百大企業最喜歡貼在佈告欄的文章
《iThome》專欄作家
吳俊瑩◎著
職場晉升決定於你的工作態度!上市櫃公司老闆最喜歡的資歷,讓你無論走到哪裡都倍受重用的40個職場潛規則!
「也許,你暫時還沒有找到個方向,或掌握到可以立刻改變的契機,但是你一定要在每天的生活中認真做好最充分準備。」吳俊瑩如是說。--吳若權.《每天都是轉捩點》
「繼續做下去,還是轉換跑道?」這個問題我相信大家都曾經問過自己好幾次。量化自己的實力,給自己加分,就等於給自己加薪。我遇見過很多成功的老闆,當初都沒有想過要自己創業,但總是給自己很高的自我要求,透過幫助公司的成長,自我學習與累積,結果在創業的時候,原來的老闆也給予資金上的資助並且介紹客戶!
繼第一本著作《老闆不說,卻默默觀察的45件事》後,吳俊瑩歸納了從事百大企業顧問,所得到最重要的「職場紅人思考模式」。
與上市櫃老闆、高階主管的共事中,吳俊瑩發現,職場瓶頸的問題不在於舒適不舒適,而在於思考模式。
「努力也要有方法」、「在職場上不但要會做事也要會做人」、「老闆要的是解決問題的人,不是製造問題的人」…這些企業裡的「潛規則」,老闆都默默記在心理,你知道嗎?
敢想、敢要、敢得到!搞懂這些,讓你無論走到哪裡都能倍受器重。你,就是職場紅人!
並不是人多就可以把事情做好,並不是努力什麼事都可以辦到,
百大企業、上市櫃公司的最重要的40個「職場潛規則」,你必須要知道!
很多人在遇到職場瓶頸時,都不曉得問題出在哪兒?
是待在舒適圈太久?還是學歷不夠好?或者被小人陷害?!
企業顧問吳俊瑩長期觀察發現,職場瓶頸最大的問題在於思考模式,他說:「只要改變思考模式,看問題時也會有不一樣的想法。」
「努力也要有方法」、「在職場上不但要會做事也要會做人」、「老闆要的是解決問題的人,不是製造問題的人」…這些,你知道嗎?
本書歸納了吳俊瑩從事顧問至今,觀察到最重要的「職場紅人思考模式」,搞懂這些,讓你走到哪裡都能倍受器重。
作者簡介:
吳俊瑩
IT home 技術主筆,瑞士歐洲大學博士班DBA候選人,國立政治大學EMBA國際金融組。曾任PC home Online 網路集團總工程師、HMG城邦集團ERP顧問,現任水熊科技有限公司,主要業務為技術顧問、ERP顧問、企業IT顧問以及研發管理顧問,專利布局與侵權分析,以及專利授權技術合作。
吳俊瑩先生曾經是IC設計者,後來投入資訊圖書出版業,擔任資訊管理工作之餘,並寫出好幾本電腦暢銷書。他的職場文章發表在IT home,經常被資訊業公司老闆印出來,貼在佈告欄上;他的故事也曾經被吳若權「寫」進文章中。第一本暢銷著作《老闆不說,卻默默觀察的45件事》,智富出版。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林文玲 數位時代、經理人月刊共同社長兼總編輯長
谷祖惠 電週文化社長
詹文男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資深產業顧問兼所長
范揚松 大人物知識管理集團董事長.瑞士歐洲大學企研所教授
夏韻芬 中廣FM103.3理財生活通主持人、年代CH50做個有錢人主持人
陳良基 國立台灣大學電機資訊學院 副院長
何小台 政大IMBA前執行長,哈佛大學、麻省理工講座教授、政治大學EMBA、IMBA教授
季延平 政治大學EMBA 執行長
聯合推薦(依照確認順序排列)
名人推薦:林文玲 數位時代、經理人月刊共同社長兼總編輯長
谷祖惠 電週文化社長
詹文男 資策會產業情報研究所資深產業顧問兼所長
范揚松 大人物知識管理集團董事長.瑞士歐洲大學企研所教授
夏韻芬 中廣FM103.3理財生活通主持人、年代CH50做個有錢人主持人
陳良基 國立台灣大學電機資訊學院 副院長
何小台 政大IMBA前執行長,哈佛大學、麻省理工講座教授、政治大學EMBA、IMBA教授
季延平 政治大學EMBA 執行長
聯合推薦(依照確認順序排列)
章節試閱
*「解釋自己」 剪不斷理還亂
有科學家做過一個簡單的心理測驗,面對別人的誤會時,成功企業經理人與一般社會大眾的反應是否有落差?結果發現,對於遭受到誤解所感受到的痛苦指數,兩者是相同的,但對於下一步採取的動作,兩者就有一些落差。大多數的社會大眾選擇澄清自己,甚至願意採取法律行動,但是成功的企業經理人選擇「用事實證明」,必要時採取法律行動。
科學家的看法是,在沒有管理過公司並獲得成功的經驗下,大多數人會選擇以抒發或者發洩情緒為第一優先;但是有過成功經驗的人,會先試著尋找解決辦法,儘管被誤會的感受是很痛苦的。
有位朋友曾經受託協助企業進行專業經理人的「心智強度」提升訓練,他告訴我,很多人在遭遇到誤會與管理挫折時,常會脫口而出說:「為什麼你不能了解我?」、「我根本不知道你在想什麼?」,但這其實都是毫無意義且具有傷害性的話。
心電感應不是不存在,只是太微弱到無法讓人全盤掌握到別人怎樣想,在資訊不足的狀況下,任何的解釋都只會衍生更多的質疑,因而造成更多誤解的產生,關鍵就在於彼此間並未締結起信任的關係。所以解決方法在於重建信任,而不是拼命解釋流言蜚語,那只會徒勞無功。
解決問題 而不解釋問題
鋼鐵大王洛克菲勒寫給兒子的信件中,其中有一封提到,許多的輿論抨擊洛克菲勒,認為他是很吝嗇的,對於捐錢一點都不慷慨。面對所有評論,洛克菲勒選擇「不解釋」。
從領到第一份薪水開始,他就將其中的10%捐出去,因為他認為正確的幫助,是教需要幫助的人釣魚的技巧,而不是直接給他們魚,他說:「你想使一個人殘廢,就只要給他一根柺杖。」後來洛克菲勒的慈善捐款方式成為美國所有富人捐款的模式,我們不能說當時的記者沒有遠見,輿論本來就常帶有強烈的情緒成分,加上彼此看到的角度總有不同,各種看法都有它的道理。
曾和某位職場前輩聊到他成功的經驗,他也曾經面臨整個團隊瓦解的危機,在「發薪水」與「保住公司最後的現金」兩者之間徘徊,當時團隊所有人都質疑他,希望他能夠以保障大家的福利為優先,股東們則都要他「停發薪水保住公司」,因為發了薪水,業績再不提振,就有提早結束的可能。
爭執到後來他的壓力很大,他一直向同仁解釋自己的立場,結果狀況越演越烈,大家都提出辭呈,等於是公司變相提早結束。後來他決定不再去解釋自己,不再管任何一方的言論,把懊惱的時間,用在尋找解決方法上。
為了贏回員工的信任,他把自己的錢拿出來發放員工薪水,向大家證明自己的決心,同時也積極奔走,爭取訂單,雖然公司還是有人離開,但是願意留下來的都感受到他的誠意,最後公司成功重新振作起來。
我很好奇的問:「把自己身家拿出來拼,這不是很危險嗎?」他說:「當時我要員工留下來拼,他們也是賭上身家的,與其解釋,我必須要拿出guts贏取信任,讓大家知道我的決心!」領導者的決心,才是追隨者想要看見的東西,只要信任仍在,永遠都會有機會。最近閱讀雜誌,發現即使是宏達電,也曾在1998年因為燒掉太多錢,導致發不出薪水,那時董事長王雪紅拿出錢來支應,因此度過了難關。
「聽」出信任感
信任必須要靠行動與果敢來支持的,很多人誤以為當初把人找來的時候,是要用說服的,用人情打動、用夢想引誘,在遇到危難的時候,也只要用「說」的就好。但其實,「聽」比說還有用,聽聽看別人的意見,了解他們的困難與需求,想要解釋自己,就像是想搶麥克風,會造成大家都下意識去搶麥克風,結果沒有人說出理性的話。
危難的時候人們的行為都會本之於「人性」,我們不能說別人怎麼這樣子對待我?因為那是人性,交換立場我們可能會更殘忍地傷害別人。人性的光明面只有靠信任才能引發出來,如果我們不去聽,狹隘地認為員工也是加害者,在這時候想要落井下石爭取利益,這種格局會讓企業更快結束
「公司」這個組織,是人類歷史上很重大的發明,先天就以「利益」為基礎與誘因,來促進所有的營利行為。既然是以利益為基礎的組織,如果員工跟我們談利益分配問題,不管是在草創,還是在艱難時期,或者最是在「黎明前一刻」要求先把利益分清楚,都是一種「信任」的考驗。
說穿了,這是員工擔心打勝仗卻「沒分到」而產生的行為,企業經營者或許會厭惡「遭到要脅」,但這是常態,一種從人性與公司本質而來的行為。所以企業經營者與主管們不用覺得受傷,更不要無視員工抗爭的行為,因為彼此的「信任」還不夠,必須要強化信任,甚至白紙黑字寫出來才行。
企業經營者與主管們需要理解的是,每位員工都背負著對生活與生存的壓力或恐懼,當那種壓力與恐懼大過於對組織與領導者的信任時,便會採取行動,因此,即便當下沒有權限去回應,亦或者沒有能力去承擔,至少「傾聽」一定要能做到。
身為企業經營者與主管們該試想,進辦公室時,是兩三步閃進去把門關起來?還是一路跟同仁打招呼,朝氣十足地鼓舞大家呢?越到艱難時刻,越要有勇氣面對團隊,信任的建立平時就要累積,就算是大難來臨,還是得要「就事論事」,抗爭的人因為情緒,所以會把矛頭指向個人,但處理的人要冷靜,思考在權限範圍內信任關係的建立,循著人性的本質來理解對方的要求,才有辦法度過危機,「避而不談」不管在任何時刻,都是對信任最具殺傷力的回應。
*堅持做別人不想做的事
記得某次和公司前輩一起到廣州出差,因為隔天一早要搭高鐵去武漢,前輩就事先從網路上訂了間商務公寓。當天晚上,我們到了商務公寓附近,本以為眼前一座燈火輝煌的5星級飯店就是我們預定的公寓,心想真的是太便宜了!
我們打手機連絡了飯店服務生後,大約過了10分鐘,服務生騎著機車出現,他示意我們開車跟著他走,一路開進入了一個住宅區,左繞右繞停在一間公寓前,我們才發現,原來我們租的不是飯店,而是公寓裡面的某一層住戶。房間還算乾淨,但與我們想像的差很多,因為過去曾住過的商務公寓都很高檔,有歐式的裝潢、很棒的淋浴設備、小廚房、採光良好的落地窗,眼前這一間根本就是沒有裝潢的一般公寓!
當下問起眼前這位「服務生」,我們才知道,其實他就是這間虛擬公寓的老闆,掏出滿口袋的鑰匙,算算他有10間左右這種房間。他說一開始他只租了一間空房,經營一陣子後漸漸客人多了,賺到了些錢,就陸陸續續把附近的空房間都租下來,形成了現在的規模。
我們不得不佩服這老闆的生意頭腦,人家說中國的空屋有6500萬間,他抓住了空屋屋主願意以低租金出租的想法,轉手再租給旅客,一個月只要有10組客人,他就有進帳了,雖然是大學畢業,但是這位老闆利用空房子建立虛擬飯店的創意點子,賺到了鈔票。
你不伸出雙手 怎麼接住機會
在討論社會失業率的問題時,我們常常會提到「高學歷失業」,追求學問多年最終卻所學無以致用,導致高不成低不就,或許我們所學的並不一定真的要用來賺錢,但我們卻不曾聽過有人說:「因為我不是學做老闆的,所以我沒辦法做老闆!」反而常會聽見:「我學的是XX專業,實在不適合去做不體面的工作!」
做生意是世界上最難的事情,需要投入很多的心思、跟同行競爭、服務客戶、管理現金流…等等,不過身為一個知識份子,多少還是會把做生意分等級,例如高科技的生意是有身分地位的,擺地攤賣雜貨是比較不體面的。
但其實,這其中不應該是以產業作分別,而是規模與心態上的問題,一個擺地攤的人如果賺了錢,開了連鎖店,那麼還有人會輕視他,認為他的事業不成功嗎?人生中很多的機會就藏在別人不想做的事裡面,如果我們連嘗試都懶得嘗試,機會當然不會自己從天上掉下來。
我曾經聽過一場演講,開頭就問現場聽眾一個問題:「有多少人現在從事的是本科系?」從舉手的人數估計,現場大約80%的人沒有從事在學校學習的本科,而轉換了工作跑道。換了跑道意味著需要重新從頭學習起,但往往因為這樣,表現反而不會輸給本科系的人,因為他們不想做的事情我們都願意做,可以看得更多,自然機會也多。
是想不到?還是做不到?
看著那些雜誌上成功人士的事蹟,我常常在想,換成是我,我願意捲起袖子從那些苦差事開始嗎?或許自尊心告訴我們,捲起袖子我們就是被錢打敗了,向功利低頭了,可是如果我們的聰明才智可以改善那份工作,那這樣子算是被打敗了嗎?曾經有個朋友因為繼承家業,只好放下高學歷回老家養豬,在他感嘆於這些骯髒工作之餘,他也把自動化與管理的知識帶入這個家族產業,最後讓整個工廠升級。
我並非鼓勵大家衝去做別人不做的事情,別人不想做的事情,如果我們認為有利基,那當然值得做。常常有人會問:「那麼好康的事情為什麼沒有人做?聽起來穩賺不賠的生意為什麼沒有人做?」別人不做有可能這種事情根本就做不起來,或需要砸大錢還不一定可以做出來,又或者根本就沒有人想到要這樣做。
這種時候我們有可能成為第一隻白老鼠不幸陣亡,也有可能平步青雲建立成功的事業,不管怎樣,別人不做的事情背後一定有玄機。即使我們認為自己最聰明想到了一個曠世創意,也不用高興的太早,先擔心是不是有陷阱才是上上之策。
把自己的價值做出來!
很多的傳統產業需要用高科技的思維,還有高效率的商業模式來變革,一樣是種田,法國與美國的農夫開小飛機播種灑農藥,台灣則是勞力密集,沒有想過把零散的田地集中起來變成很大一塊,然後用機器與科技提高效率。為什麼呢?因為種田這種事情沒人想做,所以關於商業模式的創新,就比較少被帶入到這個領域。
當前的世界變化很快,過去我們只要改善管理,提升品質就可以賺到錢,現在則是必須要更上一層,從商業模式的角度來思考,各個角色的獲利分配以及參與的價值,如何才能有較長久的競爭優勢。所以即使是清潔打掃的工作,如果有好的商業模式,一樣是一個成功的企業經營範例,這樣的例子在報章雜誌中時有所聞。
更進一步來看,不只苦差事沒有人做,那些邊際效應只剩5%的事情也同樣乏人問津,例如:品質提升、技術研發、物流管理…等等,很多領域大家都會停留在能賺錢就好的位置,因為剩下5%的進步,會銷耗掉公司非常大的人力與財力。
但是腦筋轉個彎,只用精英團隊來解決這個5%的問題,就可以用低成本達成高效率了。很多公司在技術上領先,並不是他們聰明很多,只是很腳踏實地做別人不想做或懶得再做的事情。當然我們常常說,產品能賣就好,做多的客戶也不會感激!我想這是因為我們不懂得在客戶面前呈現自己的價值與實力,如果我們決定要做那些別人不想做的事情,就應該思考,做這件事之後我該怎樣把價值呈現出來?
*實力是信用的堅強後盾
在工作上,大部分人應該都曾經遇到過答應了不該答應的事情,騎虎難下到最後只好硬著頭皮去解決,或是乾脆黃牛假裝沒這回事,更甚者還得事後去道歉了事。我認為,不該答應的事情一般是指掌握度不夠,或者權力不足以進行的事,簡單講,就是實力還沒到位,所以就算答應了也沒辦法做到,還得賠上自己的誠信。
年輕的時候,我們不太會在乎這種事情,甚至有些人還倒過別人的帳,根本沒有想過未來會如何,對自己的信用瀕臨破產也毫不在乎。但當有一天自己有了地位、財富、名聲時,我們會小心翼翼地捧著,希望不要不小心打碎了這一切,因為關心,所以誠信漸漸變成重要的事情。
「信用」是合作的基石
「信用」一直是商業上降低彼此交易成本的重要工具,它具有多種層面,例如財務層面,對銀行、客戶、供應商、股東…等等;也有義氣層面,例如為朋友兩肋插刀,赴湯蹈火在所不辭的信用。不管是哪個層面,我們想要百分之百貫徹自己的信用,在財務、權力、地位以及人脈等各方面若是沒有足夠的實力,是絕對做不到的。
但這些實力都是需要時間培養的,它們彼此之間具有互相提升或下降的特性,當一個人的財務狀況不好,相對權力與地位會動搖,反之當權力出現問題時,財務收入可能減少,地位也可能改變,人脈也會跟著縮減。因此,在經營的同時,我們必須要不斷兢兢業業的去維持,並且想辦法成長擴展,讓自己的實力更加堅強。
商業上的合作,別以為單單提案給對方,獲得同意就合作,不同意就下次再聯絡這麼簡單,很多公司的老闆或主管其實心底都有各種考量,講白了就是「信任度不足」的情況下沒辦法交易。我常常聽很多超級業務員說,耕耘一個大客戶得花了2、3年,甚至是7、8年都有,乍聽之下很驚人,因為一般人耕耘個2、3個月,最多不超過半年就放棄了。
我認識的一位超級業務員說:「客戶總是在觀察我們,透過一些不相干的任務測試我們的誠信,還有對誘惑的抗拒能力。」如果沒有辦法通過客戶信任度的測試,那就沒辦法成交。當然,這些超級業務員不會把力量全放在這樣的客戶上,總是有分短期收割,以及長期需要培養的,不管是哪種類型,都是得透過實力贏得信任,才能順利取得訂單。
把握每次展現成長的機會
但如果沒有交易,該怎樣展現實力呢?我有位創業成功的朋友,曾經和我分享他的故事,年輕的時候做生意,他一開始騎摩托車拜訪客人,20個人可能成交一個;有了小錢買了汽車後,持續拜訪老客人,10個可能就成交一個;到後來成功了,買了賓士車,那些認識的人都主動把訂單送上門來,「關鍵在於要讓別人看到成長,最好是顯著的成長!」他說。
如果我們談生意,第一次去沒成交,接著沒有什麼新進展,我們硬是再去第二次、第三次…這樣子可能沒什麼效果,因為任何人都想跟實力堅強的人交易,如果我們自己沒有在幾次拜訪中成長,別人很自然會直觀的認為我們的產品不好,沒有持續改進,說不定研發能力不足或者財務有問題等等,跟我們合作會有風險。
很多人都認為,客戶不買我們就不做,因為製作新品會花費成本,沒有人買大不了就持續賣舊貨,殊不知這樣子到後來很有可能路越走越窄,最後面臨失敗。在市場競爭激烈的狀況下,只要公司財務能力許可,不管客戶買還是不買,我們總是要加入新功能,降低成本,持續改善與升級,當我們產品的「性能/售價」比例超過客戶的預期,他們就會產生買的動機。
檢驗、檢驗、再三檢驗
人與人之間的關係不該建立在欺騙上,但是誇大其辭卻是難免,每個人都好面子,表面功夫要做足,排場也要有,至於實力如何,那就日後才能見真章了。「既然如此,我們又該怎麼作才能降低被騙的機會呢?」我建議用時間與三方求證來確認對方的誠信,簡單說,就是要確認對方有沒有實力來完成這項任務。
以雅虎奇摩拍賣網站為例,他們要求賣家要付費開店,交易也要收取手續費,這些門檻就是在檢驗賣家有沒有實力來實現對客戶與對奇摩的承諾,也就是擺明「非誠勿擾」,畢竟這個世界上太多人想要買空賣空,如果我們學不會檢驗別人,那麼金山銀山還是會敗光,社會上這種案例層出不窮。
被別人檢驗實力或許會讓人覺得很嘔,但這是遊戲規則,想要促成彼此的合作就得忍耐。有位朋友最近開了間公司,向銀行借錢,但因為公司小營收不高,所以年利率是6.8%,就連房貸都沒這麼高!但他倒很看得開,認為自己是第一次用公司名義跟銀行借,只要累積信用,未來利率還是可以降低。
所以說,與其生氣被別人看扁,不如力爭上游讓人家瞧得起,畢竟銀行對每個公司都這樣,利率是公式算出來的,不是人為憑空捏造的,如果自己有實力,根本就不用求人,也不用看別人臉色,既然實力不夠,需要靠外力加持或資助,需要付出點代價,甚至吃點小虧,想想也還算理所當然。
李嘉誠有句名言:「要當仁慈的獅子。」如果我們要相信別人,願意拿我們的信用押注來幫助別人,這是仁慈的作為,但首先要思考自己是否是獅子等級的角色。借來的早晚都要還,如果是利益上的還可以算得清楚,自己是什麼等級就付出對等的仁慈,千萬別越級打腫臉充胖子,如果不是可以明確算清楚的,那就最好不要碰,因為可能要承擔的後果,就算你是獅子也不見得能全身而退。
*用書本墊高你的實力!
現在是知識經濟時代,每個人都需要不停的吸收知識,分析資訊,然後再繼續吸收新的知識,吸收知識的目的是不落伍,最終目標當然是增加競爭力讓自己持續成長。
這些話聽久了就覺得理所當然,直到我遇到一個去年剛畢業的小工程師問:「增加知識與增加薪水之間,有沒有可以換算的公式呢?」我不禁開始想,其實增加競爭力與成長的量化就是營收的增加(對個人而言就是薪水),如果增加知識之後營收沒有增加,是否意味著其實我們吸收的知識並沒有幫助到我們?
學習心態是吸收知識的催化劑
對於我的疑問,有位朋友說:「這種問題哪需要討論?這個社會本來就沒有說唸書多就賺多點錢,唸書少就少賺點錢的道理,知識多只能說賺錢的機率大一點,根本沒有什麼保證賺錢的事情。」不過就經營的層面來看,如果企業提供同仁內部教育訓練,灌輸最新的管理與技術知識,就應該要反映在營收上,否則企業變成了學校,培養好的人才反而被別的公司接收了。
但換個角度,很多主管也都擔心,如果沒有教育訓練,個人的資歷就不好,當哪一天想要換工作,就很難跟別人競爭,越有心的同仁,越渴望成長,任何的知識對他們來說都很有幫助,缺乏教育訓練的機會,反而留不住這樣的員工。
在制度良好的大公司裡,教育訓練的比重是很高的,同仁除了日常職掌的事務之外,仍需要接受大量的訓練,然而這些訓練並不會導致同仁的時間浪費,反而讓公司的經營績效持續提升。
那為什麼有些人拼命吸收知識,卻仍無法獲得升遷與加薪?有些公司一直投入教育訓練,卻仍無法提升績效?是訓練的內容不正確,還是人才的品質不夠好?我試著比較幾間公司的資料之後發現,其實問題在於受教育者的心態,如果不認真把知識當成一回事,這些教育訓練就是白費了。
學無止盡 唯勤是岸
某公司的一位資深副總說,他非常堅持內部的教育訓練,要一直保持一個「幫別人看書」的心態,看的每一本書,受的每一套訓練,都是為了整個團隊前進的需要,一個團隊的績效,是以團隊中最弱的那個同仁的績效為準,如果我們總是最後的那一個人,情何以堪?身為一個企業經營者,充實自己是為了這個公司的成長,張忠謀先生曾說過,年輕的時候他每天看書4小時,現在則是每天看書2小時。
要養成這樣的習慣,我們可能會推說自己沒有時間,因為我們把看書當成是單純的閱讀書籍,事實上,不管是看報紙、雜誌、論文、技術文件等等都算是閱讀,身為公司的中高階主管,閱讀是為了讓自己能挑戰更高更難的任務,並且為了自己的職場生涯做規劃。至於小職員呢?當然更應該在本職學能上用力塞知識,因為當我們成長之後,還有管理、財務、業務等各種知識需要我們去大量吸收。
學習是一件很奇怪的事情,如果沒有形成習慣,每次開始學習就會遇到撞牆期,學習需要思考與實務練習,一開始可能覺得有學到很多,但是漸漸地發現邊際效應降低了,閱讀很久收穫很少,這時候就需要拿實務來練習,或者乾脆以實務上遇到的問題,來作為閱讀的方向,效果才會提升。
我們看書除了為了團隊、公司,以及自我成長之外,也是為了收入,回歸到小工程師所問的問題,究竟我們尋找的夢幻公式是否存在呢?我的學長提出了一個有趣的理論:「我認為公式就是:錢=1/2 at2,t是閱讀的時間,a就是吸收的加速度。」這其實就是自由落體的速度公式,我們投入的時間越多,即使閱讀的吸收不良,在長期努力之下,成果依然非常可觀,就像從帝國大廈頂樓丟下個壹元硬幣,掉落到地面時可能足以砸死一個人。
職場萬人迷 學會資訊圖像數據化
不管是老闆、主管,我們都會欣賞講話有重點且富有內容的人,要擁有這樣的內涵,也要靠長期閱讀累積實力,才有辦法信手拈來、旁徵博引,而「背數據」則是這裡面最重要的事情,因為經營者往往對於長篇大論感到不耐煩,但是對於直接明瞭的數據,則會眼睛發亮精神抖擻,這是我們建立良好印象的機會。
面對客戶或供應商也是如此,當我們想要把閱讀的成績轉換成現金,就需要牢記閱讀中所獲取的數據,拿來在工作上應用,就可以發現量化之後,很多事情就清楚明瞭了,所以,我們可以說,數據是用來判斷一本書或一份資料是否適合投入時間閱讀的依據,因為我們的記憶力有限,如果沒有簡單明瞭的數字圖表,常常一本書看了後面忘記前面,效果自然大打折扣。
如果遇到了好書,也應該推薦給團隊中的同仁去閱讀,提升整個團隊的競爭力,身為主管,更需要常常安排教育訓練,以及推薦書籍讓同仁閱讀,除了協助大家成長之外,也是一種傳遞文化溝通共識的方式。
或許讀書無用論有一定程度的正確性,因為讀死書所獲得的知識是沒有辦法用來獲利的,但我們不得不承認,靠勞力賺錢,一天最多就是24小時,按照時薪算,怎樣算也有個上限,靠腦力賺錢,機會就是無窮大。我們的大腦都不是天生就懂得賺錢的訣竅與知識,需要後天的教育以及自我的學習、進修來達成,前提是,充實知識必須要能夠讓我們發現機會,把握機會,並且靈活運用大腦,吸收的知識才是真正對我們有益的,畢竟,我們時間有限,不是嗎?
*「解釋自己」 剪不斷理還亂有科學家做過一個簡單的心理測驗,面對別人的誤會時,成功企業經理人與一般社會大眾的反應是否有落差?結果發現,對於遭受到誤解所感受到的痛苦指數,兩者是相同的,但對於下一步採取的動作,兩者就有一些落差。大多數的社會大眾選擇澄清自己,甚至願意採取法律行動,但是成功的企業經理人選擇「用事實證明」,必要時採取法律行動。科學家的看法是,在沒有管理過公司並獲得成功的經驗下,大多數人會選擇以抒發或者發洩情緒為第一優先;但是有過成功經驗的人,會先試著尋找解決辦法,儘管被誤會的感受是很痛苦的...
作者序
自從出了第一本職場書「老闆不說,卻默默觀察的40件事」之後,最令我開心的,除了市場反應不錯,且被公司列為「推薦讀物」外,就是讀者朋友們的回應了。
整理了這些讀者迴響如下:
*這本書所寫的情況,跟我公司中的某些人很吻合,看完之後,我比以前更知道如何清楚地面對不同的角色,也知道自己該採取什麼樣的態度!
*在公司中遇到困難時,我會使用書中提到的方法,或是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發現事情真的沒那麼難!
*這本書讓我最驚訝的是:我從未想過,原來同一個問題,可以用這麼棒的角度來思考-這本書之後增廣了我的思考角度,不再像以前一樣執著於某一點上。
*當我的處境在「不上不下」時,這本書會讓我覺得,自己還有很多需要學習的地方,讓我的心情更加開闊。
*這本書就像朋友般,可給我最實質的幫助!
此外,也有些讀者的反應很有趣,像是「看文章時,覺得作者一定是個很年長的顧問,沒想到看到照片,才驚訝地發現:原來作者這麼年輕!」
對我而言,「出書」這件事,其實在我的心中是出現過掙扎的。在第一本書出版時,總會思考:自己真的夠資格嗎?
隨著書的付梓、上市,我開始演講、上廣播節目推廣,並收到讀者們的回饋後,我發現這件事真的可以幫到很多人,心中也萌生出第二本書的念頭,恰巧出版社也來邀稿,終於在一年後催生了第二本書。
最近有一個機會,參與一家公司評估新上任的中高階經理人(主管職)面談,在人力資源管理公司的幫忙之下,決策者們列出了一些規範,後來我發表在iThome的專欄,就是所謂的「3P經理人」。是哪3個P呢?
Prudent – 嚴謹
Passion – 熱情
Positive Thinking – 正面思考
記得GE前總裁傑克威爾許的員工分級定義嗎?沒錯,這三個特性就是A級員工所具備的能力。在社會上,不要說是讓老闆注意,甚至欣賞我們,即使希望貴人能拉我們一把,這三個能力還是必須要有的。想想看,回歸到人性的層面,老闆需要我們是因為「我們能幫公司賺錢」或者「我們能解決問題穩住局面」;貴人會幫我們是因為「小投資可以有大收穫」或者「感受到年輕人的誠意與活力」等因素,我們希望別人提拔,幫忙,或許就應該拿出「值得別人提拔的樣子」。
可能我們從前不太在乎別人是怎樣看我們的,因為覺得自己有才華,只要秀出實力,才氣,就應該會受到重用,幫忙,提拔。否則就是別人「沒有眼光」,「沒遇到伯樂」。國內一個上市公司的高階主管說,過去他也都是這樣子,認為自己懷才不遇。有一次出差到日本,同行的老闆問大家說:「明明昨天剛融雪,車子應該髒兮兮的,為什麼馬路上每一輛計程車都還是亮晶晶的呢?」大家都說因為司機早上有擦車子。司機為什麼要每天擦車子?一兩天不擦難道客戶就不上車嗎?司機先生說:「因為我尊重我的職業,而且我更尊重搭我車子的客人。」聽了這句話,他才了解到,「拿出樣子來」並不是花俏,巴結老闆,而是「尊重自己的工作」與「尊重與自己共事的人」。
第二本書除了延續職場主題外,將更深入解答職場人的問題,讓職場人知道「哪些特質是老闆最欣賞的」,以及「哪些特質是會吸引貴人幫助的」。
本書中提到的40個主題,是我長期觀察職場紅人所歸納出來的心得,同時也是老闆要的人。或者,我們可以不要這麼俗套,至少「做出應該有的樣子來」可以算得上是對自己的人生與職場生涯有所交代。大家都會希望跟積極進取的同事一齊工作,別忘了,快樂與活力是可以傳播給他人的。
希望這本書能幫助大家,在職場上順順利利,讓自己成為一個「會解決問題的職場紅人」與「左右逢源的人」。
自從出了第一本職場書「老闆不說,卻默默觀察的40件事」之後,最令我開心的,除了市場反應不錯,且被公司列為「推薦讀物」外,就是讀者朋友們的回應了。
整理了這些讀者迴響如下:
*這本書所寫的情況,跟我公司中的某些人很吻合,看完之後,我比以前更知道如何清楚地面對不同的角色,也知道自己該採取什麼樣的態度!
*在公司中遇到困難時,我會使用書中提到的方法,或是改變自己的行為模式,發現事情真的沒那麼難!
*這本書讓我最驚訝的是:我從未想過,原來同一個問題,可以用這麼棒的角度來思考-這本書之後增廣了我...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