哈佛大學是美國長春藤名校中最頂尖的學府,是美國歷史最悠久的大學,其校園有如觀光勝地,而其校友,則遍佈美國與世界各地,在各種領域中不斷發揮深遠的影響力。
讀者可能認為哈佛很模糊遙遠,可能將哈佛視為權威的同義字,可能以為哈佛不外富貴尊榮,但若撇開傳奇的眼光,探問究竟哈佛大學的教育內涵是什麼?哈佛大學裡的各個單位,究竟在培養什麼、或什麼樣的人?可能會很驚訝其結果。
本書以哈佛大學教育學院裡的一個藝術教育碩士班(AIE)為切入點,根據十年的田野調查,再透過十個引人入勝的篇章,詮釋三個魔法般的哈佛現象:
(1)「哈佛人」認同教育:透過宏觀與微觀、歷史與當下、真實與隱喻穿梭的分析與寫作,讓讀者看見一群師生的行動與心靈,深入探勘哈佛大學教育中,即使是該校的師生也未必自覺的薰陶。
(2)「領袖性」教育:利用「三宇宙」(明星宇宙、公司宇宙、聖戰宇宙)和「三層次」(AIE旅人、碩士班、大學與學院)的獨特角度,剖析哈佛「領袖性」教育的虛實交錯,以及深藏的意義。
(3)由「做哈佛」到「做世界」的教育:從「使命」與「商議」著手,分析哈佛師生以建構「做哈佛」的能力,來建構「做世界」的能力的過程,並由此聯繫美國之為美國的文化觀察。
不論讀者對哈佛已有的印象為何,這些印象,都將因閱讀本書而改觀,同時,讀者更可因此增添對自身文化的自覺。
作者簡介:
袁汝儀
美國奧勒崗大學藝術教育博士,現任教於國立臺北教育大學藝術與造形設計學系。她的學術研究是以教育民族誌為主,旁及人類學在藝術教育上之應用、藝術教育史以及生活藝術教育理論之建構等。她曾經做過的田野包括臺北艋舺龍山寺、臺北縣某國民小學、荷蘭多德瑞克師範學院,以及本書報告的美國哈佛大學。目前,她正進行一項在中國大陸的田野研究計畫。
袁教授參與創設藝術教育領域主要學刊《藝術教育研究》(2000年起),籌創/經營華人網路平台「全球藝術教育網」(http://gnae.ntue.edu.tw/art_portal,2001年起),並創立/主持「藝鼠」論壇(1999年起)。
章節試閱
哈佛大學三宇宙─民族誌的田野
我小的時候,「宇宙」(universe)這個天文名詞,代表包括地球、太陽系、銀河及銀河以外的「不可再大之大」,斷不是個常用字。可是到了哈佛大學,這個觀念就不適用了。
光是以2005年暑假短短兩個月為例,我先是聽到一位教授說,在哈佛大學的校園裡,不同的人形成小圈子,有如同時並存著的幾個不同的「宇宙」,在各自的軌道上運行,互不交錯,讓我驚訝,這位向以嚴謹著稱的教授,用詞為何如此誇大。接著,我碰到一位出身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的哈佛職員,笑說哈佛視這所鄰近的知名學院為「查理士河下游的小職業學校」,因為「哈佛總自以為是宇宙的中心」。之後不久,我又看到2005年初出刊的一本哈佛校刊《哈佛雜誌》(Harvard Magazine),裡面第一個專欄叫「當前:擴展中的哈佛宇宙」(Right now: The expanding Harvard universe),細看其內容,是介紹一位哈佛教授的研究成果,不過是有關維他命D在癌症預防上的意義。
由上述這三個例子,及許多其他的例子,哈佛人對「宇宙」的概念,都不是我原先所知的涵意,而是以「宇宙」來隱喻哈佛的疏離、哈佛的傲慢或哈佛的貢獻與成就。也許,使用「宇宙」這樣的名詞,只是我田野這段時間的風氣,但我研究哈佛十年後,越來越能適應這樣的尺寸,並且感同其中的想像空間,反正細說哈佛大學是做不到、也不可能做到的事,就借這個「宇宙」的隱喻,以「宇宙並存」的概念,介紹「哈佛大學」、「哈佛公司」與「哈佛教育學研究院」這三個場域,三者交錯的所在,就是本研究的田野。
哈佛大學──三宇宙的交會處
明星宇宙、公司宇宙與聖戰宇宙,都是哈佛大學。哈佛大學不是三宇宙的總和,哈佛大學是三宇宙運作的共同場域。三宇宙,一個是亮麗高貴的氣息與包裝,一個是金權森嚴的結構與管理,一個是救贖者的熱情與勞力,表面上看起來迥然不同,學生也不一定理解其作用。然而根據我的田野觀察與訪談,學生來教育學院的目的,基本上,是要加強自己想要的能力,以增加自己進入理想行業或位置的機會、增加自己未來的收入、讓自己接近期待中的生涯,或者因哈佛的教育經驗而拓展出來的新生涯。他/她們進入哈佛之後的旅程,會無可避免地與這三個宇宙交錯,有如洗禮一般,三宇宙將在無形之中改變他/她們。進入哈佛之後,一切均將改變。
三宇宙是哈佛的三個截然不同的面向,但各有軌道,各有各的骨架血肉與靈魂,三者平行而互相襯托,使哈佛的同一個人、同一件事,在一個宇宙中是實的,在另一個宇宙中則可能是虛的,更可能既真又假、既不真也不假;三宇宙互相之間,既是主、也是輔;同時是表象,也是本質。在現實生活中,三者交互或同時作用的情形,時隱時顯,難怪撲溯迷離。更甚者,如果完全由其中一項著眼,必然經不起檢驗而被推翻,只見兩者,仍舊破綻百出。非得三個一起交錯著看,方才略得概要。
三宇宙之間差異如此大,又同處哈佛之中,矛盾是必不可免的。一個著名的例子,是南非投資事件。1978年,哈佛投資獲利的對象中,有許多是與南非白人政府做生意的公司。消息傳出,校內外輿論要求哈佛撤資(divest),以示對南非種族隔離政策的反對立場,哈佛的明星聲譽因此受到來自各方的強大質疑。著名的種族問題協商者、黑人政治名人傑西‧傑克森(Jesse Jackson)牧師應邀來校園串聯演講,當天波克校長(Derek Bok)並未露面,引得各方更不諒解。一位作者推測,其實身為哈佛的校長,波克必須考慮不少因素,許多哈佛的捐贈者與朋友在這種公司工作、學生與家長可能靠投資這種公司來繳學費,哈佛撤資的影響遠大於哈佛本身,而管理大學基金投資計畫的工作,本已極為敏感而且複雜,校長必須考慮是否會使這項工作受到額外的負面影響。39也就是說,即使哈佛因為違反了聖戰宇宙的主題,而遭到攻擊,它的反應並不能只因明星宇宙的壓力而定,還要考慮公司宇宙的角度。
另一個例子,則直接與教育學院有關。好萊塢影星、反越戰運動者、有氧體操大師,也是媒體大亨泰德‧透納的夫人珍‧芳達(Jane Fonda),於2001年3月3日,宣佈捐贈一千兩百五十萬美元給哈佛教育學院─學院有史以來最大一筆捐贈,成立一個研究中心(全名Harvard Center on Gender and Education),研究因性別而產生之學習與發展差異。珍‧芳達在哈佛俱樂部接受《紐約時報》訪問時說,她相信傳統的性別角色是許多教育問題的源頭,包括為什麼男生使用禁藥Ritalin的可能性是女生的兩倍,以及為什麼中學女生不再在課堂上發言,為此,一部分成立中心的錢,將用來成立一個教授講座,以她最敬佩的學院性別研究教授Carol Gilligan命名。在此之前與捐贈消息見報當天,珍都應邀來學院演講,分別發表她對女孩及男孩教育的想法。40六天之後,一位女性學者在《華爾街日報》上發表評論,批評Gilligan的研究站不住腳,說美國青少女其實享有世界上同齡女孩中最大的發展空間,並不適合以Gilligan所謂「溫和而善良」(nice and kind)這種刻板印象來描述,而美國男孩的不良行為與暴力,經過三十年研究的累積,已知與父親的疏離關係大過與母親的分離因素,她質疑教育學院接受這份贈禮,是為Gilligan爭議性的理論背書,而一位影星對此理論的崇拜,並不能使此理論更具學術說服力。不但如此,這名作者還點名院長與一位副校長,要哈佛的公司宇宙拿出道德勇氣,不要見利忘義。以本研究的目的而言,重點不是這些批評的正確與否,而是由批判力道之重可以看出,外人似乎也能體會明星宇宙、公司宇宙與聖戰宇宙合體的力量,毫不懷疑此一研究中心將產生的影響,不但如此,批評者能利用三宇宙互相間的矛盾,進行批判。
到了2003年2月4日,《紐約時報》再次報導,哈佛教育學院的發言人對外宣稱,由於股票市場長期低迷以及哈佛大學對設立研究中心的新規定,哈佛教育學院與珍共同決定,由教育學院歸還珍已捐出來的六百五十萬美元的用剩部分,發言人並且說,由於利率下降,珍將不能完成其餘的答應款項,教育學院留下來的部分捐款,將用來支持一個特別的課程,以提升教師對性別、種族以及階級因素對學生學習的影響的了解。我探詢院內教職員的說法是,珍有部分的要求相當強勢,影響了中心未來學術研究的獨立性,大學方面不同意捐贈者如此強力介入的作法,原公佈的中心主任因此不願就職,其他教授也不願意接手,全案只好懸宕。真正的原因為何,並非本研究之重點,重要的是,從三宇宙的角度來看,明星人物珍做了符合她形象的驚世捐款,公佈之前,請珍風光地到哈佛來演講,捐款消息公佈時,教育學院招待記者、出專刊,以明星宇宙的排場招待珍,然而募款與行政人員一番辛苦耕耘最後卻功虧一簣,是由於未能滿足聖戰宇宙對思想獨立、行動獨立以及為大眾福祉、而非個人主見而研究的要求。
三宇宙間的矛盾正可突顯三宇宙的存在,以及三宇宙間之互動對了解哈佛事的重要性。不過,讀者們請不要誤會,總的來說,上述三宇宙間矛盾的情況並不多見,是故發生時常會躍上報端,大部分的時間,哈佛大學是享受著三個宇宙一起發揮的能量的,而學生所受的洗禮,也是在三宇宙共同且交錯的作用中進行著的。
哈佛富貴崇隆的面貌,必須有現實的資源去維護,還要有理想才有靈魂,有道德才有合法性。換個角度來說,哈佛龐大的行政隊伍需要老店的金字招牌與高遠無私的意義,來共同維繫與號召,而且工作要有果實、任務要有內涵,才留得住高品質的教職員工,有好的教職員工才撐得起宏偉的格局。再換個角度看,哈佛教育學院做為一個教育學術社群,需要使命感來驅動,需要神聖的目的來插手人間事務,也需要神話、巨大的資源與強悍的執行力做後盾,以使志業成真,如此學術研究才不致淪為空談,才能產生應有的影響,領先群倫,增益明星氣質與金權經營。三個宇宙各有各理路、各有其運作的原則,結合起來,就是美國社會無與倫比的主流中的主流機構,也就是本研究田野中充滿能量的教育場域。
觀察三層次─旅人、AIE、三宇宙
臺灣乃至世界的藝術教育,不論是思想、理論、實施、政策,乃至領域範疇之定義與結構,都受到美國現行藝術教育思潮之影響。哈佛大學是美國最老的長春藤學校,長期以來,哈佛與其他美國著名大學的經營,是臺灣高等教育改革的重要範本;哈佛教育學院,是多次排名美國第一的教育學院,院內的「零計畫」(Project Zero,簡稱HPZ或PZ)研究中心,更是美國與世界教育潮流的領先群。在這樣的環境中,哈佛教育學院中成立了AIE這個藝術教育碩士班,從一開始,就對臺灣的藝術教育界具有特別的意義。AIE的成立,不只代表哈佛大學三百多年來,首次對藝術教育領域的明確接納,也代表哈佛教育學院對藝術的價值的肯定,更代表PZ在哈佛教育學院裡培養藝術教育人才的首航,本身就具有研究的價值。
哈佛這個研究對象,是極為複雜的現代機構,但從人類學的文化相對眼光和民族誌的田野方法來看,哈佛大學與原始部落或者庶民社會本質相似,都是人的社群,都具有可觀察的文化現象,以及進行文化詮釋與理解的可能性。本書就是以長達十年斷續的調查為本,不但要使AIE的描述與詮釋,能更緊密地與它所在的環境聯結,也試圖更清晰地編織整個哈佛大學教育的意義,作為了解AIE的背景。
教育,也是個複雜的東西,內在、外在作用的因素無數,隨時連動變化,加以人人都受有形或無形的教育,人人也都以不同形式進行著教育別人的工作,其作用的情況混雜難辨,因此是個無從徹底追究因果關係的領域。本研究所使用的民族誌田野研究方法,特別長於追索關係、脈絡、深層結構和潛在原則等,因此即使資料五花八門,也能慢慢理出頭緒。本研究透過大範圍、多層次、長時間的方式,目的是尋找文化的規律(pattern)。所謂文化的規律,就是在自然發展的文化場域裡,觀察各種人、事、物的展演,尋找可歸納的、頻繁出現的、足以貫穿各種現象的模式,與當事者反應之依歸,即使這樣的文化解釋,可能不為當事人所察覺。
1998年,我正式回到美國麻塞諸塞州劍橋市,開始研究。當時的我,來自臺灣一個相對迷你的師範學院,這個學校的全體學生,長期享受公費與壟斷式就業保障,除了面對教育部、教育局、同類師院及小學等相關單位之外,與外界的關係平淡,內部則像個父權式的大家庭,成員各就其位、各自努力,生活步調和緩平靜,平日可能有點小願望,可絕對沒有什麼「宇宙」來攪和妝點。說到我個人留學美國的經驗,係侷限於以奧勒崗州尤金市為中心的美國西岸,那是個講求多元主義、環境自覺與嬉皮價值的文化混合體,而我的學術專長則是走長程、低調路線的民族誌研究,與哈佛的高調、正式、主流、上流的味道,不只是極端不同,應該說是幾乎完全相對。這樣的我來到哈佛,特別感覺新奇。我原始的目標,是要試圖了解教育學院內新設立的這個藝術教育碩士班,名叫「教育中的藝術」,沒料到卻就此陷入三宇宙所製造的困惑、衝突與撩亂之中。上面有關三宇宙的存在與意義的理解,是研究十年之後,才漸漸發生的。
我是個藝術教育者,當初的研究興趣,是想有系統而且深入地了解,AIE這個碩士班為什麼不稱作「藝術教育」,而稱作「教育中的藝術」?很好奇AIE的藝術教育理念與實施狀況,想知道AIE葫蘆裡到底賣的是什麼藥?第一年田野工作下來,我至少意識到,透過只有兩個全職工作者的AIE,無法解釋AIE中所發生的教育現象。也就是說,如果我繼續只盯著AIE的師生、課程、課堂和日常生活,儘管已經很複雜了,AIE的故事仍絕不可能明朗起來的。AIE必須被放在更大的脈絡裡,也就是整個哈佛裡,才可能產生較具洞見的解讀,才足以回答「AIE是什麼?」這個問題。
這麼一來,我原來「小而美」的研究,就變成「大而可怕」了。我的一年期研究補助,到1999年初便已告罄,假期也已用完,面對大量的田野資料,我不願放棄。未來即使我有能力自付經費、接受研究時間延長的現實,我還是必須面對此研究的知識論與方法論問題,因此我必須找到一個掌握「哈佛─教育學院─AIE」三者共同的鑰匙,讓我可以在新的研究局面中,突破「大而稀鬆」、「大而粗糙」的危機。如此經過多年斷續的自費研究與日思夜想,到2005年我終於領悟到:要了解AIE,必須將AIE放在整個哈佛的脈絡中,而整個哈佛可以以三宇宙的方式來看待。
於是研究做了調整,原先追求了解AIE的初衷維持不變,研究問題仍是「AIE的藝術教育為何?」,但研究焦點放大,改以哈佛三宇宙為田野的新範疇,但將AIE的脈絡放在「哈佛─教育學院─AIE」這條關係軸上,排除其他我無能為力的部分,然後將田野資料分為三個層次來檢視,也就是個別的人物(如特定的AIE旅人)、團體(AIE),與大環境(三宇宙)。三層次之中最大的那一層,也就是「三宇宙」這個田野大環境,已於本章到此之前的四節,做了初步的介紹,個人與團體這兩個層次,都會在此基礎上,陸續說明,以準備回答「AIE的藝術教育為何?」這個問題。下一章,我要撇開充滿傳奇性與象徵性的三宇宙,先降到日常生活的層面,去看看田野中比較平實的一面,並討論幾個不斷出現的主旋律。
哈佛大學三宇宙─民族誌的田野
我小的時候,「宇宙」(universe)這個天文名詞,代表包括地球、太陽系、銀河及銀河以外的「不可再大之大」,斷不是個常用字。可是到了哈佛大學,這個觀念就不適用了。
光是以2005年暑假短短兩個月為例,我先是聽到一位教授說,在哈佛大學的校園裡,不同的人形成小圈子,有如同時並存著的幾個不同的「宇宙」,在各自的軌道上運行,互不交錯,讓我驚訝,這位向以嚴謹著稱的教授,用詞為何如此誇大。接著,我碰到一位出身麻省理工學院(Massachusetts Institute of Technology, MIT)的哈佛職員,笑說哈佛視這...
推薦序
導讀 潘英海
《哈佛魔法》我是一口氣讀完的。除了文字流暢、概念清晰之外,最主要的有三個理由,一是《哈佛魔法》讓我看見「宇宙」、「旅人」、「旅程」的概念,二是《哈佛魔法》所顯示的民族誌魔法,三是透過《哈佛魔法》所揭露的美國價值。
《哈佛魔法》的宇宙、旅程與旅人
要閱讀《哈佛魔法》,應該要先瞭解一下七○年代末的科幻電影《星際大戰》。我這麼說,是有原因的,因為我認為《星際大戰》是《哈佛魔法》書寫底層的美國喻涵架構(metaphor or metaphorical framework)。
我和袁汝儀是老朋友,八○年代,她和她的先生與我都留學於美國奧勒崗大學,雙方家庭交好,經常分享彼此的想法。記得有一次,我們再一起聊天,剛好聊到科幻電影,袁汝儀興致勃勃地告訴我:「潘英海,你一定要去看《星際大戰》,帶著老婆小孩一起去看。」接著,在我的詢問之下,她娓娓說了許多要去看的理由。晃眼已是二十多年前的事了,當時的細節已不復記憶,但是,我永遠記得當時她提到《星際大戰》時的興奮神情。我們一家去看了,都很喜歡,之後便也成了《星際大戰》的影迷。《星際大戰》這部電影,是描寫一個遙遠銀河系中各種旅人的旅程,也包括為了維護和平正義使命的絕地武士,穿梭於各種宇宙之間,與各種邪惡勢力鬥爭。
重點不在於去瞭解《星際大戰》,而在於《哈佛魔法》中四位旅人(約翰、黛君、茹絲、潔西卡)的旅程、他們的會合點(哈佛AIE機構)、以及揭露哈佛魔法的三個主要宇宙(明星宇宙、公司宇宙、聖戰宇宙),並藉此我們得以接近美國的宇宙觀、價值觀以及教育觀。我認為,如果要「閱讀」《哈佛魔法》,應該要先理解「宇宙」、「旅人」、「旅程」這幾個基本概念,這是具有理論性的「隱喻」。詮釋學大師保羅‧里柯(Paul Ricouer)認為「隱喻」是「文本」解讀的最重要關鍵。1在「隱喻」與「文本」的辯證性過程中,借用人類學者葛茲(C. Geertz)的概念來說,讀者就可以深入瞭解作者的意圖,對「文本」進行「深層描述」(thick description)。2
《哈佛魔法》的民族誌魔法
解讀《哈佛魔法》,我想還要理解另一個魔法,那就是,民族誌工作者的魔法(ethnographer's magic)。
袁汝儀的藝術教育研究,一直採用人類學的長期田野工作研究法。這是她第四本以人類學田野工作研究法,蒐集教育民族誌的資料。第一本是在她進行博士論文研究的時候,當時是以台北市的龍山寺為田野地點,企圖瞭解在地的美學觀。3第二本,是在一所小學裡進行的青少年次文化調查,4第三本,她踏上歐洲,探索荷蘭的藝術師資教育與制度。5第四本,就是這本以美國的哈佛大學為田野地點,研究哈佛的碩士級藝術教育。四次的長期田野研究,一次比一次精彩,一次比一次老練。坦白地說,台灣的人類學者雖然有不少到異地研究的學者,但是還沒有像袁汝儀這樣,以歐美國家為田野地點,並進行長期研究者,我認為這點是特別值得肯定的!
人類學田野工作的奠基者馬凌諾斯基(B. Malinowski)曾以民族誌工作者的魔法說明民族誌的魔法效應。6民族誌的魔法,是將田野工作者的異地體驗與瞭解,透過文字的敘述,帶領讀者穿梭於想像的時光隧道,進入陌生的異文化宇宙,開展異文化之旅。通常,民族誌的魔法只能讓我們體驗一個宇宙,但是《哈佛魔法》讓我們體驗哈佛大學的三個宇宙:公司宇宙、明星宇宙、聖戰宇宙。當我看完《哈佛魔法》的時候,我拍案叫絕,深有所感。
1996-1997年我在國科會補助之下,以訪問教授的身份前往哈佛。我一到哈佛,最深的感觸是哈佛的人文與學術揉和著濃濃的資本主義氣息。記憶中,哈佛旗下擁有超過460家大大小小的公司,是全球最大的以營利發展非營利的組織。如果我們不從「公司」的角度來理解哈佛的經營,我想我們無法理解資本主義下的哈佛。《哈佛魔法》的重要貢獻之一,我認為,就是透過民族誌的書寫揭露哈佛的「公司宇宙」。
其次,《哈佛魔法》的民族誌書寫,揭露了哈佛亮麗的「明星宇宙」。哈佛大學網羅了數不盡的諾貝爾獎的主,數不盡的各領域名師。哈佛,不僅只是一種學術品牌,更是學術界的好萊塢。哈佛的「領袖性」教育培育哈佛人特殊的領袖氣質,將哈佛人培養成一顆顆閃爍的明星。袁汝儀在AIE(Arts in Education)的研究,顯示「哈佛人」的形塑,是「哈佛人」認同教育與「領袖性」教育的整合;而「哈佛人」的明星氣質,還賴「領袖性」教育的薰陶,才能讓明星站在高處。
再者,做為一個「哈佛人」是有使命的,對人類要講貢獻的。每個「哈佛人」要面對各自的聖戰,也許是學術的、也許是世俗的、也許是人類文明的……。聖戰宇宙,不僅賦予「哈佛人」使命感,更是創造「哈佛人」認同感與歸屬感─不是單純的學校歸屬感而已,更是一種「聖戰宇宙」的人生價值觀。
《哈佛魔法》的美國價值
台灣的文化與價值觀,雖然是多元的,但是自從世界第二次大戰以來,一直深深地受到美國的影響。即使到今天,留學美國還是首選,政治經濟還是受美國左右,文化思想還是唯美國馬首是瞻。但是,我們對美國文化的價值真的瞭解了嗎?我認為,我們的瞭解仍流於瞎子摸象,特別,是對美國教育。
如同《哈佛魔法》在結論中所指出的,「哈佛人」的認同教育,是與哈佛人的「領袖性」教育,同步進行的。學生們入學前的個人聖戰,入學後,由「做哈佛」的聖戰,朝「做世界」的聖戰發展。而這種「追求」的故事,就是美國價值之展現。要之,文化認同,即為一種文化價值的呈現。《哈佛魔法》說明的,不只是一個哈佛的認同過程,也是美國文化價值的內涵及其形塑的歷程。
《哈佛魔法》可以談論的地方很多,個個都值得讀者借鏡、思考。以上三個要點的陳述,只是一種閱讀。閱讀的方式與角度很多,從詮釋學的觀點而言,作者完成「文本」之後,「讀者」最大,不同「讀者」的解讀與同一「讀者」不同情境下的解讀,都顯示「文本」理解的多元、多樣可能性,每一種可能性也都代表一種未來性。7更進一步,「文本」所隱藏的意圖,自有其自主性,與讀者的解讀產生辯證性的理解,帶領讀者進入各自的「旅程」。
《哈佛魔法》不僅只是寫給藝術教育的人看,對哈佛有興趣的人、對教育改革有興趣的人、對領袖教育有興趣的人、對民族誌書寫或教育民族誌有興趣的人,以及想要瞭解美國價值的人,我認為都是一本不可不讀的好書。
【導讀者簡介】潘英海,國立暨南國際大學人類學研究所副教授兼所長、國立暨南國際大學原住民教育文化與生計發展中心主任、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生活與文化主題小組召集人、數位典藏國家型科技計畫人類學組召集人。潘教授學術研究的重點,在文化合成理論、族群研究(平埔族、畬族)、民俗知識、儀式研究、詮釋人類學、知識人類學、數位文化與資訊社會、物質文化研究。
導讀 潘英海
《哈佛魔法》我是一口氣讀完的。除了文字流暢、概念清晰之外,最主要的有三個理由,一是《哈佛魔法》讓我看見「宇宙」、「旅人」、「旅程」的概念,二是《哈佛魔法》所顯示的民族誌魔法,三是透過《哈佛魔法》所揭露的美國價值。
《哈佛魔法》的宇宙、旅程與旅人
要閱讀《哈佛魔法》,應該要先瞭解一下七○年代末的科幻電影《星際大戰》。我這麼說,是有原因的,因為我認為《星際大戰》是《哈佛魔法》書寫底層的美國喻涵架構(metaphor or metaphorical framework)。
我和袁汝儀是老朋友,八○年代,她和她的先生與我都留...
目錄
□導讀─潘英海
□自序
1 哈佛大學三宇宙──民族誌的田野 19
明星宇宙 20
公司宇宙 25
聖戰宇宙 34
哈佛大學──三宇宙的交會處 40
觀察三層次──旅人、AIE、三宇宙 44
2 日常生活──進入田野 47
學院 47
商議的意義 58
「領袖性」教育? 64
3 使命的面貌──三旅人各自抵達哈佛旅程的起點 77
約翰 79
黛君 87
茹絲 91
其他同學 98
4 使命的面貌──第四位旅人進入哈佛 107
潔西卡與霍夫曼學校 107
哈佛零計畫 112
不同的美國藝術教育故事 118
5 建構旅人的會合點(AIE) 133
AIE的萌芽 134
AIE的建立 136
AIE的維護與發展 145
6 AIE人的核心課──精緻合體 151
S-300與S-301的意義 152
S-300s的課程規劃 156
哈佛的AIE 170
7 核心課堂上的「領袖性」教育 183
9月17日與9月22日 185
9月24日 202
9月29日 207
10月1日 221
10月6日第一場JLB演講系列 235
小結 238
8 核心課外的「領袖性」教育 241
個人性、多元性與商議的必要 241
商議現場 247
從「多元性大會」談起 253
「哈佛人」教育與「領袖性」教育 272
9 四位旅人的領袖路 283
約翰(與菲麗斯) 285
黛君、茹絲(與瑪麗、比娜) 300
潔西卡 321
10 有關AIE的文化詮釋與討論 333
哈佛魔法解密 334
哈佛與美國──指向未來的思考 348
□附件 356
表一、1996-1997哈佛大學教育學院各種學位與單位架構 356
表二、1998-1999哈佛大學教育學院各種學位與單位架構 362
表三、AIE1999屆上學期S-300「藝術在教育:課題與學校」課程架構與內容大要翻譯 368
表四、AIE1999屆下學期S-301「教育中的藝術:超越學校的圍牆」課程架構與內容大要翻譯 372
□學術性引用文獻 377
□導讀─潘英海
□自序
1 哈佛大學三宇宙──民族誌的田野 19
明星宇宙 20
公司宇宙 25
聖戰宇宙 34
哈佛大學──三宇宙的交會處 40
觀察三層次──旅人、AIE、三宇宙 44
2 日常生活──進入田野 47
學院 47
商議的意義 58
「領袖性」教育? 64
3 使命的面貌──三旅人各自抵達哈佛旅程的起點 77
約翰 79
黛君 87
茹絲 91
其他同學 98
4 使命的面貌──第四位旅人進入哈佛 107
潔西卡與霍夫曼學校 107
哈佛零計畫 112
不同的美國藝術教育故事 118
5 建構旅人的會合點(AIE) 133
AIE的萌芽 134
AIE的建立 136
AIE的維護與發展 145
6 AIE人...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