新聞自由恩田陸靈媒媽媽長女病讀冊選讀季暢銷5折起陳思宏吳明益京極夏彥幸福文化66折起節稅
暫存清單
二手徵求
  • 首頁 > 
  • 中文書 > 
  • 藝術 > 
  • 藝術人物傳記 > 
  • 包浩斯人:現代主義六大師傳奇,葛羅培、克利、康丁斯基、約瑟夫‧亞伯斯、安妮‧亞伯斯、密斯凡德羅的真實故事

包浩斯人:現代主義六大師傳奇,葛羅培、克利、康丁斯基、約瑟夫‧亞伯斯、安妮‧亞伯斯、密斯凡德羅的真實故事

The Bauhaus Group: Six Masters of Modernism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尼可拉斯‧法克斯‧韋伯

評價
19收藏
505人次試讀
我要賣
行銷分紅
分享

定價:NT$ 650

本商品已絕版

其他二手價
48 310元起
圖書館借閱
#絕版讀賣
商品資料
內容簡介

六個人,六齣生活,徹底改變設計之魂!
文/Anderson

很多書寫過「包浩斯」,但要瞭解「包浩斯」,你不能不認識「包浩斯人」。你只能從人去瞭解人做的事,你也只能從人的生活,進駐他們的位置,才看得到他們想要打開一個什麼樣的世界。《包浩斯人》就從這個角度出發。

「包浩斯」(Bauhaus)由德文「Bau」和「Haus」組成(「Bau」為「建築」,動詞「bauen」為建造之意。「Haus」為名詞,「房屋」之意),首先是一個設計學校,而後帶起一樁影響深遠的設計運動。

包浩斯起草宣言挑明了「我們將創造出一棟將建築、雕刻、繪畫結合而成,三位一體的新的未來殿堂,並用千百萬藝術工作者的雙手將之矗立在雲霄高處......。」試圖將藝術與工藝這兩個漸行漸遠的領域,透過以建築為核心的教育,將之拉回並取得平衡,生產出真正符合新時代的設計。這個運動的影響不斷擴散、承續,在將近一個世紀後的今天,我們在各方面都可以看到這份思想與主張所帶來的轉變。

「包浩斯」再不只是一個字詞,它更像是一把鑰匙,打開一道門。推開這道門,我們就抵達了門那邊的世界。在這個幾近革命的文明轉折點上,究竟發生了什麼事?催生這份演變的,是怎樣的一群人,他們過的是怎樣的生活?到底是什麼,讓他們非要如此重新定位世界不可?

《包浩斯人》是太不一樣的一本寫包浩斯的書,它採用的策略,不由正面去描述、評論,而是藉由其中幾名大將的生命段落,慢慢將包浩斯的概念給兜出來,分別是創立、主導包浩斯運動的建築師兼教育者葛羅培斯,畫家克利與康丁斯基,從包浩斯學生到捍衛者的藝術家約瑟夫.亞伯斯以及也是藝術家的其妻子安妮.亞伯斯,還有建築師、包浩斯最後一任校長密斯凡德羅。

簡單說,這書收集了六位天才,呈現了他們如何聯手或接棒地創造一份哲學、一種主義。「天才」常只是非常約略、模糊的印象,常在走入了他們的生活,卻看到與凡人無異的混亂與平凡,但也總在他們之於這種混亂與平凡的獨特對抗裡,我們認識了偉大而堅韌的心靈,而這恰是他們何以能推動改變世界的關鍵。

《包浩斯人》還原了葛羅培斯的暴躁,卻又引領我們看到他如何從中堅持要變出一個格外樸素與平衡的世界;呈現了康丁斯基的平易親切,但我們同時也明白他作品的抽象與神秘之發生,依然可以從他待人接物的線索去測度;或比如密斯凡德羅,在那如此嚴苛、冷酷的各種堅持與戰鬥裡,如何導向了一種徹底的輕盈與透明。

《包浩斯人》是六個人的故事,如果六個人分在不同時空,一定也可以引爆各種火花,但當他們被放在一起,或許更透露了某種文明的命運之類的東西。

書中曾提到一個場景是保羅克利在課堂討論植物生長與樹葉結構和人類消化吸收過程。克利在那課堂上說,「自然界的『形式創造』與藝術界如出一轍,……一粒種子雖原始而微小,卻是一個儲飽能量的核心。」這用來形容這群「包浩斯人」引發的搖撼,是如此貼切!



◆亞伯斯基金會會長親撰,滿載第一手資訊的現代主義六位大師集體傳記
◆比小說還精采的大師生平,見證現代主義風起雲湧的不平凡時代
◆出人意表的包浩斯驚奇,揭露包浩斯天才的私密生活和對藝術的熾烈追求
◆收錄80多張不容錯過的珍貴圖版,16頁彩圖盡覽大師之作



那是歡慶生命的地方,把視覺奉為至高無上的地方,不論來自世界哪個角落都有機會可以探索和品味生命與藝術奧妙的地方。
它的傳奇不是某種不朽的特定風格,而是將這些更重大的價值拓展到全世界。
他們創造並活出一個空前絕後的夢想。

本書作者尼可拉斯‧法克斯‧韋伯,擔任亞伯斯基金會會長長達三十三年,與亞伯斯夫婦是忘年之交,安妮與約瑟夫‧亞伯斯是包浩斯唯一一對藝術家夫婦,安妮從事織品設計,約瑟夫則是玻璃、金屬、木工和攝影方面的教授和藝術創作者。亞伯斯夫婦對作者講述他們的故事,以及其他藝術家與教師朋友在包浩斯的生活,包括葛羅培、克利、康丁斯基、密斯凡德羅,以及這幾位主角較不知名的妻子和女友。

在這本傑出的集體傳記中,韋伯以生花妙筆讓這些包浩斯天才重新復活,帶領我們回到1920年代和1930年代的威瑪與德紹,深入包浩斯這所前衛藝術學校的社群生活。

六位天才的面貌是:

․ 華特‧葛羅培:
包浩斯創立者,建築師,生涯早期以流線型設計聞名,認為包浩斯是一個可以讓設計者在理想環境中彼此合作的場所。他也是瀟灑帥氣的輕騎兵,是名作曲家馬勒那位傾城美妻愛爾瑪的熾烈情人……私生活亂七八糟、情緒暴躁不安的葛羅培,卻致力創造一個素樸、平衡、簡單、優雅的世界。

․ 保羅‧克利:
畫家,旁觀者,喜歡在包浩斯舞會上抽著菸斗欣賞師生的舞姿,或端坐在教室後面觀察同事授課……他也是個創意獨具的廚師,擅長以作畫時的直覺、比例感和陶醉心情,將有限的食材丟在一塊兒,烹煮出美味料理……「他生活在萬事萬物首次浮現的那個神奇時刻。」

․ 瓦西利‧康丁斯基:
俄國出生的抽象畫開路先鋒,嚴密守護一個沒人能從他的輕快作品中看出的祕密悲劇,他用大膽色彩展現繪畫的視覺活力和「聽覺」效果……一個幽默風趣、德高望重,卻也極度保護隱私、充滿神祕距離感的人。

․ 約瑟夫‧亞伯斯:
1920年進入包浩斯當學生,1933年包浩斯遭蓋世太保關閉時,他是最後留下的七人之一……學生崇拜他,友人敬他如神,對手則抨擊他是專制暴君。與他的同事相較,他像是個憑空把自己發明出來的人。工人階級貧困出身,但他深深以此為傲。

․ 安妮‧亞伯斯:
柏林富家女,大無畏的年輕女子,決意把藝術當成生命的重心……好萊塢常見的有錢女子愛上年紀大自己一把的窮藝術家,但後續發展卻和電影情節相當不同,後來又有另一齣宛如好萊塢情節的愛情財富角力故事登場。

․ 路德維希‧密斯凡德羅:
建築師,包浩斯最後一任校長,傲慢、果決、嚴苛,在納粹興起後,帶領學校走過最後歲月……「葛羅培做得最棒的一件事,就是發明包浩斯這個名字。」密斯凡德羅這輩子攻擊最兇的,正是葛羅培。工人階級出身的密斯凡德羅,極力擺脫過往,甚至杜撰了一個新的自我,有新的名字、新的生平。

韋伯捕捉到這些天才的生活、精神和敏銳感受,還有他們投身藝術與建築創作的熾烈目標。字裡行間浸潤著他們對生命的熱愛、對歡笑的追求,以及藝術性格所展現的強大力量。

作者簡介:

尼可拉斯‧法克斯‧韋伯(Nicholas Fox Weber)
出生於康乃狄克州,畢業於哥倫比亞學院和耶魯大學。著作超過十四本,包括《柯比意》(Le Corbusier)、《銅匠鎮的克拉克家》(The Clarks of Cooperstown)、《巴爾蒂斯傳》(Balthus)和《守護聖徒》(Patron Saints)等。他和小說家妻子凱瑟琳‧韋伯(Katharine Weber)住在康乃狄克州和巴黎,育有二女。

譯者簡介:

吳莉君
國立台灣師範大學歷史系畢業,譯有《觀看的方式》、《我們在此相遇》、《霍布斯邦看21世紀:全球化,民主與恐怖主義》、《建築的法則》。任職出版社多年,現為自由工作者。

各界推薦
章節試閱
目錄
購物須知
發表評論
歡迎你給予星評或評論
收藏這本書的人也收藏了
近期最多人購買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TAAZE | facebook 動態分享
同步facebook帳號,將您的冊格子收藏分享給facebook上的好友們!了解更多
不,我不想同步
facebook帳號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