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明》一書的作者弗格森,筆如何挽救大英帝國的聲譽(這個帝國統治著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與疆域,以及主導幾近全部的海域)。藉由海盜、莊園主、傳教士、行政官員、銀行家、破產者六種人物的故事,作者未我們鋪呈出不列顛如何從歐洲邊陲一步一步地建立大英帝國,並且在成就帝國的同時也給世界帶來了今日的全球化:現代世界全球化。商品市場的全球化、勞動市場的全球化、
文化的全球化、政府的全球化、資本市場的全球化、戰爭的全球化
曾經有一個帝國統治著全球四分之一的人口與疆域,以及主導幾近全部的海域。大英帝國曾經是個前所未見的龐大帝國,這個位於歐洲西北部的多雨小島如何能統領全球?這不僅僅是英國歷史關心的議題,更是世界歷史關注的焦點,本書將嘗試解答這項議題,此外,也將提出另一個較難論斷的議題─「帝國」究竟是好還是壞?
如今普遍認為,帝國總體而言是不好的建制。帝國之所以會換得如此惡名無非是它曾經參與大西洋奴隸買賣並涉及奴隸制度。
然而今日所謂的全球化與一九一四年之前幾十年間的世界經濟融合有很大的共通之處。自由主義經濟學家的共識是,日益開放的經濟體系提高了生活水準,商品、資本和勞動力的流動,知識、文化和制度的傳播也能產生好的效果;政府藉由解除各種管制以促進全球化。法律、金融和管理體制的重要性受到愈來愈多的重視,包括法治、貨幣信用管理、透明的財政體系和廉潔的官僚機構,這些條件可促進更多的跨國資本流動。這些發展於西歐的體制如何能散佈得更廣更遠?這要歸功於大英帝國。
大英帝國積極促進商品、資本和勞動力自由流動,歷史上沒有一個國家和組織能出其右;大英帝國也熱衷向全世界強力推廣西方的法律、秩序和統治模式,沒有任何一個國家和組織比它投入更多的心力。許多可信的例證顯示,帝國可以增進全球的福利,換言之,帝國的出現其實是件好事。
「當大英帝國淹沒在歷史的浪潮下時,只會留下兩個遺產:一是足球協會比賽,另一個則是英文罵人的不雅用語『去他的!』」事實上,帝國曾有的建樹影響現代世界至深,我們幾乎認為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
大英帝國於19世紀引領著自由貿易、資本的自由流動、廢奴運動和自由勞動力運動,為全球現代化通信網路的發展投入了鉅額資本,在廣大地區傳播和實施法治,它在總體上維持了空前絕後的全球和平。在20世紀,它也證明其存在的理由,因為德國和日本帝國的統治模式顯然更糟,如果沒有大英帝國,英國根本不可能抵擋得住德國和日本的進攻。
而且就算大英有再多的不是,第二次世界大戰期間為了阻止德國人、日本人和義大利建立他們的帝國,英國人不惜放棄自己的帝國,難道這樣的犧牲還不足以洗清大英國帝國的其他罪惡嗎?
作者簡介:
1964年生於英國蘇格蘭格拉斯哥,畢業於英國牛津大學,研究專長為國際歷史、經濟史及英美帝國主義。
哈佛大學國際歷史教授,牛津大學耶穌學院資深研究員,史丹福大學胡佛學院資深研究員。
著有1914: 戰爭的憐憫(The Pity of War),世界大戰:歷史的仇恨時代 (The War of the World),紙張及鋼鐵(Paper and Iron),羅斯柴爾德家族(The House of Rothschild),金錢關係(The Cash Nexus),大英帝國:英國如何型塑現代世界(Empire),巨人:美利堅帝國的興衰(Colossus: The Rise And Fall Of The American Empire)等書,同時也是虛擬歷史(Virtual History)編輯。
與英國Channel 4電視台針對三本著作(1. 大英帝國:英國如何型塑現代世界(Empire: How Britain Made the Modern World);2. 貨幣崛起:金融資本如何改變世界歷史及其未來之路(The Ascent of Money: A Financial History of the World);3. 文明:決定人類走向的六大殺手級Apps(Civilization: The West and the Rest))合作推出歷史紀錄片而聲名大噪,2004年獲選為時代雜誌百大影響力人物,2011年為彭博電視台特約編輯及新聞週刊專欄作家。弗格森是國際知名的歷史學者,同時因政治立場偏右、挺身為帝國主義辯護等鮮明立場頗受關注,常與知名學者如保羅克魯曼(Paul Krugman)筆戰引發不同話題。
譯者簡介:
政治大學新聞系學士,英國愛丁堡大學及法國巴黎Sciences PO國際關係雙碩士。喜愛思考(但想的和別人不一樣)和旅行(但和別人走不一樣的路)以找尋不同的可能性。
各界推薦
媒體推薦:
簡明易讀,穿越古今、縱橫政治、軍事、社會、經濟,個性鮮明的歷史人物及奇聞軼事更為本書增色不少。
Brain Urquhart,紐約書評(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即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歷史綜合論述,也是充滿洞察力的原創作品,巧竗穿插不同歷史場景讓主題千變萬化,自不同的角度審視也提供極大的思考空間,為文行雲流水,易讀性高,令人稱奇。
David Gilmour,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十分傑出的作品。弗格森對主題的深入研究,縱橫古今,讓本書鶴立雞群。帝國終於可以起身反擊,捍衛一己名聲。
Piers Brendon,獨立報(Independent)
最受歡迎的歷史論述。
David Davidson,華盛頓郵報(Washington Post)
雖然帝國是一絲不苟的學術論著,但同時也是絕佳的故事論述。
John O’Sullivan,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媒體推薦:簡明易讀,穿越古今、縱橫政治、軍事、社會、經濟,個性鮮明的歷史人物及奇聞軼事更為本書增色不少。
Brain Urquhart,紐約書評(New York Review of Books)
即是令人印象深刻的歷史綜合論述,也是充滿洞察力的原創作品,巧竗穿插不同歷史場景讓主題千變萬化,自不同的角度審視也提供極大的思考空間,為文行雲流水,易讀性高,令人稱奇。
David Gilmour,金融時報(Financial Times)
十分傑出的作品。弗格森對主題的深入研究,縱橫古今,讓本書鶴立雞群。帝國終於可以起身反擊,捍衛一己名聲。
Piers Brendon,獨立報...
章節試閱
前言
英國今日掌控三億五千萬外國人民的命運,假若沒有強大的軍事力量,無法有效管理,他們也容易遭受劫掠及淪為不公平待遇的對象。英國的統治當然並非完美,但容我在此大膽斷言,此前從未有任何一個國家能給予被統治國如此安全的保障。
喬治.M.朗教授,1909年
…殖民主義導致了種族主義,種族歧視,排外情結以及其他相關的不包容態度或行為。非洲人及其後裔,亞洲人後裔以及眾多原住民曾經是殖民主義的受害者,如今也持續承受殖民主義帶來負面影響。
《德爾班宣言》反對種族主義,種族歧視,排外情結及其他相關不包容態度或行為之世界會議(2001)
今天,勞動力、資本和商品無法在全球實現最佳配置的主要障礙有二:第一,內戰、缺乏法制和腐敗的政府,這些因素共同造成了撒哈拉沙漠以南的非洲大陸和亞洲部分地區許多國家幾十年的貧困;第二,美國及其盟國不願意傳播及實行自由貿易,或是不願意為經濟援助計劃犧牲一絲一毫自身享有的豐富資源。與此形成對照的是,雖然不見得一體適用,但大英帝國在其存在的大部分時期均主動在世界近四分之一的疆域中強制推行自由市場、法治、保護投資者和相對廉潔的政府。大英帝國秉持著「自由貿易的帝國主義」理念,針對那些不在它的正式帝國版圖之內,但仍受其經濟影響的區域,努力推行上述理念。乍看之下,許多貌似可信的例證顯示,帝國可以增進全球的福利,換言之,帝國的出現其實是件好事。
無論是好是壞,是公平還是陰霾,如今我們所看到的世界,從很大程度上來說就是大英帝國殖民時期的遺緒。如今的問題不在於探討英國帝國主義是否有瑕疵,它當然有其污點;真正的問題在於,是否有一條比較不血腥的道路能引領我們通往現代化?理論上或許有可能,但是從實務上是否有這個可能性?希望讀者在讀完本書之後能有自己的答案。
第一章 英國何以異軍突起 Why Britain?( 商品市場的全球化)
歐洲人憑藉為何得以變得如此強大?或者說,為什麼他們能輕易踏上亞洲和非洲的土地以發展貿易或進行佔領,為什麼亞洲人和非洲人未能踏上歐洲的海岸線,在歐洲的港口建立殖民地並落實他們的法律呢?海上的風能將他們帶回故土亦能將我們帶往他們的領土。
塞繆爾.強森《拉塞勒斯》(Samuel Johnson, Rasselas)
在歐洲各國爭建帝國的競賽中,英國算是起步晚的。英國直到了1655年才統治了牙買加。那時大英帝國的版圖不過包括加勒比海的幾座小島,北美的5個位於北美洲的新闢地以及印度的一些港口。早在150年前,克里斯多福.哥倫布(Christopher Columbus)就已在美洲建立了西班牙殖民地。西班牙帝國讓全世界覬覦,西起西班牙馬德里,東到菲律賓馬尼拉,還包括祕魯和美洲大陸最富有、人口最多的墨西哥。葡萄牙帝國較西班牙帝國幅員更遼闊,但財富稍遜。大英帝國的崛起與其說是肇因於新教道德倫理或者英國個人主義思想,還不如說與英國人的嗜甜口味相關。英國消費者喜歡的是將糖與一種極易上癮的咖啡因口服藥共同飲用,同時再吸入一種容易上癮的物質尼古丁,在笛福的時代,茶、咖啡、煙草和糖都是新奇的物品,而這些商品全都仰賴進口。
第二章 白人禍患 White Plague(勞動市場的全球化)
除了讚美他,我們還能有何作為?
他引領我們穿過潮溼的玉米地,
來到長期以來不為人知的小島,
卻遠勝過我們自己的家園?
巨猛的海獸已摧毀我們原有的家園,
它們乘風破浪不可阻擋,
他讓我們歇息在碧草如茵的草地,
遠離風暴和主教的狂怒,
他賦予我們永恆的春天,
如同琺瑯閃耀著奪目的色彩和光芒照耀著萬事萬物…
安德魯.邁威爾(Andrew Marvell)《百慕大移民頌歌》(Song of the Emigrants in Bermuda)(1653年)
我們(看到)一群人…在英國政府的資助及保護之下,多年來循序漸進地向前邁進,獲得了令人稱羨的財富和幸福;但是我們也(看到)他們因為太過幸福而失去理智,公然背叛保護他們免受敵人蹂躪的父母。
彼得.奧立佛(Peter Oliver),《美國革命的起源和進程》 (The Origin and Progress of the American Revolution)(1781年)
建立殖民地(colonization)在當時稱之為「(闢建)莊園」(plantation),約翰.戴維斯爵士(Sir John Davies)將殖民者稱之為「良穀」(good corn),當地原住民則是「雜草」(weeds),只不過殖民統治是超越社會版的園藝種植的概念。理論上,莊園是殖民地的另一種說法,早在古希臘時期,人們習慣在其政治邊界為效忠君王的臣民闢建定居地;事實上,建立殖民地以現今的詞彙來說隱含了「人種淨化」的概念。
第三章 使命The Mission (文化的全球化)
對照基督教政府和異教徒政府的影響力,了解人民的疾苦迫使我們思考如何將不能言傳的祝福帶給英國勢力範圍擴張之下統領的千千萬萬人。出自內心的善意而非擴張的野心促使人們渴望追求整個國家的福祉,萬能的上帝將引領蒼生並將福音陸續傳遍各國。
麥克李歐德.維利(Macleod Wylie),《將孟加拉作為傳教之地》
(Bengal as a Field of Missions, 1854)
當今社會類似於傳教士協會的宗教運動對偏遠國家的「惡習」深惡痛絕,與維多莉亞時期的非政府組織強力反對的惡習並無二致,並將諸如雇用童工和女性的割禮等惡習視為不開化的明證。在印度社會有三種習俗讓英國傳教士和現代化主義者尤其憤怒,其一是滅殺女嬰,在印度西北部地區相當常見;其二是thagi,後來通常拼成”thuggee”,意指專門暗殺牧師的集團,據說他們會誘騙並勒死警覺心不高的旅客;其三是最令維多莉亞時期的英國人憎惡的習俗─娑提,也就是活祭,意指印度的寡婦在亡夫的葬禮上被活活燒死以祭亡靈。
第四章 上帝恩寵的民族
無論如何,每個人都應該堅守自己所屬的社會階層、種族和血統。白人與白人為伍,黑人與黑人相伴。 吉卜林
如果英國希望廢除奴隸制,只要派出海軍就行了,截至1840年為止,至少有425艘奴隸運輸船在西非海岸遭到英國皇家海軍的攔截,被護送到獅子山共和國,所有的奴隸販子都受到了懲罰,共計30多艘戰艦參與這項國際法令的執行,如果英國希望巴西人仿效英國的方式廢除奴隸制,它們只需派出一艘炮艦就行了,帕默斯頓勛爵(Lord Palmerston)在1848年就是這麼做的,1850年9月巴西迫於英軍壓力通過廢除奴隸貿易的法案。而基於出口印度鴉片及其他考量,英國人故計重施派出海軍向中國施壓,強迫中國人向英國開放貿易港口。1841年鴉片戰爭導致中國割讓了香港,英國從中獲得的唯一好處是提供了怡和集團等公司祕密基地走私鴉片,維多莉亞時代荒謬、處處矛盾的價值體系由此可見─英國皇家海軍左手執行廢除奴隸制使命,右手卻積極擴張毒品貿易。
第五章 馬克沁機槍的威力
不打碎雞蛋,便無法做成烘蛋捲;不使用武力,便無法消除野蠻行徑、奴隸制度和迷信。 約瑟夫.張伯倫(Joseph Chamberlain)
英國在海外大量投資的大部分收益流入了最多不超過幾十萬菁英份子的口袋裡,這群菁英集團的頂峰就是羅斯柴爾德銀行,它在倫敦、巴黎和維也納的所有資金加起來有4,100萬英鎊,使其成為迄今為止世界最大的金融機構。
第六章 帝國的衰落 Empire For Sale
如果這次被打敗,也許下次會時來運轉。對我而言,當前的戰爭代表了另一
新的歷史進程因此含義深遠,而最終將因為有色人種將對歐洲殖民帝國主義
而起造成英國世界霸權的隕落。
科爾瑪.馮.德.戈爾茨(Colmar von der Goltz),陸軍元帥,1915年
結論
「當大英帝國淹沒在歷史的浪潮下時,只會留下兩個遺產:一是足球協會比賽,另一個則是英文罵人的不雅用語『去他的!』」事實上,帝國曾有的建樹影響現代世界至深,我們幾乎認為這一切都是理所當然的。
大英帝國於19世紀引領著自由貿易、資本的自由流動、廢奴運動和自由勞動力運動,為全球現代化通信網路的發展投入了鉅額資本,在廣大地區傳播和實施法治,雖然大英帝國也捲入了許多小戰役,但它總體上維持了空前絕後的全球和平。在20世紀,它也證明其存在的理由,因為德國和日本帝國的統治模式顯然更糟,如果沒有大英帝國,英國根本不可能抵擋得住德國和日本的進攻。
如果不是大英帝國,1840-1930年間不會出現那麼多的自由貿易,如果英國在19世紀下半葉放棄殖民地,那麼 這些市場的關稅勢必會提高,或者引發其他形式的貿易歧視。我們甚至不需要假設也能找到現實的依據,美國和印度獨立之後都採取了高度保護主義政策,1870年代之後,大英帝國的對手法國、德國和俄國所採取的關稅政策上也看得出保護主義的影子。
如今的美國,可以從英國昔日建立帝國的經驗中汲取什麼樣的教訓?今日的美國比世界其他區域都富裕得多,更甚於早年的英國。1913年,英國在世界總產值的佔有率是8%,1998年美國在世界總產值的佔有率是22%。至少從財政角度來說,即使美帝國通過像阿富汗戰爭那樣小規模戰爭進行擴張,沒人敢 說它的擴張成本十分昂貴。2000年美國國防支出僅占國內生產總值的3%,1948-1998年期間的平均國防支出佔比還維持在6.8%,即使在大幅削減軍事開支的情況下,美國仍然是世界上唯一的超級大國,具有無可比擬的金融和軍事技術實力,國防預算是中國的14倍,俄羅斯的22倍,與對手相較,大英帝國從未享有如此優勢。
美國的實力可能並非是自然形成的帝國霸權,以前大英帝國的權力依賴於龐大的資本和人員輸出,但是美國自1972年以來一直是個資本淨流入國家,2002年的流入資本達國內生產總值的5%之多,而且,它仍然是受世界各國人民青睞的移民目的地,但美國人很少向外移居和殖民。大英帝國的殖民文化可追溯至伊莉莎白時期,在其鼎盛時期建立起一個泰然自若的帝國主義文化;反觀美國並不願意統治其他國家的人民,正如布萊爾的演講所暗示的,美國並非是從廢奴戰爭中誕生的,而是從反對大英帝國的戰爭中崛起的。自1913年伍德羅.威爾遜幫助墨西哥的民選政府重新執政開始,美國的行動模式大致上都是先有初步的軍事行動,之後介入該國事務、舉行選舉、迅速撤退,直到下一次危機來臨,最近的幾個例子是海地和科索沃,阿富汗和伊拉克很可能會成為下一個證明。
比大英帝國,如今統治世界的帝國有過人之處,也有不足之處,它有更強大的經濟、更多的人口,更強的武力。但是,這個帝國缺乏向落後地區輸出資金、人口和文化的動力,儘管這些地區十分需要協助,同時一旦其需求被忽略,它們將成為危及帝國安全的最大威脅,簡單地說,這是一個不敢稱自己為帝國的國家,一個否認事實的帝國。
前言
英國今日掌控三億五千萬外國人民的命運,假若沒有強大的軍事力量,無法有效管理,他們也容易遭受劫掠及淪為不公平待遇的對象。英國的統治當然並非完美,但容我在此大膽斷言,此前從未有任何一個國家能給予被統治國如此安全的保障。
喬治.M.朗教授,1909年
…殖民主義導致了種族主義,種族歧視,排外情結以及其他相關的不包容態度或行為。非洲人及其後裔,亞洲人後裔以及眾多原住民曾經是殖民主義的受害者,如今也持續承受殖民主義帶來負面影響。
《德爾班宣言》反對種族主義,種族歧視,排外情結及其他相關不包容態度或行為之...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