萬城目學陳澄波節稅法高能量溝通池上彰納瓦爾寶典多巴胺長女病季暢銷5折起新聞自由靈媒媽媽讀冊選讀恩田陸吳明益
暫存清單
二手徵求

冰雪紀行: 荷索的慕尼黑-巴黎日記 1974年11月23日至12月14日

Vom Gehen im Eis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韋納.荷索

評價
32收藏
128人次試讀
我要賣
行銷分紅
分享

優惠價: 88 NT$ 246 NT$ 280

本商品已絕版

圖書館借閱
二手書交易資訊
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
#絕版讀賣
商品資料
內容簡介

和命運槓上!最暴力,才最詩意!
文/Anderson

韋納‧荷索(Werner Herzog),偉大的電影作者,是瘋子,是狂人,是星星一般的神奇存在。為了拍一部電影,荷索會沿路劈木頭,用木材與麻繩將一艘客貨兩用蒸氣船硬拉上山;荷索跟他的演員吵起架來,暴怒到可以拿著槍逼指對方;荷索跟人家打賭輸了,對著攝影機將一只鞋子給吃下去;曾為了電影情節需求,荷索找來催眠師將整個劇組與演員全部都催眠,陷入危險之中……。荷索就是他的電影,他在現實裡挑戰(甚至是挑釁)著不可能,而這些電影統統都在講各式各樣的不可能。

然而,什麼是所謂的人類的文明?我們其實就是在覆天蓋地的「不可能」中殺出血路。荷索的作品,近乎頑固與暴力地,令得我們反覆認識,與重新認識,這件事。

荷索影迷熟知的一件他的瘋狂行徑,是當荷索聽聞自己的恩師與伯樂,蘿特艾斯娜病重,且生命將危,他立時決定從慕尼黑步行到巴黎,當時是冬天,他全身上下只有一件夾克和一小包行李。荷索堅信,只要他做到了,艾斯娜的病就會好起來。《冰雪紀行:荷索的慕尼黑-巴黎日記》就是這途中的日記。

荷索的影迷,此刻都難以置信地抱著感激淚水終於等到這本書的中譯出版,所以這篇推薦文,事實上是寫給對荷索還不熟悉的讀者。

荷索是怎樣的人?在他身上,所有可成立的形容詞,通通都不再只是某種約略的表意,而是推到最極端、最本質性的意涵。荷索是瘋狂的、熱情的、固執的、充滿好奇心的、真摯的,荷索是虔誠的、詩意的。

在荷索電影中,最壯麗駭人的影像也總伴著最溫柔最富有層次的文字,而這本《冰雪紀行》,則在真實而深邃的敘寫底,同時給出了唯有透過荷索那種近乎神秘的視界,我們才可能窺見的圖景。

比如,
「…..他們決定繼續前進,加速、全速前進。火車啟動,駛向未知的宇宙,堅定地。在漆黑的宇宙中,車輪透著火光,那一節車廂透著火光。任何人都想像不到的星球毀滅發生了,整個世界崩解成單一的點。光線無法再透出來。在這裡,連最深的黑也有如是一道光,沈默也有如咆哮。這個宇宙被虛無填滿,是黑暗虛無的無底洞。銀河系被壓縮為『無星狀態(Un-Sternen)』。一種純然的幸福感擴散開來,而從這純然幸福感中又生出一種荒謬。就是這樣。」

比如,
「我一直走,一直走,一直走。遠方出現一座美麗的堡壘,城牆上掛滿長春藤。就連牛隻也為這座堡壘而困惑,不是為了我。寬大的樹木提供樹蔭抵禦高溫,四處淌流的水則是對抗太陽的良方。下方的海邊,躺著巨大、死去的船隻,一動也不動。」

荷索是無法歸類的靈魂,如此純真,如此用力,緊逼著直到看見所有的東西。真的,荷索的電影,荷索的寫作,會讓你「看見所有的東西」,那是當我們的靈魂無法勝任那種純粹與清澈時,只好放棄地、遺憾地掉過頭去不再凝視的什麼。所以,你當然沒看過,但你卻當然懂。

如果人生旅程本身其實是一座荒島?荒島上的唯一一本書?就是《冰雪紀行》。

德國名導荷索最真情、私密的文字紀錄!

「我的步履堅定,大地為之顫抖。
當我行進時,如同一頭野牛;當我停歇時,宛如安歇的山岳。
不,她不可以死!她不會死!當我抵達巴黎,她還會活著。」

就算這是沒意義、瘋狂的事,也寧可堅持到最後。
——荷索,1974年12月11日


◇ 出版35年,華文世界首見中文譯作!
◇ 榮獲1979年Rauriser文學獎!
◇ 影評人聞天祥推薦、前電影資料館館長黃建業副教授專文導讀!

1974年,天寒地凍的冬季,電影導演荷索接到一通巴黎打來的電話,掛下電話後立即抓了一件夾克、一個指南針、一個帆布袋和少許必需品上路,取道最接近直線的路徑,從家鄉慕尼黑前往巴黎,徒步。
  
這段漫漫的艱辛旅程,只為一個人。
  
「擁抱瘋狂,走在世界的邊緣。」這就是荷索,一如他電影中的主角。
  
在大雪、冰霰肆虐的大地上,他踽踽前進,夜裡隨便棲身草棚或甚至闖入無人民宅。
惡劣的氣候、溼透的身軀、腫脹的腳踝,都不敵他心中的唯一信念:   
只要能成功走到那個遠方的城市,被宣判不久人世的導師蘿特.艾斯娜就能活下去。

慕尼黑到巴黎有多遠?飛行時間1.5小時=冰封大地上踽踽獨行3星期……

在這段彷彿永無止盡的奧德賽式旅途中,荷索真誠記錄下自己看到、感受到的人事物。日記中披露了他在極寒與純然孤寂下的瘋狂囈語、過去電影與旅行中的感思、充滿詩意的白雪鄉間景致,以及如影隨形的回憶。

閱讀這本小書,將串連起我們觀賞荷索電影的經驗;
透過這段徒步之旅,我們將見證大師影像的生成過程。

※※※

相關人物

蘿特.艾斯娜 Lotte Eisner
知名德、法電影史學家暨影評人。1896年出生於柏林一個猶太商人家庭,二戰期間逃往法國。在集中營度過一段時間。1945年起擔任法國電影資料館之檔案管理長一職,直到1975年退休。持續為法國《電影筆記》、《電影期刊》(Revue du cinéma)撰文。

蘿特.艾斯娜是最早肯定並積極推介「德國新浪潮」的影評人,有「德國新電影之母」之稱。不只荷索將電影《賈斯柏荷西之謎》一片獻給她,溫德斯的《巴黎.德州》(Paris, Texas, 1984)亦公開題獻感謝她。

作者簡介:

韋納.荷索Werner Herzog

享譽國際的德國新浪潮電影大師之一,與溫德斯(Wim Wenders)、法斯賓達(Rainer Werner Fassbinder)齊名。

1942年出生於慕尼黑,曾在慕尼黑和匹茲堡學習歷史與文學,1962年起開始製作、拍攝電影與短片,包括了1970年《新創世紀》(Fata Morgana)、1972年《天譴》(Aguirre, the Wrath of God)、1978年《吸血鬼》(Nosferatu)、1982年《陸上行舟》(Fitzcarraldo)、1987年《奴隸海岸》(Cobra Verde),以及一些紀錄片,包括2005年獲獎無數的《灰熊人》(Grizzly Man),2011年又以《荷索之3D秘境夢遊》(Caves of Forgotten Dreams)榮獲2011年洛杉磯影評人協會、國家影評人協會、紐約影評人協會等六項最佳紀錄片/非劇情片獎。

主要作品:
• 1972年《天譴》(Aguirre, the Wrath of God)
獲獎:1974年英國《Sight and Sound》雜誌評為年度十大佳片之首;1976年法國凱薩獎最佳外語片提名;1977年美國國家影評人協會最佳攝影。

• 1974年《賈斯伯荷西之謎》(The Enigma of Kaspar Hauser)
獲獎:1975年坎城影展評審團大獎、影評人費比西獎;1975年德國電影獎最佳影片銀獎、最佳剪輯、最佳製片設計獎。
★柏格曼:「一生看過的最佳十部影片之一!」

•1977年《史楚錫流浪記》(Stroszek)
獲獎:1977年義大利Taormina影展特別獎;1978年德國電影評論大獎。

• 1979年《吸血鬼》(Nosferatu)
獲獎:1979年柏林影展入圍、德國電影獎最佳男主角獎。

• 1982年《陸上行舟》(Fitzcarraldo)
獲獎:1982年坎城影展最佳導演、聖塞巴斯汀影展OCIC大獎、德國電影獎最佳影片銀獎;1983年金球獎最佳外語片入圍、英國金像獎最佳外語片入圍。

• 1987年《奴隸海岸》(Cobra Verde)
獲獎:1988年巴伐利亞影展最佳作品獎、最佳音效獎。

• 2005年《灰熊人》(Grizzly Man)
獲獎:2005年多倫多影評人協會、舊金山影評人協會、聖地牙哥影評人協會、線上影評人協會、堪薩斯影評人協會、佛羅里達影評人協會、芝加哥影評人協會之最佳紀錄片獎,以及紐約影評人協會、國家影評人協會、洛杉磯影評人協會等最佳非劇情片獎;2006年芝加哥影評人協會最佳紀錄片獎。

譯者簡介:

錢俊宇
輔仁大學德文系畢業。現為科隆大學現代中文暨漢學系中文講師,同時兼任跨文化溝通訓練講師。

章節試閱
推薦序
購物須知
發表評論
歡迎你給予星評或評論
收藏這本書的人也收藏了
近期最多人購買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TAAZE | facebook 動態分享
同步facebook帳號,將您的冊格子收藏分享給facebook上的好友們!了解更多
不,我不想同步
facebook帳號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