兩千五百年前,孔子周遊列國,以詩、書、禮、樂、易、春秋治天下;
兩千五百年後,當代國學大師馬叔禮奔走兩岸、講學著述,
還原孔子與《易經》的關係、解說自然與天象的法則,警醒世人。
本書是當代學者馬叔禮「大哉孔子」講座的集結,它的主旨一語驚醒所有熟讀孔子的知識分子:馬叔禮先生感悟出孔子《論語》與《易經》卦象的對照關係。《易經》絕非卜卦算命之學,《論語》裡許多章節都源於易理,其內涵在在發人深省。
本書分為兩大部分,第一部分為第一至第四章。開宗明義孔子與《易經》之間的關係。孔子以格物的方法解開周易六十四卦,用作治國之道。《易經》六爻陰陽交錯的「卦體」原是沒有卦象的,孔子對應了自然天象與地理作為「象辭」,來和《易經》「卦體」對照,如此就能明白卦理。孔子又是如何解開《易經》?孔子以「心」去感知天地萬物,而悟得日月相推,損益調和不可過大,方能恆久的道理。接著說明《繫辭》是孔子格物以後對《易經》的體會,而且馬叔禮也是繼孔子之後,唯一能以格物之法去解開《易經》的象、理、數複雜關係的傳承者。
第二部份為第五至第七章。馬叔禮從中國曆法、《易經》卦理與二十四節氣這些天地自然的規律道理,接軌到孔子損益執中,順天應人的中庸處世之道。人類要如何從困境中獲得自由?這個生命大哉問,馬叔禮以《易經》卦理與孔子的智慧言論,兩者作出深度結合給了讀者解答:孔子的人格與思想為中庸之道,就是從陰陽調和裡悟出來的處事道理,庸是持之恆久的意思。因此由《易經》中剝卦與復卦相互循環「剝而復返」的道理得知,人應以持中之道回應無限自然;用宇宙觀分辨自己的人生觀,同時校對人類的歷史。
馬叔禮點醒世人,孔子處世的智慧和《易經》的卦理,正是幫助我們理解天地自然之理的途徑。道德價值混亂的當代社會中,人心起浮而躁動,不知如何得以安身立命,如何才可覓得修養心性、推己及人而後淑世天下的人生智慧,本書《大哉孔子》,將會是一帖治心的良藥。
作者簡介:
解讀《論語》與《易經》互為文本的第一人!
在易經六十四卦的卦象裡,馬叔禮先生感悟到孔子日月長明的人格真理……
馬叔禮於1949年出生廣州,現年62歲。淡江大學中文系畢業,1977年與朱家三姊妹創辦《三三集刊》,也曾擔任耕莘文教院寫作會班主任。20餘年來他勉力自學,在研究孔子與易經之間的關係有很大的體悟,對於方塊字的造字系統也極為深入。
在徵名逐利的現代資本主義社會,馬叔禮一手撐起復興中華文化的重擔。隱居新店山上25年潛心自學後,於2002年由弟子創辦「中華日月人文學會」,專門將馬叔禮講學的內容推動到社會上,讓書院私塾的民間講學傳統復活。他實踐孔子「學而不厭,誨人不倦」的教育志向,以「格物致知」的方式做學問並且傳授學問,定期開班講授《易經》、老子與論、孟、學、庸、詩詞、小說、古文……等古代經典,使孔子的思想與智慧永續長存。
2007年起,馬叔禮每年都會推出一系列的文化公益講座,盛況空前、座無虛席,聽者多到席地而坐,只為親炙馬老師的學養與風采。主題分別有:
2007年的「人生大觀」;
2008年的「人法自然」;
2009年的「黃河宣言」;
2010年的「千古文壇的十二顆巨星」:
2011年的「小說長城」系列。
2009年起,馬叔禮老師開始在中國大陸進行巡迴演講,積極復興孔孟與易經等中華文化,宣揚造字原理與方塊字之美的重要性。1989那年,與文友一趟「絲路之旅」回來時遇北京「天安門事件」,其後20餘年沒有再到過大陸。在2010年中共建國60周年,正好也是他的60大壽,馬叔禮才又回到中國大陸的北大、清華等大學,推動兩岸巡迴演講。為此,中國知名媒體新華社還特別為他進行了長達90分鐘的專訪,馬老師在國學上的地位及影響力可見一斑。
一向被稱為「生命導師」的馬叔禮雖然年逾耳順,仍掛心中華文化的傳承。他所創辦的「日月書院」著重於開發學生的品格與心志,認為做學問必須靠自己用功與潛心感悟,這也是他專注研究《易經》的原因。《易經》中蘊含著帝王學,當中關乎一個人的胸襟與格局,馬叔禮希望後輩培養偉大的心性,對天下事能視為己任,這是當代知識分子所應具有的使命感,也是中華道統的最終目的:知識是為了實踐對於世界的關懷。馬老師高尚的情操、不追名逐利的純真性情,在當今社會而言,可謂是一泓洗滌塵俗的清泉。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王金平 立法院長
關 中 考試院院長
盛治仁 文建會主委
林蒼生 統一集團總裁
張譽騰 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
葉樹姍 台中市文化局局長
葉澤山 台南市文化局局長
史 哲 高雄市文化局局長
龔鵬程 南華大學創校校長
何華國 南華大學人文學院院長
張寶琴 聯合文學發行人
陳若曦 知名作家、國家文藝獎得主
羅 青 知名詩人
胡忠信 資深時事評論家
名人推薦:
王金平 立法院長
關 中 考試院院長
盛治仁 文建會主委
林蒼生 統一集團總裁
張譽騰 國立歷史博物館館長
葉樹姍 台中市文化局局長
葉澤山 台南市文化局局長
史 哲 高雄市文化局局長
龔鵬程 南華大學創校校長
何華國 南華大學人文學院院長
張寶琴 聯合文學發行人
陳若曦 知名作家、國家文藝獎得主
羅 青 知名詩人
胡忠信 資深時事評論家
章節試閱
第三章 中國為何尊孔子為至聖先師 (上)
非凡成就──立德、立功、立言
孔子一生為什麼值得人家尊敬呢?古人評斷一個歷史人物有三個標準,一個叫「立功」;一個叫「立德」;一個叫「立言」。 今日的《論語》、《孟子》、《大學》 、《中庸》,還有《易經》、 《春秋》都是孔子立言。
其次立德,孔子在中國的歷史上立下了一種人格典範。一個人可以輕易取得富貴卻不取,春秋時代,臣弒其君,子弒其父,史官應該記錄下這些行跡,讓這些人有怕留惡名於青史,而知所警惕。可是當時的史官應該公正記錄這些事情,但是魯國的史官怕死不敢秉筆直書,於是不具史官職務的孔子越禮寫了《春秋》。所以他講了一句名言:「知我者,其惟《春秋》乎?罪我者,其惟《春秋》乎?。」 意思是人們要怪罪我也可以,因為我不具有史官的地位卻僭越身分,代替天子利用《春秋》來行賞法罰。 但是這是因為史官放棄言責,而使得這些人不知警戒,所以孔子寫了《春秋》。孟子說:「孔子成《春秋》,而亂臣賊子懼。」那悖禮犯義的人果然留惡名於歷史。
《論語》裡有句話:「孔子謂季氏:『八佾舞於庭。是可忍也,孰不可忍也?』」
我們到今天讀到魯國的歷史就能知道,魯國有個權臣叫季孫氏,他越天子之禮用八佾舞,而受到孔子的批評,一個人如果被孔子批評了,那麼他在歷史上就是留下千古罵名了,這就是史家的厲害之處。可是孔子就冒著生命危險,得罪了季氏。
孟子論大丈夫說:「富貴不能淫,貧賤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謂大丈夫!」榮華富貴不能動搖孔子的心志,貧賤的處境不能改變他的節操,權勢威逼也不能使他屈從。當他周遊列國時,窮到最後讓他的弟子子路去討飯,子路看到同學們病的病、倒的倒,他回來對孔子發牢騷說:「夫子一天到晚讓我們做君子做君子, 做君子到底有什麼好處呢 ?難道君子還要捱餓受凍,窘困成這個樣子嗎?」 當時孔子在彈琴安慰其他的同學,然後放下琴講了一句話說:「君子固窮,小人窮斯濫矣!」 君子跟小人的不同之處,就是身處窮困時的差異。
春夏百花齊放, 誰都可以有所表現,可是孔子說:「歲寒,然後知松柏之後彫也。」只有到了天寒地凍的時候,才能分出來松柏跟其他的植物有什麼不同,因為松柏可以在惡寒中照樣長青。所以人到了窮的時候才分得出來有沒有志節, 所謂板蕩識忠臣,疾風知勁草,就是這個道理。
另外,孔子所訂下的教學為何值得人們推崇?第一,他認為一個讀書人要懂得大自然的道理,因為人只能使用規律,不能創造規律。好比農夫耕田,耕田所用的是中國的黃曆,黃曆根據地球繞太陽轉所形成的二十四節氣這個軌道,所訂下來的曆法。 因此大家都採用黃曆。而陰曆的形成則是依月亮繞地球轉一圈形成的規律。所以我們的曆法有黃曆、陰曆之分,我們則依曆法行事,這表示人只能使用自然的規律,不能創造規律。所以孔子認為學習首要之目,就是要學宇宙自然,那就是《易經》。
第二,他認為一個從政者一定要有內在的修養跟外在的理智,內在的修養需要音樂的樂教,還要有詩教。因為《詩》可以教人溫柔敦厚,音樂可以調和人內在的乖張之氣,把內在變成好的生命。
孔子認為人要讀《詩》、讀文學,因為為官的人要有風教,不能言語粗魯,孔子說:「君子之德風;小人之德草;草上之風必偃。」讀書人他一定要有風動群眾的能力。舉例來說,宋代的蘇軾,大家都記得他的〈赤壁賦〉、「大江東去,浪淘盡」的〈念奴嬌〉,毫無疑問,蘇東坡是大文學家,但他同時還是從政者,寫文章只是「行有餘力,則以學文」的餘事而已。還有王安石、歐陽脩他們同時是文學家也是政治家,范仲淹用兵西夏,並成為國家改革的副宰相,但他的散文〈岳陽樓記〉:「先天下之憂而憂,後天下之樂而樂。」寫得那麼好;詞作又那麼傑出: 「將軍白髮征夫淚」、「酒入愁腸,化作相思淚。」這些政治人物,同時還具有出色的文才,追本溯源,這都是因為孔子認為從政的人一定要懂文學,孔子曾說:「不學《詩》,無以言。」一個人不懂得《詩》,講話不會生動,所以中國幾千年來是詩的民族,這是孔子的貢獻。
詩、樂就是禮樂教化,那什麼是「禮」呢?孔子認為一個人要懂禮制,就個人而言,人從出生一直到老, 二十歲弱冠有冠禮,結婚有婚禮, 死亡有喪禮;對國家而言,比如現今討論政治制度是總統制還是內閣制,這些事情也都屬於禮制,也就是從個人到國家外在的體制跟表現,就是禮制。
第三,他認為從政的人一定要懂歷史,所以要讀《尚書》。《尚書》就是上古的歷史,一定要懂得歷史,具有歷史觀,才能夠從政。今天一切政治運作與發展,都是因為有過去的歷史背景才能成形。一個人怎麼可能不讀歷史呢? 就像今天地球上所開的花朵,也是從地球過去四十六億年逐漸演變發展的,有四十六億年的累積,才能開出今日的花朵。
有了宇宙觀,又要有歷史觀,然後要有禮樂教化。用「立功」、「立德」、「立言」這三個來看孔子立的德行典範。他甘冒生命危險,敢講別人所不敢講的話,這叫「雖千萬人,吾往矣」。孔子周遊列國十四年,沒有人用他,他能不發牢騷,然後回到魯國,繼續完成他的學問跟教學。一直到死,教學不輟。這樣的人,這樣的志業,這樣的志氣,這樣的胸襟,不是一般人所能擁有的。
●有所為有所不為的中庸之道
孔子說:「可與言,而不與之言,失人;不可與言,而與之言,失言。知者不失人,亦不失言。」一個老師容易犯兩種毛病,第一種「是可與言,而不與之言」 這個人值得教,可是你錯過能教他他的時間,沒有教他,這是失人,等於丟掉了他。「不可與言,而與之言」這個人不適合學這個東西,可是你看不出來,而一直教,講了很多的話,這叫失言。「知者」,一個聰明的老師既不失人,又不失言。一個聰明的老師,遇到值得教的學生一定教他;不值得教的學生則不要教,不要浪費語言,能夠做到這麼精確很不容易啊!
孔子也曾犯過這種錯誤,有一次有個叫子羽學生,長得不是很好看,他要來求學,孔子當時沒有接納,後來孔子自己發現這個學生其實很不錯。古代讀書人,讀書的目的多半為了做官,但如果容貌太差,是很難當上大官的。當然人的美醜是天生的,有什麼辦法呢? 這種不公平也是天的不公平。
但孔子認為 一個人相貌美醜不能決定他智能的高低, 所以孔子發覺自己當初以貌取人錯了,而說:「失之子羽。」 即感嘆自己犯了過錯,該教子羽,當初卻沒教,孔子為此反省。
一個好的老師既不失人,也不失言, 這是很不容易的事。有的老師苦口婆心,但學生資質實在太差,明明知道他聽不懂,還是再講,結果講了很多遍,卻沒有效果,就浪費了很多語言。
子曰:「不得中行而與之,必也狂狷乎!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也。」孔子這句要跟以下這幾句話一起看。 孔子說:「中庸其至矣乎!民鮮能久矣。」
中庸是一種最高的德, 現在的老百姓已經很少懂得,也很少能夠做到中庸。「中」就是準確,不偏不倚;「庸」就是長久。一個東西能夠陰陽調和到恰到好處, 就能夠持之恆久。
我們在學數學的時候,什麼叫圓呢?我們用圓規,先有一個點為圓心,然後取一個半徑的寬度繞一圈,剛好每個半徑都一樣,這叫純圓,可是純圓在自然界很難看到,這是人的數學,但在 自然界中,你看到的多半是橢圓。 比如說地球繞太陽轉,其軌道是橢圓, 太陽在中間,太陽對地球有引力,而地球旁邊還有一個月亮,月亮對地球也有引力,太陽跟月亮同時對地球有引力,地球對太陽跟月亮也有引力,所以它不可能轉出來一個純圓, 但是意志上追求純圓,轉出來才可能是一個橢圓。橢圓表示它「有感」,有點調整。所以當靠近地球、太陽之間彼此很近的時候, 吸力就要變成斥力,當距離較遠的時候,斥力要變成吸力。 它有所感,感覺到近跟遠, 想要保持距離,則需要意志,運轉的時候,只要靠近吸力就變成斥力;跑遠時,斥力變成吸力,這個是「損益」。
《易經》裡風澤「中孚」卦, 「中」就像太陽在中間,地球繞太陽轉。然後山雷「頤」卦,「頤」就是養、頤養。 天地養萬物,聖人養賢及萬民。天地養出來的萬物中有松柏,松柏可以是棟樑之材,就等於聖賢, 也有一般的小草小花, 就像老百姓。
那麼頤養又是自何而來?「中孚」卦,太陽在中,孚就是養,太陽在中間,地球一直繞著它運轉,因此經歷白天晚上、春夏秋天,慢慢的萬物就被扶養出來,所以說頤養。有「中」以後,才能夠「庸」,長長久久。這當中會有一點點損益,保持平衡。所以有「大過」點跟「小過」點,「過」這個字,有「辵」字邊,加上一個「咼」,「咼」就是圓,在甲骨文裡面就是旋轉的意思。比如說「酒窩」的「窩」、 「水渦」的「渦」,只要有「咼」字就是圓的意思。 因此「過」就是走成一個圓形, 地球繞太陽轉,距離太陽最近的點叫「小過」點;距離太陽最遠的這點叫「大過」點,在大過跟小過之間不斷的往復,中才能夠庸。
電子繞著原子核轉,原子核就如同太陽,電子就等於地球,太陽系繞著銀河轉,銀河又繞著宇宙轉,所有宇宙萬物都是旋轉。孔子告訴我們中庸是至德,一個東西要能夠不偏不倚、持之有恆,很不容易。
孔子曾說「不得中行而與之」,「中行」就是中庸,也就是「中孚」卦的「中」, 「中行」就是不偏不倚的「行」。「中」這個字就是一根箭,射到一個圓圈,剛好到中心。
孔子說:「如果得不到能行中庸之道的學生,那怎麼辦呢?」他說:「必也狂狷乎」,至少也要有狂者和狷者,狂者進取,狷者有所不為。用今天的話來講,狂者就是有抱負、有理想的人,狷者,則是有所不為的人,比如孔子說:「不義而富且貴,於我如浮雲。」如果做了不義的事情而得到富貴,這種事情不做,這叫有所不為。 那最好的人,當然是有所為,又有所不為,孔子即為如此。孔子五十一歲到五十四歲的時候,季孫氏被自己的家臣楊虎奪權,於是季孫、叔孫、孟孫這三個魯國的權臣聯合起來把楊虎趕走, 這三家又自我反省,覺得要請一個大賢人出來安定人心,於是請出孔子。
孔子覺得是一個適當的時機,所以孔子出來任官,孔子五十一到五十四歲是有所為;二十歲到五十歲不出來做官是有所不為,這叫中行。 狂者雖然積極進取,有理想、有抱負、 有志氣,但常常把事情看的太簡單。 所以孔子說:「歸與!歸與!吾黨小子狂簡。」 孔子周遊列國到最後說:「孩子,我們回家吧!在外面流浪了這麼多年,沒有機會實踐抱負理想。回去吧! 我這些學生們,多半是有志氣的,可是犯一個毛病,就是把事情看得太簡單。狂簡, 無所取裁,不知道在什麼時候用他的狂,所以要有所取裁、剪裁。
狷者,有所不為,有的人一生不出來做官,也很了不起。 孔子就誇獎顏回,說顏回不出來做官,是因為生不逢時,不願意被人家蹧蹋,所以顏回一輩子幫助孔子整理學問,不出來做官,孔子誇獎他:「賢哉回也!一簞食,一瓢飲,在陋巷,人不堪其憂,回也不改其樂。賢哉回也!」 孔子誇獎顏回,因為他的窮是因為他不出去做官,假如他做官,可以賺很多錢,但是他不會為了解決生活問題,而出賣自己的靈魂, 所以寧願過苦日子, 但一般人過苦日子就容易抱怨,但顏回過這麼苦的日子卻還這麼快樂,很不容易。
●不犯大者之過的聖之時者
孔子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他說老天爺再給我一點時間,讓我到了五十歲,能夠一直持續的學《易經》, 我想我大概就能夠避免大者之過。「大過」,也就是大者之過。《易經》「大過」卦的象辭「君子以獨立不懼 ,遯世无悶。」《易經》裡有個「遯」卦,跟「大壯」卦是「序─綜」關係, 跟「臨」卦,臨民從政,是錯卦關係。 一個人從政時,要能獨立不懼,孟子說:「雖千萬人吾往矣」, 臨民從政的時候,如果君王或者其他大臣做錯了, 要勇於直言,這需要勇氣, 這就是獨立不懼。
臨民從政是往前進,但人還要懂得「遯世无悶」,如果無法臨民從政,那就離開政壇, 隱居起來,不發牢騷。孔子說:「不患人之不己知,患不知人也。」 不要怕別人不了解你,別人不了解你,沒有關係,你不會為此傷感、難過,這叫遯世无悶。孔子說:「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很多人以為「大過」是大的過錯,並非如此,所謂的「大過」是「不犯大的生命所犯的過」, 大的生命容易被蹧蹋,所以《易經》繫辭說:「易之以棺槨,,蓋取諸大過。」棺槨就是棺材, 一棵深山裡生長五千年的大樹,得天地靈秀之氣而生, 卻被有錢人拿來砍去頭砍去尾做一個大棺材,完全被蹧蹋。所以棺材的發明在《易經》裡取向於大過,就是大的生命才有這種過,一般人不可能有這種過。如果株小草,就不會遭遇這種過。所以一個大的生命被蹧蹋,這是一種過。
還有一種「大過之時義大矣哉!」 錯過了時機,也是一種過。 錯過了出仕的時機,也是一種大的生命的過。東漢末年的孔明,隱居在深山裡,自比管樂,而劉備前來三顧草蘆,請了三次,如果他再不出來,就錯過了時機,就犯了大者之過。大的生命要避免大者之過,孔子說再給他一點時間,等他更懂《易經》以後 ,就可以避免犯大者之過。孔子自詡為棟樑,但也怕被蹧蹋。
《易經》中澤風「大過」跟風澤「中孚」是內外顛倒,所以要避免大過跟小過,就要能合於中庸之道。一個人養生、養學問,養到最好的時候,可以接近中庸。孔子說:「用之則行,舍之則藏」 到了有機會為國家服務的時候,把學問、本事拿出來;沒有機會從政的時候,就隱居起來,不發牢騷。他說只有他自己跟顏回能做得到,但旁邊子路有點不高興,於是他問:「子行三軍,則誰與?」 如果老師有一天要帶軍隊去打仗,你要帶誰去呀?子路應是覺得孔子你一定選自己當大將軍。可是孔子說「暴虎馮河,死而無悔者,吾不與也。 必也臨事而懼,好謀而成者也!」意思是你有打老虎的能力,可是也不必空手打老虎;你游泳技術再好,也不必徒步渡河,因為有船可用。這種人只是逞匹夫之勇,我是不會讓這種人做大將軍的,因為太危險了。打仗這種事情,不是勇敢就夠了,還有謀略,有謀略才能成功, 不然會死傷過度,犧牲過重。
所以孔子說:「知者不惑,仁者不憂,勇者不懼。」勇者不懼擺在最後,一個人要有勇,要先有仁、有知,這就是孔子的一個中庸之道。
第七章 詩論二十四節氣──人對自然的感知
●二十四節氣相關詩文
【立春】
初春的時候,韓愈有一首小詩〈早春呈水部張十八員外〉:
天街小雨潤如酥,草色遙看近卻無。最是一年春好處,絕勝煙柳滿皇都。
韓愈在晚春的時候,就是春天要結束的時候呢,也以長安為背景寫過一首小詩〈晚春〉,寫長安晚春的時候美麗的景致:
草木知春不久歸,百般紅紫鬥芳菲。楊花榆莢無才思,惟解漫天作雪飛。
韓愈是唐朝的大文學家,雖然他的詩沒有像李白跟杜甫這麼出名,但是也別具一格。他說「草木知春不久歸」,草木知道春天不久就要離開了,所以「百般紅紫鬥芳菲」,植物的顏色何其多,但是韓愈只用最強烈且接近的顏色「紅」跟「紫」,所以叫鬥,到了晚春的時候各種花都開了,各種花的顏色都漂亮,而「芳菲」是香氣,除了顏色在鬥,各種各樣的氣味也在鬥。
詩中的楊花就是楊柳,楊柳有柳絮,那柳絮白白的,開的花不像花,所以白居易形容它:「花非花,霧非霧。夜半來,天明去。來如春夢無多時,去似朝雲無覓處。」白居易主張文學要大眾化,所以他跟劉禹錫呢重視社會寫實,要讓一般人都看得懂,所以他的詩盡量淺化。可是,白居易卻寫了一首人人都看不懂的的詩,自古以來很少人知道他這首詩在表達什麼。你說它是花,可是它又不像花,你說它是霧,它又不像霧,所以花非花,霧非霧,晚上來而天明時離開,夜半來的時候像春夢,春夢正如蘇東坡所說「世如春夢了無痕。」春夢甜蜜卻短暫。到了離開的時候像朝雲一樣看不見。
白居易到底在描寫什麼呢?自古以來大家都解不開,後來蘇東坡作了一個強解,並寫了一闕詞來解白居易的這首詩:
似花還似非花,也無人惜從教墜。拋家傍路,思量卻是,無情有思。縈損柔腸,困酣嬌眼,欲開還閉。夢隨風萬里,尋郎去處,又還被,鶯呼起。
不恨此花飛盡,恨西園、落紅難綴。曉來雨過,遺蹤何在,一池萍碎。春色三分,二分塵土,一分流水。細看來不是楊花,點點是離人淚。(水龍吟‧次韻章質夫楊花詞)
蘇東坡把楊花跟一個少女的春夢結合起來。寫女子睡著了以後,似花還似非花的柳絮就替這個女孩子去追逐她的春夢,但最後春夢被驚醒了,那這個柳絮經過雨水跌到地上化為塵土。
回到韓愈〈晚春〉這首詩,到了晚春的時候所有的花都開了,有各種顏色與香氣,可是只有兩種花是很沒有趣味的,一種是楊花,一種叫榆莢。楊花沒有鮮豔的顏色,只是白白的像個球,盛開的時候到處飛,沾得你滿身。楊花榆莢沒有才華、沒有思想,「惟解漫天作雪飛」,它們只會模仿,模仿去年雪花飛舞的時候。
附錄 人應追求無限的自然之理
●人該如何從困境中獲得自由
《易經》第二十三「剝」卦,若對應今天的時代,「剝」有兩種意義。第一,陽氣衰陰氣盛,人的精神消耗,就必須要吃飯、休息,但精神消耗不是病,人只要透過休息、吃飯,乾陽就可以恢復。這也就是先前說過「復」卦:「出入無疾,朋來無咎。」「朋」就是陽朋,陽朋回來就沒有問題。
第二,是你吃飯、睡覺還是無法恢復陽能,那就是「生病」,生病當然要治,我們這個時代是陰太旺,到最後沒辦法守住陽,所以陰慢慢取代陽,最後進入「剝」的狀態,而成為重物質而輕精神文明的一個時代。
《易經》裡面的第二十二卦叫「賁」卦,「賁」卦是「山下有火」,夕陽西下,夕陽的時候表示沒有力量了。所以他的「錯」卦是澤水「困」。當一個文明慢慢沒有力量以後,就開始往下降,進入黑暗,陷入「困」,「賁」卦繼續往下就變成「剝」,「剝」就是陰越來越旺,陽越來越退,退到只剩下一點餘陽。
人只是大自然的萬物之一,我一開始講《易經》的時候,我就說我們人所看到的萬物都有時間、空間,都有個別行動。所以我們人要去追求什麼?要追求無限,不受時間、不受空間,沒有個別性存在的自然。用自然界的規律建立宇宙觀,用宇宙觀裁判自己的人生觀,以宇宙觀來校對人的歷史觀有沒有錯誤。所以人類將整個的歷史總結,合在一起叫做歷史觀。以宇宙觀來校對我們的歷史觀,用歷史觀來校對人生觀,這三大觀就是《易經》中所謂的「觀」卦。
第三章 中國為何尊孔子為至聖先師 (上)
非凡成就──立德、立功、立言
孔子一生為什麼值得人家尊敬呢?古人評斷一個歷史人物有三個標準,一個叫「立功」;一個叫「立德」;一個叫「立言」。 今日的《論語》、《孟子》、《大學》 、《中庸》,還有《易經》、 《春秋》都是孔子立言。
其次立德,孔子在中國的歷史上立下了一種人格典範。一個人可以輕易取得富貴卻不取,春秋時代,臣弒其君,子弒其父,史官應該記錄下這些行跡,讓這些人有怕留惡名於青史,而知所警惕。可是當時的史官應該公正記錄這些事情,但是魯國的史官...
目錄
《大哉孔子》目次
第1章 萬古長空.一朝風月──孔子與易經
以天道易理修身
能避開「大者之過」的賢人
天道就是孔子的道
用身心感通自然之理就是格物
損益執中的哲學
其人其學如日月長明
後記
第2章 天何言哉──孔子所領悟的天理
從天地自然看易理
開物成務──依循天理發展的社會制度
順天應人的政權轉移
世間一切智慧的根本
第3章 中國為何尊孔子為至聖先師(上)
日月星辰般的不朽形象
非凡成就──立德、立功、立言
樹立教育典範
獨到的教育理念
有所為有所不為的中庸之道
不犯大者之過的聖之時者
不怨天不尤人的修養
溫而厲的良師
第4章 中國為何尊孔子為至聖先師(下)
強調學習與思考並重
重視啟發式教學
文質彬彬的君子
孝悌是一切德行的根本
有恆的為學態度
追求人生至境──真、善、美
充滿創意的不教之教
鞭辟入裡的觀人術
以自然為師
第5章 日月韻律對人與自然的關係
曆法的誕生
太陽的運行法則─陽曆
月亮的運行法則─陰曆
順應自然的中國黃曆
孔子為何認同夏曆
月亮的力量─黃曆中的陰曆
日月並行才是最符合自然的曆法
第6章 從易經卦理看解困之道──話說電影企鵝寶貝
第7章 詩論二十四節氣──人對自然的感知
二十四節氣流轉的法則
二十四節氣相關詩文
陰曆的節日詩
附錄 人應追求無限的自然之理
人該如何從困境中獲得自由
春分秋分所彰顯的持中之道
《大哉孔子》目次
第1章 萬古長空.一朝風月──孔子與易經
以天道易理修身
能避開「大者之過」的賢人
天道就是孔子的道
用身心感通自然之理就是格物
損益執中的哲學
其人其學如日月長明
後記
第2章 天何言哉──孔子所領悟的天理
從天地自然看易理
開物成務──依循天理發展的社會制度
順天應人的政權轉移
世間一切智慧的根本
第3章 中國為何尊孔子為至聖先師(上)
日月星辰般的不朽形象
非凡成就──立德、立功、立言
樹立教育典範
獨到的教育理念
有所為有所不為的中庸之道
不犯大者之過的聖之時者
不怨天不...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