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最大的免稅店「Duty Free Shoppers」創辦人偷偷送走億萬財富的真實故事
查克.菲尼,
一個生於經濟大恐慌年代,行事儉樸、低調的《富比士》富豪
他的真實生活是:三明治、地鐵、經濟艙和15美元的貼身手錶
名下沒有任何一棟房子和車子,因為他老早就秘密計畫捐光自己的財產
「大西洋慈善基金會基金會」預計以十年目標捐獻出查克.菲尼所貢獻的四十億美元財產
查克.菲尼願意揭露自己不為人知的秘密生活,只因為他希望這個故事能激勵世人思考:富人有道德上的責任,將自己的財富在生前善加利用,也為為「生前捐贈」的慈善觀念創下一個史無前例的典範
*內容簡介
榮獲美國《商業週刊》、英國《經濟學人》BOOK of the YEAR雙料年度好書大獎
啟發巴菲特、比爾蓋茲,20世紀零售業最重大的神秘事件,首度曝光!
以前,他衡量成功的指標,是財富;現在,則是把財富捐出助人的速度和效率。
把川普的作風完全顛倒過來,就是查克.菲尼。 〜《紐約每日新聞報》
遍布世界各地的大學校長每天都該跪下,感謝上帝賜給他們查克.菲尼。
〜法蘭克.若茲,康乃爾大學榮譽校長
一九八八年,《富比士》雜誌將查克.菲尼(Chuck Feeney)列為全美排行第二十三名富豪。在此之前,沒有人知道他有錢得不得了。或者,他真的很有錢嗎?
查克.菲尼生於經濟大恐慌年代的新澤西州伊麗莎白鎮,他與友人共同創辦的「免稅購物客」(Duty Free Shoppers)是全世界最大的免稅零售連鎖店,他也因此而致富。他如何致富的詳細過程,是現代世界未曾透露的最精采故事之一。
但未曾透露的更精采故事,是菲尼其實早已放棄了他所有的財富,全數捐贈給大西洋慈善基金會──全世界最慷慨、也最保密的慈善基金會。大西洋慈善基金會表示將在未來十年,捐獻出所有的資產──現值約四十億美元,為「生前捐贈」的慈善觀念創下一個史無前例的典範。透過大西洋慈善基金會的種種成就,查克.菲尼的影響力比他的財富更深入人心。
菲尼生性節儉,搭飛機一向坐經濟艙,名下沒有房子或汽車。他的生活絕大部分都不為世人所知──直到現在。他披露自己向來保密的生活,只因為他希望他的故事能激勵世人思索他所熱切相信的:富人有道德上的責任,將自己的財富在生前善加利用。
作者簡介:
【關於作者】康納.歐克勒瑞(Conor O’Clery)
《愛爾蘭時報》(The Irish Times)記者,曾獲新聞獎項及書籍著作獎項。曾任《愛爾蘭時報》駐倫敦、莫斯科、北京、華府、紐約特派員。撰寫過有關俄羅斯、愛爾蘭、美國政治的書籍。現居愛爾蘭都柏林。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親近菲尼的人一致公認,他非常與眾不同。若茲堅持,菲尼「是真正了不起的聖人──不光是名義上的聖人而已」,而且那些遍布世界各地的大學校長,每天都該跪下「感謝上帝賜給他們查克」。華許認為,菲尼本質上是個本篤會隱修士。索溫將他比作聖方濟──會講多國語言,愛喝葡萄酒,而且把一切東西都送給窮人。而曼恩的意見是,「他一生中讓幾百萬人的生活更美好,因而如果任何人臨死前可以說自己有菲尼百分之一的成就,那麼他就是個非常特別的人。」他的朋友史騰談到他的節儉說,「我覺得他瘋了,神經病,但這跟他的慈善行為很一致;我愛查克,他是個大好人。」
「大西洋基金會」在愛爾蘭的參與,開創了一個新紀元。其成就主要是源於一個人擁有了不起的無私、方濟會的克己自制,那就是查克.菲尼先生。──薛慕斯.希尼,諾貝爾文學獎得主
查克.菲尼不但在教育與研究領域中做出重大、獨特、極度慷慨的奉獻,造福了愛爾蘭的種種發展,同時他也協助促進北愛爾蘭的和平進程。康諾.歐克勒瑞細緻而深具洞察力的描繪,適足以確保查克.菲尼這位傑出的愛爾蘭裔美國人不再沒沒無聞,得以為世人所知。──貝提.艾亨,愛爾蘭首相
名人推薦:親近菲尼的人一致公認,他非常與眾不同。若茲堅持,菲尼「是真正了不起的聖人──不光是名義上的聖人而已」,而且那些遍布世界各地的大學校長,每天都該跪下「感謝上帝賜給他們查克」。華許認為,菲尼本質上是個本篤會隱修士。索溫將他比作聖方濟──會講多國語言,愛喝葡萄酒,而且把一切東西都送給窮人。而曼恩的意見是,「他一生中讓幾百萬人的生活更美好,因而如果任何人臨死前可以說自己有菲尼百分之一的成就,那麼他就是個非常特別的人。」他的朋友史騰談到他的節儉說,「我覺得他瘋了,神經病,但這跟他的慈善行為很一致...
章節試閱
●序曲
一九八四年感恩節,在巴哈馬群島……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星期五一早,陽光普照,一群來自紐約的旅客在三小時航程後,來到巴哈馬群島首府拿騷(Nassau)的國際機場。他們大部分是來此過感恩節假期的美國旅客。一名看來相當隨和的中年男子走出經濟艙,他身穿運動夾克和開領襯衫,除了那雙銳利的藍色眼珠,他一點也不起眼。他和太太搭了計程車到電纜灘的一棟辦公大樓,這個區域位於機場和拿騷市區之間,一排飯店和公寓緊臨著大西洋的粉藍色海水。這是他熟悉的地方,以前他常來這裡處理生意,使他成為舉世最富有的人士之一。但這回他要處理的這件交易,跟以往完全不同,而且將會從此改變他的一生。
那天上午,兩名律師也要到巴哈馬和他會合。馬區(Frank Mutch)是從百慕達飛來,擔任這件交易的法定證人。另一位則是戴爾(Harvey Dale),他從佛羅里達出發,會把一切所需文件帶來。之前戴爾一絲不苟地小心處理這件事的種種細節。經過兩年的計畫,這個交易將會在巴哈馬簽訂,以規避龐大稅金。這位出身哈佛法學院的律師向巴哈馬一家信託公司借到了電纜灘上的一個會議室,要在那邊簽訂所有法律文件。這個複雜的過程將會花掉三個小時,但還是來得及讓每個人趕搭晚班飛機,各自回到原來出發的地方。
但簽約時間到了,戴爾卻不見蹤影。那天早上佛羅里達州棕櫚灘的機場因為大雷雨持續不斷,所有飛機都無法起飛。隨著時間分秒過去,卻一直沒有通知登機,戴爾覺得愈來愈沮喪。其他在巴哈馬等待的人中午出去吃了炸魚和薯條,然後回到辦公室坐在會議桌前,有一搭沒一搭地聊著。
中午過後,戴爾終於登上了班機。他們鑽入仍隆隆作響的雲層,顛簸了一陣子,但很快就沒事了;一個小時後,飛機降落在巴哈馬群島。下午四點左右,他衝進會議室,上氣不接下氣。再過一小時,他們就得離開這棟大樓了。他打開公事包,把協議書、授權書等各種法律文件攤在桌上。「沒時間談了,你在這裡簽名,你在那裡簽名。」隨後他一一收起文件,大家匆忙出門趕飛機去了。
在前往機場的車上,那名穿著運動夾克的男子查爾斯.菲尼(Charles Feeney)有種深深的解脫之感。那天早上飛來巴哈馬時,他是個非常富有的人;但現在離開時,屬於他名下的財產,只比他三十年前白手起家時多一點點而已。在那個感恩節週末,正當幾百萬美國人為了有幸得到的物質享受而感恩時,他卻在慶祝自己擺脫了龐大的財富,那是多年來命運和他賺錢的才華所賜予他的。
這一切都在極度機密的狀態下完成。接下來有很長一段時間,除了那天相聚在巴哈馬的這一小群人,很少人知道那天發生了什麼事。直到四年後,《富比士》(Forbes)雜誌公布全美富豪排行榜,將菲尼列為第二十三名,並宣稱他身價十三億美元。但《富比士》搞錯了,而且往後還會繼續錯上好幾年。查克.菲尼早就擺脫那些財富了。他是有名無實的億萬富豪。
●第7章 三明治人在三明治群島發了
一九六五年末,查克.菲尼來到檀香山國際機場時,他要經營的免稅商店比菜市場攤子大不了多少。商店位於出境大廳,總面積只有一百平方呎出頭。店裡有三個四呎長的櫃台,用膠帶黏在一起。
(小標)日本觀光客帶來一片光明前景
菲尼發現,夏威夷正處於觀光潮的早期階段。隨著一九五九年夏威夷正式成為美國的一州,加上波音七○七開始行駛太平洋航線,從加州飛過來只要三個小時,於是美國觀光客開始大量湧入。
在機場,進入DFS商店閒逛的觀光客,大都來自美國本土,但他們不能買免稅商品。國際法的規定是,只有出國的旅客才能買。因此,菲尼常常得拒絕那些以為夏威夷是另一個國家的美國人。
不過在中午十二點到下午兩點之間,這家店倒是生意忙碌,因為此時會有幾班前往亞洲的飛機暫停在這個機場加油。愈來愈多日本觀光客逛進他們店裡,看看裡頭有什麼商品。一九六○年代中期,日本觀光客在海外還很少見。為了振興戰後殘破的經濟,有好些年,日本政府禁止一般日本國民出國觀光。對於出差旅客,政府發出的護照只能出國一趟,而且對於帶出國的外匯總額有嚴格管制。
但隨著一九六四年的東京奧運,出國觀光的限制放寬,所有的管制也都開始改變了。此時日本已經逐漸蛻變成一個經濟發電所。曾在日本服役的菲尼也去看了東京奧運會,他感覺到這個有一億人口的國家,已經準備要從戰後的孤立狀態中破繭而出。一九六四年,約有兩萬名日本人獲准出國觀光。平均每天不到五十五人,但大部分都是到檀香山。對珍珠港的怨恨已經隨著時光而褪淡。夏威夷吸引日本遊客的,不光是因為亞熱帶氣候和沙灘,也是因為距離比較近,很多當地人都有日本血統,而且,夏威夷屬於美國──美國可是全世界的消費中心!
第一批日本遊客的主要目的,就是把累積已久的存款,用來買家鄉買不到或太貴的外國奢侈品。他們想要高級烈酒、香水、手錶、鋼筆、珠寶,以及皮件。「最早出現的客人都是鄉巴佬,」菲尼說。「他們會走進店裡,打開皮帶,脫下褲子,從胯下掏出一疊日幣。這是他們私藏在家裡的現金。」
菲尼當年在日本服役時,就已經發現日本複雜的送禮文化,總共有三十五種辭彙用來描述送禮。「餞別」是照慣例送給出外旅行者的禮金;而「御土產」則是買給上司、同事、家人、朋友的答禮。一個日本人要出國前,他的上司、顧客和眾多朋友會致贈禮金,而這位遊客因而就有義務帶禮物回贈。另外還有「御歲暮」,就是年終禮物;「御中元」,則是員工在仲夏所收到的禮物。菲尼站在檀香山機場免稅店的櫃台後,學到了更多送禮的運作方式。他會看到一個商人型的日本人買十五支口紅準備給他的員工、一個皮包給年輕的同事、一只手錶給大老闆,然後一瓶威士忌給上司或家庭朋友。
愈來愈多日本人擠在那個小店的櫃台前。菲尼也開始每天清晨上日語課,一週五天,溫習他在軍中學過的日語。他還記得很多辭彙,很快就可以用日語跟客人交談。他堅持所有櫃台的員工,都要跟顧客講日語。其中有些銷售小姐是日本人,嫁給了美國的退伍軍人。一到日本飛機降落的時間,他們就排列在小小的櫃台後。「我總是跟那些小姐站在一起,排整齊,好像足球賽裡的球員排在球門前,等著對方罰自由球。」菲尼說。一堆人實在太擠了,他會開玩笑,「你們可千萬不能發胖。」
菲尼還規畫了一個「紅標特賣品」的制度,如果銷售助理們推銷那些利潤最高的商品,就可以抽佣。「如果你的店看起來很懶散,顧客也會很懶散,」他告訴員工。「推銷就像打蒼蠅。如果你用力拍,就可以拍死牠們。」他訓練那些銷售小姐,「但有時候是她們訓練我們。」菲尼說。「有個小姐賣了六枝五十元的鋼筆後,會跟顧客說,『你只有這些朋友嗎?如果我是你,我會再買六枝,而且買更好的,一枝六十五元那種。』」一個頑強的日本銷售小姐實在太厲害了,甚至那些日本顧客走出店門時,往往搞不清自己買了些什麼。有回一名顧客回來抱怨他上次買的雪茄不好抽,因為上頭有小洞;那個銷售小姐沒承認雪茄是被蟲子咬的,反而說服那位日本顧客相信,雪茄有洞表示品質很好。
日本客人對那些免稅價格由衷感到驚訝。當時的日本因為貿易保護政策,對於進口高級干邑白蘭地和威士忌,會課徵二二○%的稅。在東京一瓶零售價二十五美元的威士忌,到了菲尼的免稅店裡只賣六美元。一瓶在東京五十美元的干邑白蘭地,在免稅店的價格只有十美元。
市中心的店,跟飛機停機棚一樣大
一年之內,日本觀光客就從涓滴細流變成小溪,然後變成大河。「這裡的生意好得不得了。」菲尼在一九六六年三月二十三日寫信給巴黎的甘茨柏傑說。才不到一年,他們瀕臨破產的危機便紓解了。銷售免稅商品的利潤,讓米勒可以清償汽車部門的債務。更重要的是,菲尼又回到事業成功的狀態了。
前途看來一片光明,菲尼和他的合夥人覺得信心十足,於是在一九六七年獨家免稅特許店到期時,又以一百萬美元標到了三年續約權,成了檀香山報紙的頭條新聞。為這麼個小小的特許店付這麼多錢,似乎很不可思議。但菲尼和米勒很清楚他們在做什麼。到了一九六八年,日本戰後的復甦實在太成功了,已經成為全世界第二大自由市場經濟體。到國外盡情購物的日本觀光客只會愈來愈多。
一九六八年一月,菲尼一家重回歐洲,定居巴黎。帕克到夏威夷接掌免稅店業務,擔任總經理;原來主管歐洲汽車部門的萊恩斯則擔任銷售經理。帕克跟之前的菲尼一樣,對於眼前的狀況非常震驚。「我剛到的時候,原來的那家店不會比一張書桌大。」帕克說。「我還記得那種壓力愈來愈大──成長得太快了,好幾次櫃台都被推得往銷售小姐身上倒。擁擠的人群急著要買在日本買不到、或在日本十倍價錢的東西。第一批日本旅遊團是公司招待的員工旅遊,讓我們的業務真正起飛了。我們運氣好,碰上了天時和地利。我們聰明的一點……就是明白日本的海外旅遊人潮一定會暴增。」他們把機場商店擴充到四百平方呎,根據當時《檀香山星報》(Honolulu Star-Bulletin)的報導,裡面塞滿了「鱷魚皮手提包、手錶、珠寶、皮件、鋼筆、鑽石,以及烈酒、香菸,和香水」。
DFS在市中心的店,後來大得像個飛機的停機棚,而這個公司的股東們也愈來愈精於引誘日本人來這裡。他們會付錢給旅行社,讓遊客還沒住進飯店就先到他們店裡去。為了確保當地的導遊、巴士司機、計程車司機樂意上門,還提供一個等候室,裡頭放了茶點和一架電視,這樣他們把客人送來後,就不會急著要走,而只要客人上門,就成為銷售小姐們的囊中物了。該公司的客服經理唐松是夏威夷當地人,會講日語,他會到機場迎接導遊,跟巴士司機交朋友,安排他們把旅行團載到市中心的店裡,還會替每個人準備禮物。每次帶著日本人進入免稅店時,唐松總是說:「現在你們要進入小東京了──只不過便宜很多!」他們會發給顧客一張卡片,讓他們第二次或第三次來店裡時,可以領取特別贈品。每個造訪過這家店的日本人,平均回鍋次數超過兩次。
菲尼在夏威夷成功的消息,傳到了他康乃爾朋友的耳中。夏威夷舊名三明治群島(Sandwich Islands),乃英國探險家庫克(James Cook)船長於一七七八年命名,以紀念他的贊助人三明治伯爵(Earl of Sandwich)。這些老友寄了份假報紙給菲尼,標題是:「三明治人在三明治群島發了」。
●第11章 「我不需要很多錢」
菲尼逐漸富裕起來後,也開始零碎地把錢捐出去。他對同事很大方,常常替住院的員工或他們的小孩付醫藥費。他記得最早的一筆大額捐贈,就是一九六○年代,他寄了一萬美元支票給他的朋友、也是以前的教授貝克(Robert Beck)──康乃爾大學飯店管理學院一九六一到八一年的院長。飯店學院希望校友捐一千元,但「我想送個有意義的禮物,然後我想一萬元應該算是有意義吧」,他說。他笑著回憶,在諾曼地登陸時失去一條腿的貝克後來告訴他,他接到這麼一大筆捐款時,興奮得把支票舉高了好好端詳,碰巧一陣風吹來,「接下來他跑了大老遠,才把支票給撿回來。」
菲尼第一個積極慈善家的例子,則是捐了一個運動中心,給尼斯的「卡斯提爾白衣會天主教學校」,他的小孩就在這裡上學。他花錢在山坡上蓋了個體育中心,有室內運動設備和室外的網球場,也可以打籃球和手球。之後他又捐錢給各個慈善團體,但他不滿足於只是當個捐款人。一九八○年六月,他在檀香山告訴一個緊追不捨的《太平洋商業新聞報》(Pacific Business News)記者,他認為助人的慈善事業不光是給錢而已,而是該親自監督這些錢用得有效率,盡量幫助更多人。
「我其實沒那麼愛錢,」他告訴那個記者。「某些人有錢會得到快感。但我不是那樣。」他「非常好勝」,但動機是源於創造性的挑戰,亦即用更好的方法去做某些既有的事情。他說,他對成功的定義,不是得到自己想要的錢,而是能建立一個快樂、健康的家庭。「人生一定要保持均衡。不論事業、家庭、學習與教導的機會,都能達到均衡。」
(小標)施捨的時候,不可在前面吹號
一九七○年代晚期,據估計,菲尼的財富已經接近兩億五千萬美元,他和戴爾在幾次餐敘中,開始討論到認真做慈善事業。菲尼喜歡告訴生意上的夥伴,思考時應該把格局放大,而他在苦思「認真施與」的概念時,也把同樣的建議用在自己身上。沒多久戴爾就明白,菲尼心中醞釀的是一種革命性的想法,因為儘管菲尼享受自己在事業上的持續成功,但他不單想當一個大方的捐款人,而是要捨棄沉重的財富,並承擔起將之用於慈善的責任。
他們一路談的時候,戴爾介紹菲尼去看一些有關施與的文章。全世界第一個億萬富豪洛克斐勒(John Rockefeller)所雇用的蓋茨牧師(Reverend Frederick Gates)曾告訴他的雇主︰「洛克斐勒先生,你的財富來得就像雪崩!你一定要更快分散出去!如果你不這麼做,這些財富會壓垮你,還有你的子女,以及你子女的子女!」他們也討論過卡內基(Andrew Carnegie)的文章。卡內基是蘇格蘭移民第二代,他在十九世紀供應鋼鐵以建造美國的鐵路,累積了龐大財富,他在生前把許多財富捐出去,設立圖書館、學校、大學。
卡內基於一八八九年發表在《北美評論月刊》(North American Review)那篇著名的文章〈財富〉,菲尼看過了好幾次。這位慈善家認為,要處理多餘的財富有三個方法︰一是留給家人,二是留給政府,三是在生前捐給那些能善加利用的人。第一個方式是出於虛榮和對子女的錯誤溺愛,而財富給子女帶來的沉重負擔,將會形同詛咒;第二種方法則是要等到財主死後,這些財富才能使用,而他的種種願望便可能無法實現;第三種則確保多餘的財富能善加利用,而且不會拖上幾百年、分散為微不足道的金額。卡內基的結論是,利用財富的最佳方式,就是「提供有志者往上爬的梯子」──例如大學和圖書館。卡內基也警告富人應該「樹立謙遜的典範,生活不奢華,避免炫耀或鋪張」。
卡內基所提倡的主張,對菲尼這位出身新澤西州的企業家有深遠的影響。「我記得曾有人把卡內基在康乃爾發表的演講稿給我看,出於一些原因,我研究了那篇演講,又讀了兩本關於卡內基的書。」菲尼回憶。另外,戴爾是猶太人,他也介紹菲尼看十二世紀猶太哲學家邁蒙尼德(Maimonides)的著作,邁蒙尼德講述,施與分為八種境界,最高境界就是透過訓練和教育,幫助猶太同胞自力更生;次高的境界就是捐贈者不知道受贈者,而受惠者也不知道錢是誰給的。
他們也討論過,所有宗教談到施與,通常其最高形式就是並非源於自我意識,或是期望得到政治或社會的影響力,這樣的話,受惠者就不會有任何羞愧或欠人恩情的感覺,也不必舉行公開儀式表揚捐贈人。耶穌基督在「山中寶訓」中勸告施與者:「施捨的時候,不可在你前面吹號,像那假冒為善的人在會堂裡和街道上所行的,故意要得人的榮耀。」《古蘭經》也說,「如果你們公開地施捨,這是很好的;但如果你們祕密地施濟貧民,這對於你們是更好的。這能消除你們的一部分罪惡。」
菲尼也決定,不論自己做什麼,都要保持匿名。他考慮的主要原因有兩個。他不想「自己吹號」──就像他母親幫那個漸凍症的鄰居,但他從不知道她是特地去讓他搭便車的;第二是因為他覺得,如果自己捐獻的事情公開,無可避免會讓其他想捐獻給同樣單位的人打消念頭。另外,自從他捐了那一筆大錢給康乃爾之後,就不斷有各式各樣的募款要求,他不希望這種情況持續下去。
要捐出大筆款項,就必須小心選擇一個地點,設立專門的基金會,尤其菲尼的意思,似乎是想把自己的企業資產轉到這個基金會名下,而且他希望做的是全球性的施與。戴爾開始研究全世界各地,尋找可以符合菲尼要求的地點。美國被排除在外,因為要匿名捐獻近乎不可能;而且當時美國政府正在實施種種限制,要禁止將企業資產集中在基金會,因為聯邦當局發現,很多富有的美國人利用基金會,表面上是要做慈善事業,但其實只是想藉此永遠控制他們的企業利益。
戴爾考慮過海峽群島和巴哈馬群島,但最後選定了百慕達。這個二十一平方哩的英屬自治領地位於大西洋,不會針對個人或企業所得課徵直接稅,也不會對慈善單位或基金會課稅,而且不需要公布基金會的帳務。同時百慕達也允許慈善單位捐款給全世界各地。當地的經濟和金融結構非常發達,加上菲尼的公司「通用大西洋集團有限公司」就已經是在百慕達登記,地點位於首都漢默頓(Hamilton)華盛頓購物中心裡的一個小辦公室,對面是一家麵包雜貨店。
搬到百慕達之後沒多久,查克和丹妮葉就創立了第一個有名字的慈善投資體。他們稱之為戴維尼基金(Davney Fund)。Davney這個詞是菲尼母親娘家的姓戴維斯(Davis)和他父親的姓菲尼(Feeney)的混合物;他們當時並沒有將之登記為基金會,因為這只是在他們真正設立基金會之前,用來測試性地匿名捐款給個人和教育、慈善機構。菲尼不忘自己當年受惠於美軍獎學金,才能夠出人頭地,於是這個基金主要便用來協助其他出身寒微,但有才華、有抱負的孩子,尤其是他員工的子女。「戴維尼是我回饋的第一個真正嘗試。」菲尼說,他第一年就在這個基金裡挹注了一百萬美元。
查克找他新澤西州的妹妹娥蘇拉來,負責管理戴維尼基金。她飛到百慕達開了個銀行帳戶。「我還記得祖爾要去銀行開戶頭,他穿著短褲,我心想,『穿這個樣子,這什麼銀行家?』」第一批受惠人是一個消防員的四個子女,他們的父親當年和菲尼一起服役時照顧過他,後來因為心臟病去世。「我想確定他的小孩都有受教育。」查克告訴他妹妹。
娥蘇拉還用戴維尼在銀行的存款,去夏威夷幫二十來個聽障和視障小孩辦了一個兩星期的夏令營。她在施與中也學到一課:受惠人必須值得幫助。這個基金曾提供夏威夷DFS員工子女獎學金,總計約二十名,每人兩千美元。「有些小孩去念了一所學院,只要每天進出簽個名就能拿到文憑。」娥蘇拉回憶。「於是我決定,我來當壞人,也許他們該把成績單給我們看。結果有兩個小孩立刻就消失了。那些拿獎學金上大學的小孩不能不勞而獲。他們必須拿到好成績。」
同時,查克和哈維的談話也進展到一個地步,查克表明他打算設立一個基金會,把自己的一切全部投入──DFS的持股、各種生意,還有他所有的投資。他會確保照顧好丹妮葉和小孩,他買的房子也還是家人的,但除此之外就沒有了。
這是他一路思考的結果,哈維回憶,他的想法形成是「一條斜線」,他認為菲尼是在一九八○到八二年間,做出了這個決定。「查克的時鐘跟我認得的其他人都不同。他常常做出重要的決定,然後就擱在心裡。他會讓那些想法慢慢醞釀,直到他心裡摸出清楚的方向,知道該怎麼做。」菲尼本人不記得有這麼個「跳下懸崖」的一刻。他決定之後,也不會太費心去探究來龍去脈。「我得到的結論是,我不需要很多錢,因為我不打算過那種需要很多錢的生活。」他簡單地說。
菲尼在仔細琢磨這件事情時,也捐出了他第一個大禮。一九八一年,負責替康乃爾一九五六年那屆畢業生二十五週年紀念會募款的史騰(Ernie Stern)跟他聯絡。當時的慣例是,為了紀念從康乃爾大學畢業二十五年,該屆校友將會共同捐出二十五萬美元給母校。一個比較富有的校友林賽司(John Lindseth)說服史騰,把募款目標訂為一百萬美元。林賽司的父親艾默(Elmer)是克利夫蘭電光公司(Cleveland Electric Illuminating Company)的總裁。康乃爾大學負責募款的開發部警告他,設定這樣的目標不切實際。史騰找到菲尼幫忙。「我有點記得他是那個三明治人。我想他以前的座右銘就是──不要放太多香腸或燻腸,麵包多一點!」菲尼開了張七十萬的支票給他。「最後我們募到兩百萬元。」史騰說。
菲尼認為,捐這筆錢可以讓他們那屆畢業生很有面子,但他感覺這些錢並沒有解決學校的任何特定需要。他想要施與的動力,伴隨著一股強烈的信念,源自於他父母的以身作則,並基於他自己創業的天賦,那就是他相信:自己應該發揮累積這些錢的才華,去確保這些錢能夠善加利用,這表示不光是簽支票而已。
卡內基並不完全是菲尼的榜樣。這位蘇格蘭裔的慈善家以苛刻無情的經營手法致富,而且喜歡在圖書館和學校掛上自己的名字,兩種都不是菲尼的作風。但他的基本訊息很清楚──生前捐贈。拿到菲尼所分發那篇文章的人,都因而毫不懷疑,他打算施與的,是自己歷年在免稅生意所累積的絕大部分財富,而且他會棄絕炫耀性消費──那是一九八○年代的特徵,因而日後將被稱為「貪婪的十年」。
菲尼從小受到的薰陶,包括父母的以身作則、新澤西州工人區所慣有的分享文化、不想疏遠童年鄰居和朋友的欲望,以及他天生的善良和關心他人,這種種本性,無疑都促成他最後的決定。在新澤西州的艾莫拉街坊間,大家習於幫助他人,而且不會炫耀自己的成功與富有,或是吹噓你有份好工作。
儘管施與的管道已經建立就緒,戴爾還是不願意讓菲尼把大量資產轉到基金會,而是要先等到他看見基金會照他們的想法運作。他勸菲尼先運作兩年,把基金會當成一個撥款及捐出的「中介組織」。此外,查克還沒和丹妮葉徹底討論過,商量到底要留多少財產給她和小孩。「不過查克那時已經表明,除了留給丹妮葉和小孩的之外,其他全部要投入基金會。」
菲尼的「生前捐贈」,已經超越了他在慈善公益方面的偶像卡內基──在一九一九年過世前,捐掉了三億五千萬美元,根據《紐約時報》的估計,約莫等於二○○○年的三十億。
四分之一個世紀以來,菲尼創辦的「大西洋慈善事業」已經捐款超過四十億美元,其中超過二十億是捐給美國的機構和個人,超過十億是捐給愛爾蘭島,另外捐給澳洲和越南各兩億多,使得菲尼成為這些國家(截至目前為止)最大的私人外國捐款人。他的捐贈也對南非有重大的影響,此外英國、泰國、古巴、百慕達也是他慈善公益的受惠國家。
全球各地──在美國、歐洲、亞太地區、澳洲、非洲──有數不清的人,他們的視力能恢復、身體能康復、或者能保住一條命,都該感激查克‧菲尼,因為他在癌症和其他醫學研究上的資助,以及捐款設立心臟科醫療中心及眼科醫院,才能讓這些領域有所改善。數十個衛生、兒童、老年、人權組織能持續運作,都是靠菲尼的財富所協助的計畫。在世界各地,有數十萬名學生每天有部分的時間,都是待在查克‧菲尼所資助興建的學校大樓、運動館、或宿舍裡。其中許多人能進入該校就讀,是因為菲尼提供他們獎學金。
他的慈善事業模式非常獨特,因為結合了以下種種特質:規模大、位於海外、行動自由、靈活度高、匿名捐贈、壽命有限、願意押大賭注,而且造成全球性的影響。這是新世紀的慈善事業里程碑。菲尼不但建立了一個好的基金會,而且是偉大的基金會。他鼓吹大膽解決問題、而非永續經營,完全不同於那些小氣富翁,以及每年只施捨一點小錢的基金會。「財富帶來責任,」菲尼說。「人們必須決定,自己是否有義務利用自己的部分財富,去改善其他人的生活,而不是為子孫後代製造問題。」
他確實深信富人應該及早行動,趁自己還充滿精力和幹勁時,就開始施與。如果他們致力於施與,參與得夠深,他們就會看到更多行善的機會。「等到你超過六十五歲才要展開捐贈計畫,那會有很多工作要做。如果你想要捐贈,那最好考慮趁自己活著就去做,因為比起死後才捐,你會得到更多滿足感。何況,生前捐贈也有趣多了。」
矛盾的是,在一個飽受貧困和疾病折磨的世界裡,慈善家今天所面對一大問題,就是找到金錢可以發揮作用的行善對象。「花錢不是問題,但要花得有意義,那就是個大問題了。」菲尼說。「大西洋慈善事業」如果想完成既定壽命的目標,平均每天就得花掉一百萬美元。為了說明這一點,法蘭克‧若茲在二○○六年的一場內部研討會中告訴員工一個故事,有個法國將軍命令一位中士去種一棵樹。那名中士說樹要一百年後才會長大。「那就在午餐之前種好,」那名將軍說。「一刻也不能耽誤。」
查克‧菲尼領先他的時代。藉著捐掉自己的財富,親自監督這些錢做了最妥善的利用,並決定「大西洋慈善事業」應該把錢花光,他確保了自己遺留給世人的,將會是「生前捐贈」的典範。
「生前捐贈」最近也贏得了重要的鼓吹者。《富比士》排行榜上的當今首富、微軟創辦人比爾‧蓋茲(Bill Gates),以及他的太太梅琳達(Melinda)決定專心經營蓋茲夫婦基金會(Bill & Melinda Gates Foundation),這是有史以來最大的基金會。二○○六年,名列《富比士》富豪榜第二名的投資家華倫‧巴菲特(Warren Buffet)宣布,要將三百一十億美元的財富交給該基金會。蓋茲夫婦和華倫‧巴菲特這三位基金會的受託管理人已經決定,最後一人死去後的五十年內,基金會將花光所有的資產,以便致力全球的健康、教育、經濟發展,而且「盡可能做更多,愈快愈好」。
「全世界有史以來最健康、最富有的世代,現在已經進入了慈善事業的黃金時段。」提爾尼說。「把基金會資產花光,已經成了新的趨勢。愈來愈多基金會成立,我們看得出有更多人朝向『生前捐贈』的方向努力:創辦人認為他們自己行善,可以得到更好的結果。恰克是這個領域的先驅,人們都在尋找榜樣。」
菲尼實踐了卡內基的忠告:富人應該「樹立謙遜的典範,生活不奢華,避免炫耀或鋪張」。他這麼做的原因,可能是因為他對應享權利的態度。他似乎從不認為,自己有資格享受那些隨富有而來的事物。他避開了財富的外在裝飾,也就免去了富人自以為比他人優越的那種誘惑。
●序曲
一九八四年感恩節,在巴哈馬群島……
一九八四年十一月二十三日星期五一早,陽光普照,一群來自紐約的旅客在三小時航程後,來到巴哈馬群島首府拿騷(Nassau)的國際機場。他們大部分是來此過感恩節假期的美國旅客。一名看來相當隨和的中年男子走出經濟艙,他身穿運動夾克和開領襯衫,除了那雙銳利的藍色眼珠,他一點也不起眼。他和太太搭了計程車到電纜灘的一棟辦公大樓,這個區域位於機場和拿騷市區之間,一排飯店和公寓緊臨著大西洋的粉藍色海水。這是他熟悉的地方,以前他常來這裡處理生意,使他成為舉世最富有的人士之...
目錄
目次
作者誌 這位億萬富豪真正教給我們的事
序曲 一九八四年感恩節,在巴哈馬群島……
第一部 致富
第1章 十歲就展現賺錢天賦的「搗蛋鬼」
第2章 總是笑迷迷的三明治人
第3章 秀出刻著字母C的戒指
第4章 永遠在想新點子
第5章 騎在老虎背上
第6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
第7章 三明治人在三明治群島發了
第8章 智鬥香港鱷魚幫
第9章 好大一棵日本聖誕樹!
第二部 隱身沉潛
第10章 多少錢算有錢?
第11章 「我不需要很多錢」
第12章 瀰漫著恐懼氣氛的四人密室
第13章 想成為百萬富翁?先變成億萬富翁就行啦
第14章 別問,別說
第15章 愛爾蘭人有福了
第16章 把七億五百萬往外推
第17章 富有,無情,有決心
第18章 智者上場
第19章 失敗的交棒
第20章 帶我去看新建築
第21章 董事長、足球隊、康納立屋團,還有仙女
第三部 決裂
第22章 有個人,可能有興趣買下DFS……
第23章 四人最後一次同處一室
第24章 把孩子切成兩半
第25章 當買家遇上天生的生意仔
第四部 捐出去
第26章 匿名的日子,告終
第27章 純金的心
第28章 園丁鳥來到聰明省
第29章 改造一個國家
第30章 善行從家鄉開始
第31章 練習簿上,多了古巴和南非
第32章 老年土耳其黨
第33章 裹屍布上沒有口袋
第34章 午餐之前,把樹種好
目次
作者誌 這位億萬富豪真正教給我們的事
序曲 一九八四年感恩節,在巴哈馬群島……
第一部 致富
第1章 十歲就展現賺錢天賦的「搗蛋鬼」
第2章 總是笑迷迷的三明治人
第3章 秀出刻著字母C的戒指
第4章 永遠在想新點子
第5章 騎在老虎背上
第6章 屋漏偏逢連夜雨
第7章 三明治人在三明治群島發了
第8章 智鬥香港鱷魚幫
第9章 好大一棵日本聖誕樹!
第二部 隱身沉潛
第10章 多少錢算有錢?
第11章 「我不需要很多錢」
第12章 瀰漫著恐懼氣氛的四人密室
第13章 想成為百萬富翁?先變...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