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到最後,你就會明白這故事的重要性;這是一個非說不可的故事。
這裡人稱「畢哈拉」,廢物之鎮。垃圾山從碼頭蔓延到沼澤,一個垃圾蒸氣瀰漫的長形世界。而我是其中的一個拾荒男孩,翻找著這城市丟棄的東西。
畢哈拉街道老舊、骯髒,空氣中總是飄浮著令人掩鼻的酸臭味。街上到處都是光著腳的髒小孩,他們不是沒爹就是沒娘,或者兩者皆無。拉斐爾是個十四歲的男孩,跟著阿姨及年幼的表弟妹生活在一起,家裡唯一的收入來源,就是拉斐爾從垃圾堆裡揀來的東西。然而在這個貧苦的城鎮裡,垃圾堆裡通常也找不到什麼好東西,你能找到最多的東西就是濕都帕(糞便)。但拉斐爾從三歲就開始在垃圾堆裡討生活,自然有他的一套,他總能找到一些塑膠罐、紙張紙盒等等的,換取少許金錢。他和好友嘉多結伴工作,以最快的速度,尋找有價值的物品。
有一天,他們找到了個特別的東西:一個小袋子,裡面有一個皮夾、地圖,以及一把鑰匙。憑著特有的敏感直覺,拉斐爾知道他找到寶了,果然皮夾裡裝著一大筆錢!拉斐爾及嘉多興奮極了,只是沒想到,這個袋子竟然大大改變了他們的一生。當晚,警察就找上門來。即使警方以高額賞金利誘,拉斐爾依然決定把那東西留下,並找了垃圾場裡最窮的孤兒「鼠弟」幫忙。這個決定帶來了恐怖的後果──拉斐爾、嘉多和鼠弟沒受過教育,沒爸沒媽,沒有錢也沒有家,但解開謎題、導正滔天大錯,都得靠他們了。三個垃圾男孩,要如何對抗腐敗的政府、欺壓窮人的官員?如何能揭發這世界上的不公不義?
這是一本篇幅不大,情感卻十分強烈的小說。雖然背景設在一個極度骯髒、絕望貧窮的腐敗國家,但它也是一本會讓你發覺到勇氣、找到力量的小說,因為書中的孩子們,不論生活在何種困境,依然能夠堅定他們的信念,擁有他們的夢想,令人鼻酸又感動。《垃圾男孩》情節曲折離奇,充滿不屈不撓的表現和不經矯飾的深刻情感,是本令人心跳一百,屏住呼吸的小說。
作者簡介:
安迪.穆里根 Andy Mulligan
生長於南倫敦。他當了十年的劇場導演,在亞洲數次旅行,使他受到啟發,重新接受訓練,成為老師。他至今已在印度、巴西、越南、菲律賓和英國各地教過英文和戲劇。目前定居於馬尼拉。安迪.穆里根的第一本書《Ribblestrop》於二○○九年四月出版於英國,曾角逐羅德.道爾幽默童書獎(Roald Dahl Funny Prize),《衛報》(Guardian)稱之「燃點最高且最危險的幽默」。之後出版的續集《Return To Ribblestrop》,獲得衛報兒童小說獎(Guardian Children's Fiction Prize)。
《垃圾男孩》在英國出版不久後,電影版權立刻被買下,預計由李察.寇蒂斯(Richard Curtis,《BJ單身日記》)改編劇本,史蒂芬.戴爾卓(Stephen Daldry,《時時刻刻》)執導。《垃圾男孩》並入圍了二○一二年的卡內基童書獎(The Carnegie Medal)。世界各地的學校都將本書列於課程進度表上。
安迪在稍事休息後,重返他鍾愛的菲律賓馬尼拉教書,同時進行他的下一本書。
譯者簡介:
周沛郁
台大森林系碩士,愛在真實世界裡旅行,在幻想世界中遨遊,化身作者和讀者之間的橋梁。譯有《你是我永遠的朋友》、《微笑男孩與冰霜巨人》、《親愛的妹妹》、《黑眼圈》系列等書。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從《垃圾男孩》一開場,我就知道這是我所見過最驚悚、豐富又令人振奮的書。安迪.穆里根歡樂的故事能搬上大銀幕,我真的很興奮,而且很榮幸能和Working Title合作,我認為他們是世上最好的製片公司,而李察(Richard Curtis)又是我最愛的編劇之一,史蒂芬(Stephen Daldry)則躋身他這一代名副其實的偉大導演之中。
──電影製作人克里斯.賽基爾(Kris Thykier)
我是個很糟糕的讀者。我一年只能讀完四本書,但這本書我卻在一天之內就讀完。書中講的是三個男孩的故事,而我身為三個兒子的爸,這是不錯的開始。但我想真的吸引我的是,在寫了很多親來吻去的電影劇本之後,我有了寫驚悚片劇本的機會──這是一場冒險,而且情節非常豐富,又有曲折的轉折、恐懼、暴力和大冒險。這本書裡,也以有趣的方式談到了貧窮和腐敗,而社會毫不重視的人也有其價值。而且這本書好玩得很,裡面那些笑話希望我能轉換成電影的對話──書裡還有好多很棒的角色,這我就能直接盜用了。
──李察.寇蒂斯(Richard Curtis),曾榮獲奧斯卡提名
這本書出版的時候,地球上氧氣的量會上升,因為太多人屏息想知道發生了什麼事!這本書讓人緊張,精采無比。青少年讀者一定很愛,我覺得所有十二歲以上的人都會很愛。對我來說,它吸引人的關鍵是除此之外還很感人,有些地方還讓人深受感動,而且文筆優美。書中說了必須說出來的事,而且用了別人會聽的方式說。一定讓人愛不釋手。這種就是全世界都會想讀的故事。
──大衛費克林圖書公司(DFB)出版人大衛.費克林(David Fickling),曾出版過《穿條紋睡衣的男孩》和《深夜小狗神祕習題》
我好愛!太不可思議了!
──Salamandra出版社的出版人席格里德.克勞斯(Sigrid Kraus),他在大衛費克林圖書公司取得版權後,買下西班牙文版的預先購買權
這本書表面上看起來像步調快速的冒險故事,卻也大聲地抗議了貧窮的恐怖和世上的不公。《垃圾男孩》是本令人讚歎的讀物,動作的部分讓人目不轉睛,全書的暗碼一定能吸引推理迷。喜歡《貧民百萬富翁》(Slumdog Millionaire,2008)這部印度電影的青少年,一定會非常享受閱讀這本書的樂趣。
──《學校圖書館期刊》(School Library Journal)
劇情高潮的事件中,有亡靈日慶典的重要元素和俠盜羅賓漢的主題思想,更進一步增添了這篇小說討論和研究的價值。
──《書單》雜誌(Booklist)
本書引人入勝,讀者不但參與一場冒險,也進入一個有關社會正義的故事。電影般的結尾和主角們高尚的決定,一定能讓讀者心滿意足。
──《出版人週刊》(Publishers Weekly)
這三個男孩和故事中其他的人物輪流當敘事者,生動地描述了他們的生活。除此之外,男孩們追求正義的希望和決心,以及他們勇敢面對的困境,將會讓讀者讚歎不已。本書推薦必讀。
──《圖書館傳媒》(Library Media Connection)
那些或和藹、或無情、或殘酷的大人要阻撓三個古靈精怪的小朋友,卻被他們
用頭腦、計謀和機智打敗的時候,十二歲以上的讀者一定欣喜若狂。
──《華爾街日報》(Wall Street Journal)
劇情細膩、想像力豐富,加上引人入勝的敘事技巧,《垃圾男孩》完全像情
節繞著打轉的那只錢包一樣,絲毫不平凡。
──《洛杉磯時報》(Los Angeles Times)
男孩們以輪流提供視角、緊湊的敘述,穿插其他人的話作為輔助,講述了他們
迅速陷入的大陰謀。一切細節最後構成一個精采的驚悚故事,像裝滿錢的工事
包那樣經典又刺激的驚悚之旅。
──《科克斯書評》(Kirkus Review)
就像在精采刺激的冒險中,《金銀島》遇上了《貧民百萬富翁》……讀者一定
會愛死這個重現經典類型的絕讚故事。
──《號角圖書》雜誌(The Horn Book)
《垃圾男孩》迷人之處,是因為這對兒童讀者而言,有點像《孤雛淚》的入門磚……這個驚悚故事講的是孩子們如何占了大人的便宜。故事中的殘酷近似於童話的殘酷,而所傳達的希望也像童話。
──《幽暗森林》作者,阿曼達.克雷格(Amenda Craig),《英國時報》
《垃圾男孩》是本出色的書。充滿生氣又令人振奮,是難得的佳作。
──《穿條紋衣的男孩》作者,約翰.波恩(John Boyne)
令人難過、喜悅、謙遜,高明之作。
──英國《書商週刊》(The Bookseller)
《垃圾男孩》是個帶有道德壓力與複雜結構的驚悚小說……穆里根不曾說教,卻在這令人興奮卻又嚴肅悲傷的故事裡,挑起腐敗、貧窮、浪費和奢侈的議題。
──蘇西.費伊(Suzi Feay),《金融時報》(The Financial Times)
這個冒險故事節奏緊湊,令人屏息,讓人不忍將書放下。
──茱莉亞.艾克麗雪(Julia Eccleshare),網路童書店「Love Reading 4 Kids」
這個故事有種感染人的力量……這本書非常有娛樂性,讀完心滿意足,應該推薦
所有人都來看。非讀不可。
──瑪莉蓮.布羅克赫斯特(Marylin Brocklehurst),《書商週刊》
如果一年只讀一本書,不能再多,請務必要看《垃圾男孩》……這本書讀來
是一大享受,讓人學到東西,也讓人思考。我們需要更多這種書。
──「女子的肖像」(Portrait of a Woman)閱讀部落格
這個生動的故事寫的是希望的力量,同時是力量與困境的故事。
──澳洲《筆記雜誌》(Notebook magazine)
讀這本書時,你一定會緊張地坐到椅子邊緣,喘不過氣!
──澳洲《百分百女孩》雜誌(Total Girl)
這本驚悚故事充滿慈悲,動作場面與緊張感充斥,讓人愛不釋手。
──澳洲《週日時代報》(Sunday Age)
精采無比。我等不及要看電影了。
──澳洲《好讀》雜誌(Good Reading)
名人推薦:從《垃圾男孩》一開場,我就知道這是我所見過最驚悚、豐富又令人振奮的書。安迪.穆里根歡樂的故事能搬上大銀幕,我真的很興奮,而且很榮幸能和Working Title合作,我認為他們是世上最好的製片公司,而李察(Richard Curtis)又是我最愛的編劇之一,史蒂芬(Stephen Daldry)則躋身他這一代名副其實的偉大導演之中。
──電影製作人克里斯.賽基爾(Kris Thykier)
我是個很糟糕的讀者。我一年只能讀完四本書,但這本書我卻在一天之內就讀完。書中講的是三個男孩的故事,而我身為三個兒子的爸,這是不錯的開始。但我想真的吸...
章節試閱
第一部
1
我叫拉斐爾.費南德茲,是垃圾場的孩子。
人家老是說:「在那些廢物裡翻來翻去,誰曉得會發現什麼!你可能今天就出運啦。」我跟他們說,「老兄,我會找到什麼,我自個兒清楚得很。」我也知道大家找到的是什麼,因為我在這兒辛苦了那麼多年(十一年),能找到什麼,我還不心知肚明嗎?不過就是些「濕都帕」,而這個詞的意思呢,在我們的話裡指的就是人的屎(如果有冒犯到你們,不好意思)。我不想掃了別人的興,我不是來掃興的。不過,我們親愛的城市裡,有不少東西得來不易,大部分的人都沒有馬桶,也沒有自來水。所以大便只能找地方解決。這座城裡的人大都住在箱子裡,箱子都疊得高上天了。上廁所的時候就拉在一張紙上,然後包起來放進垃圾袋裡。一袋袋垃圾都聚到一塊兒;城市各處,垃圾裝上推車,再從推車裝上卡車、甚至火車──這城市製造的垃圾量鐵定超乎你的想像。垃圾一堆又一堆,而所有的垃圾最後都來到我們這兒。卡車和火車永不停歇,我們也是。爬來爬去,挑來揀去。
這兒人稱「畢哈拉」,是廢物之鎮。三年前還設在煙山,不過煙山狀況太糟,他們不得不關閉那邊,把我們一路遷到畢哈拉。這裡垃圾成堆,告訴你啊,堆得像喜馬拉雅山一樣高;可以不斷地爬下去,不少人還真這樣爬……爬上、爬下,爬進谷裡。不過我住的地方,就是城裡的米田共最後落腳之處。垃圾山從碼頭蔓延到沼澤,是一大片垃圾臭氣蒸騰的長形世界。而我是其中的一個拾荒男孩,翻找著這城市丟棄的東西。
有人問我:「可是你一定有找到有趣的東西吧?偶爾會吧,不是嗎?」
這裡不時有人來造訪,主要是些教會學校的外國訪客。教會學校是多年前成立的,後來就一直開著。這種時候,我總是面帶微笑,說:「先生,偶爾啊!太太,偶爾啊!」
但我的意思其實是沒有,從來沒有──因為我們找到的幾乎都是濕都帕。
我會跟嘉多說:「你找到什麼啦?」
嘉多會跟我說:「小子,你覺得呢?」
而我清楚得很。一包看起來像包了什麼的有趣東西,啊哼?你一定想不到!是濕都帕;而嘉多在衣服上擦擦手,繼續小心前進,希望找到能賣的東西。我們不論晴雨,從早到晚都在爬垃圾山。
想來瞧瞧嗎?早在畢哈拉出現在你的視線之前,臭味就已竄進你的鼻子了。這兒應該有兩百個足球場大,或大概一千座籃球場大──我不曉得:垃圾場看來似乎沒有盡頭。而我也不曉得其中有多少是濕都帕,不過運氣不好的日子似乎十之八九,而你這輩子都得費勁地走過其中,呼吸著那味道,睡在旁邊──欸……或許哪天你會找到「好東西」。最好是。
結果,有一天,還真給我找到了。
打從我不用幫忙就能行動、會撿起東西開始,我就是拾荒男孩了。才多大啊?──三歲,我就在撿垃圾了。
讓我來告訴你們,我們在找什麼吧。
我們找的是塑膠,因為塑膠可以一斤斤快速換成現金。白塑膠最好了,全堆成一堆──再來是藍塑膠。
還有紙,要的是又白又乾淨的紙,所以我們會設法把紙弄乾淨、晾乾。還有厚紙板。
錫罐──或任何金屬物都好。還有玻璃,只收玻璃瓶。任何種類的衣料或破布──有時能找到T恤、長褲、包著什麼的一點布袋。我們這兒的孩子穿的半數是自己找到的東西,不過找到的大都堆起來、秤重賣掉了。你該瞧瞧我打扮起來迷死人的樣子。我穿的是截短的牛仔褲、一件過大的T恤,陽光太熱的時候可以捲到頭上。我不穿鞋──一來我沒鞋子,二來我們得用腳去感覺。教會學校從前大力推動讓我們有靴子穿,可是大多數孩子都把靴子賣了。其實垃圾軟得很,而我們的腳硬得像蹄子。
橡膠不錯。上星期我們才從不知哪裡收到反常的一批舊輪胎。男人先跑過去,把我們趕開,輪胎一來就被搶個精光。堪用的輪胎可以換半塊錢,壞掉的輪胎可以拿來壓你家的屋頂。我們也有搶到那批速食,其中可有一點眉角了。東西不會送到我和嘉多附近,而是跑到遙遠的末端,由大約一百個孩子揀出吸管、杯子和雞骨頭。所有東西都被挖起來、清理然後裝袋──好傳到過磅的人手裡秤重、賣掉。接著放上卡車、載回城裡,就這麼繞一大圈。走運的日子我能賺到兩百披索。不走運的日子,大概五十吧?所以只好天天這麼過活,祈禱不要生病。我們的人生就是拿在手裡翻攪垃圾的鉤子。
「嘉多,你找到什麼啦?」
「濕都帕。你呢?」
打開紙一開。「濕都帕。」
我還是得說:我是個穿短褲的拾荒男孩。我通常和嘉多一同工作,我們倆的工作速度很快。有些小孩和老人只會掏呀掏,滿以為什麼東西遲早都會被挖起來──而即使在濕都帕之中,我也能一下就掏出紙和塑膠,所以我的表現還不錯。嘉多是我的夥伴,常照顧我,我們總是一起合作。
2
所以,該從哪裡說起呢?
從我不幸的幸運日,世界風雲變色的那一天嗎?那天是星期四。我和嘉多在上面一個吊車輸送帶旁。那些機器大得很,靠著十二顆大輪子上下山丘。它們把垃圾運進來,推到高得幾乎看不到頂,再傾倒下來。它們處理的是新垃圾,很危險,千萬別在附近工作。否則垃圾會兜頭而下,守衛也會試圖趕你走。可是如果靠近不了垃圾車,又想搶第一,那可就非常危險了;我知道有個男生就因為那樣少了隻手臂──但話說回來,上到輸送帶那裡非常值得。垃圾車卸貨時,推土機把垃圾全推到輸送帶那裡,你坐在山頂上,然後垃圾就朝你而來。
我們就在那裡,大海盡收眼裡。
嘉多十四歲,跟我一樣大。瘦得像鞭子一樣,手臂很長。他比我早七個小時生在同一張床單上,至少人家是這樣說的。他不是我兄弟,不過就像兄弟一樣,他總是知道我在想什麼,感覺怎樣──甚至知道我要說什麼。他比較大,所以我都任他擺布,他老是告訴我該做什麼,而我通常都順他的意。人家說他太嚴肅了,說他這個男生不會笑;他說:「給點東西讓我們笑啊。」他有時是小氣沒錯──但話說回來,他挨的打比我多,所以他也許長得比較快吧。我只知道,我想要永遠有他在身邊。
那天我們一起工作,垃圾袋掉下來(有些已經被撕破,有些還完整),而我就在這時候找到了「特別」的東西。所謂特別的東西,是有錢人住的地方來的完整垃圾袋,我們總要睜大眼睛找特別的。我到現在還記得我們找到什麼。有根香菸的香菸盒(是意外驚喜)。夠新鮮可以燉來吃的櫛瓜,還有一堆壓扁的錫罐。一支筆,可能已經壞了,而且不稀奇;還有乾的紙張,可以直接塞進我袋子裡──此外就是垃圾和垃圾,像壞掉的食物、破鏡子之類的,就在這時,掉到我手中的是……我曉得我講過,平常不會找到有趣的東西,不過,好啦──總有千載難逢的機會……
那東西掉到我手中:是個真皮小袋子,拉鍊緊緊拉上,沾滿咖啡渣。我拉開拉鍊,發現一個皮夾。旁邊有張摺起來的地圖──地圖裡有把鑰匙。嘉多跑過來,我們一起在山丘上蹲了下來。皮夾鼓鼓的,我的手指顫抖著。皮夾裡有一千一百披索,告訴你,這錢可真不少。一隻雞一百八,一瓶啤酒十五塊。在放映廳待一個小時,二十五披索。
我坐在那裡哈哈笑,感謝神明。嘉多搥打著我,不怕你知道,我差點跳起舞來。我給了他五百,錢是我找到的,這樣很公平。剩下六百歸我。我們檢查裡面還有什麼,不過只有幾張舊紙、照片──有趣的是……還有張身分證。有點凹得皺皺的,但臉孔很容易辨識。照片裡的男人瞪著我們,直直盯著相機,帶著閃光燈下常見的驚恐眼神。叫什麼名字?荷西.安傑利可。多大年紀?三十三歲,工作是僕人。單身,住在某個叫綠丘的地方──不是有錢人,真可惜。可是又能怎樣呢?去城裡找他,說「安傑利可先生──我們想歸還您的財產」嗎?
兩張小照片的主角是穿學校制服的女生。看不出有多大,我猜七、八歲,黑色長髮,眼睛漂亮。像嘉多一樣,有張嚴肅的臉──好像沒人提醒她笑一樣。
然後我們看著鑰匙。鑰匙連著一小塊黃色的塑膠,兩面都有號碼:一○一。
地圖畫的是這座城市。
我把東西收起來,塞進我衣服裡──然後我們繼續挑揀。誰也不想引人注意,不然找到的東西可能就沒了。可是我好興奮。我們都很興奮,而且興奮得有理,那個袋子改變了一切。好一段時間之後,我想的是:誰都需要一把鑰匙。
有了正確的鑰匙,才能開啟那道門,否則沒人會替你打開。
第一部
1
我叫拉斐爾.費南德茲,是垃圾場的孩子。
人家老是說:「在那些廢物裡翻來翻去,誰曉得會發現什麼!你可能今天就出運啦。」我跟他們說,「老兄,我會找到什麼,我自個兒清楚得很。」我也知道大家找到的是什麼,因為我在這兒辛苦了那麼多年(十一年),能找到什麼,我還不心知肚明嗎?不過就是些「濕都帕」,而這個詞的意思呢,在我們的話裡指的就是人的屎(如果有冒犯到你們,不好意思)。我不想掃了別人的興,我不是來掃興的。不過,我們親愛的城市裡,有不少東西得來不易,大部分的人都沒有馬桶,也沒有自來水。所以大便...
作者序
《垃圾男孩》的靈感是哪裡來的?
來自故事發生的背景──馬尼拉的一個垃圾場。我就住在馬尼拉,在那裡工作,菲律賓是個美妙的國度,充滿天堂般的小島和全世界熱情的人。不過……像很多國家一樣,那兒也受一些問題所苦。一位朋友跟我說過一個真實故事:垃圾場的兒童幾乎所有時間都用來在人類排泄物中翻揀。我們都知道童工的事,但這樣的細節(這地獄般的一景)始終在我腦裡徘徊不去。我想寫點其中一些兒童的故事,讓他們有機會反擊。
《垃圾男孩》一書中,你沒指明故事是在哪發生的。有些書評猜測是拉丁美洲或墨西哥。故事的確實地點沒有明說,有特別的用意嗎?
對。我希望不會有人認為這本書是針對哪個國家的指控。全球各國今日或過去都有貪汙腐敗和剝削兒童這種醜惡的事實存在。書中的議題沒有國界,所
以我不希望指明故事發生的地點。
《垃圾男孩》行銷時的市場定位是跨成年人和青少年的書籍。你寫這本書的時候,有想過什麼特定的目標讀者群嗎?
其實沒有。我教十一歲以上的學生,所以應該是寫給我教的孩子吧……不過說實在的,我是為自己寫的。我喜歡由情節推展、角色吸引人的小說。我希望像《頑童歷險記》一樣平易近人的文字,因為我喜歡能迷惑我、讓我著迷的書。可是如果思考寫給九歲以上或十六歲以下的兒童,我就覺得很困難。
我研究了你早年的經歷,發現相關的資料非常有限。可以說一下你在倫敦的成
長過程,和那段經歷對你有什麼影響嗎?
沒問題,不過我不確定南倫敦和我寫過的書有什麼關聯──我之前沒怎麼想過。我在離倫敦市中心半小時車程的地方,有個平安快樂的童年。我上的是男子中學,而英文是我唯一真正喜愛的科目。我遇過衷心在乎文學的老師,也學到了某種職業道德。但我覺得我的書是由多年後的經驗發展而來──就是在海外執教的瘋狂事,還有(像《垃圾男孩》一書)遇見街頭兒童的重要經驗。
當了十年劇場導演之後,是什麼讓你離開,去亞洲旅行?
因為我失業了。老天保佑柴契爾夫人,她讓英國大停工,所以我沒飯吃。我這人變得可有可無,然後神奇地有個朋友邀我去印度幫忙拯救一間孤兒院。印度就這麼讓我的世界天翻地覆。我在那裡得到了一份教職,回到英國時,決定投身於教室。我不想再坐在那兒枯等藝術津貼了。
閱讀《垃圾男孩》的時候,我感覺你在寫作的過程中,一定像我閱讀時一樣興奮又開心。
沒錯,當然了──真高興你有感覺到。要知道,我教的是十一歲以上的孩子,所以我知道那種煩悶的恐怖感覺,那時百葉窗拉下來,而你將失去聽眾。我得教兒童讀他們覺得困難或不值得看的書──上文學課程。我想藉著《垃圾男孩》做的,是向約翰.葛里遜(John Grisham)和約翰.波恩(John Boyne)這樣的作家學習──我希望角色能躍然紙上,而且我希望寫的是殘酷的街頭。對──寫作是很令人興奮的過程。
這本書裡,那些兒童的貧困生活有點讓我想起《貧民百萬富翁》。你覺得你自己沒有獨創性,是利用別人成功的跟屁蟲,還是懷抱社會關懷的人?
我沒看過《貧民百萬富翁》的書或電影,所以我不確定如何拿來相比。我覺得大多數作家並沒有那樣的社會關懷,純粹只是發展一個故事而已。我知道舉世聞名的喬治.歐威爾(George Orwell)寫作時的確有重要的社會目的,而且希望能面對問題、教育、造成改變,而我很愛他。我知道有些作家能用寫作處理憤怒和痛苦──但那不是我。我遇過街頭兒童。我去過垃圾場。我震驚又難過,故事於是產生。
你是如何著手研究兒童的貧窮問題?你覺得這問題有多普遍?
童工和剝削兒童的問題牽連甚廣,而且永遠不會停止,而我不是研究議題的記者,也不是經濟學家。我想起馮內果(Kurt Vonnegut)開始寫他的反戰小說《第五號屠宰場》時,他的一個朋友以令人退縮的輕蔑語氣說:「你何不寫一本反冰河的小說呢?」他的意思當然是,一本號稱要對抗巨大自然力的渺小書本很可悲。我知道他說的沒錯。不過這樣並不會阻止人寫作。我無法解釋為什麼那麼多人有億萬家產,而億萬人卻一無所有。我也找不出哪個意識形態能解釋。我只能就我見聞的特定細節,寫出故事來反應這些現象。
你的角色有用任何人為依據嗎,還是他們是許多人的拼貼之作?
我將我見過的那些男孩融化並重塑過。J.M.巴利寫《彼得潘》的時候,他說他是以五個戴維斯家的男孩為靈感(他們是他心愛的養子),並且將他們「像野蠻人生火時處理的樹枝一樣,將他們揉捻在一起」。每個男孩都是我見過的街頭兒童的合金──脆弱又危險,教育程度低落卻聰明,絕望卻機智。
安迪.穆里根接下來會有什麼令人期待之作?
我現在正在寫一個廣播劇,說的是一個想殺掉鄰居愛犬的男人。靈感來源是鄰居的一條狗,而我想殺了牠。之後我會去印度幾個月,希望能完成之前開始做的事……
你希望讀者從書中得到什麼?
希望讀者能和男孩們產生聯繫,和他們變得親近。希望讀者享受追逐的刺激,希望他們腎上腺素大肆分泌。我希望他們看了結局很滿意,也希望他們能思考──因為我們都需要思考。希望他們覺得閱讀本書的時光很值得,會這麼說,是因為我剛花了四十美金買了本全新的暢銷驚悚小說,作者還是非常著名的作家,結果內容根本就是垃圾──我厭惡地把那該死的東西丟到房間另一頭去了。真的希望我的讀者不會想要摔書。
《垃圾男孩》的靈感是哪裡來的?
來自故事發生的背景──馬尼拉的一個垃圾場。我就住在馬尼拉,在那裡工作,菲律賓是個美妙的國度,充滿天堂般的小島和全世界熱情的人。不過……像很多國家一樣,那兒也受一些問題所苦。一位朋友跟我說過一個真實故事:垃圾場的兒童幾乎所有時間都用來在人類排泄物中翻揀。我們都知道童工的事,但這樣的細節(這地獄般的一景)始終在我腦裡徘徊不去。我想寫點其中一些兒童的故事,讓他們有機會反擊。
《垃圾男孩》一書中,你沒指明故事是在哪發生的。有些書評猜測是拉丁美洲或墨西哥。故事的確實地點...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