麼聽起來我們現在的能力好像與「外面」的要求有相當差距?而另一個通常會被一起提出來的問題是:是不是七年級在職場上的表現真的不如四、五年級或六年級前段班?這兩個答案前者為肯定,後者為否定,但並不矛盾。將七年級在20多歲時的表現,跟四、五年級在20多歲時的表現相比較,不但很難有什麼客觀的比較基礎,而且七年級的一些能力與特質,例如能迅速學習與運用新科技、習於大量蒐集資訊、喜好創新求變,恐怕都是四、五年級的「當年勇」所無法企及的。更重要的是:七年級在進入職場時所要面對的就業環境,與四、五年級當年初入社會時所面對的情況有很大差別。因此,即使七年級現在20歲時與四、五年級當年20歲時的能力差不多,甚至更好,也可能還是不足以應付目前以及未來就業市場的要求與挑戰。過去說一個年輕人的「工作態度好」,可能首先聯想到的就是「乖巧、聽話、沒有怨言、交代的事情都能照吩咐辦好」,但是這些特質與現在要求的「工作態度好」是有一些差距的。並不是說這些態度到了現在變成不好,而是說現在更需要的「好的工作態度」是一種「面對問題時的樂觀主動態度」。如何改變過去單向灌輸的威權教導模式,建構能夠鼓勵表達溝通的教育環境,但是又不會因此讓學生輕忽了應對進退中的規矩禮節?如何培養年輕人勇於創新與探索不同可能,但是又不會因此將「紀律」與「按部就班」誤以為是「沈悶無聊」的同義詞?如何從小養成下一代自信與主動的特質,但是又不會讓這些態度與「粗魯無禮」相混淆?是隨新時代而產生的新問題,也是七年級面對的就業力挑戰。
作者簡介:
劉孟奇五年級生,現為國立中山大學政治經濟系副教授。曾訪問美國芝加哥大學與澳洲莫納許大學。自台大經濟研究所博士班畢業後,教過私立大學、科技大學、國立大學、北部學校、中部學校、南部學校學生,並指導過學生參與社區總體營造、921災區志工服務、校外NGO服務學習、專案競賽、國科會大專生專題研究,從觀察畢業生表現深深瞭解在教學活動中結合知識學習、團隊合作與實務經驗對於提升學生就業力的有效性與重要性。曾協助行政院青輔會辦理「大專畢業生就業力調查」,並協助推動「青年國是會議」。個人部落格在:http://blog.roodo.com/lakatos
章節試閱
第一章 七年級就業力大挑戰
時代不同,對年輕人能力的要求也不同了。
一代不如一代?
2006年6月,我與中央大學的邱俊榮教授以及交通大學的胡均立教授,共同協助行政院青輔會完成並發表很可能是台灣史上第一次的〈大專畢業生就業力調查報告〉。由於這份報告引起社會相當程度的重視,其後我不時接到一些演講邀請,跟大學生分享調查報告中的發現。在演講結束後,我經常聽到七年級大學生提出一個疑問:為什麼聽起來我們現在的能力好像與「外面」的要求有相當差距?而另一個通常會被一起提出來的問題是:是不是七年級在職場上的表現真的不如四、五年級或六年級前段班?
我想就從這裡開始討論激發我寫作這本書的核心問題:為什麼七年級面對的就業力挑戰這麼大?為什麼我們要這麼重視七年級的就業力問題?事實上,這些七年級大學生所提出的疑問,也就是我們經常聽到不少人對於七年級的質疑。但是這其實是兩個很不同的問題。對於第一個問題:七年級的能力是不是需要進一步加強,才能應付現在及將來就業市場的挑戰?我認為這個問題的答案是肯定的。然而對於第二個問題:七年級是不是「一代不如一代」,特別是不如四、五年級的「當年勇」?我的答案則傾向於否定。
這兩個答案並不矛盾。將七年級在20多歲時的表現跟四、五年級在20多歲時的表現相比較,不但很難有什麼客觀的比較基礎,而且七年級的一些能力與特質,例如能迅速學習與運用新科技、習於大量蒐集資訊、喜好創新求變,恐怕都是四、五年級的「當年勇」所無法企及的。更重要的是:七年級在進入職場時所要面對的就業環境,與四、五年級當年初入社會時所面對的情況有很大差別。因此,即使七年級現在20歲時與四、五年級當年20歲時的能力差不多,甚至更好,也可能還是不足以應付目前以及未來就業市場的要求與挑戰。
挑戰平均每人GNP三萬美元的世代
台灣目前所處的經濟階段,以及接下來即將邁入的階段,跟二、三十年前是截然不同的。當四年級在1970∼1980年代從學校畢業時,台灣正要從平均每人GNP(國民生產毛額)兩千美元跨入平均每人GNP五千美元的社會;當五年級在1980∼1990年代從校園進入社會時,台灣則正從平均每人GNP五千美元邁入一萬美元。但是當七年級在二十一世紀的第一個十年要進入職場時,台灣的平均每人GNP已經到達一萬五千美元。而且不只於此,根據簡單的「70法則」──將70除以經濟成長率,就可以得到大約幾年後平均每人GNP可以成長一倍──如果我們保守估計,台灣在接下來半個世紀左右,平均每年經濟成長率大致在2%∼3%之間,那麼大概在25∼35年之間,也就是大約到了七年級50歲左右的時候,台灣的平均每人GNP將可達到目前三萬美元左右的水準,而這大致也是現在澳大利亞與加拿大的所得水準。
換句話說,七年級在他們的職涯發展過程中,將引領台灣從平均每人GNP一萬五千美元成長到三萬美元。這是他們的機遇,但也是對他們的巨大挑戰。
讓我們從另一個角度來看:台灣目前的平均每人GNP大約是50萬元台幣,將其除以12個月,大概是4萬2千元上下,而這大概也是現在社會對於一個30歲左右年輕人應具有生產力(用月所得來衡量)的期望。當台灣成長到平均每人GNP三萬美元的階段時,社會對於一個30歲年輕人的平均薪資期望將是現在的每月8萬多台幣,而這已經是目前一位40歲左右、中高階專業技術人員的水準(也就是我們現在說的「百萬年薪」)。更進一步來看,現在進入職場的七年級,二、三十年後將是這些擁有目前「百萬年薪」生產力年輕人的主管,那麼到時候七年級應該具備多少生產力才夠?或者說,從現在起的二、三十年之間,七年級應該在生產力上有多少成長,才能勝任將來必須擔負的責任?
時代不同,要求不同
讓我們回到先前所提出的問題:為什麼七年級會面對感覺特別嚴重的就業力挑戰?答案一言以蔽之:時代不同,對年輕人能力的要求也不同了。
•「肯拼,耐操」不夠用
當一個社會從平均每人GNP兩千美元成長到五千美元的時候,基本上以勞力密集產業為主,一個年輕人要順利就業,可以依靠「刻苦耐勞」;當一個社會從平均每人GNP五千美元成長到一萬美元的時候,產業強調的是如何提高產量、壓低成本,而一個年輕人要在職場發展,可以憑藉「一技之長」。但是當一個社會要從平均每人GNP一萬五千美元成長到三萬美元時,它的產業必須越來越走向知識密集與創新導向。一個年輕人要在這種階段成功就業與發展,除了「肯拼耐操、技術熟練」之外,還需要具備許多重要的就業能力。
這些七年級所需具備的就業能力,有些可能是在先前的經濟發展階段中不被特別重視;有些可能是過去一向認為是等到進入職場相當時間後,才需要逐漸發展的能力;有些可能與過去公認是一個「好年輕人」所應具備的特質有所不同;有些則可能在目前的家庭與學校中都還沒發展出成熟與有效的教育模式,也因此容易培養不足,或矯枉過正。
•好頭家≠好工作
舉例而言,直到十年前,年輕人就業的重點可能都還是「找一個好頭家」,而長輩眼中所謂的「好工作」是「能在同一家不會倒的公司內,有穩定的職位、可預期的升遷、以及隨年資自動成長的薪水」,也就是人人稱羨的「鐵飯碗」。但是隨著台灣逐漸邁入高所得國家之林,不只面對的全球化競爭加劇、技術進步與創新的腳步加快、產業新陳代謝的速度也是過去難以想像的。在一個五到十年就可能有一半產業新陳代謝的年代裡,不要說企業起起落落,即使是同一家企業,生產的產品或服務都可能在十年間有很大不同。對於現在的年輕人而言,在職涯歷程中轉換好幾個工作或是企業組織,都將是司空見慣的事情。事實上,「鐵飯碗」不再是可以理所當然的期待,甚至可能成為個人缺乏改變的能力,以及逐漸流失競爭力與適應力的象徵。
在這種社會中,沒有一旦畢業取得後就可從此高枕無憂的「好工作」(在我的觀察裡,不少台灣父母對於子女的職涯發展似乎都還有「考一間熱門系所=找一個安穩工作=學習大功告成=從此高枕無憂」的「不合時宜」期望),年輕人必須在職涯發展過程中,透過有目標、有計畫的學習與進步,維持自己在就業市場中的優勢,讓自己隨時處於「有能力取得並知道如何取得好工作」的位置。從另一方面來說,所謂「好工作」的意義也不再是「可以免於競爭與變動的壓力」,而是「可以在其中獲得學習與成長的寶貴歷練機會」。總而言之,在這種社會中,「自我管理職涯」與「主動積極學習」就是過去所不需特別重視,但是現在卻十分重要的就業力。
•即早養成領導力
舉另外一個例子來說,過去可能認為一個初入職場的年輕人只要知道如何乖乖接受別人領導,至於成為一個領導者所需具備的協調、溝通、組織、企畫能力,等到年歲漸長,逐漸晉升到主管職位時再學習就好了。「被領導的能力」在現在仍然很重要,但是在目前已然高度分工與強調團隊合作的職場環境中,即使是畢業不久的年輕人,也很有機會領導小組工作,或負責擔綱完成一個專案。而做為團隊合作中的一員,即使不是名義上的領導者,現在的要求也不再只是順從聽話、服從指令,而是必須能就工作內容進行溝通、提出需求、進行折衝,並且能在團隊討論與形成決策時做出貢獻。換句話說,像是表達溝通、團隊合作、領導協調等,都是已經不能等到進入社會後再慢慢培養,而是在學校時就應注意養成的就業能力。
•「乖巧聽話」不如「主動樂觀」
再舉一個例子。過去說一個年輕人的「工作態度好」,可能首先聯想到的就是「乖巧、聽話、沒有怨言、交代的事情都能照吩咐辦好」,但是這些特質與現在要求的「工作態度好」是有一些差距的。並不是說這些態度到了現在變成不好,而是說現在更需要的「好的工作態度」是一種「面對問題時的樂觀主動態度」。
為什麼?因為在過去產業結構較為穩定,產品變化與市場變遷都相對較慢的年代裡,會發生的問題是比較可預期的。年輕人只要肯聽話,照著吩咐好好做,耐心把被交代的問題處理程序細心完成,而且過程盡量不要出錯,就已經是善盡本分。但是在生產技術、產品種類、市場環境變遷迅速的今日,即使是職場新鮮人,在日常工作中也隨時要準備面對大量非例行狀況。而上司在交代任務時,也往往只會是原則指示一個概略方向,至於要達成的明確目標與具體執行方法,基本上就「丟」給被交付責任的年輕人。上司甚至還會期待年輕人能夠主動發掘及解決尚未被發現的問題。
在這種情況下,一個年輕人能不能在面對不熟悉的問題時,具備一種「從過去經驗學習而來的樂觀態度」──也就是習於主動發現及積極處理問題,並且相信自己不管面對多陌生的問題,都能加以處理、做出某種程度的貢獻,而不會在面對突發或不熟悉的狀況時,動輒陷入不知所措的無助狀態──就成為就業力養成中的重要議題。
七年級在進入社會時所需具備的就業力,有不少是在過去比較未受到重視,也因此不管對於家庭或學校來說,都是嶄新的挑戰,容易在教育上過與不及。舉例而言,如何改變過去單向灌輸的威權教導模式,建構能夠鼓勵表達溝通的教育環境,但是又不會因此讓學生輕忽了應對進退中的規矩禮節?如何培養年輕人勇於創新與探索不同可能,但是又不會因此將「紀律」與「按部就班」誤以為是「沈悶無聊」的同義詞?如何從小養成下一代自信與主動的特質,但是又不會讓這些態度與「粗魯無禮」相混淆?
這種種隨新時代而產生的新問題,讓七年級面對很大的就業力挑戰。至於具體來說,他們所面對的就業力挑戰在哪些地方?國際間怎麼看待青年就業力這個議題?七年級在哪些就業能力上表現較佳,而又在哪些就業能力上有所不足?我們將在後面幾章當中,主要根據〈大專畢業生就業力調查報告〉中的發現,做進一步的討論。
第二章 路遙知馬力,就業力見真章
「騙」到一份工作不難,但是「騙」到以後呢?
就業力靠學習
英國學者哈維 (Harvey)在2002年發表一份重要的研究報告,探討如何提升英國高等教育中的就業力養成,其中指出,所謂就業力的本質就是「個人在經過學習過程後,能夠具備獲得工作、保有工作、以及做好工作的能力」。這個定義看來簡單,其意涵卻值得我們深入加以思考。
首先,這個定義強調「學習」的重要性。就業力從學習而來,而且學習不因個人獲得工作而結束──如果要保有工作、做好工作,就必須能夠持續從學習中提升能力。這也正反映出知識經濟對於就業的要求與衝擊。
其次,這個定義重視的不只是能不能找到工作,更重視找到工作後能不能適應、保有與有所表現。這反映出在全球化競爭與產業變遷迅速的壓力下,最好不要心存「找到鐵飯碗,從此高枕無憂」的念頭,而只有具備充足的就業力,才有真正的「就業安全」。
事實上,我們在調查中發現,就業兩、三年以後的大專畢業生對於這一點有很深的體會。當我們在問卷調查中請大專畢業生對17種就業力技能進行排序時,有點出乎意料之外的是,「求職與自我推銷能力」竟然被排到了最後一位。這是因為回頭來看,絕大多數的大專畢業生發現,真正會困擾他們的不是求職,而是找到工作後才開始浮現的種種問題。
我們訪談過的不少畢業生指出,現在許多公司都會藉由試用期來篩選新進人員,而通常在這一個月到一年不等的時間裡,沒有一些真正能力的人就會「撐不下去」。一位受訪畢業生很坦率的說:「『騙』到一份工作不是難事,但是『騙』到以後呢?」更重要的是,一旦初次求職的不安與焦慮消退以後,畢業生很快就會發現:能不能做好工作、有所發展、並從工作中感受到意義與價值,是遠比「能不能找到工作做」更真實、巨大、也更長久的壓力。
簡而言之,七年級的就業問題重點比較不在於如何避免失業,而在於如何使自己在就業後有所發展。正如一位受訪大專職輔人員所指出的,很多目前畢業生的真正問題是「不滿性的就業」,或者說,「有就業,但沒成就感」。這也是為什麼就業力議題特別重要的原因。
核心就業力是個人資產
一般而言,就業力可以區分成「能夠廣泛適應及勝任不同工作要求的核心就業力」(core employability)以及「配合特定產業或工作要求的專業技術能力」。「核心就業力」是一種「可攜帶與可轉換的能力」,可以運用到不同工作位置與工作內容上。根據哈維的研究,核心就業力主要包括三個部分,分別是:有利於就業的態度與個人特質;自我行銷與職涯管理能力;具有學習的積極意願,並能反思所學。
核心就業力為什麼重要?我們可以想想看,今天如果一項技能是針對某個產品、某種設備、某家公司或某種產業才有用的「專屬技能」,那麼在產品當紅、設備當令、公司與產業正好的時候,這種具有高度專屬性的技能當然很有價值。但是一旦產品改變、設備更替、公司或產業沒落,這種專業技能就會大幅貶值。舉例而言,在計算機尚未問世之前,高段的珠算能力在就業市場上有很高的價值,因為無論是公家機關、銀行郵局、大小商店、各行各業只要涉及到商業及計算用途,都非算盤解決不可。但是到了今日,珠算雖然還是一門技藝,如果要以此做為保障就業的「一技之長」,恐怕已經不太容易。
但是核心就業力不同,這些能力是可以帶著走的,對於不同工作、公司與產業都有價值。「工作態度」就是一種最重要的核心就業力,是任何工作都需要的。許多工作在入門時不見得需要很高的「專業技術」門檻,而雇主更在乎的是新人的「學習可塑性」──這個年輕人肯不肯學?會不會學?學得快不快?值不值得訓練投資?因此雇主在工作態度之外,會特別重視受雇者是不是具有學習的積極意願,以及能不能從經驗反省中迅速學習。除此之外,在轉換工作與改變跑道已成為職涯常態的今日,「自我行銷與職涯管理能力」當然也是重要的就業力。
我們從調查中發現,不同類別的核心就業力之間是有緊密關連的。舉例而言,越是能自我規劃及管理職涯發展、對未來有清楚想法的年輕人,因為有明確的目標與強烈動機,就越會積極學習,而且也越能表現出良好的工作態度。
「就業力技能」貢獻大
就業力的實質內容包括多種「就業力技能」(employability skills)。澳大利亞政府在2002年發表的〈未來的就業力技能〉(Employability Skills for the Future)白皮書中,將「就業力技能」定義為:「個人所需具備的技能,其目的不只為了就業,也為了讓個人能在企業內進步,以實現個人潛能,並成功對企業的策略方向做出貢獻。」
這本白皮書提出「就業力技能架構」(employability skills framework),其中將「核心就業力技能」歸納成八類,包括:溝通技能、團隊合作技能、問題解決技能、原創與進取技能、規劃與組織技能、自我管理技能、學習技能、科技技能。經濟合作暨發展組織(OECD)在2001年的一份研究報告則指出,要勝任知識經濟的工作要求,受雇者必須能展現以下能力:團隊合作、能在不明確的環境中進行協作、問題解決、能處理非例行程序、能擔負決策責任、溝通技能、以及能從較寬廣的脈絡來理解工作場所的發展。
分析上面所列舉出來的就業力技能,我們可以發現,這些重要的就業力技能有幾個特點:
一、強調個人必須能夠與別人合作,以對團隊與組織的成功做出貢獻。換句話說,「個人的成功」必須建立在「團隊的成功」之上,而「個人競爭力」必須能有效轉換成「團隊競爭力」。主要的相關就業力技能包括:團隊合作技能、溝通技能、規劃與組織技能、能在不明確的環境中進行協作。
二、強調個人必須能夠適應不確定與多變化的環境,同時有能力主動解決種種新問題,並進而領導改變。主要的相關就業力技能包括:問題解決技能、原創與進取技能、科技技能、能處理非例行程序、能擔負決策責任、能從較寬廣的脈絡來理解工作場所的發展。
三、學習不會隨著就業而結束,個人必須有能力在職場中透過有目標、有規劃的學習,持續成長進步。這也意味著個人不只需要學會技能,更需要學會「如何自我管理與進行學習」的技能。主要的相關就業力技能包括:自我管理技能、學習技能。
第一章 七年級就業力大挑戰時代不同,對年輕人能力的要求也不同了。一代不如一代?2006年6月,我與中央大學的邱俊榮教授以及交通大學的胡均立教授,共同協助行政院青輔會完成並發表很可能是台灣史上第一次的〈大專畢業生就業力調查報告〉。由於這份報告引起社會相當程度的重視,其後我不時接到一些演講邀請,跟大學生分享調查報告中的發現。在演講結束後,我經常聽到七年級大學生提出一個疑問:為什麼聽起來我們現在的能力好像與「外面」的要求有相當差距?而另一個通常會被一起提出來的問題是:是不是七年級在職場上的表現真的不如四、五...
目錄
第一篇就業力現場第一章為什麼七年級面對的就業力挑戰特別大?第二章瞭解就業力第三章國際趨勢:就業力與青年政策第四章國際趨勢:就業力與高等教育改革第五章哪些就業力技能特別重要?第六章七年級在就業力上的強項與弱點第七章自救才是王道第八章工作態度:最重要的核心就業能力第二篇就業力養成第九章成為別人樂於共事的工作夥伴第十章成為一個對團隊有用的人第十一章穩定度與抗壓性:問題在哪裡?第十二章表達溝通能力:有話要說,要能說好第十三章有組織、有條理的表達與溝通第十四章從「審議討論」學習表達與溝通第十五章「積極聆聽」的魔力第十六章由「主張與探詢」練習「結構化的聽與說」第三篇就業力實戰第十七章表達「異見」不用怕第十八章謀求共識有技巧第十九章學習處理複雜微妙的職場人際關係第二十章重視應對進退中的禮節第二十一章職場中的聽與說都是一種藝術第二十二章你怎麼對待世界,世界就怎麼對待你第二十三章理性冷靜面對職場衝突第二十四章從「被動等待指令」到「主動解決問題」第二十五章按部就班解決問題第四篇家庭教育對就業力的影響第二十六章態度是父母可以給孩子的最寶貴資產第二十七章協助孩子發展學習能力第二十八章如何加強高等教育對於學生的就業力養成
第一篇就業力現場第一章為什麼七年級面對的就業力挑戰特別大?第二章瞭解就業力第三章國際趨勢:就業力與青年政策第四章國際趨勢:就業力與高等教育改革第五章哪些就業力技能特別重要?第六章七年級在就業力上的強項與弱點第七章自救才是王道第八章工作態度:最重要的核心就業能力第二篇就業力養成第九章成為別人樂於共事的工作夥伴第十章成為一個對團隊有用的人第十一章穩定度與抗壓性:問題在哪裡?第十二章表達溝通能力:有話要說,要能說好第十三章有組織、有條理的表達與溝通第十四章從「審議討論」學習表達與溝通第十五章「積極聆聽...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