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內容與傅佩榮老師之另一本著作《易想天開看人生》相同。
《易經》的「義理」告訴我們:宇宙萬物一直在變化之中,充滿無限的活力與生機,那麼人類應該如何妥善安排自己有限而可貴的一生?答案是努力提升道德價值,以行善為主軸,搭配求真與審美的目標,使人生趨於完美的境地。個人與群體不可區隔,所以《易經》是成己成人之學。
作者簡介:
臺灣大學哲學研究所畢業,美國耶魯大學哲學博士。曾任臺灣大學哲學系主任兼哲學研究所所長,比利時魯汶大學,荷蘭萊頓大學講座教授。現任臺灣大學哲學系教授、央視《百家講壇》、鳳凰衛視《國學天空》、山東衛視《新杏壇》主講嘉賓。
曾獲教育部頌發教學特優獎,並榮獲國家文藝獎發中正文化獎。2008年獲《21世紀經濟報導》評選為文化類「年度風雲人物」,2009年獲選為大陸當年度國學講師排行榜第一名。潛心研修中國經典多年,致力於國學推廣,著有《哲學與人生》、《解讀論語》、《解讀孟子》、《解讀莊子》、《解讀易經》、《解讀老子》、《原來孟子這樣說》、《原來孔子這樣說》、《原來莊子這樣說》、《易想天開看人生》、《不可思議的易經占卜》等數百種豐富論著。
各界推薦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出版的話】
時報文化出版的《中國歷代經典寶庫》已經陪大家走過三十多個年頭。無論是早期的紅底燙金精裝「典藏版」,還是50開大的「袖珍版」口袋書,或是25開的平裝「普及版」,都深得各層級讀者的喜愛,多年來不斷再版、複印、流傳。寶庫裡的典籍,也在時代的巨變洪流之中,擎著明燈,屹立不搖,引領莘莘學子走進經典殿堂。
這套經典寶庫能夠誕生,必須感謝許多幕後英雄。尤其是推手之一的高信疆先生,他秉持為中華文化傳承,為古代經典賦予新時代精神的使命,邀請五、六十位專家學者共同完成這套鉅作。二○○九年,高先生不幸辭世,今日重讀他的論述,仍讓人深深感受到他對中華文化的熱愛,以及他殷殷切切,不殫編務繁瑣而規劃的宏偉藍圖。他特別強調:
中國文化的基調,是傾向於人間的;是關心人生,參與人生,反映人生的。我們的聖賢才智,歷代著述,大多圍繞著一個主題:治亂興廢與世道人心。無論是春秋戰國的諸子哲學,漢魏各家的傳經事業,韓柳歐蘇的道德文章,程朱陸王的心性義理;無論是貴族屈原的憂患獨歎,樵夫惠能的頓悟眾生;無論是先民傳唱的詩歌、戲曲,村里講談的平話、小說……等等種種,隨時都洋溢著那樣強烈的平民性格、鄕土芬芳,以及它那無所不備的人倫大愛;一種對平凡事物的尊敬,對社會家國的情懷,對蒼生萬有的期待,激盪交融,相互輝耀,繽紛燦爛的造成了中國。平易近人、博大久遠的中國。
可是,生為這一個文化傳承者的現代中國人,對於這樣一個親民愛人、胸懷天下的文明,這樣一個塑造了我們、呵護了我們幾千年的文化母體,可有多少認識?多少理解?又有多少接觸的機會,把握的可能呢?
參與這套書的編撰者多達五、六十位專家學者,大家當年都是滿懷理想與抱負的有志之士,他們努力將經典活潑化、趣味化、生活化、平民化,為的就是讓更多的青年能夠了解繽紛燦爛的中國文化。過去三十多年的歲月裡,大多數的參與者都還在文化界或學術領域發光發熱,許多學者更是當今獨當一面的俊彥。
三十年後,《中國歷代經典寶庫》也進入數位化的時代。我們重新掃描原著,針對時代需求與讀者喜好進行大幅度修訂與編排。在張水金先生的協助之下,我們就原來的六十多冊書種,精挑出最具代表性的四十種,並增編《大學中庸》和《易經》,使寶庫的體系更加完整。這四十二種經典涵蓋經史子集,並以文學與經史兩大類別和朝代為經緯編綴而成,進一步貫穿我國歷史文化發展的脈絡。在出版順序上,首先推出文學類的典籍,依序有詩詞、奇幻、小說、傳奇、戲曲等。這類文學作品相對簡單,有趣易讀,適合做為一般讀者(特別是青少年)的入門書;接著推出四書五經、諸子百家、史書、佛學等等,引導讀者進入經典殿堂。
在體例上也力求統整,尤其針對詩詞類做全新的整編。古詩詞裡有許多古代用語,需用現代語言翻譯,我們特別將原詩詞和語譯排列成上下欄,便於迅速掌握全詩的意旨;並在生難字詞旁邊加上國語注音,讓讀者在朗讀中體會古詩詞之美。目前全世界風行華語學習,為了讓經典寶庫躍上國際舞台,我們更在國語注音下面加入漢語拼音,希望有華語處,就有經典寶庫的蹤影。
《中國歷代經典寶庫》從一個構想開始,已然開花、結果。在傳承的同時,我們也順應時代潮流做了修訂與創新,讓現代與傳統永遠相互輝映。
時報出版編輯部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出版的話】
時報文化出版的《中國歷代經典寶庫》已經陪大家走過三十多個年頭。無論是早期的紅底燙金精裝「典藏版」,還是50開大的「袖珍版」口袋書,或是25開的平裝「普及版」,都深得各層級讀者的喜愛,多年來不斷再版、複印、流傳。寶庫裡的典籍,也在時代的巨變洪流之中,擎著明燈,屹立不搖,引領莘莘學子走進經典殿堂。
這套經典寶庫能夠誕生,必須感謝許多幕後英雄。尤其是推手之一的高信疆先生,他秉持為中華文化傳承,為古代經典賦予新時代精神的使命,邀請五、六十位專家學者共同完成這套鉅作。...
章節試閱
三、《易經》是符號象徵
如何觀察天道以安排人之道呢?《易經》的特色又是什麼?
《易經》最特別的一點,就是使用符號象徵。平常大家見面時都會先交換名片或請教大名,人從小開始就有名字,名字本身不變,但人卻天天都在變。試想,從小時候生下來所叫的名字是不變的,但是你哪一天沒有在變呢?從小學一路到現在,畢業幾十年了,名字是一樣的,這說明了什麼?
《易經》的智慧就表現在使用符號象徵上。西方有個學派,就強調人是使用符號的動物。說到人的特性,跟動物相比有什麼不同?以前西方學者說:「人是有理性的動物。」但是有理性的動物,為什麼會做出許多非理性的事呢?人類歷史上就發生很多非理性的事件。換一種說法:「人是唯一會笑的動物。」說實在的,人會笑,有時候是笑裡藏刀,有時候是表面笑、心裡哭。況且,你又怎麼知道動物不會笑呢?
因此,人是唯一使用符號的動物。什麼叫符號?符號不同於記號,舉例來說,過馬路時看到紅燈就停下來,這就叫做記號。又例如你如果發現自己國家的國旗被人拿來燒了,便會感到憤怒。像中東很多國家會以燒美國國旗來抗議美國,美國人就會很生氣。他們為什麼生氣呢?只不過在燒一塊布而已。但那不是普通的布,一旦畫上某些符號以後,布就成了國家的象徵了,這就叫做符號。
記號是一對一的,符號就有無限的引申空間,跟個人的生命意義有關。有些人對國旗沒什麼感覺,有些人感情深厚,每個人不同,這就叫做象徵,也就是符號。
《易經》就是一套象徵系統,基本的象徵是什麼?變化。「易」就是變化,變化就有主動力和受動力。主動力稱為「陽爻」,符號是一條橫線中間不斷()。「爻」是效法的意思,「陽爻」這條線,就是效仿宇宙的主動力。
但是,只有主動力不夠,還需要有受動力,否則主動力一下子就沒了,好像流入泥沙之中了。因此,需要由受動力把它接過來發展,也就是所謂的「陰爻」,符號為一條橫線中間斷裂()。
「陽爻」代表主動力,「陰爻」代表受動力,靠這兩種力的配合,構成了宇宙萬物的變化。所以,《易經》是使用符號象徵最早的證據。
對整個人類歷史來說,這都是非常偉大的發明。現在我們已經很習慣使用符號了,像二○○八年的奧運徽標,就是一個符號象徵,任何人一看就知道,這是由北京主辦的奧運會。又例如現今很多重大活動或很多地方,只要是由人在主導,都喜歡弄個LOGO來作為代表。
這就是《易經》開始用「陰」、「陽」來代表宇宙萬物變化的出發點。陰爻、陽爻兩條線構成基本的「三爻」,就是八卦;六十四卦是「六爻」,再翻一倍,八八六十四,這是簡單的數位,我們就點到為止,後面會做詳細的說明。
四、什麼叫做「易」?
什麼叫做「易」呢?「易」有三個意思:第一是「變化」,最基本的意思;第二是「不變」,為什麼又不變呢?因為規則不變。變化有變化的規則,規則是不能變的;第三是「易簡」,容易和簡單。
為什麼講「易簡」,而不說「簡易」呢?說「簡易」好像很容易,事實上不見得。在《易經》裡講的是「易簡」,「易」代表時間,「簡」代表空間;「易簡」代表時間和空間。「乾卦」代表時間、創造力,「坤卦」代表空間、承受、發展。
綜合以上三點,「易」就包括了三個意思:「變易」、「不易」、「易簡」。
有些外國人喜歡研究《易經》,他們雖然是靠翻譯來讀這部經典,但也會有不少心得,尤其是在心理學方面。我記得在美國念書時曾遇到一位教授,他看到很多人研究中國的《易經》,於是問我:「聽說這本書是你們中國人古代智慧的代表,但是它到底在講什麼呢?」
在當時,外國人認為《易經》的「易」就是「I」,「經」就是「CHING」,這是一種外語的拼音法。於是這位教授把《易經》念成「愛情」,他說中國有一本書叫做《愛情》,我想了半天,我們怎麼會有部經典叫做《愛情》呢?後來才知道他講的是《易經》。他翻開《易經》一看,發現很多圖案,根本看不懂,但覺得很有趣,好像有一種對稱的規則,八八六十四卦,完全沒有重複。這也說明了中國人很早就使用符號表達宇宙變化的道理。
五、觀察天道安排人之道
《易經》最重要的是「立人道」。「人道」有什麼特色?「人之道」的特色跟萬物不一樣,因為萬物是有規則的,有規則的叫做自然規律;有規則的、自然的,就是必然的。例如,我手上拿著一隻手錶,我的手放開,錶自然掉下去,也可以說「手錶必然掉下去」。所以黑格爾說:「自然的就是必然的。」
人的生命不一樣,身體屬於大自然,餓了一定要吃飯,渴了就要喝水。但是人的特色在於有「自由」,「自由」兩個字一出現,天下的問題就出現了,天下就麻煩了。因為人有自由,所以有選擇的可能。選擇需要先認知,認知恐怕會有錯誤。認知的錯誤、選擇的錯誤,加上各種偏差的考慮,包括欲望在內,到最後使得天下大亂。
所以古人發現,自然界的規律在人的世界不一定適用。有些人寧可餓死,也不去搶錢、搶麵包,因為他認為「餓死事小,失節事大」,這是一種選擇。但也有些人說:「我才不那麼笨呢,好歹也要吃飽了再說。」於是他拚命用非法的手段或其他方式讓自己吃飽。
有人餓死了,有人吃飽了,但是從後代看來,都一樣是死了,人沒有不死的。所以,你就要問:你要用什麼方式讓自己活下去?這個方式需不需要考慮到正當性呢?還是說活著就好?
一般的生物活著就好,沒有比活著更重要的事。有的生物雖然會放棄生命,但那是為了繁殖。一般的生物只為兩件事:「活著」和「繁殖」。人類不一樣,可以為了某種理由、理想而犧牲、奮鬥,在所不惜。
若要安排「人之道」,就要明白自然界有它的規則。而人的世界,身體方面屬於大自然,另外還有特別屬於人的部分。從西方的觀點來說,前者是「實在的情況」,後者是「應該的情況」。人之所以為人,是因為有自由可以選擇,但選擇的標準何在?人又為什麼要行善避惡?況且行善很困難,為惡很容易。
人一旦順著本能及欲望發展,想怎麼發展就怎麼發展,最後的結果就是為惡。若要行善,必須時常提醒自己,儒家稱之為「慎獨」。就好比一個人在房間,卻有五個人看著你一樣,「十目所視,十手所指」,這種壓力很大。為什麼要這麼辛苦?辛苦的壓力是從外面來的嗎?不然。如果講外界的壓力,那不叫儒家,那只是別人在約束你。真正的儒家強調由內而發,由自己約束自己。因為「人性向善」,自己由真誠引發自我要求。所以,儒家思想對於《易經》這個理想的發揮,是最自然、最正常的。
道家也學《易經》,例如,「柔弱勝剛強」。很多時候你可以發現,從正面不見得能達到效果,從反面等待一段時機,說不定可以產生到很好的效果。道家比較偏向這一方面。所以,我們談到「觀察天道安排人之道」時,也和「義理」相關。
六、《易經》如何解惑?
古人如何解決疑惑?例如,古代的天子要如何決定該不該遷都呢?遷都關係到國家命脈,一般人都不願意遷居。好不容易買的房子,一遷都,房價跌了怎麼辦?古人也一樣,也喜歡安居樂業。
古代天子有困惑時,需要參考五個方面的資訊:第一,自己思考怎麼做;第二,與專門負責的大臣商量;第三,跟老百姓商量。我們很難想像古時候也有民意調查,天子也要訊問老百姓的意見,派人到市場上跑一跑,收集一些資料。
以上這三方面都跟人有關,也就是:天子自己想清楚,請大臣一起來開會,然後再詢問老百姓的意見如何。
第四是殺龜占卜。古代的烏龜真倒楣,只要殼長到五尺以上的,都很危險。用龜殼占卜時,譬如要不要打仗,就殺一隻龜,在龜殼上刻「戰」和「不戰」,然後放在火上烤,哪一邊先裂開,就按照哪邊說的做,因為那代表上天告訴你要不要打仗。
事實上,這是一個有關士氣問題的方法。國君本來就可以下令打仗,下面的人誰敢違抗呢?但是光靠一個人下命令,底下人沒有信心是不行的。底下人甚至會認為國君是與對方國君感情不好,要去報仇,才將他們當犧牲品。因此,為了避免這種不必要的人心浮動,就要占卜,用龜殼來占。
但是用龜殼占不太理想,因為可以事先在殼上做手腳。知道國君喜歡打仗的,就在一邊用力刻深一點,火一烤先裂開,就按裂開的一邊去做。
第五,就是使用《易經》。用《易經》占卦又叫占筮,「筮」是古代的一種蓍草,現在已經很難找到這種草了,只能從古人的描寫中得知。這種草叫做「神物」、是「天生神物」,很靈驗的一種東西。這是《易經》裡面所提到的占卦方法。
古代有「太卜之官」,專門負責占卜。你說這是迷信嗎?我認為不是。當你已經思考過了,把人的智慧都用盡了,但是人的思考再怎麼樣都會百密一疏,都會有盲點,都會有執著。經過鼓動、宣傳、介紹,大家就想「好」的一方面,而忽略了「壞」的一方面,最後誰負責呢?所以就要靠「卜」與「筮」,即靠「占卜」、「占筮」。
這五種方法合起來之後,一定是不一樣的結果,不可能五種完全一致。但不可能又要遷都、又要打仗,所以還要看你問的是國內的事,還是國際的事?是自己內政的事、還是外交的事?必須視情況而定,將所有結果列出來之後,就要看哪幾個支持、比例如何。這是古時候的方法,代表《易經》本來在古代就是用來「占筮」的。
占筮的基本原理是鑒往知來,讓你避開盲點與執著。《易經》最重要的是「觀天道以立人道」,這是講「義理」方面—人類應該如何生存。我們知道,人類生存當然希望趨吉避凶,希望所有的吉祥都能降到自己身上,所有的凶惡、凶險、災難都不要來。
但是沒有那麼簡單的事,因為一切在變化之中。當你認為一切都很順利的時候,接著就會開始出現凶險;當你最近一切都不順,說不定很快就會轉變,接下來就是幸福了。
這是《易經》的觀念,後來老子所說的一句話,就很符合這個道理:「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老子.五八章》)災難旁邊就靠著幸福,幸福底下就藏著災難。因此,當你正處於幸福之中,就要小心居安思危;當你正在受苦受難,不要悲傷,旁邊就靠著幸福;你終於撐過去了,雨過天晴,幸福由此開始。這就是受到《易經》的啟發,說明宇宙萬物都是在變化之中。
七、在變化中保持優勢
那麼,如何在變化中始終保持優勢呢?《易經》會告訴你,把焦點拉回自己身上,保持主動性,讓自己始終處於優越的位置。例如,你現在很順利,那就不要驕傲,應該要準備失敗的來臨。當你準備好了,失敗就不會來了。當你遭遇低潮的時候,趕快充實自己,等待機會的來臨,隨時把握住它。
《易經》講到變化的道理,很符合我們實際的生活經驗,非常深刻。我們講:「天道無吉凶。」「天道」是由六十四卦整個系統所構成的,是沒有吉凶的。如果你說這個卦不好,但《易經》裡面有些卦本來就代表困難的處境,譬如四大「難卦」之中,有一卦叫做「困卦」()。「困卦」代表水在沼澤底下流走了,「澤水困」,上面是沼澤,水到底下去了,沼澤空了,代表山窮水盡了,這就是困難的卦之一。遇到凶險時該怎麼辦?這時候就要知道「天道無吉凶」。
這麼說來,《易經》可能每一個卦都是好的嗎?其實人與人相處,都是在比較之中,只有相對的好壞,沒有絕對的好壞。若要經常保持優勢,最好的方法就是「修德」,也就是掌握到「天道無吉凶」的道理。
人的吉凶來自欲望,化解欲望就沒有吉凶問題。別人認為不好的,你不在意,因為你化解了欲望。欲望若是太強,就會與人競爭、鬥爭,到最後產生戰爭。一旦消解欲望,別人認為不好的,我們不這麼認為,便能欣然接受。但是我們本身有一種自處的態度,有一種處在困境裡的方法,亦即修德行善。
可見,《易經》給我們的啟發,對讀書人來說,真的是良師益友。我自己學習《易經》的心得,在經驗上來說,是大學時代老師教《易經》時所提到的一小段—乾卦的〈文言傳〉。當時老師讀得津津有味,我們聽得頭昏腦脹,因為才大學一年級,完全不知道《易經》是什麼。當時只知道乾卦是一個卦,六條線都是陽爻,誰都會畫。但相同的線,意思卻不一樣,因為在不同的位置,就有不同的情況。
大學時代了解的是很簡單的東西,後來聽別人說《易經》很神祕,覺得很有道理,但就是不知道怎麼有道理。再後來看到「先天八卦圖」和「後天八卦圖」,覺得很有味道,裡頭還包括數字的對照,但依舊不知道是怎麼一回事。
我也沒有時間多想,就先研究儒家、道家,因為它的文本比較容易了解。例如,我讀《論語》,看歷代兩千多年四百多家注解,把這些注解都看完了,自然就懂了。問題只在於對每一句話如何選擇正確的注解,由此構成一個完整的系統。
到了五十歲的時候,我想到孔子說的話:「加我數年,五十以學《易》,可以無大過矣。」孔子說:「讓我多活幾年,到了五十歲可以專心研究《易經》,將來就沒有大的過失了。」
孔子學《易經》,目的是希望將來沒有大的過失,這說明什麼?人活在世上,小的過失是難免的,大的過失為什麼可以不犯呢?因為學習《易經》就可以避免。
孔子說這些話很實在,也很謙虛。儒家的思想在《易經》中很清楚表現,有人說儒家講「人性本善」,其實不然,孔子這句話就是證明。他五十歲開始研究《易經》,只希望不要有大的過失,小的過失還是很難避免。
可見「人性本善」是句空話,不實在。孔子的修養到七十歲,才能「從心所欲不逾矩」,代表他七十歲以前「從心所欲」,想怎麼做就怎麼做,可能會違反規矩、禮儀、法律。
從這些地方可以知道,孔子很重視《易經》。司馬遷曾說孔子「讀《易》,韋編三絕」。那時的《易經》是刻在竹簡上、用繩子綁起來的,繩子斷了三次,就知道孔子有多用功了。
古代讀書人,《易經》都是放在案頭,每天有空就翻一翻。「閑坐小窗讀《周易》,不知春去已多時。」(宋葉采〈暮春即事〉)打發時間最好的方法是看《易經》,因為怎麼看都看不太懂,但是又很有趣。每種卦象都有某種象徵,有的跟實際的事物很像,例如鼎卦(),看起來就很像古代人燒飯用的鼎。但是到底是先有鼎再有鼎卦,還是先有鼎卦再有鼎呢?在古代來說,這些都是很有趣的問題。
還有其他許多卦,看樣子就知道它所代表的是什麼東西,一想就知道它的主要含義是好還是壞,這些我們稍後會做說明。
我學習《易經》的經歷
學《易經》不能心急,一定要給自己至少一、兩個小時的時間,把最基礎的八卦完全弄清楚,將來再看六十四卦的時候,就知道都是由兩個基本的卦所組成。例如,三條陽爻就是一個基本的乾卦(),像這樣的有八個(乾、坤、震、兌、坎、離、巽、艮),然後再合成八八六十四卦,成為完整的卦象。這時候每個卦都是六爻,就比較複雜了。
我五十歲開始學《易經》,照著朱熹的方法「乾坤屯蒙需訟師」,即把卦序歌整個背下來。背下來之後,還要做簡單的測驗,別人隨便說哪一卦,我就要把卦象畫出來,不能畫錯。學《易經》得來的樂趣,真可謂學會終身受用,非常有趣。
有一次,我碰到一個年輕人,他在企業界工作,他說他去年算命算到師卦(),問我好不好。我於是把師卦畫下來給他看,跟他說:「你現在的情況,代表很多人支援你;做生意當然需要有人支援,師卦代表眾人。但另一方面,出現了競爭的對手,所以你有壓力。因為師卦也代表戰爭—商場上的競爭。」
他一聽,就說我講得真準。我也不知道哪裡準,我只是把《易經》基本的道理弄懂了,每一個卦基本的卦象和它所象徵的實際情況了解了,他一問,我就為他說明。這些基本上都是常識,我們每個人都有權利了解《易經》,而今天,我們就要善用這個權利。
針對《易經》,我藉由以上做了一個簡單的介紹,希望能把《易經》這本一般被認為天書的經典,用最簡單的方式來說明。在這裡,需要的是用心專注,要知道基本的八卦怎麼畫,這部分我們會陸續加以解釋。
九、如何理解《易經》的占卦?
從宋朝的程頤開始,完全側重義理方面,認為《易經》不能談占卦這一部分。但事實上孔子也占過卦,他在四十幾歲的時候,考慮要不要做官,於是占卦。占到賁卦(),賁卦指的是裝飾品。孔子一看,做官只是裝飾品,只是好看,沒什麼用,於是便退下來,刪《詩》、《書》,訂《禮》、《樂》,贊《周易》,作《春秋》。
後來他官做得不錯,又發現有阻礙、有困難了,怎麼辦呢?占卦。換句話說,占卦是在你理性不能解決的時候,用來求助於超理性,而不是非理性。《易經》顯示超理性的神奇妙用,古人作《易經》時本來就有使用「象數」作為獨立的一部分。孔子一占之後,占到旅卦()。「旅」代表旅行,出去旅行吧。他於是不做官了,出門旅行十三年,周遊列國。
孔子難道非占卦不可嗎?說實在的,我們很難再回溯以前的狀況。只用理性思考的話,很容易陷於主觀,因為主觀有一種願望,讓你最後心想事不成,導致忽略了其他因素。而《易經》最主要就是讓你知道天、地、人,知道同時發生的所有情況。
一般人看問題,都是因果式的;過去有原因,現在就有結果。現在做的事是原因,將來就會有結果,這是單向式的發展。而在《易經》當中,注意的是同時性的發展,不再只看歷史性、時間性。過去不再回來,所以要注意同時性,現在的情況如何、什麼事同時發生,都有互相對照的價值。
譬如觀察整個世界的局勢,單看過去的歷史是沒有用的,那都已經過去了。但若從現在觀察整個國際的形勢,就知道我們在什麼位置、要往哪裡走,這叫做同時性的思考模式。
在《易經》裡面,很多時候你參考歷史資料及別人的經驗還不夠,因為另有其他因素是你不能控制的。這時候占卦,等於是得到全方位的資訊。孔子這兩次占卦,是出於後代學者的記錄,不見得有明確的證據,只能反映出利用《易經》占卦之後,得到的資訊和後續的發展可以相互配合。平常不需要占卦,理性思維可以得到結果的,就沒有問題。
荀子說:「善為易者不占。」真正懂得《易經》的人是不占卦的,因為他了解「修德在己」。占卦的話,有一半是求助於鬼神,還不如自己修德行善。很多時候,人有理性,總希望知道將來該怎麼辦。
譬如,問現在做這個決定好不好,這其中變數太多了,若現在下了這個決定,沒有問題,所有人都說好,但你怎麼知道過幾年會發生什麼事呢?譬如忽然來一個疾病,像SARS,或忽然來一個地震,那是沒有人可以預測得到的。在國內沒有問題,但國際上會發生什麼事,誰知道呢?在地球上沒事,碰上彗星撞地球,該怎麼辦呢?
像這種事是沒有人可以完全了解的,如果說「盡人事聽天命」,但就《易經》來說,不能盲目地聽天命,還是可以有很多種方式來解決困難。
十、占卦容易解卦難
《易經》占卦很容易,解卦很困難。歷代古人在解卦的時候,就出了問題。這個卦這樣解、那樣解,好像都說得通,但往往事後才會發現應該怎麼解才對。這都沒有關係,本來就需要做功課。最後都會有結果出現,這個結果為什麼可以準確呢?這就要回到周文王了。
周文王曾經被商紂王關在羑里七年。各位知道坐牢的好處是什麼嗎?可以讀書。反正不能到處走動,有人供吃供住,看著你,不讓你離開,那麼你就只能讀書,專心思考。
周文王在七年之內,為《易經》的六十四卦,每一卦寫一句話;每一卦六爻,總共三百八十四爻,每一爻寫一句話。他總共寫了六十四句話,加上三百八十四句話,這就是《易經》卦辭、爻辭最基本的部分。
現在流傳下來很多《易經》的書也很有趣,例如日本有位學者研究《易經》很透徹,他也是因為坐牢七年,出獄之後寫了一本解卦的書,寫得不錯。同樣是七年,所以若問學《易經》大概要花多久時間,我們心裡也有數了:大概必須專心七年。
每個人解卦的方式都不一樣,我們現在一般按照朱熹的方法,但也有另外不同的理解。學《易經》時要雙方面兼顧:一方面是義理,做人的道理,以修德為主;另一方面是占卦,譬如你有困惑,一時想不通該怎麼辦。
中國傳統一向是兩方面兼顧,今天我們談《易經》的時候,不用特別排斥占卦的部分,但也千萬不要只把它當作算命、占卦的一種工具。若只用來占卦,最後將會違反它的道理。
提到占卦,我以三句話作為格言:
(一)、不誠不占。沒有誠心不要占。
(二)、不義不占。不是你該占的不要占。例如,我要占問你有沒有私房錢,這就是不義的事,不是我該問的事。
(三)、不疑不占。有疑惑時,理性可以解決的就不要問了,理性實在是不能解決、兩邊為難的再問。
「不誠不占」、「不義不占」、「不疑不占」,把這三點合起來,就知道荀子為什麼說「善為易者不占」(《荀子‧大略篇》)了。有人說研究《易經》到最後,人會變得「絜(ㄒㄧㄝˊ)淨精微」,意思是研究《易經》心思要非常單純,思想上非常的透徹。另外還有一個毛病,叫做「賊」。「賊」不是小偷,而是表示你想太多了,到最後恐怕偏離了人生的正途,那就非常可惜了。
三、《易經》是符號象徵
如何觀察天道以安排人之道呢?《易經》的特色又是什麼?
《易經》最特別的一點,就是使用符號象徵。平常大家見面時都會先交換名片或請教大名,人從小開始就有名字,名字本身不變,但人卻天天都在變。試想,從小時候生下來所叫的名字是不變的,但是你哪一天沒有在變呢?從小學一路到現在,畢業幾十年了,名字是一樣的,這說明了什麼?
《易經》的智慧就表現在使用符號象徵上。西方有個學派,就強調人是使用符號的動物。說到人的特性,跟動物相比有什麼不同?以前西方學者說:「人是有理性的動物。」但是有理性...
目錄
出版的話
【導讀】《易經》與人生 傅佩榮
第一章 《易經》是什麼?
一、學習《易經》的心得
二、《易經》、《易傳》、「易學」
三、《易經》是符號象徵
四、什麼叫做「易」?
五、觀察天道安排人之道
六、《易經》如何解惑?
七、在變化中保持優勢
八、我學習《易經》的經歷
九、如何理解《易經》的占卦?
十、占卦容易解卦難
易經小常識 ● 基本八卦(八經卦)的口訣
第二章《易經》的由來
一、《易經》形成的三個階段
二、《易經》系出憂患意識
三、《易經》所描述的古代歷史
四、窮則變,變則通,通則久
五、《易經》與古代文明的發展
六、《易經》的卦象
七、古代聖人的條件
易經小常識 ● 關於《易經》的傳說:河圖與洛書
第三章《易經》的卦象
一、先天八卦圖
二、八卦的象徵意義
三、坤卦的象徵意義
四、震卦的象徵意義
五、巽卦的象徵意義
六、坎卦的象徵意義
七、離卦的象徵意義
八、艮卦的象徵意義
九、兌卦的象徵意義
易經小常識 ● 關於爻的一些術語
第四章 自強不息—— 乾卦
一、乾卦卦象和卦辭
二、真誠:閑邪存其誠,修辭立其誠
三、天行健,君子以自強不息
四、人的生命充滿無限的可能
易經小常識 ● 十二消息卦與二十四節氣
第五章 厚德載物—— 坤卦
一、柔弱勝剛強
二、坤卦卦象和卦辭
三、厚德載物
四、君子:敬以直內,義以方外,敬義立而德不孤
易經小常識 ● 卦象術語 104
第六章 非吉則利—— 謙卦
一、古聖先賢謙虛的態度
二、謙卦的特別之處:謙虛納百福
三、謙卦卦象和卦辭
四、謙卦的啟示
易經小常識 ● 卦象歌與卦序歌
第七章 面對困境的智慧
一、 困境會激發成功的動力
二、 屯卦:萬事開頭難
三、 習坎卦:修德習教,誠信為上
四、 蹇卦:反省自己,修養德行
五、 困卦:天無絕人之路
六、 《易經》中的祭祀
易經小常識 ● 《易經》問卜用語
第八章 自求多福的方法
一、 損卦:損己利人
二、 履卦:一切依禮而行
三、 井卦:有福同享
四、 鼎卦:除舊布新 ,安邦定國
易經小常識 ● 《易經》的研習流派
第九章 《易經》的現代意義
一、《易經》與現代人的關係
二、古人如何看待《易經》
三、學習《易經》的三個重要收穫
易經小常識 ● 《易經》占卦方法—— 籌策運算說明
附錄 《易經》答問錄
出版的話
【導讀】《易經》與人生 傅佩榮
第一章 《易經》是什麼?
一、學習《易經》的心得
二、《易經》、《易傳》、「易學」
三、《易經》是符號象徵
四、什麼叫做「易」?
五、觀察天道安排人之道
六、《易經》如何解惑?
七、在變化中保持優勢
八、我學習《易經》的經歷
九、如何理解《易經》的占卦?
十、占卦容易解卦難
易經小常識 ● 基本八卦(八經卦)的口訣
第二章《易經》的由來
一、《易經》形成的三個階段
二、《易經》系出憂患意識
三、《易經》所描述的古代歷史
四、窮則變,變則...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