投資講座MOOK限時特價落九花東立全書系小開學楊双子枡野俊明python比爾蓋茲黃仁勳吉本芭娜娜獨裁者聯盟AI工作術張忠謀臺灣民族主義東京都同情塔手機成癮最透明的故事讀冊選讀讀書共和國75折起
暫存清單
二手徵求

倫敦的崛起:知識份子打造的城市

London Rising: The Men Who Made Modern London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作者:賀利思

1評價
33收藏
113人次試讀
我要賣
行銷分紅
分享

定價:NT$ 420

本商品已絕版

圖書館借閱
二手書交易資訊
買了這本書的人也買了
#絕版讀賣
商品資料
內容簡介

一座城市的崛起,其實就是一次文明的躍進。
文/Anderson

赫胥黎曾說,歷史的魅力與它如謎的教誨,在於世世代代沒有任何事物改變,但每一件事卻又全然不同。在《倫敦的崛起》這本書中,我們看到了歷史的某種「不變」:出於各式各樣的原因而壞毀荒涼,再由各式各樣的原因昂然挺立,復又無數次地迴圈重來,也看到歷史的那種「每件事都全然不同」。作者賀利思(Leo Hollis)似乎是要書寫一座城市,卻給出了關於人類文明演進的另一番視野。

書的中譯全名是《倫敦的崛起:知識份子打造的城市》,原書名則是《London Rising: The Men Who Made Modern London》。中譯書名很乾脆與明確地點出該時代在思想上的綿密與大躍進,如何注入給這城市豐厚的內涵,直接也間接、既遠也近地賦形一座精彩的城市,畢竟全書是透過所謂的「知識份子」,即是建築師雷恩、作家艾佛林、科學家胡克、思想家洛克以及地產商巴蓬,來呈現關於此一時空某種更為整體性的精神與思想。

《倫敦的崛起》的好看,不只在於作者提出一個殊異而獨特的歷史見解,更還在於他是如何描述城市之諸種浮現與轉折,這時,原書名的所謂「The Men」(泛稱當時之人,而不一定非只侷限於知識份子主角)就變得更有深意而耐人尋味。賀利思開展了一齣又一齣的如劇場般的人間糾纏,扮演其中要角的「思想」或「知識份子」,因為這種千絲萬縷的牽扯,一方面凸顯了其之於文明之核心性的重要度,另一方面也辯證出其層次與限制。

《倫敦的崛起》讓人想起也是英國作家的史蒂芬謝平的《科學革命》,謝平將習見中以為斷然的知識躍遷,還原回每一筆重大思想成就之間緩慢的演進與更為複雜的勾連。《倫敦的崛起》在提出知識份子之進駐如何影響該歷史瞬間此一洞察之餘,並不是戲劇化或學術自戀地讓這些思想光「高來高去」即可改變世界。作者細膩而耐心地鑽研更豐富的織理,除給了讀者更好看的故事,更瀰漫有那個時空的氣味,也展現了歷史作者的負責與自制。

書中所指出的「聖保羅大教堂在整個十七世紀代表的意義……,揉合複雜的概念,也把時間凝結在石塊。大教堂站在這段倫敦與英國的歷史中心,成為這時代的象徵與投射」,全書在人與空間軸線間不斷切換,卻也互相照明,互相迴響。聖保羅教堂之作為智慧之輻轃點,既是具體的歷史圖像,又也是意味深長的隱喻。

有人說,只要懂歷史,就可以懂得所有學科,因為所有學科都是時間的函數。賀利思的《倫敦的崛起》完全體現了這種觀點。改變世界的重要思想從非誕生於學術殿堂。一座城市的崛起,其實就是一次文明的躍進。

為什麼一個海島國家的城市,可以成為日不落帝國的首都?
倫敦如何牽動世界,影響時代?既掌握全球金融脈動,又是創意產業中心?


走在時尚潮流尖端的倫敦,展現的現代化、閃亮的外表和繁忙的交通,都呈現著未來的意象。這個國際貿易的大熔爐,各種思潮在此碰撞匯集凝聚,奠定日不落帝國的偉業。然而,倫敦有著很多層面,鋼鐵、玻璃帷幕背後,還留存著許多過往的歷史。

其實十七世紀中葉的倫敦已瀕臨崩潰,古老的建築結構無法負擔急速成長的人口,內戰使社會分崩離析,瘟疫來襲還奪去十萬條人命。一六六六年九月二日晚上,布丁巷一間烘焙店竄出火苗,接著蔓延倫敦城,狂燒四天四夜。大火驅走了黑死病,也燒盡倫敦舊城的繁華,吞噬一萬三千兩百棟房屋、八十七間教堂,包括聖保羅大教堂與所有主要建築。作家艾佛林嘆道:「倫敦再也不存在了。」

可是只不過短短的六十年,倫敦猶如浴火的鳳凰,從灰燼中崛起,成為歐洲最大的城市,也是國際貿易的風爐。

倫敦是怎麼辦到的?本書作者翻掘龐雜的史料,發現倫敦重建史裡五個傳奇的角色,他們分別是:建築師雷恩、作家艾佛林、科學家胡克、思想家洛克,以及地產商巴蓬。透過這五個人的視線和經歷,我們重新走過一次倫敦重建史,以及整個英國社會的重生和轉型。我們也看見從十五世紀以來,文藝復興和啟蒙運動如何透過思想的洗禮,影響了一個世代的知識份子,最後改變一個偉大城市的發展路徑。

本書核心雖在倫敦,實則寫整個英國的重大演變,及如何牽動世界。除了大時代的動盪外,我們從中看到倫敦如何在過往古蹟上重新建立未來。再也沒有比這一段艱困且輝煌的時期,更適合介紹英格蘭的政治與文化。

作者簡介:

賀利思(Leo Hollis)
賀利思,一九七二年出生於倫敦。曾就讀石林學院,並於東安格利亞大學修習歷史。畢業後回倫敦,花了許多時間以行走的方式探索倫敦城,著有兩本關於倫敦與巴黎歷史行腳的書籍。本書是由他長久以來對十七世紀的興趣發展而來。他經常在「獨立報」、「今日歷史」、「週日電訊報」、「金融時報」上發表文章及評論,並曾在BBC、國家地理頻道與英國第五頻道現身說法。現與妻子和兩個小孩居住於倫敦。
歡迎光臨賀利思的網站:www.leohollis.co.uk

譯者簡介:

宋美瑩
台灣大學中國文學學士、碩士,英國東安格利亞大學藝術史碩士,諾丁罕泉河大學英文與藝術史博士。現任佛光大學歷史系助理教授。著作包括《陳第──文武雙全的古音學家》(台北幼獅,1995),英文學術著作《布雷克與版畫藝術(William Blake and the Art of Engraving)》(Pickering & Chatto,2009);已出版譯作《推理莎士比亞》(貓頭鷹,2007),《食滋味》(貓頭鷹,2010)。

各界推薦
章節試閱
目錄
購物須知
發表評論
歡迎你給予星評或評論
收藏這本書的人也收藏了
近期最多人購買

影片僅供參考,實物可能因再版或再刷而有差異

TAAZE | facebook 動態分享
同步facebook帳號,將您的冊格子收藏分享給facebook上的好友們!了解更多
不,我不想同步
facebook帳號同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