有了伴侶,是否就是有了愛情?
是否有了愛情,
內在生命和外在世界就不再撕離,
心靈自然就可以有美好的合一感受?
而合一的對象就是體貼的伴侶嗎?
要透過什麼途徑才能找到合一的對象?
若生命終究要忍受尋不到合一的孤單,
要如何走下去……
中年維特之煩惱和少年維特有何不同?
作者以細膩的筆觸,娓娓道來──
此故事像是發生在海島一嶼的《未央歌》,亦是更成熟、更深入、也更貼近你我的維特之煩惱。
故事的主軸描寫一位中年科技人物匡復的心靈成長經驗,他從鄉下到大城市的台北唸書,再到美國。因為年輕,所以流浪;流浪的過程中一直不停地在追尋,從追求聯考的目標,到情感慰藉,之後進一步尋求生命的意義和心靈的寄託。在學業、家境、生活價值、以及對自身與未來的種種茫然中,使他錯過了一次刻骨銘心的戀愛初體驗;即使年歲的增長與閱歷的增加,卻還是無法忘懷那一段失落的愛情,以及發現自己經常陷落於追回失落情感的莫名行動。當他即將參悟,就要找到出路時,卻乍聞意外的訊息,年輕的她莫名輕生,離開人世,成了人生撲朔迷離、難以捉摸的一抹影像──深刻在內心。之後他到底是更為陷落,或是超越了此一失落,獲得重生和解脫?
中年維特與少年維特的煩惱,都因情愛而起,跳脫不了一個癡字。但作者在故事中所闡述的不只有這層情愛上的深刻感受,還縱深地寫出了那一個年代的台灣社會政經背景、學生們共同記憶的求學生涯和留美生活,以及深沉的心靈與宗教思辨。看似如早年的愛情電影,卻蘊藏有不著痕跡的生命哲思,甚至有些淡淡的哀傷。
他細細描繪,娓娓說來,似乎在寫作者自己,卻更像是那個時代中許多人的綜合體。彷彿有濃厚的自身影子,卻不孤高,踏實平易的述說反而更易於共鳴,更能觸動住在海島的我們,以及也在徬徨中尋覓之人們;會不會這也是你我都曾經歷或夢想過的《未央歌》與「中、少年維特之煩惱」?
作者簡介:
本名林清富
臺灣大學電機系畢業
美國康乃爾大學電機碩士、博士
曾獲國科會傑出研究獎、甲種獎
曾獲中國電機工程學會傑出電機工程教授獎
國際電機電子工程學會會士(IEEE Fellow),國際光學工程學會會士(SPIE Fellow),亞太材料科學院院士
臺灣大學電資學院(電機系/電子所/光電所)教授兼光電所所長、碧水學社社長
臺灣大學心理研究所研究生
章節試閱
深層失落
暑假期間,匡復可說是七月半鴨子不知死活,或許是因為大一的功課不錯,而大一下花不少時間參加社團後,應付功課仍然游刃有餘,於是覺得可以更進一步拓展他的視野。離開學前幾天,和另一位新室友童輝,在校園騎車經過海報區,他也是電機系同學,他們碰巧同時看到一則海報,街頭張老師在招募新血,要幫助街頭青少年走上正途,他們想,應該為社會貢獻一點心力,所以就相約一起去報名參加街頭張老師的訓練。
訓練就在開學後開始,每個週日上午要去聽專家講課,週間還要兩個晚上參加小組討論和訓練,匡復剛開始覺得很高興可以學到心理輔導、同理心之類的訓練。然而隨著訓練內容的深化,開始探討為什麼街頭青少年會流落街頭,為什麼他們會發展街頭的次文化,如何瞭解他們內心世界,以及他們會變成這樣的家庭因素,如何和他們接觸,如何在和他們接觸時,避免被他們帶入次文化的認同……,許多問題都不是標準國中、高中課程所接觸過,即使上完了臺大一年級,這些問題仍是那個年紀未曾碰觸過。照講,這樣新鮮的訓練應該讓匡復很興奮,因為可以學到新的領域。剛開始確實如此,但幾週的訓練之後,上課的內容就對他的內在產生了衝擊。
在他接受的街頭張老師訓練期間,課程內容花了不少時間在探討原生家庭的影響,意思是指成長過程中,家庭中成員的互動模式、習慣做法和思考方式,不知不覺地形塑了我們的人格特質。原先是希望透過這些內容,可以幫助學員們瞭解街頭青少年所以會有那些行為的背後因素。然而可能匡復的心靈較敏感,他發現那些原生家庭問題也大多發生在他的家庭中,於是每次的上課,都像是在解剖他的背景,重新檢視他的家庭背景。然後發現,他以前所認定的父母形象、家庭氣氛,幾乎都是自己的幻想。根據探討原生家庭的內容,他的家庭很有問題,他應該和流落街頭的青少年差不了多少。
匡復反復地想著原生家庭的問題,譬如說,家裡的媽媽可能用眼淚來操縱父親,以不想活了來逼使父親按照她的意思。匡復發現,自己的媽媽確實會以眼淚來控訴爸爸,還常說是不如去死好了,害他小時候回家時,第一件事就是找媽媽,確定她還活著,找不到時就哭紅了眼睛,被媽媽發現了,卻被數落一頓,說是男生為什麼那麼愛哭?以前準備聯考時沒有留意這些部分,現在張老師的訓練課程把藏在他腦海的記憶掀了起來。
而父親對家庭不夠有責任感,是否因為匡復的祖父很早就過世?因為爸爸在未成年時就失去了父親,於是沒有模仿的對象,所以不知道應該如何當個好爸爸。爸爸的不夠積極努力,並非是真的領悟了莊子的人生哲學因此淡然面對外在世界的期待,而是因為他根本不知道如何達到外在世界的期待?甚至於他根本就沒想過要為孩子付出什麼?他回想小時候和爸爸一起到田裡工作,還沒做完,爸爸就自己離開到店裡和人聊天,留下匡復在田裡把雜草清理乾淨。
還有對老么而言,因為在家裡沒有決定權,害怕得不到注意,所以特別想出頭,因此日後在人際關係上,會在意別人是否尊重他的意見。不知自己是否是因為老么的關係,所以特別在乎別人對他的觀點?
而且這些兒時的影像彷彿又會重演,潛意識裡會不知不覺地複製原生家庭模式。生活中有很多情況是因為過去和現在混淆在心裡,好像過去的事情再度發生了,但其實只是旁邊的人在當下的時刻碰巧觸發了當事人的心理按鈕,因而激起強烈的情緒反應。原生家庭就像一張大網把人罩住,叫人難以逃脫。
匡復也曾懷疑,是否其他受訓的同學也有同樣的感受,但是每週兩個晚上的小組討論當中,他們從未談過。而且大家全都看來輕鬆愉快,室友童輝還經常高興地告訴匡復小組討論的內容,以及組員熱烈互動的情況。於是匡復深深自我懷疑,他的家庭真的有問題,所以這些課程才會讓他感受到深刻的衝擊。再加上這段期間,哥哥姊姊和爸爸媽媽都對他不聞不問,讓他覺得就像是天涯淪落人。其實匡復懷疑,就算他們關心,恐怕也沒有辦法瞭解他當時的心情,更不要說實質的安慰了。
到底這些張老師訓練課程所談的論點是否真實?他無所適從!
而這時,曉軒也不再寫信給他。匡復寫信告訴過她在張老師受訓的感受,但完全沒有她的回應。
此外,原先他以為看開了考試成績名次的虛無意義,但現在卻發現成績是申請獎學金的重要依據,而在這個階段, 對他而言,獎學金卻是真真實實的需要,沒有的話,連繳學費和每天的三餐都會有問題,因此念書已經不再是興趣。而且現在的課程和大一也大不相同,有很多是電機的專業科目,是過去沒有接觸過的,他似乎要花額外的心力應付功課,但他無法多思考自己喜不喜歡這些課程,只能設法把功課讀好。這種為了生活被逼得必須讀書的情況,令匡復感到窒息,卻不知如何逃避。而對於曉軒,也是不知如何是好,希望恢復幾個月前寫信打電話,無所不談,那時覺得彼此相知相惜,尤其現在更希望能有瞭解的人,可以談談心情感受,但她卻不理會匡復。
原先抱著滿腔熱血參加張老師的訓練,希望能幫助街頭青少年,但是沒想到,幾個星期的訓練下來,卻發現其實自己像是街頭青少年,徬徨無助。而更不幸地,原生家庭的探討像是打開潘朵拉的盒子,讓他有很長的時間,心裡不由自已地回顧整個家庭的過去,檢視自己的父母在教養孩子上面所犯過的錯誤,以及發現他的個性因此而被塑造出的許多缺憾。他想否認張老師那裡所談的論點,然而這些論點所說的因果關係,在他的個性、生命卻又那麼真實地驗證。可是錯誤已經造成,個性已經養成,生命也已經走到這個地步,他能怎麼辦?
他想起曉軒在最後那封信中提到,她讀了《梵谷傳》以後,覺得對她的生命有很大的震撼,他後悔沒有讀《梵谷傳》就回信給她,於是也去買了《梵谷傳》,不讀還好,讀了以後,真的感受到生命被強烈地震撼。梵谷的畫那麼有名,但他在二十七歲以後的生命卻是那麼悽慘,為什麼?梵谷那麼認真地面對生命,但卻潦倒一生。以前不是說「吃得苦中苦,方為人上人」嗎?但是梵谷吃了許多苦,終其一生卻還是被冷落相待?他死了以後,畫作才受到重視,但他自己已無緣享受這樣的稱讚和榮耀。自己的生命會不會也將如此?想梵谷年輕時,不也是滿腔熱血,要到礦區去幫助那些礦工,對照自己想要幫助街頭青少年,不也差不多?梵谷後來發現,他其實幫不了礦工,而且自己的生活陷於比礦工還慘的情況。而匡復自己呢?他的生長背景比街頭青少年好到那裡呢?他自己其實是泥菩薩過河,自身難保。
梵谷最後選擇自殺,匡復是否最後也是注定要走上這個選擇?而曉軒呢?她說《梵谷傳》對她的生命有很大的震撼,以他們靈犀相通的情況,她是否也是這樣的感受?自殺是否也是最後曉軒注定要走的選擇?
匡復覺得必須要去找曉軒,告訴她,他知道了她讀《梵谷傳》的感受。於是匡復打了幾次電話給她,總是不在,不知道是真的不在,還是她在躲匡復;因此匡復直接到她的宿舍找她,找了幾次她都不在,後來找到了一次,在傍晚,天已經很黑了,她穿著睡衣下來,臉色看起來憔悴,不像之前看到她的精神奕奕。
她問匡復:「到底我們之間是不是男女朋友的關係?」
匡復還是沒有準備好進入這個狀況,那時他只希望曉軒能聽聽他這個時候內心的困惑。他不瞭解,到底講好是男女朋友的關係有什麼重要,他也不懂得如何安慰女生,更不懂得從談話中聽出她的心聲;那時匡復希望的是,再像之前經常互相寫信的狀況。
於是匡復回答:「我們就保持互相寫信的朋友好不好?」這樣的回答,對曉軒而言,其實像是婉轉的拒絕,雖然匡復不是那個意思。
曉軒聽了匡復的回答以後,沒有說什麼,就回宿舍了。這是秋天時節,風很大,不算冷,但吹來卻給匡復虛無襲人的感受,他襯衫口袋的筆被風吹落在幾公尺外,聽到匡隆一聲,他驚覺似乎唯一可以記錄的筆,也被風吹走,在暮色中不知去向,好像一切都已成空。匡復深深覺得失落、虛無、茫然。他不知如何收場,只能眼睜睜看著曉軒離開,完全不是他希望的情形。
這個時候,曉軒因為和匡復之間的曖昧關係,也在同學之間承受了不小的壓力,她期待匡復給她肯定正面的答覆;另一方面,曉軒也還在豆蔻年華,恐怕也無法瞭解匡復要面對功課、家教和重新認識自己出身背景的多重壓力。而匡復卻是另外的情況,他正困擾於原生家庭的不好影響,以及必須精算日常三餐花費的經濟壓力,也沒有瞭解異性的能力和經驗,更不明白對女生而言,甜言蜜語非常重要。
總之這次的碰面,不但沒有澄清什麼,反而又再次傷了曉軒的心,而匡復自己也是滿懷傷心。
後來匡復後悔,想:「為什麼不告訴她,我們就是男女朋友的關係?」但為時已晚。
之後,匡復再去找曉軒,找了幾次,都沒找到,他直覺認為曉軒故意不理他,再加上張老師的訓練讓他不斷回顧自己的原生家庭背景,每次都在打擊他過去對家庭的印象,他變得愈來愈自卑,也愈來愈憤世嫉俗,而她不理不睬的態度,終於讓匡復壓抑不住內心的氣憤。
有一天,匡復再去曉軒的宿舍找她,她不在,但似乎看到一個背影像曉軒,自顧自地上樓去,匡復非常生氣,回到自己的宿舍,把曉軒過去寫給他的信全都包起來,第二天拿到郵局寄還給曉軒。
郵局櫃臺的小姐很敏感地看出包裹的內容,特別問:「真的要寄嗎?」
匡復說:「是的。」於是寄出去了。
匡復看出櫃臺小姐的眼神在問他,「你不會後悔嗎?」
他不敢面對這個眼神,怕會立刻後悔,把頭偏向一邊。然而第二天,他還是後悔。然後收到曉軒的回信了,上面寫著:
收到了你退回的信,知道你在生氣當中。但我還是要說,我們認識的這幾個月,對我來說是彌足珍貴,因為如你以前所說,要能真摯地談自己內心的感受,並不容易。而你是這些時間以來,唯一能讓我盡興地談心裡感受的對象,但如今卻讓你這麼生氣,我真的感到很抱歉。
然而這種好的感受或許是因為距離的美感所造成的,當彼此更為熟識之後,看到的可能就不僅僅是優點,一些讓對方不舒服的部分恐怕就會不知不覺地呈現,或許我的某些部分讓你不再喜歡,我也為不能讓你感到喜歡的部分向你致歉。
你來找過我幾次,但沒有事先告訴我,我真的不知道你來找我,而這學期的功課很重,我大多在圖書館,所以你來宿舍找不到我。
雖然我對我們過去的交往有很好的感受,但現在覺得,我們之間應該告一段落了,因為美好的感受可能無法再持續了。過去我們因誤解而在一起,現在因瞭解而分開。從我們的來往當中,以及最近的一些經歷,讓我深深體會,付出不見得一定有回報,希望你也能理解……
曉軒上
匡復知道不是因誤解而在一起,因瞭解而分開,但已經後悔莫及了,也沒機會再澄清什麼。「曉軒說付出不見得一定有回報,是說她付出沒有得到我回報?或是告訴我,感情當中,常是付出不見得一定有回報?希望我能接受,她不能繼續回應我所付出的情況?就算我不能接受,又能如何?」匡復想著,但也只剩無奈的感慨。
寄出去的信,就如潑出去的水,再也收不回。匡復後悔自己的衝動,這是很長時間的後悔,也是不知道如何彌補的後悔,更是深層的失落。在往後的數年中,這就深藏在他心裡。內心深處,他告訴自己:「我要讓她知道,我真的是最瞭解她的人。」但現實世界中,他們就像斷線的風箏,再也找不到連繫的管道,就這樣經過了很多年的時間。
張老師的訓練繼續進行。有次,他們要讀一本書和寫心得報告,書名是《為什麼不敢告訴你我是誰?》,書中主要是鼓勵大家要能坦誠告訴別人自己的內在。對匡復而言,寫心得報告不是難事,他就當做是以前那般的心得報告,順著書本的旨意,寫告訴別人真面目可以有那些好處,交了上去。負責街頭張老師訓練的總輔導很認真地看心得報告,他回給匡復的評語是:「假如你告訴別人你的真面目,你因此而被拒絕,那要怎麼辦?」這句話剛好打中匡復的內心,他覺得在臺大的生活,不就是告訴別人自己的真面目,卻被傷害嗎?他不知道該怎麼辦,甚至於他自己後來都迷失了,他問著自己:「到底我的真面貌是什麼?」
這個學期就在痛苦中結束。匡復沒有再繼續張老師的訓練,他覺得自己都需要被輔導,沒有辦法去輔導街頭青少年。之後,爸爸和媽媽的過去和出身背景,經常在匡復的腦海中迴盪。
媽媽出身於一個大家庭,外公在日據時代算是大地主,娶了三個老婆,媽媽是二老婆生的女兒。不幸地,在外公娶了第三個老婆後,二老婆失寵,於是二老婆,也就是匡復的外婆,帶了兩個兒子和女兒自謀生路。還好,匡復的外婆有一些田產,但捨不得讓兒子幹粗活,因此想找個長工,但又付不起長工的錢,於是念頭動到女兒身上,乾脆招贅,找個身強力壯的女婿來家裡幫忙幹活。在那個重男輕女的年代,女兒常被當做是利用的工具。
匡復的爸爸那時正在四處討活。爸爸在十五歲時,父親就過世,也沒田產,於是四處流浪,找些可以活命的粗活,當長工或臨時工,在外流浪了十多年,感到厭倦,於是回到家鄉。剛好看到有人在招贅,看來比在外面流浪的好。那個時代,能夠活命就已經是奢求。
匡復的爸爸還算是粗壯,因此被匡復的外婆相中了。入贅後,發現情形不是那麼好,所有的粗活都要他幹,而吃的食物竟然也差了一等,匡復的爸爸受不了被如此歧視地對待,一年後,告訴匡復的媽媽:「我受不了被這樣對待,我要走了,妳若願意,就和我一起走;若不願意和我走,我也不勉強妳。」
匡復的媽媽小時候也上過學,接受了一些三從四德的觀念,認定了嫁雞隨雞,嫁狗隨狗,於是和先生離開了匡復的外婆家,回到夫家。到了夫家,匡復的爸爸還有哥哥弟弟,也都結了婚,妯娌之間相處得不太順利,可能是出身背景差異太大,現在換匡復的媽媽被嘲笑,說是千金小姐,不會做事,吃不了苦。
門不當戶不對的婚姻,使得爸爸媽媽之間過去幾乎沒有間斷的爭吵。「怎麼以前從沒有清楚意識到,爸爸和媽媽過去的遭遇會影響到我的個性和未來?」匡復不斷地問著自己。
大二寒假過年時回家,這次過年的氣氛和童年已經截然不同,大哥和大嫂吵得不可開交,匡復和他們回臺北時,大哥開車在忠孝東路的快車道上,邊開車邊和大嫂吵架。
大嫂說:「你再說,我就跳車了。」
大哥立刻接著說:「要跳就跳,不要囉嗦。」
大嫂真的打開車門要跳下去,大哥右手伸過來把她拉住,車門在快車道上晃來晃去。
大哥當過蛙人隊連長,大概看多了驚險場面,抓住大嫂繼續開車,他不僅沒有被嚇到,還一邊開一邊繼續罵:「笨女人,你還真的跳,你自己要死無所謂,難道還要害死別人嗎?」
三哥和大姊也各自剛結婚成立家庭,無暇他顧;二姊早婚,先生在當兵,自己帶著小孩,更是自顧不暇。只有二哥狀況還不錯,他只有國小畢業,匡復的媽媽認為他最沒有出息,但是現在卻只有他的狀況還可以。這讓匡復更確定,過去媽媽告訴他的家庭關係並不真實,而張老師那裡所談的論點果然是真的,大哥大嫂常常吵架不就是爸爸媽媽原生家庭問題的延伸,而他未來能克服嗎?匡復覺得不可能。可是原生家庭就是如此,又不能改變,無奈,這是他此刻對生命的感受,很深的無力感。他想起曾讀過的宋詞:
少年不識愁滋味,愛上層樓。
愛上層樓,為賦新詞強說愁。
而今識盡愁滋味,欲語還休。
欲語還休……
辛棄疾詞〈醜奴兒〉
沒想到一年前還是不識愁滋味而強說愁,才一年,現在卻是心有千千結,不敢也不知如何告訴別人他是誰。其實,恐怕他自己也不知道真正的自己是什麼?他的內心一片混亂,不知道是否已經嘗盡愁滋味?但不僅欲語還休,連個欲語的對象都沒有。
未來似乎是沒有出路,人生已經被原生家庭決定了,能有什麼改變的機會?在這種景況中,更是反復想起拿了臺大電機系第一名後,跑進腦海的問題,為什麼而活?拿第一名不是目的,悽慘的生活也不是他所喜歡,他到底為什麼而活?或許是幸福的人生?但什麼是幸福?如何做才能獲得幸福?
該怎麼辦?梵谷的一生、梵谷的結局經常在腦海出現,他繼續不斷地問,他是否最後也是注定要和梵谷一樣?而曉軒呢?這是否也是她注定要走的選擇?他不曉得,為什麼在這樣紛亂的心情下,他還是想到曉軒?
匡復的內心感到深深的失落,但他無法釐清,他失落的到底是曉軒?或者是曾經以為出身自美滿家庭的印象?
深層失落
暑假期間,匡復可說是七月半鴨子不知死活,或許是因為大一的功課不錯,而大一下花不少時間參加社團後,應付功課仍然游刃有餘,於是覺得可以更進一步拓展他的視野。離開學前幾天,和另一位新室友童輝,在校園騎車經過海報區,他也是電機系同學,他們碰巧同時看到一則海報,街頭張老師在招募新血,要幫助街頭青少年走上正途,他們想,應該為社會貢獻一點心力,所以就相約一起去報名參加街頭張老師的訓練。
訓練就在開學後開始,每個週日上午要去聽專家講課,週間還要兩個晚上參加小組討論和訓練,匡復剛開始覺得很高興可以學到...
作者序
自序 浪漫依舊
沐 林
孩子上小學了,和太太討論到底什麼是他最需要培養的,討論來討論去,覺得就四樣—語言寫作、數學邏輯、藝術、運動。可是才小一,怎麼練習寫作?還好學校老師要求學生要畫或寫日記,我覺得這樣很好。
小孩要交日記了,問我怎麼寫,於是就把以前讀過的寫作方式告訴他了。其實我自己以前也不見得真的按照所讀的寫,不過剛上小一的孩子倒真實地採用了我告訴他的方式。
之後,每天都讀小孩的日記,然後簽名,卻不知不覺地讀得津津有味,一年很快過去了。而沒想到,我自己跟著迷上了寫作,所以也動手寫了起來。於是開始構思一些故事,一段時間後,寫成了這本書。有些意外,有些不意外。意外的是,真的寫了;不意外的是,如果我真的認為語言寫作很重要,我自己也應該寫一些吧!
開始寫了以後,我竟然發現心裡想的東西還真不少。雖然我從事科技許多年了,但心裡還有另一個幻想的世界,我所幻想的竟然不比讀過或做過的科技研究少。而這給了我另一個自由,在幻想的世界中,不需要實驗證實,不需曠日費時的實驗步驟,無論何時何刻,立即可以跟隨想像馳騁。在處處都充斥著科技產品的年代,似乎很難想像現實的生活中,若是沒有科技會是如何。但在我的幻想世界裡,卻發現,即使沒有科技,生活還是多采多姿。把科技抽離科技人以後,人還是人,浪漫依舊。這是我的感受,可能是多年來的感受,只是在書未完成前,沒有明顯地浮現。希望這本小說可以呈現這個部分,至於是否真的呈現,就請讀者發掘或評判了。
出版這本小說,有個小小的盼望,希望科技人可以偶而抽離科技。因為沒有科技,依然可以體會到,真實的生活中蘊涵著美麗,雖然美麗有時也難免伴隨著淚水。
我有某種直覺性地認為,因為臺灣人不常思考生命的意義,所以不太理解可以感動人心的內涵,以至於在品牌和產出的東西上,不容易讓人願意不計代價得到,因此附加價值不高,這樣的思考其實還是太利益取向。當臺灣人更多感受到生命本質中有許多超越利益得失的內涵時,或許臺灣人所做出來的東西或內容,自然會有叫人愛不釋手之處。以電腦做為比喻,現代人的大腦像是被植入許多外來的程式,於是運作的模式是外來的程式所設定。但人到底不是電腦,人性的本質是什麼?如何在許多外來觀念影響中,尋得「真我」?
教學多年後,覺得愈來愈多的學生只追求短暫的利益,不去思考更長時間的生命意義。不知道這是臺灣特有的情形,或是二十一世紀中世界上普遍的現象,或者只是我的錯覺?另一方面,社會上的認知是不是也過於簡化了大學生的樣貌,沒有好好認識這些未來的社會棟樑? 如果社會上能多瞭解大學生豐富的生活面貌和思想,能否因此更勇敢地賦予他們任務和承擔,並更願意投注給他們資源,讓他們更早就能貢獻於社會? 又或者是,思考更深層的生命或生活意義真的已成往日情懷?
偶然的一個旅程去了印度的克拉拉省(Kerala),這是過去沒有去過的地方。在印度,我想起了毛姆的小說《剃刀邊緣》,小說中的男主角到各地旅遊,為要尋找他心中說不出來的東西或盼望,之後在印度悟了道。當我置身在印度時,突然理解了為何毛姆小說中的男主角會在這裡悟道。臺灣受到了中國、日本和美國的影響極大,這三個國度看來不同,但都有個本質上的類似,就是邁力前進,尤其是和印度對比之後,更為明顯。從外表上,臺灣和印度也有某種類似─亂成一團,但多思考雜亂的背後,卻發現兩者非常不同。臺灣是不滿現狀,到處追尋,在匆忙中呈現出紊亂;印度則是安於現狀,不急不忙,像是無所求,但卻變成是亂象難除。而臺灣人在匆匆忙忙地尋找當中,可曾停下來思考,到底自己在找什麼?到底生命的意義或本質是什麼? 到底自己在忙些什麼?
能不能讓這本小說成為臺灣人思考自己在忙些什麼的小小媒介之一?有沒有可能讓更多人思考,到底活著是為了什麼?什麼是人心裡的渴慕?活著就只是為了能夠活著?或是為了其他目的?是為了出人頭地?為了金錢、權力、成功或成就?有沒有比金錢、權力、成功或成就更重要的部分?如何藉由生命的探索或是偶遇,在撲朔迷離的人生旅程中,領悟人生意義?這些是我想藉由此書抒發的感受。只是如何讓這本小說可以呈現出來,是我需要努力之處,還盼讀者多予指教和鼓勵。
寫完此書,要感謝家人和親友的鼓勵,他們說是重現了當年的成長經驗;也特別要謝謝內人,她不僅幫忙照顧家庭,還讀了小說,而且真情不惜流露,為故事情節而感動落淚,真是令我動容。同樣地,要感謝岳父在百忙中也幫忙看了初稿和修正稿,他讀得興味盎然,並率真地給予不少鼓勵和建議;我的小孩也同樣令我感激,他雖然只是小學,卻不僅不吵我寫小說,還很有興致地和我討論小說的情節。看到從六十多歲的大人到不滿十歲的小孩都對這本小說感到興趣,對我而言,實在是莫大的鼓勵。
自序 浪漫依舊
沐 林
孩子上小學了,和太太討論到底什麼是他最需要培養的,討論來討論去,覺得就四樣—語言寫作、數學邏輯、藝術、運動。可是才小一,怎麼練習寫作?還好學校老師要求學生要畫或寫日記,我覺得這樣很好。
小孩要交日記了,問我怎麼寫,於是就把以前讀過的寫作方式告訴他了。其實我自己以前也不見得真的按照所讀的寫,不過剛上小一的孩子倒真實地採用了我告訴他的方式。
之後,每天都讀小孩的日記,然後簽名,卻不知不覺地讀得津津有味,一年很快過去了。而沒想到,我自己跟著迷上了寫作,所以也動手寫了起來。於是開...
目錄
推薦序 鄭伯壎 另一種維特
推薦序 陳 勇 電機系走出來的小說家
自 序 沐 林 浪漫依舊
楔子 重聚
第一部 驀然回首
第一章 憶起未央歌
第二章 第一名後的空虛和新的探索旅程
第三章 柏拉圖式的戀愛
第四章 成功嶺上——今宵多珍重
第五章 深層失落
第六章 兩個世界
第七章 逃離?
第八章 承擔
第九章 幻想的慰藉
第十章 大學之道的養成——失落的哲學家皇帝?
第十一章 大學之道的養成——自命不凡的唐吉訶德?
第十二章 遊戲人間
第十三章 揮別大學之道
第十四章 回到校園
第十五章 休止符
第十六章 一種分離,兩類情懷
第二部 旅程
第十七章 故人多在陽關外
第十八章 紐約上州
第十九章 美麗新世界——發現新身分
第二十章 留學生活點滴
第二十一章 臺灣也翻身了
第二十二章 舊識新歡
第二十三章 美國人室友
第二十四章 感性時光
第二十五章 打破隔閡
第三部 愛的真諦
第二十六章 探尋信仰的深處——太初有道、聖靈、禱告、合一
第二十七章 深入信仰之旅——罪、神蹟、權柄、苦難、生與死
第二十八章 基督徒和非基督徒的歧異
第二十九章 柏士的遭遇——否極泰來
第三十章 柏士的遭遇——「要不住地禱告,不可灰心。」
第三十一章 意外的消息
第三十二章 夢醒時分——愛是恆久忍耐
第三十三章 新的開始——這必朽壞的,總要變成不朽壞
尾聲 故事之後
附錄
李耀斌 生命之流
吳瑞北 流浪與追尋
吳靜雄 生命的體驗
吳獻章 迷茫後的出口
推薦序 鄭伯壎 另一種維特
推薦序 陳 勇 電機系走出來的小說家
自 序 沐 林 浪漫依舊
楔子 重聚
第一部 驀然回首
第一章 憶起未央歌
第二章 第一名後的空虛和新的探索旅程
第三章 柏拉圖式的戀愛
第四章 成功嶺上——今宵多珍重
第五章 深層失落
第六章 兩個世界
第七章 逃離?
第八章 承擔
第九章 幻想的慰藉
第十章 大學之道的養成——失落的哲學家皇帝?
第十一章 大學之道的養成——自命不凡的唐吉訶德?
第十二章 遊戲人間
第十三章 揮別大學之道
第十四章 回到校園
第十五章 休止...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