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明最後一個皇帝崇禎自始自終都覺得自己是好皇帝,
這到底是自我感覺良好,還是真的?!
會不會我們對於明末清初歷史人物的認知全都錯誤?
明清史專家樊樹志引經據典,完全推翻我們對這段歷史的認知:
說他出類拔萃也不為過,但大明王朝何以偏偏亡在他手上?
會不會他的勵精圖治反而加速了國家滅亡?
崇禎在位的十七年,是大明王朝兩百七十六年中最灰暗的十七年。
跟其他亡國之君不同的是,崇禎在位的十七年勵精圖治,夙夜匪懈,
他一上任就清除了前朝的奸臣魏忠賢,重用袁崇煥,
但僅僅三年時間,又將袁崇煥處以極刑,並重用奸臣溫體仁,朝廷重起黨派之爭,
外憂內憂交相而來:金人努爾哈赤與皇太極屢犯遼寧,李自成張獻忠起兵中原。
最後崇禎自縊煤山,死前留下的遺言是:「朕非亡國之君」。
崇禎皇帝為何會走上亡國之路?
如果生在太平盛世,是否也能開創如永樂般的盛世?
復社詩人吳偉業對逝去的皇帝朱由檢給予高度的評價,說他作風恭敬儉樸類似弘治皇帝,英毅果斷類似嘉靖皇帝。
《甲申傳信錄》在「睿謨留憾」的標題下,如此評價朱由檢:英毅果斷,繼承萬曆、天啟的政治遺產,撥亂反正,革除前朝弊政,打擊邪黨,勵精圖治,勤於朝政,希望出現中興之治。然而邊疆戰事頻發,中原內部空虛,饑饉連年,盜賊橫行,拮据天下十七年,王朝覆亡,以身殉國。嗚呼!如此英明睿智的君主,十七年宵衣旰食,從來不曾開懷舒心,留下多麼大的遺憾啊!
儘管如此,令人驚訝的是,後世對崇禎的評價都只停留在他是亡國之君,崇禎在位的十七年可說是明朝的悲劇時代,崇禎登基時,內憂外患頻仍,我們幾乎可以說,他的登基從一開始便注定是個悲劇收尾。在這十七年中,崇禎並非毫無作為,他一上任就抓住兩個重點:一為閹黨逆案,二為平定遼寧。崇禎論才幹論個性,都非典型的亡國之君,但為甚麼大明偏偏亡在他手上?
明清史專家樊樹志引經據典,分析推斷,最後得到一個結論:說崇禎出類拔萃也不為過,大明王朝可說是無可奈何地走上滅亡,亡在一個頗想有所作為的皇帝手上。
論才幹:崇禎一上任就馬上清查魏忠賢等閹黨,排除種種干擾,在短短兩年內,對「閹黨逆案」進行最大限度的清算,是具有政治家遠見卓識之舉,是值得稱道的有聲有色的大手筆。
論識人:崇禎即位以後,把扭轉遼東局勢做為營求「中興之治」的頭等重要任務。根據朝廷大臣的建議,他重用袁崇煥為都察院右都御史、兵部添注左侍郎。並賜給他尚方寶劍,亟於五年平遼。
論識人不清:崇禎並非庸君,頗有主見,卻剛愎多疑,用人不專。崇禎一朝十七年,內閣輔臣多至五十人,更迭頻繁,有如走馬燈,唯獨劣跡昭彰的溫體仁穩居內閣首輔之位達八年之久,溫體仁七、 八年的輔政,可以說一無是處,如果一定要說有什麼「政績」的話,只有一條,那就是:排斥異己不露痕跡。
論急躁:沒有等到袁崇煥承諾平定遼寧的五年,崇禎在重用袁崇煥三年不到,就因等不到效果,又聽信讒言,便將袁崇煥殺了。
崇禎雖非典型的亡國之君,但他的勵精圖治與急躁的個性,反而催化了帝國的滅亡。
作者簡介:
樊樹志
明清史專家,除明清史外,亦專攻中國土地關係史,江南地區史,尤以江南市鎮研究蜚聲史壇。代表作有:《萬曆傳》、《崇禎傳》、《晚明史》、《明清江南市鎮探微》等書。
章節試閱
引言
1368年建立的大明王朝,到1628年,已經走過了整整二百六十個年頭,距離它滅亡的1644年,只有最後的十七年了。這就是崇禎元年到崇禎十七年。
崇禎,明朝最後一個皇帝——明思宗朱由檢的年號,延續了十六年零三個多月,終於走到了它的盡頭。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的子夜,即十九日的淩晨即將來臨之前,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進入北京外城、內城,逼近皇城。千鈞一髮之際,走投無路的朱由檢在紫禁城北面的煤山(即景山)自縊身亡。他的死,意味著一個時代的結束,老祖宗朱元璋在1368年建立的明朝,在這一年(1644)宣告壽終正寢。
李自成雖然推翻了大明王朝,但是他的大順政權在紫禁城的日子,不過區區四十天而已。由於招降明朝總兵吳三桂不成,他親自率領主力前往山海關征討,遭到滿洲鐵騎的突然襲擊,潰不成軍,倉皇退回北京。李自成進入紫禁城以後,遲遲沒有舉行登極儀式,到了大勢已去之時,四月二十九日,匆匆忙忙在武英殿舉行登極儀式,當了一天皇帝,第二天開始撤離北京。
五月三日,清朝的攝政王多爾袞一行,在騎兵的護衛下,乘著鑾輿,浩浩蕩蕩進入朝陽門,直奔紫禁城。於是開始了清朝皇帝君臨全國的時代,這一年就是清朝的順治元年。
處在由明朝到清朝的改朝換代轉折時期,崇禎十七年便有了特殊的意義。對於明朝的遺老遺少而言,這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日子,因而他們對於同樣亡國的李後主所寫的絕妙好詞《虞美人》中的亡國之痛——「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充滿了淒婉的共鳴,便不難理解了。清初,孔尚任的名著《桃花扇》上演時,離開明朝滅亡已經半個世紀了,據說,觀眾中那些依然留戀舊時代的人們被劇情感動得涕淚滿襟,唏噓不已,依然充滿感傷。
大明王朝的最後十七年,實在是一個悲劇時代。按照王朝的週期性規律——「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延續二百七十六年的明朝,算不上短命。整個明朝,猶如一個大寫的英文字母M,永樂、宣德時期出現了第一個高峰,它的標誌就是震驚世界的鄭和下西洋,被西方學者讚譽為「發現世界」的壯舉。此後逐漸走下坡路,到了萬曆第一個十年,由於內閣首輔張居正的改革,出現了萬曆中興,使得萬曆時期成為明朝歷史上最為富庶強盛的時期,締造了明朝的第二個高峰。但是好景不長,皇帝為了消除張居正「威權震主」的影響,徹底否定了張居正的政績,甚至以為他是「專權亂政」、「謀國不忠」。於是乎,萬曆後期政壇高層忙於朋黨之爭,忙於「窩裡鬥」,國事急轉直下。到了天啟時期,皇帝昏庸,朝廷大權落入大太監魏忠賢之手,形成「閹黨」專政的局面,正直的官僚不是被革職,就是被殺戮,政局腐敗透頂。
朱由檢就是在這種形勢下繼任皇位的。他嚴懲魏忠賢及其黨羽,清查「閹黨逆案」,為遭受「閹黨」迫害的官僚平反昭雪,撥亂反正,希望再次營建一個中興局面。然而時勢已經大變,東北的清朝羽翼日漸豐滿,明朝與清朝的戰爭屢屢敗績,滿洲鐵騎多次越過長城要塞,威脅北京及其周圍地區。以李自成、張獻忠為首的造反大軍,已成燎原之勢,馳騁中原。這兩股勢力,都想取明朝而代之。大廈將傾,狂瀾既倒,崇禎皇帝和他的大臣們,企圖挽狂瀾於既倒,然而心有餘而力不足,上演了一幕亡國的悲劇。在這一幕悲劇中,每個人都在演出悲劇,皇帝以悲劇謝幕,大臣們也莫不以悲劇收場。
大明王朝無可奈何地走向滅亡,而且亡在一個頗想有所作為的皇帝手上,不僅明朝的遺老遺少,甚至清朝的順治皇帝,都扼腕歎息。其悲劇性就在於,並非亡國之君的朱由檢演繹了一幕亡國的悲劇。平心而論,朱由檢在明朝諸帝中,絕對不是一個昏君,說他出類拔萃,也毫不為過。他上臺以後,力圖挽狂瀾於既倒,由於問題積累太多,內部早已蛀空,頹勢難以挽回。無可奈何花落去,巍峨的王朝大廈,轟然倒下。朱由檢本人以自縊的方式殉國。
這樣的情節,怎不令人黯然神傷!
它以悲劇的形式,向人們展示一個王朝走向滅亡的過程。我把這幕悲劇的細節盡可能真實地還原出來,目的是給予讀者歷史固有的深邃啟示,並非只發思古之幽情。就好像我們觀看莎士比亞的悲劇《哈姆雷特》那樣,不必站在哈姆雷特的立場上,而是以超脫的眼光來遠距離觀察歷史。
十九世紀獨步歐洲史壇的德國歷史學家蘭克,一大貢獻是把歷史學變成一門科學。他的名言——歷史的敘述應該是客觀的、冷靜的、無色彩的——是一個難以企及的境界。我想儘量向它靠攏,是歷史學家義不容辭的責任。只有這樣,才有可能接近歷史真相,而與形形色色的「戲說」劃清界限。
歷史題材電視劇的「戲說」之風由來已久,人們一批評,編導們就藉口「我們不是編歷史教科書」來回敬。人們當然喜歡看有趣的戲,而不是乏味的教科書演繹。但是總不能老是讓大家看「關公戰秦瓊」啊!如果聽之任之,那麼長此以往,就會在觀眾中形成一種「話語霸權」,把戲說信以為真。所謂「假作真時真亦假」,到了那個時候,可就麻煩了。
當然,歷史學家也應該檢討,為什麼歷史著作老是寫得枯燥乏味,令人望而生畏?波詭雲譎、風雷激蕩的歷史本來是有聲有色的、生動活潑的,歷史學家完全有可能把歷史寫得有聲有色、生動活潑。司馬遷的《史記》就是一個典範,他無須「戲說」,照樣引人入勝,十分「好看」。近來很暢銷的美國歷史學家史景遷(Jonathan D. Spence)著作的中譯本《王氏之死》、《曹寅與康熙》、《皇帝與秀才》等,既有學術性,又有可讀性,也為我們提供了很好的例證。他用「講故事」的方式,向讀者介紹他的研究成果,把史料融會貫通,以生動的文筆表達出來,眼光敏銳,視角深邃而又獨特,卻又十分「好看」。
由此可見,追求「好看」,不一定非「戲說」不可,也就是說,「好看」不必以犧牲歷史真實為代價。歷史作品的生命就在於真實,沒有了真實,再「好看」也是沒有意義的。
這也可以說是我寫本書所遵循的原則。書中所寫的都是真實可信的,也就是所謂信史,都有歷史文獻的依據,都有案可查。但是作為大眾讀物,不必引經據典,一一注明出處。這樣就可以減少許多閱讀障礙,在生動的情節、流暢的文字中,感受閱讀的樂趣。如果在輕鬆的閱讀之後,各位可以從一個王朝走向滅亡的悲劇中,獲得這樣那樣的啟示,那是歷史本身的魅力。我只不過是把這種魅力傳達給各位而已。
一、崇禎元年:一個驚心動魄的精彩開局
1.朱由檢受命於危難之際 從朱常洛到朱由校
朱由檢,明朝的末代皇帝,即明思宗,因為他的年號是崇禎,所以也被稱為崇禎皇帝,出生於萬曆三十八年(1610),當時他的祖父朱翊鈞(明神宗)在位,他是皇太子朱常洛的第五個兒子。
萬曆四十八年(1620)七月二十二日,朱翊鈞去世,八月初一日,朱常洛繼位(明光宗)。朱翊鈞由於寵信鄭貴妃,很想傳位給鄭貴妃的兒子朱常洵,遭到朝臣一而再、再而三的反對,才不得不傳位於太子朱常洛。
在宮廷內部權力鬥爭陰影下成長起來的朱常洛,長期受到壓抑而謹小慎微。登上皇位,對於他既是機遇又是挑戰。
他的父皇朱翊鈞,晚年為疾病所困擾,很少臨朝聽政,中央政府幾乎處於癱瘓境地。
他接手父皇留下的爛攤子,力圖整頓紊亂的朝政,擺脫困境,日理萬機,事必躬親。然而,他自幼羸弱多病,成年後又沉迷於酒色,一旦超負荷運轉,身體難以承受。父皇的遺孀鄭貴妃,頗有政治野心,希望自己的兒子朱常洵能夠取而代之,不懷好意地送來一批美女,供他享用。每天退朝後的夜宴,宮女奏樂,翩翩起舞。就寢時,龍床上常常是兩名美女輪流「禦幸」。本來單薄的身體,哪裡禁得起如此折騰,朱常洛終於病倒了。
鄭貴妃指使原來在她身邊侍候的親信太監、現任司禮監秉筆太監兼掌禦藥房太監崔文升,讓朱常洛服用通利藥——大黃,致使病情加劇,一晝夜腹瀉三四十次,進入虛脫狀態。以後,又在鄭貴妃的授意下,讓朱常洛服用稱為仙丹的紅色丸藥。九月初一日五更,朱常洛一命嗚呼。這位明光宗,在位僅僅一個月,成為明朝最為短命的皇帝。
鄭貴妃原本指望乘朱常洛之死,再次為自己的兒子朱常洵謀求帝位。然而,依然沒有成功。朱常洛把帝位傳給了長子朱由校。九月初六,朱由校倉促繼位,這就是明熹宗(天啟皇帝)。
朱由校即位時虛度十六歲,父親雖然是皇太子,卻連遭厄運,作為皇長孫的他,當然沒有可能接受良好的「豫教」——執政前的系統訓練,學識才幹比父親大為遜色,說他不學無術,似乎也毫不為過。明清史專家孟森說,朱由校是一個「至愚至昧之童蒙」——愚蠢之極蒙昧之極的兒童。傳記文學專家朱東潤說得更加徹底:朱由校是朱常洛的「文盲兒子」,「一字不識,不知國事」。
如此看來,難道朱由校是一個白癡?
其實倒也未必。他是一個心靈手巧的頗有創造能力的人,最大的愛好就是做木匠、泥水匠。當時的野史,如李遜之《三朝野記》,這樣描寫心目中的皇帝:除了喜歡騎馬看戲之外,最大的愛好就是蓋房屋,親自操作斧頭、鋸子,加工木材,技藝之精湛,能工巧匠都望塵莫及。他使用的一些器具,都自己製作;而且性情急躁,早晨開工,晚上一定要完工。當時的宮內太監劉若愚耳聞目睹這一切,在回憶錄《酌中志》中說得更為具體:朱由校製作了一種以水為動力的大型玩具,構思與造型都精美無比:「用大木桶、大銅缸之類,鑿孔創機,啟閉灌輸,或湧瀉如噴珠,或澌流如瀑布,或使伏機於下,借水力沖擁圓木球如核桃大者,於水湧之,大小盤旋宛轉,隨高隨下,久而不墮。視為戲笑,皆出人意表。」
你看,此人的創造發明,思路多麼機智,手藝多麼精巧,完全可以和任何一位能工巧匠相媲美。但是,他作為皇帝是極不稱職的,忽略了皇帝的首要職責——統馭群臣、治理國家。這是典型的「玩物喪志」。每當他埋頭製造器物時,斧砍刀削,衣冠不正,任何人不得窺視,只有一二親信太監可以例外,那就是司禮監掌印太監王體乾、司禮監秉筆太監兼掌東廠太監魏忠賢。他們二人深知皇上的癖性,專門在皇上專心致志幹手藝活時,從旁報告緊急公文,請求指示。朱由校一面繼續幹他的手藝活,一面不耐煩地說:我已經知道了,你們用心去辦吧!他就是這樣心甘情願聽任大權旁落。王體乾雖然地位在魏忠賢之上,卻聽命於魏忠賢,昏庸的皇帝為魏忠賢專擅朝政大開方便之門。
魏忠賢與奉聖夫人客氏
魏忠賢,北直隸河間府肅寧縣(今屬河北省)人。據佚名《魏閹全傳》說,他生於隆慶二年(1568),那一年是戊辰年,所以小名叫做「辰生」,長大以後,大名叫做「進忠」。此人沒有上過學,是個文盲,卻口齒伶俐,性情狡詐,隨機應變,與地痞流氓混得很熟,精通黑道手腕。
朱長祚《玉鏡新譚》如此寫道:「肅寧人魏忠賢,初名進忠,市井一無賴耳。形質豐偉,言辭佞利,目不識丁,性多狡詐。然有膽氣,日務樗蒲(賭博)為計,家無擔石而一擲百萬。若起歌曲弦索、彈棋蹴鞠,事事勝人,裡中少年競相與狎。迷戀青樓翠袖之間,落魄無行,依人醉醒,不問妻子饔餐韋布(吃飯穿衣),遊手好閒以窮日月。」從這段話中可以看到,魏進忠長得一表人才,高大偉岸,能說會道,膽識過人,聰明能幹,唱歌奏樂、下棋踢球,樣樣勝人一籌。
這和他的家庭背景很有關係。他的父親魏雲卿是一個戲曲演員,母親侯一娘是一個雜耍藝人。
但是他畢竟是一個好吃懶做的小混混,沉迷於賭博、嫖娼,因為遊手好閒、吃喝嫖賭而傾家蕩產。走投無路之際,買通宮中太監,自己閹割後,改名為李進忠(因繼父姓李),混入宮中,當上「小太監」。
這裡所說的「小太監」,並不是指年齡小(當時他已經二三十歲了),而是指地位低下,做些打雜的事。為了向上爬,他結識了司禮監太監王安名下的魏朝。魏朝是朱常洛、朱由校父子的近侍太監,以後升任乾清宮管事太監。經過魏朝推薦,他被破格提拔為朱由校生母王才人的典膳太監;王才人死後,他又成為朱由校庶母李選侍的近侍太監。由於這樣的關係,使他有機會接近年幼的朱由校,成為朱由校可以依賴的心腹。朱由校當上皇帝以後,為了嘉獎魏忠賢多年來的忠心耿耿,破格提升他為司禮監秉筆太監兼掌東廠太監,登上了太監權力的頂峰。他的官銜有一長串,皇帝的正式公文中是這樣寫的:「總督東廠官旗辦事、提督禮儀房、兼管惜薪司內府治用庫印務、司禮監秉筆太監。」聲勢顯赫以後,他恢復自己的原姓,皇帝親自給他改名為「忠賢」,於是李進忠一變而為魏忠賢。
明朝太監機構龐大,可以與外朝的中央政府相比擬,有十二監、四司、八局。其中以司禮監權力最大,它的職責是代替皇帝處理公文,必須有相當文化學識的人才能擔當。而魏忠賢是一個目不識丁的文盲,擔任司禮監秉筆太監實在是破例之舉。之所以能夠破例,朱由校的乳母(奶媽)客氏起了很大的作用。《明史‧魏忠賢傳》說:「(魏)忠賢不識字,例不當入司禮(監),以客氏故,得之。」很顯然,是客氏在皇帝面前極力推薦,魏忠賢這個目不識丁的文盲,才得以升任司禮監秉筆太監的。
那麼,魏忠賢是如何與客氏搭上關係的呢?他是由魏朝介紹,認識了司禮監太監王安,進而巴結上客氏的。
客氏,名巴巴,一名印月,原本是保定府興縣人侯巴兒(又名侯二)之妻,十八歲時生下了兒子侯國興不久,就被選入宮中充當朱由校的乳母。這是一個不簡單的女人,為人妖豔,宮中常有她的穢聞傳出。最大的穢聞,就是在朱由校大婚以前,就已勾引皇上對她「淫寵」。由乳母一手帶大的朱由校,在大婚之前,居然和乳母亂倫,不能不說是宮內最大的穢聞。因為這種特殊關係,朱由校即位不過十天,就把客氏封為奉聖夫人,出入形影不離。到了朱由校完婚,冊立張氏為皇后、王氏為良妃、段氏為純妃,忙於和後妃交往,引起客氏不悅,朱由校不得不用重賞撫慰,待遇相當於皇帝的母親(號稱「熹宗八母」之一),提升她的兒子為錦衣衛指揮。
魏忠賢對此當然瞭若指掌。為了控制內宮,他千方百計巴結客氏。客氏也想利用魏忠賢鞏固自己的地位。兩人一拍即合,沆瀣一氣,關係非同一般。當時的名士夏允彝在《倖存錄》中說,客氏與魏忠賢「私為夫婦」,利用皇帝不理政務之便,把持宮內大權。夏允彝所說魏、客二人「私為夫婦」,並沒有絲毫誇張,當時宮內太監與宮女私下相好,結為夫婦,稱為「對食」,已經蔚然成風。不過魏忠賢的「對食」者並非一般宮女,而是「熹宗八母」之一的奉聖夫人客氏。
所謂「對食」,是宮中特殊環境中形成的非典型夫妻關係。客氏是一個淫蕩婦女,原先與太監魏朝結為「對食」,後來喜新厭舊,與儀表不凡的魏忠賢結為「對食」。這在《明史‧魏忠賢傳》中有明確記載:「長孫(朱由校)乳媼曰客氏,素私侍(魏)朝,所謂‘對食’者也。及(魏)忠賢入,又通焉,客氏遂薄(魏)朝,而愛(魏)忠賢,兩人深相結。」
從此,魏、客二人配合默契,輪流休假,不使大全旁落。朱由校就在這兩個人的包圍之下,成為傀儡。正如計六奇《明季北略》所說,熹宗內有客氏保護起居,早晚形影不離;外有魏忠賢曲意逢迎,巧會旨趣;魏忠賢與客氏,表裡為奸,完全操縱宮內事權。《明史‧魏忠賢傳》說:「客氏陰而狠,忠賢不知書,頗強記,猜忍、陰毒、好諛。帝深信任此兩人,兩人勢益張。」
為了爬上權力的頂峰,掃除障礙,二人先後對恩人魏朝、王安下毒手,把他們殺死。
利用皇帝的信任,這兩個心狠手辣的宵小之徒,成為炙手可熱的權勢人物。
引言
1368年建立的大明王朝,到1628年,已經走過了整整二百六十個年頭,距離它滅亡的1644年,只有最後的十七年了。這就是崇禎元年到崇禎十七年。
崇禎,明朝最後一個皇帝——明思宗朱由檢的年號,延續了十六年零三個多月,終於走到了它的盡頭。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的子夜,即十九日的淩晨即將來臨之前,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進入北京外城、內城,逼近皇城。千鈞一髮之際,走投無路的朱由檢在紫禁城北面的煤山(即景山)自縊身亡。他的死,意味著一個時代的結束,老祖宗朱元璋在1368年建立的明朝,在這一年(1644)宣告壽終正寢。
...
作者序
前言
1368年建立的大明王朝,到1628年,已經走過了整整二百六十個年頭,距離它滅亡的1644年,只有最後的十七年了。這就是崇禎元年到崇禎十七年。
崇禎,明朝最後一個皇帝——明思宗朱由檢的年號,延續了十六年零三個多月,終於走到了它的盡頭。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的子夜,即十九日的淩晨即將來臨之前,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進入北京外城、內城,逼近皇城。千鈞一髮之際,走投無路的朱由檢在紫禁城北面的煤山(即景山)自縊身亡。他的死,意味著一個時代的結束,老祖宗朱元璋在1368年建立的明朝,在這一年(1644)宣告壽終正寢。
李自成雖然推翻了大明王朝,但是他的大順政權在紫禁城的日子,不過區區四十天而已。由於招降明朝總兵吳三桂不成,他親自率領主力前往山海關征討,遭到滿洲鐵騎的突然襲擊,潰不成軍,倉皇退回北京。李自成進入紫禁城以後,遲遲沒有舉行登極儀式,到了大勢已去之時,四月二十九日,匆匆忙忙在武英殿舉行登極儀式,當了一天皇帝,第二天開始撤離北京。
五月三日,清朝的攝政王多爾袞一行,在騎兵的護衛下,乘著鑾輿,浩浩蕩蕩進入朝陽門,直奔紫禁城。於是開始了清朝皇帝君臨全國的時代,這一年就是清朝的順治元年。
處在由明朝到清朝的改朝換代轉折時期,崇禎十七年便有了特殊的意義。對於明朝的遺老遺少而言,這是一段不堪回首的日子,因而他們對於同樣亡國的李後主所寫的絕妙好詞《虞美人》中的亡國之痛——“小樓昨夜又東風,故國不堪回首月明中。雕欄玉砌應猶在,只是朱顏改”充滿了淒婉的共鳴,便不難理解了。清初,孔尚任的名著《桃花扇》上演時,離開明朝滅亡已經半個世紀了,據說,觀眾中那些依然留戀舊時代的人們被劇情感動得涕淚滿襟,唏噓不已,依然充滿感傷。
大明王朝的最後十七年,實在是一個悲劇時代。按照王朝的週期性規律——“其興也勃焉,其亡也忽焉”,延續二百七十六年的明朝,算不上短命。整個明朝,猶如一個大寫的英文字母M,永樂、宣德時期出現了第一個高峰,它的標誌就是震驚世界的鄭和下西洋,被西方學者讚譽為“發現世界”的壯舉。此後逐漸走下坡路,到了萬曆第一個十年,由於內閣首輔張居正的改革,出現了萬曆中興,使得萬曆時期成為明朝歷史上最為富庶強盛的時期,締造了明朝的第二個高峰。但是好景不長,皇帝為了消除張居正“威權震主”的影響,徹底否定了張居正的政績,甚至以為他是“專權亂政”、“謀國不忠”。於是乎,萬曆後期政壇高層忙於朋黨之爭,忙於“窩裡鬥”,國事急轉直下。到了天啟時期,皇帝昏庸,朝廷大權落入大太監魏忠賢之手,形成“閹黨”專政的局面,正直的官僚不是被革職,就是被殺戮,政局腐敗透頂。
朱由檢就是在這種形勢下繼任皇位的。他嚴懲魏忠賢及其黨羽,清查“閹黨逆案”,為遭受“閹黨”迫害的官僚平反昭雪,撥亂反正,希望再次營建一個中興局面。然而時勢已經大變,東北的清朝羽翼日漸豐滿,明朝與清朝的戰爭屢屢敗績,滿洲鐵騎多次越過長城要塞,威脅北京及其周圍地區。以李自成、張獻忠為首的造反大軍,已成燎原之勢,馳騁中原。這兩股勢力,都想取明朝而代之。大廈將傾,狂瀾既倒,崇禎皇帝和他的大臣們,企圖挽狂瀾於既倒,然而心有餘而力不足,上演了一幕亡國的悲劇。在這一幕悲劇中,每個人都在演出悲劇,皇帝以悲劇謝幕,大臣們也莫不以悲劇收場。
大明王朝無可奈何地走向滅亡,而且亡在一個頗想有所作為的皇帝手上,不僅明朝的遺老遺少,甚至清朝的順治皇帝,都扼腕歎息。其悲劇性就在於,並非亡國之君的朱由檢演繹了一幕亡國的悲劇。平心而論,朱由檢在明朝諸帝中,絕對不是一個昏君,說他出類拔萃,也毫不為過。他上臺以後,力圖挽狂瀾於既倒,由於問題積累太多,內部早已蛀空,頹勢難以挽回。無可奈何花落去,巍峨的王朝大廈,轟然倒下。朱由檢本人以自縊的方式殉國。
這樣的情節,怎不令人黯然神傷!
它以悲劇的形式,向人們展示一個王朝走向滅亡的過程。我把這幕悲劇的細節盡可能真實地還原出來,目的是給予讀者歷史固有的深邃啟示,並非只發思古之幽情。就好像我們觀看莎士比亞的悲劇《哈姆雷特》那樣,不必站在哈姆雷特的立場上,而是以超脫的眼光來遠距離觀察歷史。
前言
1368年建立的大明王朝,到1628年,已經走過了整整二百六十個年頭,距離它滅亡的1644年,只有最後的十七年了。這就是崇禎元年到崇禎十七年。
崇禎,明朝最後一個皇帝——明思宗朱由檢的年號,延續了十六年零三個多月,終於走到了它的盡頭。
崇禎十七年三月十八日的子夜,即十九日的淩晨即將來臨之前,李自成率領的農民軍進入北京外城、內城,逼近皇城。千鈞一髮之際,走投無路的朱由檢在紫禁城北面的煤山(即景山)自縊身亡。他的死,意味著一個時代的結束,老祖宗朱元璋在1368年建立的明朝,在這一年(1644)宣告壽終正寢。
李...
目錄
一 崇禎元年:一個驚心動魄的精采開局
朱由檢受命於危難之際
不動聲色 逐元凶處奸黨
清查閹黨 除惡務盡
二 急於解決的遼寧心腹大患:毛文龍與袁崇煥的悲劇
袁崇煥督師遼寧
同室操戈:毛文龍之死
已巳之變與袁崇煥的悲劇
三 難以應付的中原民變:楊鶴楊嗣昌父子的悲劇
陜西三邊總督楊鶴的敗局
兵部尚書楊嗣昌的十面張網
望梅上將督師中原
盡瘁堪憫:楊嗣昌之死
四 "崇禎皇帝遭瘟了!"──溫體仁的得寵與失腳
枚卜事件與錢謙益的革職
溫體仁與周延儒的傾搾
總是遭瘟
皇帝聖旨:放他去
五 恩深慚報淺──周延儒的復出與賜死
沒有溫體仁的溫體仁主義
復社與周延儒的復出
姜採 熊開元之獄
勒令周延儒自裁
六 無力回天的末世英雄
盧象升:食盡力窮 死在旦夕
孫傳庭:我今不死非英雄
洪承疇:滅寇雪恥成泡影
秘密議和 陳新甲成替罪羊
七 崇禎十七年:「鼎湖當日棄人間」──並非亡國之君的亡國悲劇
朕非亡國之君
出征 南遷 勤王,一籌莫展
煤山自縊 以身殉國
王朝的末路
一 崇禎元年:一個驚心動魄的精采開局
朱由檢受命於危難之際
不動聲色 逐元凶處奸黨
清查閹黨 除惡務盡
二 急於解決的遼寧心腹大患:毛文龍與袁崇煥的悲劇
袁崇煥督師遼寧
同室操戈:毛文龍之死
已巳之變與袁崇煥的悲劇
三 難以應付的中原民變:楊鶴楊嗣昌父子的悲劇
陜西三邊總督楊鶴的敗局
兵部尚書楊嗣昌的十面張網
望梅上將督師中原
盡瘁堪憫:楊嗣昌之死
四 "崇禎皇帝遭瘟了!"──溫體仁的得寵與失腳
枚卜事件與錢謙益的革職
溫體仁與周延儒的傾搾
總是遭瘟
皇帝聖旨:放他去
五 恩深慚報淺──周...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