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時間的快速流動中,總是有一群奇特的人,比別人更容易看見歷史的容顏。】
司馬文武/薛心鎔/黃肇珩/俞國基/南方朔/吳豐山/李旺台/殷允芃/周天瑞/戎撫天/楊憲宏/楊渡/王健壯/李永得/徐璐/黃年/陳銘城
二十年前,這群人親身見證,台灣這艘希望之船離開戒嚴、報禁港灣,從此航向廣闊無邊、深不可測的民主海洋。他們雖然參與其中、記錄過程,卻也只能載浮載沉,不知道大海的另一邊究竟還有多少風浪。
這群人散佈在最保守到最激進的媒體。他們在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高壓氣氛中匍匐前進,姿態多半扭曲變形,很難保持優雅好看。有的人在主流媒體內兢兢業業,有的人想盡辦法在文章中「埋地雷」,有的人努力從中南部發聲,有的人深入觀察民間社會,有的人則與情治單位大玩「捉迷藏」遊戲;後人看似堅定勇敢,他們身處其中卻可能狼狽不堪。
他們像是在無盡的黑夜中尋找星星,對外迎向忽明忽暗的民主亮光,對內追尋若有似無的記者典範。
二十年後,這群人當中的十七位,成為本書深入訪談的主角。他們當年寫下的所有報導與觀察,早已存放在各大圖書館提供公開查閱;他們在新聞界甚或其他領域都是響噹噹的要角,成為菜鳥記者仰之彌高的學習對象;他們新聞生涯的成功與失敗,也已到了可以接受公評檢驗的時刻。
但是,他們走過那段歲月的心靈感受、心情故事與生命情懷,現在才正要開始緩緩傾訴而已。
何榮幸◎策畫、導論
台大新聞研究所◎召集、採訪/張錦華主持,林麗雲、洪貞玲協同主持
徐元智先生紀念基金會◎贊助出版
本書版稅捐贈台大新聞研究所
作者簡介:
何榮幸
一九六六年生,台大社會系畢業,新聞資歷十七年,現任《中國時報》政治組主任兼主筆。一九九四年起投入媒體改革運動,曾任台灣新聞記者協會第一屆會長、《目擊者》雙月刊總編輯、媒體改造學社執委。二○○五年連獲曾虛白新聞獎(新聞評論獎)、吳舜文新聞獎(深度報導獎)、卓越新聞獎(採訪報導獎),二○○六年獲聘擔任台大新聞研究所「傑出記者駐所講座」,現任台大新聞所兼任實務教師。
著有《學運世代──眾聲喧嘩的十年》、《媒體突圍──二○○五年新聞獎大滿貫的幕後故事》等書。
張錦華
一九五五年生,台大外文系學士、政大新聞所碩士、美國愛荷華大學大眾傳播學博士。現為台大新聞所教授。曾任台大新聞所所長、台大人口與性別研究中心主任、中華傳播學會理事長等。多年來熱心投入實際的媒體監督與改革活動,目前擔任台灣衛星電視公會「自律委員會」所設之「諮詢委員會」召集人。
著有《傳播批判理論》、《公共領域、多文化主義與傳播研究》、《媒體監督DIY》、《女為悅己者「瘦」?:媒介效果與主體研究》,以及翻譯《傳播符號學理論》、《女性主義傳播研究》等多本著作。研究與教學均多次獲獎。
林麗雲
洪貞玲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台灣在威權體制的戒嚴時代,絕對稱不上美好之地;一位在一九七○年代受牢獄之災的作家甚至以「看過地獄回來的人」自況並形容那個時候的台灣。台灣在歷經約四十年的戒嚴統治,終於游過了一條又一條湍急、凶險的河流,渡到了民主的對岸;而這群新聞人也歷經身心煎熬,在時代洪流裡載浮載沉地到達彼岸。他(她)們的靈魂深處必然埋著這樣珍貴的種子:深信人類可以更美好,台灣可以更烏托邦;居住在這塊土地上的人應該更相互尊重、更相互寬容、更訴諸理性、更追求正義。
──政治大學前任校長/鄭瑞城
對二、三十歲的年輕一輩言,這本書所呈現的可能只不過是紙上的歷史,但對上一代的媒體工作者言,每一字、每一句都是活生生的共同記憶!今天我們享有言論與新聞自由,這十七位以及無數位曾經為自由、民主而奮鬥、犧牲的人功不可沒!《黑夜中尋找星星》叫我們從過去看現在,也叫我們從現在思考未來,它是智慧的記憶!……在迂迴、對抗、後退、前進中,台灣的言論與自由空間一步一步地擴張、變大了!
──政治大學新聞系教授/朱立
我想台灣很多人對報紙有很高的期待。我們希望報紙,至少一部分有格調、有理想的報紙,不只是一種商品,而是一種教育文化事業,為社會維護價值,提供教育,捍衛正義。我年輕時在美國奧克拉荷馬大學念學位,奧大餐廳牆上寫著奧克拉荷馬州聞人威利‧羅傑的名言:「我所知道的一切都是從報紙學來的。」媒體人能不感到責任重大嗎?
──徐元智先生紀念基金會董事長/孫震
台灣走向民主與自由的過程,並非一條康莊大道,但確實是支流匯集、莫之能禦的長河巨流,許多深具理想與才華的媒體工作者在主流或非主流及黨外媒體等各種不同位置上,以各種方式實踐、結盟、衝撞或議題操作;審時度勢之際,雖時而沉默、時而妥協;但更伺機奮起、時而躍上浪峰,傲視迎向更寬闊的天際。
──台大新聞所教授/張錦華
名人推薦:台灣在威權體制的戒嚴時代,絕對稱不上美好之地;一位在一九七○年代受牢獄之災的作家甚至以「看過地獄回來的人」自況並形容那個時候的台灣。台灣在歷經約四十年的戒嚴統治,終於游過了一條又一條湍急、凶險的河流,渡到了民主的對岸;而這群新聞人也歷經身心煎熬,在時代洪流裡載浮載沉地到達彼岸。他(她)們的靈魂深處必然埋著這樣珍貴的種子:深信人類可以更美好,台灣可以更烏托邦;居住在這塊土地上的人應該更相互尊重、更相互寬容、更訴諸理性、更追求正義。
──政治大學前任校長/鄭瑞城
對二、三十歲的年輕一輩言,這...
章節試閱
導論
Part1:他們看見了歷史/何榮幸
◎民主見證者的心情故事
在時間的快速流動中,總是有一群奇特的人,比別人更容易看見歷史的容顏。
因為,任何特殊事件發生的時候,他們總是站在最近的距離──這是這項工作所有榮辱的來源──用他們手中的筆,寫下後人口中的歷史,詮釋新聞的價值與意義。
二十年前,這群人親身見證,台灣這艘希望之船離開戒嚴、報禁港灣,從此航向廣闊無邊、深不可測的民主海洋。他們雖然參與其中、記錄過程,卻也只能載浮載沉,不知道大海的另一邊究竟還有多少風浪。
這群人散佈在最保守到最激進的媒體。他們在風聲鶴唳、草木皆兵的高壓氣氛中匍匐前進,姿態多半扭曲變形,很難保持優雅好看。有的人在主流媒體內兢兢業業,有的人想盡辦法在文章中「埋地雷」鼓吹民主,有的人努力從中南部發聲,有的人深入觀察民間社會,有的人則與情治單位大玩「捉迷藏」遊戲;後人想像他們堅定勇敢,他們身處其中卻可能狼狽不堪。
二十年後,這群人當中的十七位,成為本書深入訪談的主角。他們當年寫下的所有報導與觀察,早已存放在各大圖書館提供公開查閱;他們在新聞界甚或其他領域都扮演重要角色,成為菜鳥記者仰之彌高的學習對象;他們新聞生涯的成功與失敗,也已到了可以接受公評檢驗的時刻。
但是,他們走過那段歲月的深刻感受、心情故事與生命情懷,現在才正要開始緩緩傾訴而已。
很少人像他們一樣幸運,可以站在每個歷史的浪頭上,第一手體驗時代變遷與社會趨勢,在某種程度上發揮使命感與影響力;但凡事總是一體兩面,很少人像他們一樣倒霉,必須在第一時間承受時代的苦悶與侷限,每天醒來後被迫一切歸零,在別人閱讀舊聞的時候繼續摸索前行。
這本書的出版目的,是希望透過這十七位資深新聞工作者的心路歷程,勾勒二十年前那個時代的模樣與氣息,讓讀者能夠理解媒體、記者在台灣民主化過程中扮演的角色。而這群人曾經各自展現的某些信念、堅持與爭議,如果能對今日台灣新聞界的徬徨與迷失有所啟發,那將是本書最大的喜悅與欣慰。
◎黨外雜誌的日子
本書時間範圍涵括一九四○年代迄今,觸及國民政府遷台前後的大陸與台灣媒體氛圍,但主要集中於一九四九年國民黨政府宣布戒嚴、一九五一年宣布報禁後的媒體發展,一九七一年中華民國退出聯合國至一九八七年宣布解嚴這段從威權走向民主的關鍵時刻,尤為本書多數篇幅置身的歷史背景。
一九七○年代初期,台灣戰後出生的第一代記者,陸續展開他們的新聞生涯。由於反對運動逐漸興起、被壓抑已久的社會力蓄勢待發,他們在戒嚴環境中開始感受到時代的變動與撞擊,為他們的生命歷程留下難以磨滅的印記。
故事,可以從司馬文武在黨外雜誌與警總玩「捉迷藏」說起。
那是一九七九年六月,「美麗島事件」發生前半年。黨外大老康寧祥創辦《八十年代》,找來曾經在《中國時報》擔任政治、外交記者的司馬文武當總編輯,希望突破言論封鎖、批判威權體制;同一時間,黃信介領軍的《美麗島雜誌》正在進行全國串連,施明德、許信良、張俊宏、姚嘉文等人磨刀霍霍,準備以組黨行動打倒國民黨政權。
讀者可以從本書中司馬文武的生命歷程得之,當時他對主流媒體完全失望,因此成為第一個有記者經驗的黨外雜誌工作者。他努力把新聞專業、人文思維帶進黨外雜誌,希望藉此提升黨外雜誌的品質與水準。
在那段充滿肅殺氣息的日子,總警每回都拿著蓋好「影響民心士氣」、「違背發行旨趣」的公文來查禁黨外雜誌。司馬文武等人無法理解的是,為什麼雜誌還沒印出來,情治人員就已經「未卜先知」斷定內容會影響民心士氣、違背發行旨趣?
久而久之,司馬文武等人逐漸與情治人員形成「共生關係」,在「捉迷藏」中發展出一套遊戲規則。他們會先印出兩千本黨外雜誌用來「被查禁」,等到印刷廠拿到檢舉獎金、警總也完成查禁任務後,他們才開始印出真正要發行的份量。到最後「皆大歡喜」,情治人員、印刷廠都可以交差,發行達一、兩萬本的黨外雜誌則營運蒸蒸日上。
沒有人想得到,多年之後,康寧祥、司馬文武的第三度搭擋(第二度是曇花一現的《首都早報》),場景竟然已經換成總統府內的國安會。老康出任國安會祕書長,也就是俗稱的「情報頭子」,江春男(司馬文武的本名)是副祕書長,算是位高權重的「二把手」。當年被他們恨之入骨的情治人員,後來通通歸他們指揮管轄。
當年曾經與司馬文武一起在八十年代與情治人員纏鬥者,或是積極投稿給黨外雜誌者,還包括接受本書訪問的徐璐、李旺台、陳銘城、南方朔、楊渡等人。
徐璐在美麗島事件後創辦另一本黨外雜誌《大地生活》,內容是以社會觀察、人道關懷為主,楊渡還沒當記者前的報導文學作品「礦工的女兒」,就是放棄交給《時報週刊》而改投大地生活。楊渡還曾用歸國學人陳文成的弟弟名字,在黨外雜誌《深耕》上追憶離奇死亡的陳文成,或許是感性的文學手法奏效,這篇文章竟然逃過一劫而沒有被警總查禁。
大地生活停刊後,徐璐加入八十年代陣營。多年之後,徐璐因為自立報系大陸行採訪名噪一時,並創辦「台北之音」電台、擔任華視總經理,她的《暗夜倖存者》一書更展現女性莫大勇氣。讀者可以從本書中瞭解,徐璐在政黨輪替時為民進黨總統候選人陳水扁站台輔選的心情,以及在華視推動改革「難以與大象共舞」的挫敗經驗。
楊渡後來成為《美洲中國時報》編輯而踏入新聞界,並以一系列社會運動、環保運動報導受到矚目,他在本書中詳述當年「報導」兼「參加」鹿港反杜邦運動的完整心情。在中時報系工作多年後,楊渡在二○○七年離開媒體擔任國民黨文傳會主任,並成為國民黨總統候選人馬英九輔選大將。
導論
Part1:他們看見了歷史/何榮幸
◎民主見證者的心情故事
在時間的快速流動中,總是有一群奇特的人,比別人更容易看見歷史的容顏。
因為,任何特殊事件發生的時候,他們總是站在最近的距離──這是這項工作所有榮辱的來源──用他們手中的筆,寫下後人口中的歷史,詮釋新聞的價值與意義。
二十年前,這群人親身見證,台灣這艘希望之船離開戒嚴、報禁港灣,從此航向廣闊無邊、深不可測的民主海洋。他們雖然參與其中、記錄過程,卻也只能載浮載沉,不知道大海的另一邊究竟還有多少風浪。
這群人散佈在最保守到最激進的...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