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由上下兩編構成。上編在身體轉向這一當今學術視野下,揭示宋明理學的身體本體論建構、“體知”內涵與鏡喻思維的基本特徵;下編通過對《論語》勇論的詮釋史、《大學》文本的“經典性”之爭、“親民”與“新民”古今之辯、王陽明四句教的三次辯難、朱子讀書法等個案的考察,勾勒儒家經典詮釋傳統之中的尊經、尊古、尊聖與尊道、尊心的諸向度之間的關聯與張力,闡發儒家經典詮釋的本色,展現儒家思想藉經典詮釋承前與啟後、繼承與創新的機制。
【短契】
本書扣緊身體觀與經典詮釋兩個面向,考察當代學術中的“身體轉向”之對儒學研究的啟發意義,揭示宋明理學身體本體論的建構、“體知”內涵與鏡喻思維特徵,分析儒家經典詮釋傳統之中“尊經”、“尊古”、“尊聖”與“尊道”、“尊心”之間的張力,闡發儒家通過詮釋經典返本開新的思想傳承與創造的機制,展示儒家經典詮釋傳統的現代命運。
作者簡介:
陳立勝,山東萊陽胡城村人。南開大學哲學學士,中山大學哲學碩士、博士。現任中山大學哲學系教授。曾先後擔任紐約大學、香港道風山基督教叢林、哈佛大學燕京學社、臺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訪問學人。
著有《自我與世界:以問題為中心的現象學運動研究》(1999,廣州)、《西方哲學初步》(與彭越合著,1999年增訂再版,廣州)、《王陽明萬物一體論:從身-體的立場看》(2005,臺北;2008,上海)。
作者序
鳴謝
收錄在這裡的論文,是我近十年來參與兩岸儒學研討會的一個結集。
〈回到身體:當代思想中的身體轉向與儒學研究〉一文系提交中山大學中國哲學研究所主辦的「現代性與傳統學術」研討會(2000年12月,廣州)論文,經修訂刊發於劉忠世先生主編《東方論壇》(2002年第2期),後收入陳少明先生主編《現代性與傳統學術》(廣東人民出版社,2003年),這次收入本書作了一定的修訂。
〈「心」與「腔子」:儒家修身中的體知面向〉一文系提交中山大學中國哲學研究所主辦的「體知與人文學」研討會(2006年7月,廣州)論文,原文以《「滿腔子是惻隱之心」:良知何以是體知》為題收入陳少明先生主編:《體知與人文學》(華夏出版社,2008),這次收入本書進行了大幅度改寫。
〈宋明儒學中的「鏡喻」〉一文系提交哈佛燕京學社訪問學人中華民國分會與臺灣大學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合辦的「體知與儒學學術研討會」(2006年11月,臺北)論文。後經修訂刊發在王鈞林先生主編《孔子研究》(2009年第1期)。
〈王陽明「四句教」的三次辯難及其詮釋學義蘊〉系提交臺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主辦的第7次「東亞近世儒學中的經典詮釋傳統學術研討會」(2001年6月,廣州),承黃俊傑先生推薦刊發於《臺大歷史學報》,後收入李明輝先生主編《儒家經典詮釋方法》(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這次收入本書對個別節次進行了修訂。
〈朱子讀書法:詮釋與詮釋之外〉系提交臺灣大學東亞文明研究中心主辦的「東亞近世儒學中的經典詮釋傳統學術研討會」(2001年10月,臺北),後收入李明輝先生主編《儒家經典詮釋方法》(臺灣大學出版中心,2004年)。
〈儒學經傳中的「懷疑」與「否定」的言說方式〉系提交中山大學中國哲學研究所主辦的「什麼是經典學術研討會」(2001年12月,廣州),後刊發於《中國哲學史研究》(2002年第2期)。
〈論語中的「勇」:歷史建構與現代意義〉系提交臺灣大學「東亞論語學國際研討會」(2007年6月,臺北)論文,首發於《中山大學學報》(2008年第4期),後收入陳少明先生主編《思史之間》(上海三聯書店,2009年)。該文經修訂後被迻譯為英文,以Courage in The Analects: A genealogical survey of the confucian virtue of courage為題刊發於Frontiers of Philosophy in China(2010年第1期)。
〈「親民」抑或「新民」:從傳統到現代〉宣讀於臺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儒學研討會第21次會議(2009年12月),後刊發於高瑞泉先生主編《華東師範大學學報》(2010年第3期)
〈身體之為「竅」:宋明儒學中的身體本體論建構〉,乃應張再林教授之約撰寫,刊於李河先生主編《世界哲學》(2008年第4期)。
西曆2008年、2009年,臺灣大學黃師俊傑教授邀請我至臺大人文社會高等研究院作訪問學人,我利用在臺的寶貴時光將論文進行修改、編訂。在臺訪學期間得到臺大中文系陳昭瑛教授、蔡振豐教授,臺灣儒道學會會長王陽明先生的熱情相助,在此謹致衷心謝意。
兩位匿名審稿人提出的寶貴意見均被採納,黃師俊傑教授還囑其助理劉芝慶先生幫我排定了版式,廣東社會科學院孫海燕博士幫助我校對了全文,在此一併致謝。
最後,我尤其要向多年來一直對我提攜有加的黃俊傑教授致上真摯的謝忱!
鳴謝
收錄在這裡的論文,是我近十年來參與兩岸儒學研討會的一個結集。
〈回到身體:當代思想中的身體轉向與儒學研究〉一文系提交中山大學中國哲學研究所主辦的「現代性與傳統學術」研討會(2000年12月,廣州)論文,經修訂刊發於劉忠世先生主編《東方論壇》(2002年第2期),後收入陳少明先生主編《現代性與傳統學術》(廣東人民出版社,2003年),這次收入本書作了一定的修訂。
〈「心」與「腔子」:儒家修身中的體知面向〉一文系提交中山大學中國哲學研究所主辦的「體知與人文學」研討會(2006年7月,廣州)論文,原文以《「滿腔子是...
目錄
鳴謝 i
﹝上編 身 體﹞
第一章 回到身體: 當代思想中的身體轉向與儒學研究 3
一、身體被遺忘與現代性之語境 4
二、回到身體 12
三、回首東方:儒學身體觀研究 29
第二章 身體之為「竅」: 宋明儒學中的身體本體論建構 43
一、「竅」觀念溯源 45
二、理學家:此心發竅處,便是天地之心之發竅也 54
三、心竅/身竅:無與有 65
第三章 「心」與「腔子」: 儒學修身的體知面向 71
一、「心要在腔子裡」 73
二、「滿腔子是惻隱之心」 88
三、「大其心」與「大腔子」 102
四、小結 108
第四章 宋明儒學中的「鏡喻」 111
一、鏡喻溯源 113
二、明鏡與磨鏡:從二程到朱子 119
三、心鏡之喻:王陽明與其後學 125
四、磨鏡與體知 134
五、鏡喻之利與弊 141
﹝下編 詮 釋﹞
第五章 《論語》中的「勇」: 歷史建構與現代啟示 149
一、「子路之勇」:孔子說「勇」 149
二、「大勇」、「小勇」之辨:孟、荀勇之類型學 156
三、「顏子大勇」:理學家論勇 162
四、「孔子大勇」:近人論勇 176
五、現代啟示 184
第六章 朱子讀書法:詮釋與詮釋之外 191
一、聖書意識 192
二、為何讀書 193
三、讀書心態 196
四、讀書次第 209
五、兩個「吊詭」 216
六、結論 225
第七章 王陽明「四句教」的三次辯難及其詮釋學義蘊 229
一、引言 229
二、錢德洪對王龍溪: 「四有」對「四無」(1527年) 233
三、許孚遠對周汝登: 「九諦」對「九解」(1592年) 243
四、顧涇陽對管東溟: 「太極」對「無極」(1598年) 251
五、比較與辨析 271
第八章 儒學經傳中「懷疑」與「否定」的言說方式—以王陽明、陳確的《大學》辨正為例 283
一、《大學》之為聖經 283
二、王陽明:《大學章句》非聖門本旨 286
三、陳確:《大學》非聖經 293
四、尊經與尊心之辨證 301
第九章 「親民」抑或「新民」: 從傳統到現代 313
一、引言 313
二、朱子之「新」 315
三、王陽明之「親」 318
四、「新」抑或「親」:後儒之辯 322
五、現代新儒家:揚「親」限「新」 332
六、結語 341
參考書目 353
人名索引 369
名詞索引 375
鳴謝 i
﹝上編 身 體﹞
第一章 回到身體: 當代思想中的身體轉向與儒學研究 3
一、身體被遺忘與現代性之語境 4
二、回到身體 12
三、回首東方:儒學身體觀研究 29
第二章 身體之為「竅」: 宋明儒學中的身體本體論建構 43
一、「竅」觀念溯源 45
二、理學家:此心發竅處,便是天地之心之發竅也 54
三、心竅/身竅:無與有 65
第三章 「心」與「腔子」: 儒學修身的體知面向 71
一、「心要在腔子裡」 73
二、「滿腔子是惻隱之心」 88
三、「大其心」與「大腔子」 102
四、小結 108
第四章 宋明儒學中的「鏡喻」...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