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然野性的力量vx人為操控的拉扯對峙
科技進步vs社會倫理的衝突辯證
媲美《現代啟示錄》中的掙扎衝突
向康拉德致敬之作
今年我讀過最棒的書,它讓我又哭又笑,
從頭到尾沒有敗筆……這是一部傑作。──《房間》作者艾瑪‧唐納修
「失落」這件事,不是在某個清楚的時間點發生的,
乃是一次又一次,以千百種微小的方式不斷發生,
而你唯一學到的,就是自己永遠也無法適應失落的發生。
當瑪莉娜‧辛格醫生莫名其妙被任職的藥廠派往亞馬遜叢林找尋前同事的遺物時,她完全沒有料到在叢林深處正有一個豐盛繁茂、但又可怕險惡的世界正等著她陷進去。
她在那裡遇見了以前的老師史溫森博士,這位年屆七十的博士正在從亞馬遜部落的傳統藥方中,研究出一種提高生育年齡的新藥,估計將帶來可觀的市場價值。
隨著師生兩人的相遇,瑪莉娜也一步步進入叢林的黑暗深處,踏上無情的旅程,讓她不得不想起自己被老師犧牲的痛苦過去:當年史溫森擔任主治醫生時,沒有負起指導的職責,使住院醫生瑪莉娜發生了重大的醫療疏失,從此被逐出醫界。
瑪莉娜此刻不但要面對自己挫敗的過去,要吞下當年的悔恨,更要和眼前亞馬遜叢林嚴苛的環境、疾病、昆蟲襲擾等情況奮戰。在她解開同事死亡之謎的同時,她看見自己的老師已經突破了大自然的限制,即將踏入道德與倫理最具爭議的疆界。
瑪莉娜該一頭栽入這個具有危險吸引力的世界呢?或是袖手旁觀?雨林的美麗濃密天篷之下,到底還會潛藏了什麼難以想像的懊悔與失去呢?
《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作者伊莉莎白‧吉兒伯特
《房間》作者艾瑪‧唐納修
《你走了以後》作者瑪姬‧歐法洛
英國文學評論家John Carey聯袂推薦!
2011年全美各大媒體、讀書會選書
紐約時報、亞馬遜書店、全美各大書店暢銷排行榜
本書獲獎記錄
★2012年英國柑橘獎決選作品
★2012年紐約公立圖書館「幼獅獎」
★出版人週刊2011年度十大好書
★時代雜誌2011年度十大好書
★NPR2011年度十大好書
★亞馬遜書店2011年度選書
★Book Page2011年度好書第一名
★2011年美國讀書會票選TOP5好書
★2011年NPR夏季書評者推薦閱讀
★2012年時代雜誌作者獲選「全球年度百大影響人物」
作者簡介:
安?派契特(Ann Patchett),1963年出生於洛杉磯,愛荷華大學寫作坊畢業,1990年曾擔任美國麻州普羅文斯頓駐市作家,並出版第一本小說作品《騙子的守護聖者》。1993年擔任雷德克里夫大學瑪莉‧彭定研究中心駐校作家,1997年以第三本小說入圍英國柑橘獎,2002年則以《美聲俘虜》一舉榮獲美國筆會/福克納獎、英國柑橘獎,並入圍國家書評獎,銷售超過100萬冊,全球譯為30餘種語言。
2004年安?派契特又以《真相與友誼》回憶錄獲獎無數,包括美國文藝學會最佳書獎與圖書館協會獎。她是美國當代最受注目的小說家,作品有清楚明確的主題訴求,故事流暢迷人,極受讀者喜愛,屢屢登上暢銷書排行榜。除出版著作以外,她亦曾獲邀擔任「年度美國最佳短篇小說」等文選的主編,也是華盛頓郵報、紐約時報雜誌、哈潑雜誌、大西洋月刊、Gourmet美食雜誌、Vogue等媒體的固定撰稿人。目前她與丈夫住在田納西州。
作者獲獎記錄
1992年紐約時報年度好書得獎作品,
1994年珍妮?卡夫卡獎最佳小說獎項
1994年田納西年度作家
1997年英國柑橘獎入圍
2002年美國筆會/福克納獎
2002年英國柑橘獎
2002年Book Sense年度最佳圖書
2002年國家書評獎決選
2004年芝加哥論壇報年度最佳好書
2004年洛杉磯時報書獎
2004年HDV紀念獎
2004年美國文藝學會最佳書獎
2004年芝加哥論壇報、舊金山紀事報與娛樂週刊年度好書
2004年美國圖書館協會亞力克斯獎。
2011年Wellcome Trust 獎入圍
2012年英國柑橘獎決選作品
2012年紐約公立圖書館「幼獅獎」
2012年時代雜誌「全球年度百大影響人物」
譯者簡介:
盧秋瑩,美國麻州愛默生傳播學院媒體藝術碩士,自由作家和譯者。著有《步步減肥記》、《與小猴喝茶》,譯有《一個印第安少年的超真實日記簿》等。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作者伊莉莎白‧吉兒伯特推薦
●今年我讀過最棒的書,它讓我又哭又笑,讀完有種奇異感受︰從頭到尾沒有敗筆……這是一部傑作。──《房間》作者艾瑪?唐納修推薦
●讓人愛不釋手的故事,作者發揮到淋漓盡致。──紐約時報
●情感鮮明……安‧派契特以叢林為背景,寫出她最好看的故事。──紐約客雜誌
●這本書毫無疑問是今夏最慧黠、最好看的小說。──華盛頓郵報
●這個故事的生命倫理主題看似嚴肅,作者卻能發揮得引人入勝,以亞馬遜森林為故事主軸,讓你捨不得看完。──美國公共廣播電台
●情節緊湊,整個故事就是一個精彩好看!──ELLE雜誌
●這個故事環繞著文明與蠻荒、援助與壓榨的相對概念,作者用精巧的情節與嚴謹的書寫手法,完成了討論倫理困境的經典之作。──華爾街日報
●作者用大視野的全球化道德衝突為背景,精細雕琢角色個人的細節--不合腳的鞋子、蚊子的叮咬、一位女性溫柔地為另一位女性編辮子……這本書活起來了!──歐普拉雜誌
●驚險刺激、催淚感人的故事,常讓你心裡牽掛著故事角色。──Kirkus焦點書評
●寫得真好的一本小說,讀來不斷驚嘆,心中常常一驚,帶領讀者感受亞馬遜叢林的奇幻與恐怖祕境,角色獨特,刻劃入微……故事力道無窮,讓人流連不能忘。──Library Journal焦點書評
●《奇蹟之邦》趣味與智慧兼具,極度動人,講述一名醫者接觸陌生大陸黑暗之心的故事。派契特向康拉德與伊夫林•沃致敬之作,一部當代的追尋故事。──《你走了以後》作者瑪姬.歐法洛
●一部引人入勝的小說……派契特流暢文筆交織於懸疑的冒險故事……讀者會捨不得看完。──出版人週刊焦點書評
●派契特極流暢而富感染力的筆觸,不僅捕捉了叢林榛莽的景物聲響,也記述了科學家的努力與奉獻。──Booklist
●驚人的新作…小說中構想的世界超乎尋常地生動……閱讀《奇蹟之邦》是感官體驗,就連讀畢後也彷彿仍聽得見蟲鳴,你的頭還會隱隱發燙。──MORE 雜誌
●派契特使整座叢林躍然紙上……這是派契特繼《騙子的守護聖者》後最棒力作,甚至超越了《美聲俘虜》──Shelf Awareness
●這部獨特的作品該入選今年各大文學獎、文藝祭、讀書會選單……深刻的質問、動人的角色與震撼的啟發匯流成一股底流將你捲入──每日電郵
●派契特的書寫有種令人屏息的美感與靜謐──泰晤士報
●我不時讀到這樣令我想熱切推薦給每個人的作品……這種感覺真好──Sunday Telegraph
●一個偉大成就,派契特至今最好作品──衛報
●真誠動人──獨立報
●讓人完全入迷……一部非凡之作──約翰‧凱瑞,週六書評
●書頁間有股力量博動著、誘人的律動,宛如《現代啟示錄》中柯茲神話的掙扎衝突,一開始節奏緩慢,逐漸增強至狂熱激動、難以預測,至少有五個轉折我未能料到……本書呈現的奇蹟,在於作者討論哲學本質與生物倫理辯證的同時,還能將故事說得驚悚暢快,彷彿深深撼動人心的漸強演奏。──時代雜誌
●精采刺激……生動描寫──泰晤士報文學副刊
●感受與美麗難以忘懷……《奇蹟之邦》討論的終極課題是蛻變(瑪莉娜、史溫森,與我們讀者的)以及主角為人道,而非科學,所做的奉獻-這是一部令人振奮的神奇作品,這感覺派契特書迷們早已愛上了。──Financial Times
●派契特善感的本能已成了她書寫的魔術幻技,使她的每部作品都能受人喜愛,能深深吸引讀者……派契特掌握了我們最深沉、最難以言說的恐懼。──獨立報週日特刊
名人推薦:
●《享受吧,一個人的旅行》作者伊莉莎白‧吉兒伯特推薦
●今年我讀過最棒的書,它讓我又哭又笑,讀完有種奇異感受︰從頭到尾沒有敗筆……這是一部傑作。──《房間》作者艾瑪?唐納修推薦
●讓人愛不釋手的故事,作者發揮到淋漓盡致。──紐約時報
●情感鮮明……安‧派契特以叢林為背景,寫出她最好看的故事。──紐約客雜誌
●這本書毫無疑問是今夏最慧黠、最好看的小說。──華盛頓郵報
●這個故事的生命倫理主題看似嚴肅,作者卻能發揮得引人入勝,以亞馬遜森林為故事主軸,讓你捨不得看完。──美國公共廣播電台
...
章節試閱
安德斯‧埃克曼醫生的死訊以航空郵簡的方式傳來,寫在一張鮮藍色、既是信紙、折起來之後也可當信封的兩用航空信上。真難想像現在還有人在做這種東西?這張紙遠從巴西旅行到明尼蘇達,來通知一個男人的死訊。紙張輕微,宛如淡淡暗示這人微小的血肉之軀曾存在過,似乎唯有那只郵票才能彰顯它的存在。福斯先生手裡拿著那封信,到實驗室來通知瑪莉娜這則消息。她看見他站在門口,於是對他微笑,不料這下竟讓他不知從何說起。
「怎麼了?」她終於問。
他欲言又止,再度啟口,只擠出一句話:「下雪了。」
「電台說過會下雪呀。」瑪莉娜這間實驗室的窗戶外面就是走廊,要等到午餐休息時才能知道外面天氣狀況。她靜待福斯先生表明來意。他冒著雪,走過十間大樓,從自己的辦公室過來這裡,絕不可能只為了聊天氣。但他就只是杵在門邊,無法決定到底是要走進來還是離去。「你還好吧?」
「埃克曼死了。」聲音崩潰之前,他終於吐出這句話,然後一句話也沒說,把信交給她。這代表他對這個噩耗背後的原因所知無多。
沃格爾藥廠園區內有三十多棟大樓,由大小和功能各異的實驗室與辦公室組成。有些實驗室內容納著可供二十位技術人員與科學家同時作業的工作檯,有些則關著一牆一牆的老鼠、猴子或狗。過去七年間,瑪莉娜跟埃克曼醫生一起使用這間小小的實驗室,小到福斯先生只須伸出手,就能從門口把信遞給她。接過信,她在隔板旁的灰色塑膠椅慢慢坐下。那一刻,她才了解為什麼人們在傳遞噩耗時會說「你最好先坐下來」。她體內有一份非常安靜的潰散,不是暈眩,而是一種折疊收納的感覺,她就像一把伸縮尺,腳踝、膝蓋和臀部全收合成一個小一點的角度。安德斯‧埃克曼醫生,身材瘦高,總穿著白色實驗服,有一頭逐漸灰白的金髮。埃克曼買了咖啡後也會幫她帶一杯回來。埃克曼幫她找需要的檔案。埃克曼側坐在她的辦公桌沿討論她的蛋白質數據。埃克曼,不到五十歲,三個小孩的父親。她的目光落在信上的郵戳,三月十八日,今天是四月一日,他不但死了,而且已經死了兩個星期。他離開後,很少有消息傳來,大家也早已習慣這種情況了,但她到這一刻才明白,埃克曼已離開太久,久得有時一天中有大半的時間,她難得想起他。埃克曼醫生曾在信中對他們這些在明尼蘇達的同事們強調,他所在的地點,也就是史溫森博士做研究的亞馬遜河支流,真的非常偏遠難尋(有次埃克曼在信中說,明天,我會把這封信交給一個乘著浮木往下游飄流的小孩,它稱不上獨木舟,也完全無法以數據預測信的抵達時間)。然而,那個偏遠地點,總是位在某個國家境內吧?總是位於世界上某個國家裡,那裡一定有人擁有電腦網路啊,難道他們從來沒想過要去找看看網路?「史溫森博士……她為什麼沒打電話給你?那裡一定有某種全球衛星——……」
「她不肯用電話,要不然她就是說那裡電話不通。」在這安靜的實驗室裡,兩人雖然靠得很近,他的聲音卻微弱到幾乎聽不見。
「可是,為了這件事——,」她停了一下,不說了,反正他也不知道真相的。她換了句話又問:「他現在在哪裡?」她說不出「屍體」這兩個字。埃克曼不是一具屍體。在沃格爾藥廠園區裡,工作中的人、在辦公室裡喝咖啡的人,全都是醫生;櫥櫃、儲藏室和辦公室抽屜裡塞滿了藥,各種你想得到的藥丸,各種類型都有。他們是一家製藥公司,缺什麼就會想辦法憑空做出什麼。只要他們知道他人在哪,一定可以把他救出來。一想到這裡,那份想改變不可能的衝動,淹蓋了她所有的科學知識。人死了就是死了,然而,瑪莉娜博士甚至不用閉上眼睛,眼前就可以看到安德斯‧埃克曼醫生,在員工餐廳津津有味吃著雞蛋沙拉三明治。自從認識他以來,每一天他都是這樣。
「你沒讀過那些有關膽固醇的報告嗎?」她曾想扮演諍友的角色,於是開口質問他。
「那些膽固醇的報告都是我寫的啦。」他邊用手指沾抹著盤緣邊說。
福斯先生摘掉眼鏡,用摺疊好的手帕按拭眼角,「讀一下這封信。」他說。
她默默讀著。
福斯先生,
這裡最近豪雨不斷。雖然每年這個時節都是這樣,但在這裡這麼多年了,這種豪雨還是令我驚訝。
雨勢不妨礙我們的工作,只是會延長時間而已,進度或許慢了下來,但無大礙,我們依舊穩定朝著同樣優異的結果前進。
目前我們擔心的並非工作本身。我寫這封信的目的,是告訴你一個不幸的消息,關於埃克曼醫生的:他前天晚上因熱病過逝。考量我們的地理位置、這樣的豪雨,加上糟糕的政府官僚程序(這裡的和你那裡的),以及這個事件的時間敏感度,我們決定按照他的基督教信仰傳統,把他就地安葬。我必須告訴你,安葬他並非一件容易的小事。至於埃克曼醫生未竟的任務,我向你保證,我們會繼續進行。我會把他的一點遺物保留好,轉交給他的妻子,相信你會把這個消息以及我的慰問之意轉達給她。不管遭遇任何挫折,我們會堅持不懈。
安妮可‧史溫森
瑪莉娜從頭把信再讀一遍,讀完後,依然無言以對。「她說的挫折,指的是埃克曼的死?」
她拎著信紙邊緣,好像那是一份呈堂證據。那張紙顯然濕過再乾,從折紋可以看出雨中傳送的痕跡。史溫森博士熟知紙張、墨跡碰到雨水之後會變得怎樣,因此她用鉛筆重重寫下濃黑的字句;而在明尼蘇達的這一邊,埃克曼醫生的太太凱倫‧埃克曼正坐在雙層紅磚殖民式房子裡,遙想著人在巴西的丈夫,還以為只要等到史溫森博士聽從他的建議,他就可以回家了。
瑪莉娜看了一下時鐘,他們得趁凱倫去接小孩放學之前趕過去。偶爾,如果埃克曼正巧在下午兩點半瞄到手錶,會小聲自言自語:放學了。三個小埃克曼,三個男孩,跟他們的媽媽一樣,對父親的死訊一無所知。儘管這樣的死訊會對家人親屬帶來多大的傷痛與損失,但史溫森博士竟也只用了半張紙就交代完畢,而且還兩次提到無關的天氣。剩下的信紙就那樣空著,一大片藍色海洋般的空白。那方寸之間,還可以寫多少字,填滿多少解釋,連科學也難以衡量。
福斯先生關上門,來到瑪莉娜身旁,緊捏一下她的肩膀。面對走道的百葉窗是拉下的,她把臉頰貼在他的手背上。好一會兒,他們就那樣站著,讓最蒼白的日光燈光濺灑全身,互相慰藉。福斯先生和瑪莉娜從來沒談過該怎麼樣在工作場合表現兩人的關係,因為工作時他們沒有私人關係可言,單純只是同事。福斯先生是沃格爾藥廠執行長,瑪莉娜是一名從事抑制素研發的研究者。他們第一次認識,真正的認識,是在去年夏末,公司舉辦的研究人員對行政人員的壘球賽上。福斯先生並非學術出身,他是沃格爾藥廠史上第一位出身製造部門的執行長。跟別人提到他時,她稱他福斯先生,在別人面前跟他說話時,她也稱他福斯先生。問題是,當兩個人獨處時,要改口叫他吉姆,她會覺得很不習慣。
「我不該派他去的。」福斯先生說。
她抬頭,用自己的雙手包握住他的手。福斯先生不須穿實驗袍。今天他穿著一件深灰色西裝,打著條紋海藍色領帶,對一個六十歲的男人,那樣穿算氣派,但一旦走出行政大樓,進入了研究單位,就顯得格格不入。今天瑪莉娜突然覺得,他看起來像要去參加葬禮似的。「你並沒有強迫他去呀。」
「我要求他去的,他雖然可以拒絕我,但不太可能。」
「發生這種事,也是你始料未及。你派他去的地方,並不算特別危險。
「話雖如此,瑪莉娜其實並不確定。那裡當然有毒蛇,還有牙齒如剃刀般尖銳的魚,但在她的想像中,牠們距離研究學者進行科學研究的地點應當很遠。況且,信上說了,他死於熱病,並非被毒蛇咬死。就算在明尼蘇達這裡,人們也很可能發各種高燒。「史溫森博士已經在那裡五年了,什麼事也沒發生過。」
「這種事當然不會發生在她身上。」福斯先生用冷冰冰的語氣說。
是埃克曼醫生自己要去亞馬遜流域的。事實確實如此。一位從事抑制素研究的學者,在正常情況下很少有機會能夠於冰天雪地的冬季來臨之前,獲派前往巴西熱帶雨林。加上他很熱衷於鳥類觀察,每年夏天都會和孩子們划著獨木舟,拿著望眼鏡和筆記本,進入美加交界的邊界水域區 1,去尋找棕硬尾鴨和北美大啄木鳥。他獲悉這趟任務之後,第一件事就是訂購了雨林指南,收到後更是專心鑽研著那本光滑厚重的手冊。他還把指南中他希望看到的鳥兒秀給瑪莉娜看:腳趾跟他的手一樣長的肉垂雉鴴、頭上長著絨毛刷子的圭拉杜鵑,你甚至可以拿這種鳥來刷洗裝醃漬物的罐子。他買了一臺鏡頭可以從十五公尺外拉近距離拍攝鳥巢的相機,一般情況下,埃克曼是不買那種奢侈品的。
「不過現在情況不同,」他邊說邊按下快門,為工作中的瑪莉娜拍了一張照片。突然閃爍的閃光燈,讓瑪莉娜從雨林指南上一隻黑頸紅傘鳥的照片抬頭。那鳥只有拇指大小,住在一個附著於樹葉尖端的錐狀泥巢裡。「有好多種類的鳥呀。」她端詳每張照片,讚歎那些鳥類豐富的多樣性。當她看到那些藍紫金剛鸚鵡(世上最大的鸚鵡)時,想到福斯先生選派的不是自己,心中閃過一絲後悔,但這種想法又很荒謬。「這些鳥會讓你忙得沒時間跟史溫森博士說話。」
「找到史溫森博士之前,我相信我會先找到很多鳥。就算找到她,我也懷疑她是否願意馬上打包回約翰霍普金斯大學。這種事需要技巧,福斯先生也是這樣說的,白天我會有很多時間。」
尋找史溫森博士是個難題。他們雖有一個她在馬瑙斯市的地址,但顯然離她做田調的地方很遠;她相信,為了保護那片天然景觀,以及開發中新藥的無窮價值,那個地點需要最高度的保密。她的說法極具說服力,連福斯先生也不知道她人到底在哪裡,只知道在里約內格羅外的一條支流上。那條支流的源頭離馬瑙斯市有多遠,朝哪個方向流,無人知曉;找到她還算簡單,困難的在後面。瑪莉娜再次注視著舉著相機的埃克曼,「別拍了,」她用手掌遮住鏡頭:「如果你根本勸不動她回來,該怎麼辦?」
「我當然勸得動她,」埃克曼說:「她喜歡我,否則福斯先生怎麼會派我?」
史溫森博士只在七年前來過沃格爾藥廠待了一天,那次她有可能覺得埃克曼醫生不錯嗎?那天她坐在會議室裡,和風險評估小組一起討論一項巴西研發計畫的第一階段預算,小組成員除了埃克曼以外,還有其他四位醫生與五位高級主管。瑪莉娜大可以告訴埃克曼,史溫森博士根本不認識他。但何必呢?想必他也心知肚明。
安德斯‧埃克曼醫生的死訊以航空郵簡的方式傳來,寫在一張鮮藍色、既是信紙、折起來之後也可當信封的兩用航空信上。真難想像現在還有人在做這種東西?這張紙遠從巴西旅行到明尼蘇達,來通知一個男人的死訊。紙張輕微,宛如淡淡暗示這人微小的血肉之軀曾存在過,似乎唯有那只郵票才能彰顯它的存在。福斯先生手裡拿著那封信,到實驗室來通知瑪莉娜這則消息。她看見他站在門口,於是對他微笑,不料這下竟讓他不知從何說起。
「怎麼了?」她終於問。
他欲言又止,再度啟口,只擠出一句話:「下雪了。」
「電台說過會下雪呀。」瑪莉娜這間...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