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999聯合報讀書人最佳書獎
◎1999中央日報年度十大好書
這兒有我快樂地生活的記憶,與我沉浸其中的一幕幕人生戲曲。
那個隨時光流逝的我,及曾圍繞身旁的人,都在這裡與我相遇。
以飛馳的想像力與行動力,鋪陳人與地的相處記憶對小人物造像,透顯自在自然氣質的文學佳作。
「站在檢查所屋頂平台上,仰首看,三面環山,一面向海,猶如身在羅馬圓形舞台上,世上哪還能找到這樣天然的圓形舞台?四圍的青山,港中熙攘如菜市的數百漁船,海上的礁岩,已是最好的戲劇了…」邱先生之善把握他人的語言,捕捉精準,又能製造源源不絕的曲折,此或來自他長年來戲劇方面的研究。小說也好,散文也好,在戲劇性方面的創造,應與戲劇本身無異也。邱坤良先生寫了不少斯地當年的人事,想重回當年斯處居廛群態的人,也只能在如今手中的這本書裡看到了。
--王文興
故事的語言國台語雙聲發音,同時文白夾雜,卻完美交融,形成獨特的「氣口」。他嬉而不謔,絕不挖苦,一點點嘲弄就打發了一時過不去的關卡,到底都只是生命長流的小節目。人性的微妙、文字的趣味在此迸發。
--林懷民
在書中,我們見識到漁港野孩子無拘無束的生活實錄,正因為擁有天生地養般的自由,故能累聚來自土地的生命力,日後處處展現原創與破格的力道。
--簡媜
作者簡介:
邱坤良
宜蘭人。曾任國立藝術學院戲劇系主任、國立台北藝術大學校長、國立中正文化中心(國家戲劇院、音樂廳)董事長、文建會主委。主要著作有《陳澄三與拱樂社— 台灣戲劇史的一個研究個案》(2001),《台灣劇場與文化變遷》(1997)、《日治時期台灣戲劇之研究》(1993),散文集《馬路・游擊》(2003)、《南方澳大戲院興亡史》(1999),以及編導作品《一官風波》(2001、2002)、《紅旗・白旗・阿罩霧》(1996)等。
作者序
再說一段南方澳情事
1.
週末假期的漁港車水馬龍,人聲鼎沸,船隻卜撲卜撲川流不息。一輛一輛的大巴士開進港邊,與停泊在海域的漁船相互輝映。遊客魚貫下車,有的上廁所,有的買漁產,一下子就把地窄人稠的南方澳撥弄得鬧熱滾滾。估算一下人數,這時候散布在建築物、街道與車上、船上的人數大約有一萬五千人,與三十年前的南方澳在地人口差不多。相同的數字所反映的人口變遷只有實際在這裡生活過,而且具雞婆性格││愛湊熱鬧、好管閒事的人才會深刻感受到。
以前的一萬五千人全天住在南方澳,不管是外地來的漁民,或跑江湖的郎中,生活作息與社交活動全在這個漁港發生。每個家庭、每個人,每一個商店、攤位、每一艘漁船都是漁港的主人,彼此之間,根脈相連,共同建構強烈的漁村聚落景象。如今這種特徵逐漸減弱,趕得上「時代」的,就是那幾家大船東與商店,賺錢的更賺錢,無業的繼續無業。
「討海」為生、做小工、賣小吃的南方澳人不見了,取而代之的是外來的觀光客。目前南方澳的繁華有一大半是靠外來客撐著,白天看起來依舊繁華繽紛,一旦遊客離開了,立刻變得空空蕩蕩。尤其夜晚一到,整個港區安安靜靜地,如同卸了妝、準備入睡的漁婦。
到南方澳的遊客愈來愈多,目的不一而足,到豆腐岬觀賞海景、港邊看漁船、享受最新鮮的海產,有的專程來媽祖廟參拜由黃金打造、閃閃發光的金媽祖。當然,也有較具文化感的,來這裡作田野考察,用影像紀錄地方風俗、民俗宗教、漁業景觀,或作「深度旅遊」。不管動機如何,最終還是未能免俗,把港邊看漁船、吃海鮮、拜媽祖的「三合一」納入行程,完成「到南方澳一遊」。
南方澳短短的百年史,曾在此生活的族群不知凡幾,猴猴社、平埔族、泰雅族,琉球人、日本人、朝鮮人與來自台灣各地的福佬人、客家人,隨國民黨過來的中國老兵……。南方澳人堪稱來自東南西北,四面八方,每個人的外型穿著、語言習慣千奇百怪,各有特色。
在這個族群多元的漁港,最能印證它的人文與空間特質的,不見得是我這種在南方澳出生的人,反而是南部移民或外國移民。我小學同學有一半是南部人,平常大家玩在一起,打在一起,也常到他們家裡做功課,順便吃飯,吃些菜瓜麵線、鮮魚米粉湯這類宜蘭人不常吃的菜餚。下港腔與宜蘭腔不同,在地人常用怪腔調學他們「俺娘喂!」哀叫。他們風俗也與南方澳不盡相同,我常聽他們講東港、小琉球人「迎王」的故事,於是,小小年紀便知道南台灣的五府千歲與我們的媽祖不大一樣,「迎王」的祭典遠比「迎媽祖」大多了。
尤其「迎王」時家家戶戶擺出來的食物琳瑯滿目,充滿每一條巷道,隨香客自由取用,想吃多少就吃多少,這種﹁好康﹂的善良風俗,最令我欣羨不已。
2.
最近南方澳二十位鄉親包了一部遊覽車來台北找我,大談南方澳的陳年往事。乍看之下,每個鄉親都是生面孔,聊了一會,才慢慢發覺有些是同窗,有些是鄰居。幾年不見,大家都老了。帶頭的社區發展協會理事長叫阿朋,小我二、三歲,家裡開鐵工廠,白白淨淨的,個子不大。他說小時候常跟我一塊玩紙牌和彈珠,我已經沒印象了,果真有此事,他大概只有被欺負的份了。
阿朋一直以南方澳為榮,一再強調南方澳是個地靈人傑的地方。他水產學校輪機科畢業之後,繼承鐵工廠祖業,賺了些錢。在當天的餐會上,阿朋發表心得:「南方澳人為什麼特別聰明?這是因為常吃青花的關係。全世界出產青花的地方很多,但是……。」他把眼光掃向在場的每個人,很權威地說:「南方澳的青花最肥。每年舊曆年前後,順著黑潮來到南方澳海面的青花群每隻都是油油油、肥肥肥!皮下油脂有一種DHA屬於不飽和脂肪酸,裡面的OMEGA能促進腦部血液循環,所以人吃下青花以後,不聰明也變聰明。」
阿朋告訴我,他也是一位發明家,曾經擁有三種專利。二十年前還發明一種多功能的釣魚機,贏得瑞士國際發明競賽的金牌獎。功成名就的他現在吃飽閒閒,每天在南方澳趖來趖去,熱心參與媽祖廟、社區事務,算是對地方的回饋。他有時會跟我通電話,談談南方澳的歷史人文,以及社區未來發展。往往談不到幾句,還是回到「南方澳人青花吃太多,才比別地方的人聰明……。」這句老話。
南方澳的人常吃青花魚,毫無疑問,但因而聰明、會讀書,就不得而知了。阿朋只有高中程度就當了發明家,可見是個聰明人,他的聰明,也許真的是吃青花魚的關係。
以前南方澳人很少擔心子女的功課,每個小孩在學校讀書都是放牛吃草、自求多福。每個人都吃了不少的青花魚,可是國小、國中一畢業,就開始工作,男的到漁船煮飯或在鐵工廠做「黑手」,女的學裁縫準備嫁人,或到工廠當女工,似乎不太有機會發揮他們的聰明。這些年風水改變了,一些當年沒有機會受高等教育的父母,似乎把以前未讀的書都指望子女代讀,對於小孩的功課盯得很緊,也很注意他們的教育品質。而且,開始「嫌棄」本地唯一的國中、小學師資條件、教學環境不及鄰近鄉鎮的學校。於是,像孟母一般,千方百計把小孩學籍遷移到附近的「明星」學校。南方澳國中、國小學生人數因而呈負成長,不得不減班。留在南方澳讀書的學生繼續比別人多吃青花魚,但在一般教師眼中,他們的成績每下愈況,似乎不怎麼聰明。
阿朋對南方澳的印象其實與我一樣,都有一種懷舊情結。他這次帶團到台北找我,是以拜訪「聰明」的鄉親為理由,順便到九份、北海岸幾個景點走走,看看各地的社區總體營造,頗像進香團的參訪形式。身為社區理事長,阿朋再三央求我多多關心南方澳的事,例如常到母校演講、安排表演團體參加迎媽祖……。
3.
這幾年很多人找我談南方澳事,初見面的非南方澳人與我的談話也常從「南方澳」開始。原因不在我的土生土長南方澳人身分,而是因為我「出名」了,可是哪裡出名?「你寫這本《南方澳大戲院興亡史》呀!」他正經八百地說,順便從口袋拿出這本書,要我簽名。
《南方澳大戲院興亡史》是我幾年前出版的一本散文集。當初寫文章是在追憶一段童年來自漁港的生活體驗││自然環境、空間動線、風土人情、娛樂消遣,這種體驗影響我後來「出社會」的生活模式與行為舉止。不但是生活學習,也累積成為日後研究、創作、展演的空間概念與呈現形式。它伴隨著我從鄉下到都市,從年少到年長,是一種感覺,一種心情,一種站在港邊眺望大海的心情。即使步入中老年,南方澳生活的裡裡外外,台上台下的影像、情境仍如走馬燈在眼前浮現。
《南方澳大戲院興亡史》描繪我的童年生活,也敘述家鄉的文化與空間的觀念。許多人認真看待這本書,令我感動。有人把它當小說,有人當地方志、戲院志,或做為「南方澳之旅」的參考資料,按圖索驥,希望找到屬於南方澳人的空間環境與生活動線,或根據書中的人事物串連他們的記憶。有人「研讀」之後,自然而然地認為我在抒發「在地人的鄉愁」,也會認真、熱心地糾正書中的謬誤。
貓仔坤的兒子寫信指出我書中的缺失,他說南方澳著名的豆腐岬不是因為興築防波堤,丟擲不少水泥塊,縱橫交錯,一塊塊看起來像豆腐。而是因為有兩塊四方形水泥塊以為擋浪之用,以免造船廠附近海灘被海浪侵蝕而得名。他說豆腐岬可能日本時代就有了,為避免讀者對豆腐岬名詞產生錯誤印象,他特別寄來一張民國五十二年在豆腐岬拍攝的相片,以供查證。
非常感謝貓仔坤的公子提供資料。外地人可能不知道貓仔坤何許人也,當年他在南方澳可是無人不知、哪個不曉的首富。我家還住磚瓦房屋時,他家已是洋房大廈了。我小時候經常在他的華廈前亭仔腳嬉戲,從無機會登堂入室,參觀豪宅,也從未端詳他的尊容,只是偶爾看到一個矮胖的背影而已。他在我心中的地位永遠是神祕、遙不可及的,差不多等同今日的比爾蓋茲了。
中南部的廖先生來信糾正我布袋戲資料的錯誤又是另一種例子,我在〈金光傳習錄〉一文中,提及布袋戲藝人鄭武雄創造《五爪金鷹》這齣戲……。廖先生特別更正:當年創作《五爪金鷹》的布袋戲藝人不是「光興閣」的鄭武雄,而是他的父親││「隆興閣」創辦人廖來興。「光興閣」與「隆興閣」只是系出同名,師兄弟的關係而已。廖先生來函為父抱不平,兼為其布袋戲班「正名」,語氣平和,仍可感覺一股忿忿不平之氣。
有些素昧平生的朋友寄來洋洋灑灑的長信,大談他們幼年在農村、礦區、漁村的生活經驗,這些書信有個共同特點:文筆樸素無華,內容卻深刻感人。每個人的生活背景不同,其實內心深處,都有一部戲院興亡史。
寫一本書就「出名」是意想不到的事,我至今坐在台北有冷氣的辦公室裡,還常接到社團「指名」我客串導遊,帶領文化人或文藝營學員追尋老南方澳人的生活空間、提供南方澳最有名的景點,或介紹最「物美價廉」的海產店。久無音訊的朋友恢復了聯絡,電話打來,劈頭就是「我昨天去南方澳了……。」然後劈里啪啦數說此行的經驗,包括海鮮多便宜,到處都是人、船和車,順便數落一下環境多麼雜亂……。《南方澳大戲院興亡史》讓我名列「作家」,也變成鄉土歷史專家,與「南方澳問題」專家。
書中出現的戲院、寺廟、人物成為被探討的對象,甚至連我的住宅、家人,都成了被參觀的景點。住在老家的哥哥還因而被仙公廟聘為總務,負責管帳及對外勸募,而他的第一個募款對象就是我:出三萬元為仙公金身添購一件有亮片與金蒼繡補的豪華披風。我哥哥說:「廟裡的人講,這是仙公託夢指點的!」
當然,「南方澳大戲院」的老闆也說話了,他老早就結束戲院生意,但一點也不認輸。「戲院哪有『亡』啦?人攏馬好好。」他對「興亡史」的「亡」特別有意見。死亡,畢竟是天大地大的事,也代表人生的大失敗了。
4.
南方澳一直有三多││人多、船多、魚多。我跟阿朋念小學那個遙遠、古早的時代,南方澳家家戶戶莫不人丁旺盛,小孩少則五、六位,多則八、九位,一家人擠在一個通鋪睡覺。一年到頭,節慶不斷,就是沒有「母親節」、「情人節」這些商業活動。家長忙著養家活口,管教子女的工作,有一半要「拜託老師」。那時候國民所得仍未大幅成長,一般家庭經濟拮据,吃不起肉類蔬菜,卻餐餐有魚有蝦。魚蝦就跟農家田園裡的菜葉一樣,要吃海裡撈就有。
在南方澳的生活最常接觸的就是海水,不論貧賤富貴,男女老少,都能隨時隨地游泳戲水、觀賞海景。走在任何一條巷道上,離海都只有咫尺的距離,差不多每天睜開眼睛,就面對太平洋。大海早已是南方澳人的生活場景,如同空氣一般,任人吸收。從我懂事開始,海邊就是朋友聚會談天的好地方,有人服役、出國,或外地朋友來訪,大家常選擇海灘、港口聚集,望著海上波浪,漁火點點,喝酒抽菸、散步聊天,一般城鎮情侶之間才有的浪漫,南方澳的男女老少猶如家常便飯,整天與海共舞。
天氣晴朗的時候,往遙遠的海面望去,虛無飄渺的天際線彷彿有礁岩般的黑點浮出海面,聽說那就是琉球群島的與那國,不知是真是假。後來有位老船長說:﹁看無啦!從與那國看過來,才看得到台灣。﹂從與那國來南方澳的距離遠比去琉球首府那霸還近,更別說東京了。以前南方澳漁船不但與台灣各港口交通頻繁,還有到琉球八重山群島的定期船班。顯而易見,這個漁港老早就「國際化」了。我有位小學同學長相與本地小孩毫無差異,也操一口標準的宜蘭腔與極不標準的國語,後來在填寫升學資料時,籍貫欄寫著「琉球」,全班笑翻天了,原來他的父親早年從與那國來南方澳捕魚維生,並且落地生根……。
南方澳在地人這幾年陸續組織社區發展協會,成立博物館、文化工作室,進行「社區總體營造」。這些文化志工有很多是我中小學同學、老鄰居,他們三不五時會來電告知家鄉近況,以及他們目前正著手推動的偉大計畫,例如港邊社區營造、漁會歷史空間保存、地方文化館……。嚴格來說,南方澳社會文化的形成、發展,與變遷││從古迄今,與我無關,我的了解也極有限,遠不及世居於此的鄉親父老,以及正在做社區研究的年輕人。我唯一可以確定的是,我很慶幸在南方澳出生,在南方澳長大,這是一段珍貴無比的故鄉經驗。
5.
南方澳的生活大舞台永遠存在於人世間,但是,舞台上的寺廟、漁市場、造船廠、國小、戲院、教堂以及各自獨立的人物、空間、場景卻又不斷更迭。在我小時候的「精心」擘畫下,寺廟、教堂、戲院這幾個屬性極其不同的空間連成一氣,成為我童年嬉戲的重要場所。就以教堂來說,我從未信主,小時候卻經常在天主堂、禮拜堂進出,只是為了領取餅乾、奶粉和聖誕卡片。我常跟大夥一起背誦經文,完全不知所云,一直到最近,仍然有音無字,也不知其義。有位信仰虔誠的同事熱心的推敲,還原句子,告訴我,唸的是:「聖母瑪麗亞,滿被聖寵者,主與爾偕焉、女中爾為讚美,爾胎子耶穌,主為讚美。天母聖母瑪麗亞,為我等罪人,今祈天主,及我等侍候……。阿門。」
我的南方澳經驗,是一種大戲院般的生活場景,它不僅僅存在童年的南方澳,也隨著我的成長,呈現在不同的時空環境。這種生活與空間的經驗,或許算是一種南方澳精神。有南方澳精神的人自然不僅只我一人,每個南方澳人都有他們的南方澳經驗與精神,能從生活中直接敘述一段屬於他們的南方澳歷史,以及社會變遷的過程,彼此共通,又互不相同。
這種經驗似乎尋常,卻極其珍貴,與缺乏人文傳統的新市鎮、社區截然不同,與古老城鎮住民僅有片段記憶的情形也大異其趣。若從今日來看,南方澳人還得加上泰國外勞、菲律賓外傭、中國漁工、印尼、越南新娘了。這些人初來乍到,遲早都會變成南方澳人,生一堆「南方澳囝仔」。
每個人都會有一段屬於南方澳的故事。每個人也應該都有這一類起源於自己家鄉的故事。
再說一段南方澳情事
1.
週末假期的漁港車水馬龍,人聲鼎沸,船隻卜撲卜撲川流不息。一輛一輛的大巴士開進港邊,與停泊在海域的漁船相互輝映。遊客魚貫下車,有的上廁所,有的買漁產,一下子就把地窄人稠的南方澳撥弄得鬧熱滾滾。估算一下人數,這時候散布在建築物、街道與車上、船上的人數大約有一萬五千人,與三十年前的南方澳在地人口差不多。相同的數字所反映的人口變遷只有實際在這裡生活過,而且具雞婆性格││愛湊熱鬧、好管閒事的人才會深刻感受到。
以前的一萬五千人全天住在南方澳,不管是外地來的漁民,或跑江湖的郎中,生...
目錄
序/源源不斷的曲折/王文興
自序/再說一段南方澳情事
舊版序/在地人的鄉愁/林懷民
舊版序/野孩子的祕密基地/簡媜
楔子:這邊港與彼邊港
卷一:海上大舞台
南方澳大戲院興亡史
金媽祖的故鄉
海上的橋與路少年來福造神事件
湖南廟公與蘭陽徒弟
卷二:歌舞團的故事
尋找第一個跳脫衣舞的人
喔!加爾各答貝多芬不幹了
澎湖蚊子的一生
卷三:青春悲喜曲
金光傳習錄
闊嘴師的滿面春光溫泉鄉的吉他
男兒哀歌
附記
附錄
生猛的漁港少年青春夢/李潼
庶民文化與區域認同建構/簡妙如
話說自傳/吳錫德
相關評論及訪談索引
序/源源不斷的曲折/王文興
自序/再說一段南方澳情事
舊版序/在地人的鄉愁/林懷民
舊版序/野孩子的祕密基地/簡媜
楔子:這邊港與彼邊港
卷一:海上大舞台
南方澳大戲院興亡史
金媽祖的故鄉
海上的橋與路少年來福造神事件
湖南廟公與蘭陽徒弟
卷二:歌舞團的故事
尋找第一個跳脫衣舞的人
喔!加爾各答貝多芬不幹了
澎湖蚊子的一生
卷三:青春悲喜曲
金光傳習錄
闊嘴師的滿面春光溫泉鄉的吉他
男兒哀歌
附記
附錄
生猛的漁港少年青春夢/李潼
庶民文化與區域認同建構/簡妙如
話說自傳/吳錫德
相關評...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