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是私募基金地下帝國大揭密,
明確揭露私募基金的神奇煉金術
並非仰賴獨到的經營眼光以及辛勤工作,
而是來自與銀行共謀,掏空被收購企業,
憑仗其政治影響力,將成本和風險轉嫁社會大眾。
私募基金破壞旗下公司的競爭力、扼殺其成長、減少就業且吝於用省下來的錢做再投資。
他們甚至無法替基金投資人帶來高報酬,還將導致下一波的信用危機。
近十年來,大型私募基金如黑石集團、凱雷集團與KKR的聲勢可說如日中天。私募基金在2000至2008年間收購了逾3,000家美國公司,涵括將近1,000萬名員工——相當於十分之一的美國民間就業人數。
這種生意模式很簡單:運用少許自備資金和大筆借貸來收購目標公司;讓被收購公司承擔債務,並用該公司做為擔保;靠著大規模的裁員來縮減短期成本;五年之內,在裁員及債務尚未拖垮該公司之前出脫獲利。
十年之間,私募基金收購案創造了一兆美元的新債務,這些債務將在被收購公司尚無能力償還之際到期。作者柯斯曼預期,半數私募基金旗下公司將從現在到2015年間崩潰,讓近兩百萬人失業且觸發下一波經濟蕭條。本書揭發的事實還包括:
.大型銀行,如花旗和摩根大通,如何像養大房市泡沫般支持融資收購熱
.私募基金如何收購七家美國前十五大醫院連鎖,削減院內醫療服務,危及病患健康
.四位美國卸任財政部長(貝克、布雷迪、歐尼爾及史諾)如何為私募基金驅馳,在華府發揮影響力
.前共和黨總統候選人密特.朗尼如何靠私募基金獲致鉅富,造成許多企業損失慘重
這是一記需要認真面對的末日警鐘:我們必須修改放任此種投資手法的法律規範,避免數千家企業與數百萬名無辜勞工受到傷害。
作者簡介:
喬許.科斯曼採訪金融業經歷達12年。現為《紐約郵報》的財經記者。曾任《購併市場》總編輯、《交易雜誌》資深撰述與專業期刊《收購案報導》的資深記者。他常以私募基金與併購專家身分現身與媒體。現居紐約市布魯克林區。
2003年,購併市場資訊公司(mergermarket.com),一個提供銀行家和律師專業訊息的線上服務網站,聘請喬許加入他們在北美地區的營運工作,因為喬許在發掘重大私募基金新聞的經驗豐富。同時,喬許也是新聞界之中,少數見證私募基金爆發性成長的一員。
譯者簡介:
鄧瀚庭
美國密西根大學企管碩士、政大商學院學士。曾任職金融業3年。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私募基金搞砸優良公司、掏空資產、排擠員工,結果還能荷包滿滿、納稅少少,又能逍遙法外,真是令人匪夷所思!喬許.科斯曼在書中交代了箇中原因。他認為政府官員現在覺醒還不太遲,前提是有足夠的讀者注意到這及時的警訊。
——納德(Ralph Nader),前美國總統候選人、美國消費者運動之父
喬許.科斯曼揭示,財務操作摧殘經濟體系,迫害百萬人民生計的日子還未結束。本書是私募基金地下帝國的大揭密,顯示私募基金的掏金術非仰賴獨到經營法及辛勤工作,而是靠傷害收購企業與憑仗政治影響力將成本和風險移轉給其他社會大眾。
——強斯頓(David Cay Johnston),普立茲獎得主
科斯曼切中要害地審視了私募基金的負面影響,不幸的是,媒體對此漠不關心。本書證明私募基金將是下一波金融危機的導火線,政府決策者應儘速閱讀本書。
——懷斯(Gary Weiss),《華爾街風雲》作者
名人推薦:私募基金搞砸優良公司、掏空資產、排擠員工,結果還能荷包滿滿、納稅少少,又能逍遙法外,真是令人匪夷所思!喬許.科斯曼在書中交代了箇中原因。他認為政府官員現在覺醒還不太遲,前提是有足夠的讀者注意到這及時的警訊。
——納德(Ralph Nader),前美國總統候選人、美國消費者運動之父
喬許.科斯曼揭示,財務操作摧殘經濟體系,迫害百萬人民生計的日子還未結束。本書是私募基金地下帝國的大揭密,顯示私募基金的掏金術非仰賴獨到經營法及辛勤工作,而是靠傷害收購企業與憑仗政治影響力將成本和風險移轉給其他社會大眾。...
章節試閱
楔子
私募基金。這個詞你一定聽過,但你知道它的意思嗎?
當我在1995年應徵一家私募基金被收購公司時,我也是毫無頭緒。我甚至不知道該公司的幕後老闆是私募基金,我只是覺得有些事情怪怪的罷了。
當時,我才28歲,剛剛展開記者生涯。中部康乃狄克州的《中城快報》在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的徵才熱線上開出數名職缺。那時,報社突然有那麼多的職缺是很罕見的,所以我去應徵,順便研究了一下該報社的底細。
新聞巨擘JRC公司剛買下這家有111年歷史的報社,正在大肆整頓。他們計畫讓《中城快報》共用旗下報社的報導,以節省編輯成本。我在「哈特福周報」讀到,他們解雇了許多資深記者,打算用薪水低廉的年輕人取代。我不太喜歡這種情況,但我後來還是被錄取了,且認為這樣的決策或許有其必要。
加入《中城快報》之後,我的想法改變了。我結識了一位被解雇的資深政治記者,在言談之中,我感受到他是能為讀者帶來深度新聞的專業記者。現在,他該何去何從?
那時,我還不知道私募基金會讓被收購公司承擔用來支付收購價金的多數債務,並且迫使他們大幅裁員以償還負債。短短六個月內,我也被解僱了。
回到紐約,我在《紐約時報》的匿名徵才廣告上看到有人在找能夠刺探小道消息的記者。後來我發現,這家匿名媒體為《收購案報導》,是一份專業刊物,專門報導私募基金如華平投資等。
我很快地發現,1980年代貪得無饜的融資收購鉅子們都還活躍在業界,只是自稱「私募基金」,儘管骨子裡換湯不換藥。我是少數主跑這個產業的記者之一。在1980年代末期,媒體密切報導融資收購大亨的動向,好萊塢也在電影《麻雀變鳳凰》和《華爾街》中將他們妖魔化。我於1996年加入《收購案報導》時,融資收購大亨們的行事作風相當低調。他們無法取得龐大資金來收購如納貝斯克這類大型上市公司,所以他們低調地收購了數百間小型公司,從床墊公司席依麗到服飾連鎖店捷酷等。我有預感,昔日的融資收購天王正策畫著一齣重返榮耀的戲碼,當時的我,其實也蠻想加入他們。
在《收購案報導》待了一年之後,我寫信給幾位關係不錯的私募基金主管,想要跟他們請教,如何從報社跳槽到私募基金。基蓋席,一家私募基金河岸公司的共同負責人,願意提供意見。我們在洛克斐勒中心的咖啡廳碰頭,我們的座位可以透過隔間,凝望洛克斐勒中心的溜冰場。
他問道:「你為什麼想加入我們公司?」
「我覺得你們很聰明,而且你們做的事情很有趣。」
「這不是我想聽到的答覆,」他說,「喜歡賺錢應該是你加入我們的唯一理由。」
這段對話讓我重新檢視自己想加入私募基金的念頭。結果,我放棄了。
從那時起,我就開始質疑私募基金的營運模式。他們的做法有點像是合法的五鬼搬運術。他們利用融資收購企業,把債務弄成類似房貸的結構。關鍵性的不同是,我們必須償還自己的房貸,私募基金則是讓被收購公司承擔負債。一般來説,私募基金只提供30%到40%收購案所需要的資金,讓被收購公司借貸其餘資金,然後在五年內出售這家公司。
很多人都誤以為私募基金運用自有資金進行投資,其實不然。私募基金往往讓被收購公司買單,使其負擔更大的債務。這種資金壓力導致裁員。
避險基金的主要購買標的是外匯、股票和債券,私募基金是以購買公司經營權為主。私募基金也跟創投基金不同。創投主要是投資處於起步階段的公司,並在其投資的公司成長演變的過程中扮演監督的角色。私募基金則是以融資手法收購公司,使被收購公司的債務暴增。
同時,我發現私募基金天王們與華府的高官權貴之間關係匪淺,我開始懷疑這是否讓他們能夠逃過政府的監理機構。前總統老布希、前國務卿鮑爾,及前柯林頓政府閣員鮑爾斯、史第凡諾普魯、潘尼亞等,以上這些前政要都為私募基金奔走。我對私募基金如何影響這些權力頂峰的人物感到興趣盎然。我決定改變做法,深入研究私募基金產業,然後寫一本以一般大眾為閱讀對象的書。我認為必須讓大家知道,許多企業被當成抵押品質借的現況,以及大眾可能成為這種作為的最終受害者。
我覺得自己有點像是產業間諜,一方面周旋於業界的消息靈通人士之中,並和他們交換私募基金買賣的傳聞,私底下則是訪查私募基金大亨們如何影響人們的生活與公司的運作。2003年,購併市場資訊公司,一個提供銀行家和律師訊息的線上服務公司,聘請我去領導他們在北美地區的營運工作,因為我在發掘重大私募基金新聞的經驗豐富。同時,我也是新聞界中少數見證私募基金爆發性成長的一員。
到了2007年,私募基金熱成為科技泡沫以來,華爾街掀起的另一波時尚。這可説是由於安隆等企業醜聞及科技泡沫破滅後,政府與投資大眾對股市失去信心的副產物。公司治理受到大力整頓,而許多企業的股價表現慘澹。與此同時,私募基金由於充沛的融資銀彈,可用高本益比來收購企業。他們很快發現待買的上市公司俯拾即是,在2001年到2007年收購了近千家上市公司。
媒體逐漸提高對私募基金的興趣。私募基金宣稱與那些只顧著達成每季獲利目標的公開發行公司相比,他們是更加高瞻遠矚的專業經理人。他們還自稱以認股的方式激勵了被收購企業的高階主管。當我聽到這些不實訊息時,我想執筆本書的欲望愈發強烈。根據我本身的採訪經驗,這些私募基金,如黑石集團和凱雷集團,對其收購的企業來説並無益處。相反地,私募基金讓被收購公司承受比一般上市公司更沉重的壓力。他們的行為傷害到被收購公司、其客戶和員工。此外,私募基金從2000年到2007上半年收購的公司包含了近一成美國民間勞工(約1,000萬人)。
在我拿到寫書合約,全心投入著述之後,我開始檢視我先前對私募基金的理解。也許,如同我先前的印象,私募基金是以削弱公司競爭力、解雇員工的方式來賺錢?又或者,在詳加調查之後,我對他們的看法可能只是出於誤解?
首先,我與私募基金THL的共同總經理史博林見面,討論他在2004年收購美國樂壇龍頭、世界第四大唱片製作公司華納音樂。
那時,消費者已經增加下載歌曲數,而減少CD的購買。傳統的唱片公司經營模式已經行不通,因此史博林讓華納減少新專輯發行量,而專注於內容銷售(如手機音樂鈴聲等)。三年半內,他精簡28%的人力,從5,300人降至3,800人。這使得華納可以追加舉債。華納用新增的借貸支付12億美元股利給THL,相當於THL當初收購時的自付金額。裁員也讓華納籌措到支付THL7,300萬美元管理費的資金。
史博林在波士頓的辦公室坐落於聯邦街100號的玻璃帷幕大樓中,鄰近國家鐵路運輸公司南火車站。他的祕書在公司的35樓入口處接待我,引領我至她的辦公室,要我稍待片刻。我四處張望了一下。
透過落地窗,我能俯視正在進出洛根機場的飛機。史博林的處於青春期的小孩們的照片散布在各處:辦公桌、牆上、窗邊的矮櫃與茶几上。不管面朝哪個方向,我都會看見他的小孩。在較不明顯處,辦公室入口右側,有一個裱框的仿1970年代風格的唱片封套。
封套正面是一群站在泥土地裡、身穿皮夾克的男子。樂團的名稱被改為「Hurdle Rate」 (意指欲達損益兩平所需的最低報酬率),專輯名稱也被更改成《錢滾錢》。史博林與其他合夥人則被合成為那個傳奇樂團的團員身影。仿製唱片封套的背面曲目包含〈乘私人噴射機離開〉、〈拿了債券拋給別人〉與〈艾德加,別忘了那些數字〉(艾德加指當時的華納執行長布隆夫曼)。
史博林抵達後,在接下來的一個鐘頭宣揚他冠冕堂皇的論調,如:「企業重整不只是為了省錢,還能使華納更有效率與競爭力。」但是他的解釋難以讓人信服。在他的言談之間,我不斷地想到,私募基金在削減被收購企業開支的同時,卻從那些企業提領了更多的錢。這讓我想起那個仿製唱片封套上的最後一首曲目〈無本生意〉(Money for Nothing)。這首歌,我想,也許可以當做整個私募基金產業的主題曲吧。
楔子
私募基金。這個詞你一定聽過,但你知道它的意思嗎?
當我在1995年應徵一家私募基金被收購公司時,我也是毫無頭緒。我甚至不知道該公司的幕後老闆是私募基金,我只是覺得有些事情怪怪的罷了。
當時,我才28歲,剛剛展開記者生涯。中部康乃狄克州的《中城快報》在哥倫比亞大學新聞學院的徵才熱線上開出數名職缺。那時,報社突然有那麼多的職缺是很罕見的,所以我去應徵,順便研究了一下該報社的底細。
新聞巨擘JRC公司剛買下這家有111年歷史的報社,正在大肆整頓。他們計畫讓《中城快報》共用旗下報社的報導,以節省編輯成本...
目錄
全書目錄
楔子
序言
第一部分 拍賣美國
第一章 私募基金的起源
第二章 下一個信用危機
第二部分 私募基金教戰守則
第三章 縮減客服
第四章 提高售價
第五章 吝於投資
第六章 吃乾抹淨
第七章 預留後路
第8章不同的做法
第三部分 何去何從?
第九章 下一波歐洲信用危機
第十章 接下來呢?
第十一章 收拾殘局
附錄 1990年代收購案表現紀錄
全書目錄
楔子
序言
第一部分 拍賣美國
第一章 私募基金的起源
第二章 下一個信用危機
第二部分 私募基金教戰守則
第三章 縮減客服
第四章 提高售價
第五章 吝於投資
第六章 吃乾抹淨
第七章 預留後路
第8章不同的做法
第三部分 何去何從?
第九章 下一波歐洲信用危機
第十章 接下來呢?
第十一章 收拾殘局
附錄 1990年代收購案表現紀錄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