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寫作本書並不是為了要消除大家的煩惱。
消除煩惱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因為即使好好地「解決」了一個煩惱,另一個新的煩惱又會跑來佔據人的心思。人啊,不管是誰,不管在什麼時候,都會煩惱──這樣不也挺好嗎?所以我們也一起想想如何與煩惱和平共處吧。可是不要煩惱「為什麼自己會為這件事煩惱』」喔。
本書就是秉持這樣的心境,面對十幾歲孩子的問題來做回答。」
──重松清
本書是將日本知名作家重松清老師在「青少年商談室」網站上與年輕朋友的問答集結成書。問題的內容舉凡功課、家人、朋友、愛情、學校等青少年最常出現的煩惱,這些還不是大人,卻已經不是小孩的青少年朋友,對自己周遭的事物已經有了敏銳的感受,有的也會提出相當犀利的看法,但卻得不到任何解決的方法,所以才會覺得煩惱。在面對這些「思春期」的朋友,重松老師並不是提供一個「正確答案」,而是以幽默智慧的口吻,提出各種可能的看法,讓青少年自己思考。這種思考的智慧,並不是學校老師教的學問,也不是家長會教的知識,但卻是生存時最需要的。
本書推出後,受到教育界老師和家長極高的推崇,甚至有老師以本書的內容作為教案。因此後來又推出續集《大家的煩惱2》。
重松清曾寫作數十部以青少年或家庭為主題的社會寫實小說,像是《小刀》、《邊緣》、《畢業》等,並曾以《維他命F》(麥田出版)獲得直木賞。他的小說一向都受到社會大眾相當高的評價。
章節試閱
本書並不是為了要消除大家的煩惱。
一聽我這麼說,也許有人會感到失望吧。不過,這是事實。消除煩惱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即使好不容易地「解決」了一個煩惱,新的煩惱又會跑來佔據人的心思。
人啊,不管是誰,不管在什麼時候,都會煩惱—這樣不也挺好的嗎?所以我們一起想想該如何與煩惱和平共處吧。可是不要煩惱「為什麼自己會為這件事煩惱」喔。
本書就是秉持這樣的心境,來回答青少年朋友的問題。
重松 清
寫在前面 煩惱也是很好的!
走投無路的心情
我已經快要走投無路了,請您聽聽我的心情吧。國一的時候,每當我遇到討厭的事,讓我感覺厭惡自己的時候,我還是能單純地對每一天都抱著希望。國二的時候,我討厭自己的心情已經到了極限,不管做什麼事,都只覺得很悲觀、很消極。到了國三時,我已經變得不知道該怎麼辦了。心裡充滿著「可是,然而,即使這樣」的念頭。我想要單純地抱著希望活下去,不過現實生活並不是這麼簡單。可是……我還是想抱著希望;如果能單純地看待未來,如果能夠很簡單地找到邏輯來區分「現實」,那人生就輕鬆多了。可是真正的情形是……儘管如此我還是……我的心情就是這麼搖擺不定,連我自己都很難控制。
香織(15歲)高一▼山梨縣
我們試著來想想「所以」和
「可是」所代表的意義吧
長輩們在教訓孩子時,幾乎都會說「你不要給我頂嘴!」這句話意思就是「我在教訓時,你不要『可是』、『可是』的跟我唱反調。」
從這個角度來看,香織你一直沒有對象讓你唱反調。也或許正因為反對的人是自己,才造成你如此地困擾。
不過,我認為唱反調是一件完全OK的事。一點問題也沒有。對眼前所見或腦袋所想的事提出相反的聲音,並不是什麼壞事。的確,在許多時候,溫馴地點頭稱是,會比較輕鬆。但是,這麼一來就會被人牽著鼻子走,或是點頭點得不甘願—我不是說這樣子就一定不好。不過長大以後不論什麼事都唯唯諾諾的人,應該會比唱反調頂撞的人還糟吧。
你們知道順態與逆態這兩個字的意思嗎?簡單一點來說,就是「所以」和「可是」之間的關係。
「今天下雨,所以不能在外面玩。」—這是順態。
「今天下雨,可是我想在外面玩。」—這是逆態。
長輩的想法基本上都是順態。「進不了好學校,將來就會吃苦,所以要好好用功。」「菠菜對身體好,所以要多吃一點。」「染頭髮會給人一種不良少年的感覺,所以別去染髮或是給頭髮脫色。」……每個理由都很正確。就因為太正確了教人喘不過氣,所以讓人更想反抗一聲「可是」吧?
反抗一下也無妨。把長輩所說的「所以」當成「正因為是父母說的話」、「正因為是老師說的話」(這也是順態),完完整整地照單全收未免有點無趣。抱著懷疑的態度,試著問一次「可是」也不錯。我希望年輕人一定要有這種批判的態度。當然,懷疑之後如果自己能接受父母的想法,便要有公正的胸襟,去坦誠接受「對方說得沒錯」。
但是想把「A所以B」這種順態觀念反轉成「A所以B,可是C」並不那麼簡單,想轉成逆態需要勇氣與心理準備(在親子爭吵時,也會因為吵累了、爭煩了,就隨便用「好啦好啦」應付過去,不是嗎?)當孩子忘了批判的想法時,「可是」這句話就只是為了反對而反對的意氣抗爭。
例如—
爸媽一說:「進不了好學校,將來就會吃苦,所以要好好用功」的時候,孩子就想反駁:「可是我不想讀書」,如果只對「A所以B」的B部分—「所以要好好用功」做抗爭,那親子間的爭吵就永遠沒完沒了。
—「進不了好學校,將來就會吃苦,所以要好好用功。」
—「可是我不想讀書。」
—「可是進不了好學校,將來就會吃苦。」
—「可是我不想讀書。」
—「可是進不了好學校,將來就會吃苦。」
—「可是我不想讀書。」……永遠也吵不完。
其實孩子對「A所以B」句子裡的A,往往沒有辦法去否定。
想要跳脫這種循環,有兩個方法可以試試。
第一種是試著把「A所以B」的A部分加以反駁。
—「進不了好學校,將來就會吃苦。」
—「進不了好學校,將來就會吃苦,可是我覺得吃苦也很好。」……這樣也太辛苦了吧?好像擺明了自己想要找罪受一樣。
那麼不妨來懷疑A句子裡「好學校」和「吃苦」之間的關連吧。
「可是什麼才算是好學校?錄取率高的學校才是好學校嗎?」
「可是什麼叫做吃苦?賺不到錢就是吃苦嗎?」
……唔,這麼一來A就有點站不住腳了。長輩們一向對「進不了好學校,將來就會吃苦」這個論點深信不疑、照單全收,聽到這句話內心的震撼更大。長輩討厭孩子頂嘴的真正理由,也許是因為他們害怕孩子動搖了自己一直相信正確觀念A吧。
第二個方法是反駁「A所以B」,在「可是」之後試著擬出C觀念。這並不是說要你耍賴,一直固執地說「我不想讀書」,而是說出自己不想讀書的理由。
孩子可以說「可是我有比讀書更重要的事」,也可以說「我喜歡運動更甚於讀書」,這比表面頂撞更能往前踏出一兩步。而且如果可以的話,我也希望孩子自己能夠繼續接下去表達:「可是我有比讀書更重要的事,所以我希望現在能參加社團活動。」—以「A所以B,可是C,所以D」的方式來說明,說服力更強,因為這不只否定長輩的意見,而且在意見陳述上更往前進一步。
在我們年幼的時候,可以完全聽從長輩給我們的「A所以B」。但是隨著自己漸漸成長,心裡會漸漸產生「反抗」的想法。當中也有像香織同學的悲觀反抗,因為你一直找不到支持你反對意見的「C」,所以你的「反抗」就懸在空中,不上不下了。
其實,這樣也沒什麼關係。真的,就維持這樣也很好。我認為青春期就是「逆態」的時代。「可是」是個接續詞,只要你不著急,好好珍惜自己提出反對意見的想法,總有一天你會想到反對長輩意見的「C」。如果還能得到結論「D」,那就更好了。
香織,你完全沒有錯。抱著夢想與希望的「可是」,迫於現實卻又不肯妥協的「反抗」……香織你現在的痛苦,是因為自己的夢想、希望無法輕易地和現實連結在一起的關係。不過—現在的你也許無暇體會,但這些想法絕對會讓你的人生更豐富。
等你長大後就會明白,沒有「反抗」的青春時光,既平凡又寂寞。如果你沒有「反抗」的想法,乖乖巧巧地長大成人後,你對上面的指令就會好壞不分地全面接收,而有一天晚輩提出了「反抗」,你也會沒有招架的力氣。
從不斷的「反抗」當中,找出你真正重視的「論點」,培養出屬於你自己,而不是長輩給你的結論吧。
第一章 家人
給離婚後的母親
我的母親已經離婚了,不過我常常覺得她過得還不錯。靠著父親給她的贍養費和自己的打工費過生活。但是,該怎麼說呢?我總覺得母親她做什麼事都提不起勁,常常說她好累好累,然後我們就吃泡麵當正餐。社團沒有活動或是休假日我都會幫忙打掃家裡,可是母親卻老是說「家裡很髒、很小」,叫我絕對不能請朋友來我們家。而且只會一直講已經離婚的父親壞話,我希望母親能像以前一樣開朗,到底我該怎麼幫母親加油呢?
亮子(16歲)高二▼愛知縣
我國小三年級的時候,每次媽媽和爸爸吵架,爸爸就會回爺爺家,不久媽媽再去接爸爸回來,每次吵架都是這樣。可是有一天,爸爸說「我不要再回去了」,自己租了一個新房子,我們家就變成一對三。媽媽可能是情緒不穩定,對我和妹妹變得很嚴。在學校,明明心情很煩,卻還要裝成笑嘻嘻的樣子,成績也變差了,不知道該怎麼辦。媽媽都工作到很晚,所以我必須做家事。今年要考高中了,真希望媽媽早點回來,可是媽媽要賺得像爸爸一樣多才夠用,所以我也不敢要求媽媽,我到底該怎麼辦?
知佳(14歲)國三▼荃木縣
雖然和你想的不一樣,
但是媽媽還是很努力
亮子、知佳,你們的父母都離婚了,對吧。
從亮子的談話裡,我不知道你的父母是什麼時候離婚,所以沒辦法立刻下結論,如果才剛離婚不久,你的母親正處在離婚的衝擊中,情緒自然不是很穩定,會說你父親壞話也是沒辦法的事。
字典上也許會說:離婚的意思就是解除「夫妻」之共同關係。但是我不想這麼解釋「離婚」。就算任何人看到這些離婚理由覺得「當然該離啊」「離了絕對比較好」「離婚是正確的」……就算他們都對,但也正因為如此,離婚也有著否定自己的一面。不是嗎?
「離婚」,是把兩個人一路走來的夫妻生活、共度的日子與歷史連根拔除。對彼此來說,離婚必須否定自己。否定那個從前決定「結婚吧」「可以和這個人共度一生」的自己。
日本大眾媒體一般稱離婚為「一個叉」(註:日本人在離婚時會在戶籍上以「×」做註記),常聽到有人主張「就算有了小孩,如果要忍耐才相處得下去,不如離婚算了。」在現實生活裡,我也有好幾個離婚後扶養小孩的女性友人。
當然,有不少人和對方離了婚之後過得比從前幸福,我也希望離婚者能活得更幸福。只不過,否定「昨天以前的生活」,或是否定「從前自己下的決心」,或多或少都會有一些心痛。如果還考量到孩子的事,心情就更沉重了。
所以,如果亮子的父母才離婚三個月或是半年左右的話,我想建議你「再等看看一陣子吧」。 在日本,離婚的一大特徵是,離婚之後孩子大多會跟著母親,所以就經濟能力來說,很多離婚媽媽比離婚爸爸的經濟能力更弱。亮子家靠著父親的贍養費和母親的兼職做生活費。知佳家的母親必須工作到很晚,也就是說你們的母親都必須先當一個家的經濟支柱,不這麼做的話大家會連飯都沒得吃。
雖然可惜,雖然不甘心,但是對一個三、四十歲,而且又帶著小孩的女性來說,職場與整個大環境還是非常的不利。這就是現實。在這種狀況下,離婚媽媽要忍受活下去的壓力、對孩子的照顧、還有離婚帶來對自己的否定感,種種沉重的情緒。儘管如此,她還是要背著這些情緒努力走下去。
我非常瞭解亮子「想要從前開朗的母親」的想法。但是從前媽媽會這麼開朗,也許是因為她不用擔心家裡的生活吧?我希望亮子能夠理解,很多情形都和以前不一樣了。媽媽不兼職,一家子的生活就過不下去。
以孩子的立場來想像也許很難,但是我希望亮子不要忘了媽媽現在的狀況。體諒媽媽,等媽媽適應新生活—亮子體貼的態度對媽媽來說,也是一種支持。
只不過,「等待」也只有在父母離婚不久。如果好幾年都是這種情形,那就不能這麼說了。 知佳的現實情況是:從以前國小三年級到現在的國中三年級,父母離婚也過了五、六年。 知佳的媽媽在對新生活感到痛苦、不知所措的同時,還必須母代父職,不管願意不願意,媽媽都必須連爸爸的那一份薪水都得一起賺。家事就靠知佳來做了。另一方面知佳自己也是考生,真的很希望媽媽能早一點回來,希望媽媽早點回來做家事,可是—。
再進一步考量到媽媽的立場,知佳自己也知道不能要求媽媽「早點回家、做家事」,就因為瞭解,所以沒辦法對媽媽說出心底話。 但是,我覺得說不出口也無妨。 跟完全不用做家事的考生相比,知佳的狀況也許很辛苦,但是如果媽媽辭掉工作回家,全家就活不下去了。 就算自己再怎麼希望「媽媽和爸爸不要離婚就好了」、「爸爸媽媽再和好一次吧……」也是很難如願的吧。 世界上的事就是無法盡如人意啊。
知佳說自己「成績變差了,不知道該怎麼辦」,亮子則是「沒有社團活動時會幫忙打掃」,試著讓自己在念書還有幫忙家務上更努力一些些,以現在的狀況來看,真的除了加把勁之外別無他法。所以真的,再努力一些些吧。
我知道對知佳和亮子來說,我的講法是嚴厲了些,但是就現實層面來說,不可能所有事情都能一切搞定,所以我認為知佳和亮子要試著去體諒包容媽媽的牢騷和辛苦的現況,而且可以試著去想想「要如何做才能夠讓現在的狀況變得更好」等比較實際的問題。
媽媽說「好累、好累」,用泡麵來當正餐,這當然不是一件值得鼓勵的事,可是亮子,你可以試著做做荷包蛋或是沙拉等簡單料理,在準備餐點的同時,跳離「討厭泡麵」的階段,讓生活往前邁進一步。而知佳,你也許會覺得和父母沒有離婚的朋友相比,自己吃了好大的虧,而實際上眼前也有一堆(如家事等)困境,可是如果能完全承受這些體驗,相信你們自己會更成長、更茁壯。
希望你們不要誤會,我希望你們和媽媽都能有「這是不得已的」的想法,希望你們和媽媽都抱著「沒辦法,現在就只能這樣」的心情。 舉例來說,亮子和知佳你們將來也許會生小寶寶,小寶寶自己一個人沒辦法活,放著不管就會死掉,所以就算很累也要餵寶寶喝奶,要照顧寶寶,你們也想玩吧?也想睡吧?可是沒辦法,你不餵奶,寶寶就會死掉。
不只是照顧寶寶,你們今後還會遇到許多「不得已」的事,就算本人並不心甘情願,還是得試著往前跨出一步、半步吧。父母離婚是一件相當難受的事,你們現在分別才14、16歲,再過一些日子也許你們會更瞭解媽媽,當你們說「這也沒有辦法……」,跨過「現在的你」之後,一定可以體會到一種名為「成長」的喜悅。
不只是離婚,孩子本來就沒有辦法選擇、決定「父母」或是「父母做的事」。「如果我們家更有錢的話」「如果爸爸不那麼愛喝酒的話」—我自己以前也曾經想過,自己為什麼會出生在父母都很窮的家裡。但是另一方面我又告訴自己「這也是沒辦法的事」—想去旅行父母卻付不出錢來,沒錢所以只好去打工;想上大學家裡卻沒錢,就只好領獎學金什麼的,這些都是「沒辦法的事」,不是嗎?
如果孩子不斷地追求「如果……」這種理想化的過去,最後可能會產生「要是我沒有生長在這種家庭裡就好了」的想法,再繼續鑽牛角尖的話,也許還會認為「說不定我沒有生在這個世界上比較好」。
只不過,與其灰暗地認為「說不定我沒有生在這個世界上比較好」,不如告訴自己「這是沒辦法的事」「就這樣好好努力吧」,在不斷的努力過程中,你們一定會有所成長。 當然,光是努力不會成長,必須努力「往前」邁出一步或半步,不過我相信你們努力於「當下」的同時,就可以讓自己有所成長了。
我們都知道「拚命」這個字,但是為什麼孩子不喜歡「拚命」?努力拚過這困苦的一段後,一年後就可以笑看人生,可是孩子們認為如果在這裡「拚死」了,那就一切都玩完了。國中、高中生—特別是女孩子,身體正處於成長到下一個階段,但是心靈成長還沒跟上腳步,所以希望你們能再加把勁。
如果努力當中有不足的地方,你們可以努力想想還有哪裡做得不夠。與其哀怨媽媽只幫你準備泡麵,不如自己去買沙拉回家。單單炒個高麗菜也可以。這樣絕對會讓你有成長,希望你們相信我。
稍微把話題放遠一點來說,我們可以發現孩子們對「母親」抱著很大的期待。 當然,孩子對父親也有期待,只不過當父親工作時,會分成「工作的自己」和「為人父的自己」,而孩子對這樣的父親,包容力通常都挺寬大的。就算父親加班或是把工作帶回家做,孩子也會原諒爸爸,因為孩子覺得「這也沒辦法嘛」。
可是對母親來說,即使母親有全職的工作,孩子還是會希望媽媽「一○○%屬於我」。希望媽媽不要加班、早早回家,希望媽媽不要把工作帶回家,希望媽媽不要一直說「好累、好累」…… 但是對媽媽而言「外出工作∥社會」,她必須把這種生活帶入家庭。媽媽正在你們不知道的世界裡努力著。亮子和知佳的母親除了是「自己的媽媽」之外,還必須同時撐起整個家,和在社會上衝鋒陷陣的戰士本色。所以我想,媽媽很難變得「像以前的媽媽一樣」。
媽媽現在正在努力工作著,等到生活不再那麼緊迫後,也許她們會變得更耀眼。因為她們並沒有跟想離婚的對象維持表面的「夫婦」、「雙親」關係,滿腹牢騷地過日子,而是依自己的選擇走出新的道路,所以一定可以活得更耀眼。
給媽媽打氣的句子,就是「慢慢加油」。雖然必須全力以赴地努力,但是不要急,慢慢來,慢慢努力。 因為我們現在也只能這樣生活了,只能想著「這也是沒辦法的事」,努力地往前走下去。 我希望這些話能直接說給亮子和知佳聽。
我爸媽是不是離不開小孩?
我家的大人對我太保護了(爸媽都一樣),在朋友堆裡,只有我不可以到朋友家過夜!!朋友打電話來我家,爸媽都會一直逼著問是誰打來的(所以現在我最想要的東西就是手機!)我也沒辦法交男朋友……,我們家的大人是不是離不開小孩啊?
美樹(16歲)高二▼千葉縣
不管怎麼說,
好好溝通之後再「強行突破」
哇啊……聽起來真是刺耳,我自己有兩個女兒,所以聽起來好像在講我自己一樣。我來想想「保護過度」的問題吧。
我們先來看看「保護」。父母親會保護孩子,因為這是父母的職責。但是「保護」和「干涉」不一樣。讓父母最感到不安的,就是孩子在自己不知道的地方,不斷擴展他們自己的世界。對父母而言,這是最可怕的事情。
孩子到朋友家過夜,父母沒辦法掌握孩子的行蹤;孩子直接拿起電話就跟對方聊,父母沒辦法知道對方是誰。所以父母不讓孩子到朋友家過夜,而且想知道跟孩子講電話的對象,這麼一來「保護」就成了「保護過度」,進而演變成「干涉」。
美樹你說的沒錯,也許你的父母離不開孩子。你說得完全正確,保護過度和干涉過度最後都會寵壞孩子。雖然我也知道這種情形,但站在父母的角度來看現今社會,說實在的,我實在不放心讓孩子離開自己的視線。我還是會擔心自己的孩子。我想,美樹你的父母應該也是一樣。
對這樣的父母,做孩子的又是怎麼想? 美樹你對現在父母的態度,應該也是滿腹牢騷吧?你有清楚地對父母說「不要保護得太多」嗎?如果沒有的話,也可以清楚地告訴父母「不要管我」,因為你已經高二了。
從美樹的談話當中,看不出你憎恨父母或是討厭父母,所以我想你跟父母的關係應該還不錯。雖然你對父母的過度保護感覺很煩,但是你應該沒有否定父母他們擔心女兒的心情。你現在的感覺應該是「算了,我認輸好了……」吧?
如果你對父母的感覺和我想的一樣,還沒感到憎恨或厭惡的話,那現在是讓你父母脫離孩子的最佳時機。
和父母再好好地談談,如果他們還是反對讓你有自己的空間,那你可以強行突破地丟出一句「爸、媽、抱歉!」到朋友家去小住一下。但是至少要告訴父母住在誰家,絕對不能說謊。
我自己也有青少年時代的反抗經驗。當自己不顧父母反對強行突破,父母發現他們擔心的事都沒有發生後,他們反而會反省:「孩子過得也挺好的嘛!」現在的資訊量比從前多很多,做父母的很容易會往壞的地方想,隨著孩子行動範圍的擴展而越變越膽怯,所以也只能請他們離開孩子的範圍。
當然,父母叫你別去,你卻還是跑出去,萬一出了事,就是自己的責任。如果親子之間的感情很好,一定能夠理解當中的均衡感。
另一方面我不只要對美樹說,我也要對美樹的父母說:「孩子的房門不需要上鎖。」
不需要把整個房間當成是孩子的隱私。父母當然可以自由地進入,父母親進不了孩子的房間,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我認為絕對不要給孩子的房間配上鑰匙。
但是在這同時,希望父母可以讓孩子有一個可以上鎖的書桌抽屜。要孩子「沒有祕密」是不可能的。但是只要知道有一個「這裡有祕密」的「祕密場所」做父母的就會變得比較輕鬆(不可以配備份鑰匙喔)。不管是孩子或是大人,都必須要有一個「不能讓別人看到的抽屜」。相反的,如果沒有這樣的抽屜,孩子會漸漸地把不好的東西藏在不好的地方。
我覺得現在的美樹,是個相當誠實的好孩子。親子關係其實相當不錯。在孩子還很誠實的階段裡,可以讓她擁有自己的祕密。如果想掌握孩子的全部,不讓孩子擁有任何祕密的話,我認為她會把「藏祕密的地方」都變成一個「祕密」,不讓父母知道。
從這個角度來想,「到朋友家暫住」就是一個可以讓她擁有的祕密。如果在「知道今晚孩子住哪裡」的階段裡不讓孩子有祕密的話,我擔心有一天會演變成「不知道孩子住在哪裡」。
孩子不可能永遠套著游泳圈學游泳。雖然父母覺得孩子套著游泳圈游泳自己比較安心,不過這是沒辦法做到的事。所以—希望父母能在先在踩得到底的海域裡,讓孩子拿掉游泳圈游泳。
還有美樹,你會覺得自己「已經16歲,是個大人了」,可是你的父母從你嬰兒時候就一直守護你到現在,所以你一定可以理解自己為什麼無法脫離父母一個人處理。
在你有這層瞭解後,可以反抗父母的反對意見,到好朋友家去住。這時你也許會覺得「我果然做了不該做的事」或是「爸媽好可憐喔……」,也或許你會覺得有一股「爸媽活該!」、「我成功了!」的解放感,不管是那一種感覺都可以,重要的是你要看清楚這時候自己是什麼樣的情緒。
我覺得你試著粗魯地強行突破,自己掃除自己的猶豫不也很好嗎?—美樹的父母,你們覺得呢?
我們家一定要全家一起吃飯……
本書並不是為了要消除大家的煩惱。 一聽我這麼說,也許有人會感到失望吧。不過,這是事實。消除煩惱是一件相當困難的事。即使好不容易地「解決」了一個煩惱,新的煩惱又會跑來佔據人的心思。 人啊,不管是誰,不管在什麼時候,都會煩惱—這樣不也挺好的嗎?所以我們一起想想該如何與煩惱和平共處吧。可是不要煩惱「為什麼自己會為這件事煩惱」喔。 本書就是秉持這樣的心境,來回答青少年朋友的問題。 重松 清 寫在前面 煩惱也是很好的!走投無路的心情 我已經快要走投無路了,請您聽聽我的心情吧。國一的時候,每當我遇到討厭的事,讓...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