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在上班的路上,用手機或iPad上檢查了Gmail、Yahoo或Hotmail的來信,經過星巴克,買了杯咖啡帶進辦公室,然後就接到聯邦快遞寄來的包裹,把電腦打開,在Google看看新聞,透過Skype跟往來客戶或廠商聯繫,趁著開會前的幾分鐘,上Facebook作更新,還發現你的Twitter有人在跟著你的話題……。
如果你曾經從事其中一項活動的話,那麼你其實已經身處數以萬計的創投業者所創造的龐大生態系了。
**三代從事創投的傳奇世家**
在創投業,德雷珀這個名字無人不知。
威廉‧德雷珀二世將軍曾參與戰後的馬歇爾計畫,功在德國與日本的振興,後來在1958年成立美國西岸第一家創投公司──德雷珀-蓋瑟-安德森公司。
本書作者威廉‧德雷珀三世在1962年成立德雷珀-強森公司,1962年在加州帕羅奧多創辦蘇特山創投公司(Sutter Hill Ventures)。1981年,雷根總統任命德雷珀三世擔任美國進出口銀行總裁,1985年出任聯合國開發計畫署署長。
1995年,德雷珀三世卸下公職,重回創投業,成立德雷珀國際投資公司,進軍印度,次年成立德雷珀─里查茲公司,投資Hotmail、Skype、OpenTable、Athenahealth、Apollo Computer(被惠普收購)、Dionex、Integrated Genetics、Quantum、Qume、Activision、Xidex、Measurex、Hybritech、LSI Logic。
德雷珀三世的兒子提姆‧德雷珀在艾力克斯布朗父子投資銀行,在1985年創立德豐傑公司,成為家族第三代創投家。德豐傑投資了百度、特斯拉汽車、Parametric Technology、Digidesign、Parenting Magazine、Upside Publishing、PLX Technology、Four-1-1、Hotmail和Skype。
德雷珀─里查茲創投也成立基金會,以挑選營利創業家的標準來挑選有願景、熱情、能量、人品、執行力的社會企業家,以期提升非營利組織的效率及影響力。
德雷珀三世也是外交關係委員會(The Council on Foreign Relations)與耶魯大學校長委派國際事務委員會(President's Council on International Activities)的成員,並獲選入道瓊創投名人堂,以及國際商業論壇、全國創業投資協會終身成就獎。
作者簡介:
威廉‧德雷珀三世(William H. Draper III)
是美國西岸最早的創投家,曾任美國進出口銀行行長,聯合國開發總署署長。
譯者簡介:
傅士哲
美國威斯康辛大學哲學博士候選人,專事翻譯,譯有《美麗境界》、《6個人的小世界》(以上與謝良瑜合譯),以及《第一年:哈佛MBA求學生活實錄》、《從礦工少年到哲學家》。
游常山
輔大大眾傳播學系學士、美國猶他大學教育碩士,曾任職《工商時報》、《遠見》、《天下》等媒體,獲得金鼎獎雜誌專題報導最佳採訪獎、吳舜文新聞獎、花旗新聞獎。譯有《揹小孩的男人》、《東方主義》(合譯)。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本書從創投業領袖之一的威廉‧德雷珀的視角出發,描繪了創投─創業生態系統,引人入勝。德雷珀的父親在1950年代末來到冷清的北加州,創立了西海岸第一家創投公司,促使矽谷成為今日的創業龍頭。威廉的兒子提姆是當今世界上最活躍、最成功的創投家之一,也是德豐傑風險投資公司(DFJ)和德豐傑全球網路(DFJ Global Network)的創始人。
無論你是有抱負的企業家、風險投資家或是只對商業感興趣,希望你都能從本書中獲得關於創業的知識並從中受到鼓舞和啟發。
──百度(Baidu)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李彥宏
「威廉‧德雷珀在矽谷還是一片果園的時候開始從事創投,他說了幾家在過去半世紀以來最重要的公司的幕後故事,也讓讀者一窺創投業運作的究竟。」──特斯拉汽車執行長 艾隆.馬斯克(Elon Musk)
「德雷珀不僅事業成功,他更有很高的道德標準,為他贏得業界的尊敬與效法。」
──前美國總統 喬治‧布希(George H. W. Bush)
威廉.德雷珀將軍是美國創投資本家的先驅,成立了全世界第一個有限合夥的組織。他的兒子威廉(本書作者)在1959年入行,當時「創業投資」一詞還沒多少人聽過,至今已經有好幾百件投資案出自其手。威廉的兒子提姆是德豐傑創投和德豐傑全球網的創辦人,可說是當今最耀眼的創投資本家之一。三位德雷珀,在令人著迷之創投-創業生態系的開展過程中都扮演了整合性的角色。
無論你是親身經歷過矽谷產業的歡喜與痛苦,或者只是想從過來人身上獲得啟發,都沒有比本書更貼切的,裡面闡述著德雷珀家族橫跨三世代的第一手故事。威廉將其寶貴經驗娓娓道來,對於熱衷於科技與創新者而言,可謂受惠無窮。總而言之,這確實是段值得大書特書的故事。
──Google執行總裁 艾瑞克‧施密特
推薦 Forword
百度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李彥宏
經常有人讓我給年輕創業者或未來的企業家一些忠告。我總以同樣的基本準則作答:做你喜歡並擅長的事,認準了就去做,不跟風不動搖。擁有這種態度,機會就屬於你。
一九九○年代初我在美國學習電腦科學的時候,我申請加入某位教授的課題組工作。面試時,當我提到我來自中國時,教授問道:「中國有電腦嗎?」這個問題使我深受震動。一位受過良好教育的人問出這樣的問題,這一現實促使我下定決心要在互聯網行業內做出一些真正有意義的東西,我要從根本上改變西方人對於中國以及中國科技產業的固有偏見。
在華爾街和矽谷工作期間,我經常回國考察中國互聯網市場的發展情況。我意識到愈來愈多的中國人正在認識互聯網。一九九九年,我回國發現遇到的許多人開始在他們的名片印上email。像中國這樣一個人口超過十億的國家,這樣的變化意味著互聯網行業發展的巨大潛力和堅實基礎。這也令我對回國創業充滿信心。
一九九九年新中國成立五十周年慶,我有幸作為海外華人代表受邀到天安門觀禮台觀看十一國慶慶典。望著展現在我面前新崛起的繁榮與力量,我真切感受到我正在見證中國經濟騰飛的奇蹟。我一直在考慮互聯網成為中國發展的重要組成部分的可能性。在那一刻我下定了回國的決心,我要用我在美國學到的技術知識,為生我的祖國貢獻菲薄之力。
我在北大時主修資訊管理,在美國研究的是電腦科學。後者讓我找到終生摯愛的事業:搜尋引擎技術。當時搜索技術在中國幾乎是一片空白。互聯網上的中文內容也少之又少,但我堅信中文資訊會隨著中國經濟騰飛和對外交流與日俱增。資訊化將使中國與世界其他國家的聯繫日益緊密,而這種日益緊密的聯繫反過來又會推動資訊化的進步。我確信中文搜尋引擎技術將有巨大的市場機會。事實證明,我當時回國並致力於中文搜索創業的決定是正確的。
我回國創立百度時,中國大約只有八百萬互聯網用戶。如今用戶數量正在迅速接近五億,據估計,二○一五年用戶數量將高達七‧五億--占中國人口的一半以上。這一用戶數量代表著高價值應用的巨大潛力,是中國互聯網行業發展的強大動力。中國互聯網的增長只會更加活躍,中國互聯網公司的IPO新浪潮已經充分證明了這一點。這一領域的潛力在未來幾年裡只會愈來愈大。
我記得在回國創業之初很多人問我,既然幾大互聯網門戶的地位已經確立,我回到中國能做什麼?歷經十幾年的發展,現在我們可以看到,中國互聯網已經孕育出一大批成熟而尖端的企業。然而人們還是有同樣的疑問:既然已經有這麼多成熟企業,創業者還有機會嗎?互聯網是不是已經發展到成熟期了?有些人甚至暗示,中國互聯網控制在一九六四─七四年間出生的這批人手中,作為互聯網創業者,他們所經歷的是一個不可複製的黃金時代。
但事實是機會依然大量存在。儘管中國已有四億五千多萬互聯網用戶,但仍然有九億人將加入網民的行列。未來移動互聯網同樣有極大的發展空間。對於已經上網的人來說,他們可能會更頻繁地使用互聯網或者在網上花費更多時間:每天只搜索一次的人極有可能將搜索次數增加到每天十次,過去每天只花半小時上網的人現在的線上時間將會長達兩小時。這些變化正在帶來國民生活方式和消費習慣的悄然改變。
如果說過去十年裡互聯網主要用於娛樂,那麼在未來很長一段時間裡,互聯網將會更多地介入商業活動中。在這個領域有很多機會。考慮到目前線上商務發展的有利政策環境以及中國飛速增長的GDP,現在仍然是中國互聯網創業的絕佳時機。
一切並不止於互聯網。我們活在一個人類歷史上最激動人心的時代裡。有創意的人層出不窮,將創意轉變為現實的資本管道比比皆是,這一切正在推動企業導向的世界不斷改造與進步。
全世界成功企業的背後大多有創投的支援,中國當然也不例外。事實上百度從創業開始也得到了創投的支持,威廉雷珀的兒子提姆‧德雷珀創立的德豐傑創投公司就是我們的早期投資方之一。二○一○年,光是美國的風險投資家就向中國注入四十億美元的資本,比二○○九年增長五九%。2
而在經濟增長和資本看好的雙重作用下,中國企業的表現也相當亮眼。二○一○年有四十一家中國企業在美國上市,占美國IPO總量的二六‧六%。二○○八年和二○○九年,中國企業在美國IPO占比分別為一二‧九%和一七‧五%。二○一○年,在有風投背景的IPO中,中國企業占所有在美國上市企業的三六%。3
未來,中國的創業能量與發展潛力值得全世界給予更多關注。
本書從創投業領袖之一、德雷珀家族三位傑出的創投家之一威廉‧德雷珀的視角出發,引人入勝地描繪了創投─創業生態系統。德雷珀的父親在一九五○年代後期來到冷清的北加州,在那裡創立了西海岸第一家創投公司,促使矽谷成為今日的創業龍頭。德雷珀的兒子提姆是當今世界上最活躍、最成功的創投家之一,也是德豐傑風險投資公司(DFJ)和覆蓋全球的風險投資基金網路德豐傑全球網(DFJ Global Network)的創始人。
無論你是有抱負的企業家、風險投資家或是只對商業感興趣,希望你都能從本書中獲得關於創業的知識並從中受到鼓舞和啟發。
1. http://articles.cnn.com/2000-01-25/tech/china.net.use.idg_1_internet-users-internet-service-and-content-internet-development?_s=PM:TECH
2. http://www.portfolio.com/views/blogs/daily-brief/2011/02/07/dow-jones-venturesource-report-shows-investing-in-china-grows/
3.http://www.renaissancecapital.com/ipohome/Review/2010review.pdf
特別收錄 / 編輯的話:
Google執行董事長 艾瑞克.施密特(Eric Schmidt)
未來學家托佛勒(Alvin Toffler)曾說過:「改變不只是人生所必須──它就是人生。」在他的心目中,最龐大的改變動能來自科技,自我建構之餘,也讓下一波更為先進的科技成為可能。
古騰堡(Gutenberg)的印刷機、愛迪生(Edison)的電燈泡和貝爾(Bell)的電話,都是早期創新科技的實例,徹底改變了人們生活、學習及溝通的方式。這些深具「破壞性」的科技可以改造社會規範,呈現更為豐富、滲透力更強的模型。如亨利.福特(Henry Ford)所言:「當問起人們,生活上最想要的東西是什麼,得到的答案應該是跑得更快的馬。」持續激發改變動能的要件正是需求,再加上福特顛覆現狀的能力,進而開創了新的里程碑。
科技的變革並非新鮮事;令人感到驚奇的是,科技進化的速度與頻率呈指數成長,也因此增加了人與人相互連結的關係,形成全球化的社會。
歷史已經證實,一個國家的經濟成長,與其庶民能夠獲取的資訊數量有直接的正相關。每一天,世界各地有愈來愈多的人取得新資訊及額外工具的管道,藉此幫助他們思索、溝通,進而形成構想;並且很快地,就栽入源源不絕的知識潮流。現在,Google單日的搜尋量可達三十億筆;臉書上有五億用戶每秒鐘更新七百件圖文;推特的十億九千萬用戶每日「推文」達六千五百萬次;自免費的網路通話系統Skype於二○○三年問世以來,已經製造了兩千五百億分鐘的通話時間。這些都只是當前的數據;待你閱讀本書時,數字恐怕又攀升不少。
就快速轉變世界而言,Google、臉書、推特和Skype頗為類似;但除此之外,這四家公司還分享了一項共同元素:它們都獲得創業投資的金援。如果創投產業不存在的話,今日可能(甚至極為可能)根本看不到其中任何一家。
當然,創業投資並不僅僅是金錢而已。其中包括了熱情與智能,將意興風發的創業者所擁有的嶄新願景,連結到成功的具體執行。藉此,窩在小房間的新興事業才有可能搖身一變,成為全球性的能量中心。
創業投資深植於德雷珀家族的血液中。威廉.德雷珀將軍是美國創投資本家的先驅,成立了全世界第一個有限合夥的組織。他的兒子威廉(本書作者)在一九五九年入行,當時連「創業投資」一詞都尚未被充分理解,至今已經有好幾百件投資案出自其手。比爾的兒子提姆,為德豐傑創投和德豐傑全球網的創辦人,可說是當今最耀眼的創投資本家之一。三位德雷珀,在令人著迷之創投-創業生態系統的開展過程中都扮演了整合性的角色。
無論你是親身經歷過矽谷產業的歡喜與痛苦,或者只是想從過來人身上獲得啟發,都沒有比本書更貼切的,裡面闡述著德雷珀家族橫跨三世代的第一手故事。威廉將其寶貴經驗娓娓道來,對於熱衷於科技與創新者而言,可謂受惠無窮。總而言之,這確實是段值得大書特書的故事。
致謝 Acknowledgements
德雷珀家族三代從事創投,我們一路上碰到了許多創業家,當我提到想以此為題寫書的時候,我那結褵五十七年的愛妻菲莉絲馬上大叫一聲,「這本書你非寫不可!」她在這本書寫作的每個階段,都很熱心支持我。我之所以接受這個挑戰、過關斬將而至完成,她的鼓勵和在編輯上的建議是最重要的因素。
我的三個小孩貝琪、波莉和提姆都幫我打氣──讀我的稿子、促我繼續寫下去。提姆當然也提供了一些重要內容,他在創投這一行頗有貢獻,為這本書也寫了一篇內容扎實的後記。艾瑞克.許密特Eric Schmidt寫了一篇很棒的前言,透過他在Google的卓越領導提醒了我大家,企業家精神在讓世界變得更美好一事上扮演了非常重要的角色。
雅思敏.德娜莉(Yasemin Denari)目前正在史丹佛商學院攻讀企管碩士,這本書的寫作以她參與最深。她加入德雷珀-里查茲(Draper Richards)與我共事的時候,很想學到創投這一行的知識──她肯定也學到了。她訪談了幾位這一行最厲害的頭腦,做了極好的研究,對這這本書的成形、寫作和編輯很有幫助。這個計畫她從頭到尾都做得非常出色。我受惠於她甚深。
庫魯善克(Jeff Cruikshank)是這本書的主編,提供了許多文稿、指點,還有非常有創意的架構。他對商業運作有很好的掌握,這對本書很有價值。
要是一路上沒有許多共事夥伴的支持,我是不可能以專家身分來寫創投的。我年輕時在(Draper Gaither & Anderson)公司任職,和其他年輕同事、資深合夥人(包括我的父親)一起摸索犯錯,而對這一行有了一些基本認識。我對他們永懷感激。我的好友皮區.強生(Pitch Johnson),還有我在蘇特山公司(Sutter Hill)的幾位合夥人──特別是懷斯(Paul Wythes)──讓我學到很多東西,而我們也一起影響了一個還在成長的產業。要是沒有他們,這本書是寫不出來的。蘿賓.理查茲.杜諾赫(Robin Richards Donohoe)和我率先把創投引入印度,而她始終穩健的判斷、可靠的鼓勵還有洞察深入的點子,對我一直是個啟發。她對本書、對我的生命的貢獻是再怎麼強調也不為過的。哈騰鮑姆(Howard Hartenbaum)和辛西雅.蘭姆(Cynthia Lam)以種種方式幫助了我,在本書發展的各個階段給我建議。當然還有塞爾斯(Jenece Sales)、瑞音姆(Linda Rheem)、邁爾(Rhonda Meier)和魯伯(Jeannelle Luber)在行政方面提供的支持,讓我的瘋狂生活看起來好像是和風吹拂,天下太平似的。
這本書的版權事宜是由是勒凡-葛林堡版權公司(Levine Greenberg Agency)的吉姆.勒凡(Jim Levine)負責,蘿莉.哈汀(Laurie Harting)則是(Palgrave Macmillan)的責任編輯,如果不是兩位從我的寫作提案中看到一絲希望的話,那麼在過去的一年半裡頭我不會花那麼多時間來描述創投這一行。我很感激他們對我所抱的信心。蘿莉費心調整我的故事,讓它不致有些地方太過複雜,幫助尤其大。
我要脫帽向許多答應接受雅思敏或我訪談的創投家和企業家致敬。他們可說的東西很多,對於我們沒辦法把他們的想法、經驗和智慧都收入書中,我只能說聲抱歉。我也要感謝安.瑪莉.柏恭音(Anne Marie Burgoyne)、祖維森(Steve Jurvetson)、布魯克.拜爾(Brook Byers)、米奇.巴茲(Mickey Butts)、珍妮.席林.史坦(Jenny Shilling Stein)、湯瑪斯.佛雷(Thomas Foley)和狄蔣馬利諾(Breanna DiGiammarino),他們在編輯上的協助。當然,我要謝謝比爾.鮑伊茲(Bill Bowes)、查爾斯.艾瓦德(Charles Ewald)、史都華.大衛森(Stuart Davidson)、約翰.費雪(John Fisher)、麥特.史考特(Matt Scott),還有其他讀過初稿的朋友。
對於在創投案中與我共事的企業家,我尤其要表達由衷的敬意與謝意。我們參與了一場偉大的賽事──不見得每回都贏,也不見得總是趣味盎然,而且從來都不輕鬆,但卻是一場偉大的賽事。我的事業大部分都跟這些傑出的人在一起,不管最後投資的結果如何,我都很敬佩他們每一位。我們一起打造偉大的公司,但重要的工作都是這些有勇氣、有活力、有遠見的人做的。
創投事業危機處處,非常耗神,但也很讓人興奮。當某個企業家抵達終點獲勝時,我就站在她身旁,我知道一定要有人把他的故事說出來。當某個企業家踉蹌失足,而我身為他的夥伴,卻不能讓他再站起來,我知道一定要有人把他的故事說出來。這是我為什麼寫這本書、並把它獻給全世界的企業家的原因。
名人推薦:本書從創投業領袖之一的威廉‧德雷珀的視角出發,描繪了創投─創業生態系統,引人入勝。德雷珀的父親在1950年代末來到冷清的北加州,創立了西海岸第一家創投公司,促使矽谷成為今日的創業龍頭。威廉的兒子提姆是當今世界上最活躍、最成功的創投家之一,也是德豐傑風險投資公司(DFJ)和德豐傑全球網路(DFJ Global Network)的創始人。
無論你是有抱負的企業家、風險投資家或是只對商業感興趣,希望你都能從本書中獲得關於創業的知識並從中受到鼓舞和啟發。
──百度(Baidu)董事長兼首席執行官 李彥宏
「威廉‧德雷珀在...
章節試閱
開場白 布克餐廳的早餐
讓我們從一段不尋常的故事談起,主角是看起來不起眼但特色獨具的布克餐廳(Buck's Restaurant)。這間餐廳位於加州矽谷邊緣的「木邊區」(Woodside;人口數五千多人),被譽為「木邊之光」一點也不為過。沒錯,「獨具」一詞常被濫用,但我可以向各位保證,布克餐廳絕對受之無愧。
從外觀上來看,布克並不能讓人有太多期待。是的,在停車場盡頭、雜亂樹叢前,有條二十英呎長的木雕魚──被稱為「伍迪」(Woody,取「木質」之意)──不搭軋地「浮游」在離地數呎之處;但除此之外,餐廳本身卻沒有特別醒目的外觀,看起來就跟一般洛磯山脈西側小鎮上引領當地經濟的高檔餐廳沒什麼兩樣:混搭深褐色與白色木飾的建築,外加長長的木製屋簷,用來保護走道免於惡劣氣候的侵襲──雖然在當地發生的機會少之又少;就連店名的字體也跟鎮上其他店家一樣,粗粗短短的,非常普通。典型的西部氛圍,只差沒有拴馬柱和飼料槽。
然而一旦走進餐廳內部,平庸印象頓時改變。
你的目光多半會被與人同高的自由女神像所吸引:淡綠色身軀,頭戴正字標記的芒刺狀頭冠;但手中的火把卻不大對勁。仔細一瞧,發現火炬原來是巧克力聖代,全由奶油和熱巧克力乳脂做成。至於身上的配件,可能今天剛好掛著聽診器和夏威夷花圈,明天則又是另外一套裝備。有時候,顧客還會把外套掛在自由女神的頭冠上(我就是其中之一)。
接下來,目光往內部其他地方移動,整個場景有點像是華府的免門票的史密森尼(Smithsonian)系列博物館的儲藏庫,剛遭龍捲風的侵襲之後,由「瘋帽子」(Mad Hatter;《愛莉絲夢遊仙境》中的角色)隨意擺設︰各式各樣的寶物、廢棄品、不搭調的壁畫、古董、裝飾品等等,幾乎塞滿了牆壁和天花板的每一寸空間。大廳內,一架雙翼飛機吊掛在半空中;從天花板垂直而降的,還有一隻六呎長的虎鯊,形狀看似飛船。吧台上方則掛著兩雙牛仔靴──綠、紅、桃、黃相間的顏色,既怪異又醒目。
想讓大腦休息一下,於是將注意力從琳琅滿目的廳堂轉移到前門口兩個小小的木製櫥櫃──結果卻無法如願。其中一個,突兀地標示著「感激記憶」,原來是一組小心翼翼裱褙過的收藏品︰超微(Advanced Micro Devices)歷年生產的矽晶記憶體(超微公司於一九六九年在矽谷森尼韋爾(太陽谷)市〔Sunnyvale〕附近成立,創業資金十萬美元)。另一個陳列櫃展示的則是十二種早餐穀片──包括玉米片、圈圈餅、脆麥片等等──細心擺設,以與隔壁櫃的晶片相互輝映。
如果時間抓得對,你也許會遇見布克的老闆麥克尼文(Jamis MacNiven),他和始終充滿耐心的太太瑪格莉特(Margaret)於一九九一年開立了這間餐廳,並不斷親手改變其中的裝飾擺設。麥克尼文身材魁梧,態度親切,前額留著蓬鬆的灰髮瀏海;個性直率,舉止特異,健談而有活力。如果要選出全世界最有創意的企業家,我一直都把他放在候選名單當中。除了經營餐館之外,他還是個作家,並與人共有一艘飛船。由於麥克尼文的夢想,造就出屬於矽谷自己的肥皂箱賽車──「沙丘挑戰賽」(Sand Hill Challenge) 。此賽事激發了當地企業家與創投資本家的競爭本能,大家共襄盛舉,為反酒駕及其他公益名目募集到大筆款項。比賽在大名鼎鼎的沙丘路(Sand Hill Road;譯按︰矽谷創投公司最密集的地方)上進行,官方同意將整條路封起來。根據麥克尼文獨樹一格的著作《布克餐廳的早餐》(Breakfast at Buck's)所記載,有些參賽者是十分認真的(掛在布克餐廳的那台極具未來性的參賽黃車,是由摩爾.大維多〔Mohr Davidow〕設計與駕駛的;他可說是矽谷最成功的創投資本家之一,其所屬團隊整整花了一千一百個小時才將此車打造出來),有些則輕鬆許多︰
德豐傑創投公司(Draper Fisher Jurvetson, DFJ)向來以特異的天才團隊著稱,主要投資對象為原創性的科技產業,其中包括引領極微裝置的奈米技術。有一年,他們架起一座記者棚,成員全部穿上實驗袍,對外展示其製作之「奈米車」的電子顯微照片。這輛車的長度據稱大約百萬分之一吋,裡面坐著一個超小的機械駕駛,引領車子的行進方向。由於它實際上是台運用量子力學的車輛〔不符合只能運用重力加速度的限制〕,速度實在快得驚人,於是規定它必須來來回回跑一萬次。參賽時,團隊成員帶著一把鑷子,由提姆.德雷珀(Tim Draper)代表,將車由上而下放入塑膠管內,再順勢滑向路面。不僅群眾歡欣鼓舞,以報導奈米科技為職志的工程刊物《微小時報》(Small Times)也大受吸引。他們立即發佈新聞,直接而完整地報導相關訊息,彷彿真有什麼新的科學進展。
我是布克餐廳多年的老主顧了。兒子提姆也是常客,他是德豐傑公司的創辦人,「奈米車」的強力後盾,德雷珀家族的第三代創投資本家。如果我能說父親小威廉.德雷珀將軍(General William Draper Jr.,德雷珀家族的第一代創投資本家)也常在布克用餐,整個故事就更容易述說;不過那就變成誇大不實的謊言了。(父親於一九七四年過世,十七年後布克餐廳才開幕。)然而,父親可謂現代矽谷的催生者之一,布克又是集結矽谷精華的所在──偉大構想與聰明資金巧妙地融合,如此怪異、特殊,並令人歎為觀止──我相信,當我們在布克用餐時,父親的精神是同在的。
開場白 布克餐廳的早餐
讓我們從一段不尋常的故事談起,主角是看起來不起眼但特色獨具的布克餐廳(Buck's Restaurant)。這間餐廳位於加州矽谷邊緣的「木邊區」(Woodside;人口數五千多人),被譽為「木邊之光」一點也不為過。沒錯,「獨具」一詞常被濫用,但我可以向各位保證,布克餐廳絕對受之無愧。
從外觀上來看,布克並不能讓人有太多期待。是的,在停車場盡頭、雜亂樹叢前,有條二十英呎長的木雕魚──被稱為「伍迪」(Woody,取「木質」之意)──不搭軋地「浮游」在離地數呎之處;但除此之外,餐廳本身卻沒有特別醒...
推薦序
導讀 創投,科技產業發展的重要推手
楊啟航(現任職國科會主委室,曾任國科會國際合作處處長,後奉派駐矽谷九年)
先看看台灣創投的面貌,根據中華民國創業投資商業同業公會的網站資料顯示,台灣創投制度是在一九八二年由美國引進,由於國家政策鼓勵,一方面提供百分之二十投資抵減優惠給參與創投的股東,另一方面又規定只有在創投資金流向高科技產業時,才可以適用這項投資抵減的優惠;同時進一步禁止創投公司投資上市或上櫃公司股票,再加上政府在推動創投事業發展之初提供創投種子基金給新成立的創投公司來申請。自一九八五年強力執行政策開始,配合台灣高科技產業體系的建立,就是工研院及新竹科學園區的擴展,海外高科技專才的回流,中小型科技公司上市/上櫃門檻的降低,一個高科技代工製造生產的體系逐步成型,這段歷史及其隨後之發展及對台灣經濟奇蹟的貢獻,大家必然耳熟能詳,不必在此多言。
在眾多推動早期台灣邁向高科技發展的推手中,一般比較注意到的是政策推手孫運璿先生、李國鼎先生及產業推手潘文淵博士等人,在人才培育方面自然是RCA受訓的十九位青年才俊,其中多位飛黃騰達的故事最引人注目,工研院更是因此得以長期享有幾乎經濟部大部分研發經費的獨特地位。台灣創投公司在這整件事上不僅是配角,而且是默默無聞的配角。
讀者在閱讀《創投世家德雷珀》之前,心中如果想要解答以下一連串的問題,那麼這本書就能提供部分答案及更多有趣深入的思考:
(一)台灣引進的創投機制與美國有何不同?
(二)美國政府在矽谷高科技發展上少有角色,台灣政府則無所不在,是對或不對?是好或不好?
(三)當前台灣高科技產業顯然面臨困境,而矽谷的後起公司,包括重生的Apple、Google、Facebook以及英特爾、惠普、eBay、基因科技、甲骨文等老將,幾乎全是靠民間創投公司投資、輔導,走到今天獨霸一方的局面,台灣為什麼辦不到?
(四)這本書能給台灣目前的困境帶來什麼啟示?台灣政府這次應該放手或是比三十年前那一波更積極介入?
讓我們開始進入德雷珀家族的創投旅程。第一代威廉.德雷珀將軍出身投資銀行,卻做了一件連一般投資人也都應避免的投資行為:將輸不起的金錢投入「高風險」商業活動。一個赫赫有名的創投家族,起點是一個慘痛教訓,而其他的失敗教訓,例如錯過Yahoo的投資機會,也是一些高桿創投常有的經驗,畢竟創投總是在貪婪與恐懼之間拔河。有趣的是,我在矽谷服務期間,有一次碰到另一位小有成就的年輕創投家,他親口告訴我,他在史丹佛大學唸博士時是與楊致遠同一實驗室,當年他們也曾邀他一起創辦Yahoo,被他嘲弄這種東西怎麼可能開公司賺錢?事後的傷感可想而知!
Yahoo開始時的另一個細節,特別值得台灣創業年輕人參考。當德雷珀國際投資公司的另一位合夥人約翰.費雪客氣地表達了一些懷疑,認為二十五歲的楊致遠及二十七歲的菲羅完全沒有商業經驗,恐難勝任主掌企業挑戰,這兩位年輕人也能接受這項評估。在台灣的創業家中,有多少人能有這樣的自知之名或是雅量,只為公司的成功著想,不計較頭銜門面?這本書中充滿了類似的例子,應該可以給許多技術本位的創業家參考。
一九五九年第一代的雷德珀將軍在累積了投資銀行、軍旅生涯、政府公職經驗之後,能有眼光及勇氣與兩位好友在美國西岸成立第一家創投公司德雷珀-蓋瑟-安德森公司(DGA),並邀請自己的兒子放棄穩定的工作,加入創業,第二代家庭決策主要因素竟然是矽谷氣候溫和且鄰近史丹佛校園。不要以為這有點奇怪,我在矽谷已經碰到無數的創業家、科學家、工程師,提及舉家搬來工作的第一原因是加州的氣候!
DGA的三個主要合夥人(General Partner)找到金主,即是有限合夥人(Limited Partner),這個組合模式至今仍是美國創投的基礎,主要合夥人是靈魂,DGA就是因為其中要角蓋瑟去世,公司壽命才只有七年。能力強的主要合夥人總能以優渥的薪資找到特優的年輕幫手,這些人不但能為公司賺大錢,而且有機會因為表現好而升為執行合夥人,許多人則是自立門戶,將「創投產業」擴張開來,這是矽谷生生不息的見證。第二代德雷珀很快就自立門戶,靠的是一九五八年艾森豪總統通過的「中小企業投資公司法案」,提供的資助,五十多年之後的今天以防弊心態為主的台灣,仍無法望其項背!台灣目前有愈來愈多的年輕人在國際發明展上獲獎,政府應該好好思考如何協助他們商品化的課題!
矽谷早期最出名的創投家,是協助蕭克萊半導體實驗室的「八名叛徒」找到資金的洛克(Arthur Rock) ;創立梅菲爾德基金(Mayfield Fund)的戴維斯(Tommy Davis)及一九六五年創辦蘇特山創投公司(Sutter Hill Capital)的德雷珀二世(本書作者)了。今天,蘇特山創投公司的名聲顯然已經被後起的紅杉創投(Sequoia Capital) 及凱鵬創投(Kleiner, Perkins, Caufield & Byers) 所超越,但是蘇特山創投有幾項特別值得一提及提供台灣借鏡的成就。一是以其能力吸引了銀行界的大筆資金參與,成為有限合夥人,台灣的銀行及保險公司在法規及心態上相對保守,未能對新興產業做出大貢獻。第二是投資了華人之光李信麟先生創辦的迪亞布羅(Diablo)公司,書中詳細報導了李信麟先生創業前後的事蹟,李信麟先生成功之後對台灣年輕一輩的激勵;對早期台灣高科技產業的協助;同時在駐舊金山科技組當時莊以德組長號召下成立玉山科技協會並擔任首屆會長,玉山科技協會今日在全球華人高科技界的影響力,飲水思源,蘇特山有間接之功。忝為駐舊金山科技組第四任組長(二○○三─二○一二)的我,在矽谷受到李信麟夫婦照顧之情,更是銘感於心。其三值得一提的是德雷珀二世商而優則仕。美國政府一直維持這種傳統取才之道,台灣則是維持學而優則仕的傳統,何者貢獻較大就不必細述了。其四是書中明確指出創投這一行,取十中一並不壞,取六中一自然更好。在台灣,創投公司執行合夥人的本領不比矽谷高明,有限合夥人如果是大企業,總會破壞不干擾的規則,若是政府基金擔任有限合夥人,麻煩似乎就不可避免了。
讀者透過閱讀本書可以獲得:
(一)美國創投的運作機制(第二章)。不但有不同架構(系列基金、長青式合夥),而且公司有不同年齡層的世代組合,成員間之專長互補,人脈網路之重要性,創投公司間之競合關係;這本書在經驗無私分享上,再度印證了我多年來的印象。愈開放的環境,愈能激勵創業精神,伯樂能否找到千里馬或辨認千里馬是一回事,環境能否鼓勵出伯樂,培養出千里馬卻是更根本的問題,環境中的創新基因是造就每回太陽昇起,都有新事物在矽谷發生的原因。
(二)讀者可以在本書俯拾皆是的實例中看創業家應該具備的不同特質、條件,創投家從什麼角度看投資案,創投與天使投資人的不同。坊間不乏談創投的書,但能完全以親自體驗,眾多投資案例訴說第一手經驗的書,可謂鳳毛。這本書的價值就遠高於那些人云亦云的創業工具書了,至少作者在給出創業者可以避免的十大錯誤之前,已經用許多實例,解析了這些重點。
(三)同樣的,在談到創業者成功要件(第三章),作者仍舊是以自己親自接觸的創業家為例,細數他們成功的原因及本身具備的特質。說故事的功力本已不同凡響,現身說法更是具有說服力。相較之下,坊間談成功者的願景、專業、熱情、能量、執行力、人品均為要件的書比比皆是,總讓人有枯燥無謂之嘆。
(四)接下來的兩章(第四及第五章),看起來是自傳,突顯的重點有兩個,其一是商而優則仕,工作經歷讓作者大大拓展了國際視野,建立國際人脈,對於他重返創投界,將公司帶向國際(主要是印度)有很大的助益,其二則是為了成立這間國際性創投,找了一位二十八歲的年輕人蘿賓.里查茲合夥。這點就難以讓亞洲企業文化理解了。身經百戰的六十五歲創投家,不回到原來自家的創投公司,不退休,反而找沒多少經驗的年輕小姐合夥,走向國際創投事業。光是這一點,就足供國內企業家深思了。順帶一提,我在擔任駐舊金山科技組組長期間,有一度與印度企業家協會(簡稱TiE) 過從甚密,這個組織比玉山科技協會更具影響力,是印度人的驕傲。
(五)德雷珀三世登場的時機(九○年初),正好是網際網路及全球化時代,很自然地,德雷珀三世成立的德豐傑公司(DFJ)就由國際創投邁向全球創投,投資百度(Baidu)李彥宏就是傑作之一。德豐傑旗下的電子星創投投資百度八百萬美元,現在價值八十億美元,這就是創投追求的「全壘打」!
(六)任何談創投的書,如果不談退場機制(Exit strategy)就不完整,無法收場。尤有甚者,一般人看創投的焦點不是投資過程,而是退場成果。作者在第七章很精采的說明了創投公司不同的退場機制及政府法規的影響力,並以投資Skype案的出場(被eBay以二十五億美元併購)做為案例,精采無比。
在以愉快的心情讀完德雷珀一家三代創投家不凡的經歷,動人的故事之後,給我最大衝擊的卻是第八章的「慈善事業」。作者引用了卡內基金科玉律:人生前三分之一時間完成教育,接下來三分之一賺錢,最後三分之一是花全部的錢在有意義的名目上,這有何新奇之處?台灣的企業家擁有慈善基金會的不計其數,但絕大部分是用「行善贈予」的觀念在進行;鋪路,造橋,建大樓;施捨,救災,認養,無所不在,與德雷珀─里查茲基金會培養「社會企業家」的方式截然不同。前者給魚吃,後者以培育創業家方式挑選「養魚者」。其選案標準與選擇營利性創業家一致,找到一流社會企業家;給錢,給人脈,給專業輔導;要求願景、熱情、能量、人品、執行力都不輸任何創業家,目標是將非營利組織效率及影響力提升,以實質幫忙全球各地需要幫助的民眾,這種格局,作法及投入或許是台灣可以借鏡的方向之一。
這是一個很有啟發性的故事,不論你只是對創投好奇,對矽谷心儀,或是對成功者景仰而閱讀,這本書對你都會有幫助。當然,任何一本自傳性的書都有他值得商榷的觀點,例如第六章談到Hotmail採用後來被稱為「病毒式行銷」的想法來自第三代的提姆.德雷珀(作者之子),這點Hotmail創辦人巴提亞及史密斯就不以為然了,巴提亞在李文史東(Jessica Livingston)的《Founders at work》中受訪指出,這個想法是傑克.史密斯的主意,對於提姆自稱為「網路電子郵件之父」,頗有反感。這顯然是無頭公案,不必過於認真追究了。
回想我在矽谷的三千多個日子裡,多次帶訪客到木邊區的布克餐廳;或者坐在角落的家庭就是德雷珀家庭。至於作者與年輕的合夥人蘿賓.里查茲第一次約談的地點,帕羅奧多的烘焙師義大利餐廳(IL Fornaio)則是內人與我最喜愛、幾乎每月至少去用餐一次的餐廳。能夠讀到一個令人敬佩及心儀的創投家族與矽谷共存共榮的故事,自己對故事又能產生聯結與共鳴,實在是一件再愉快不過的心靈之旅。我誠摯地推薦這本書給所有對「矽谷」的運作有些許好奇的讀者,無論您的職業是官員、公務員、老師、老闆,或是想創業的年輕人,都可以在閱讀中獲得寶貴的經驗。
導讀 創投,科技產業發展的重要推手
楊啟航(現任職國科會主委室,曾任國科會國際合作處處長,後奉派駐矽谷九年)
先看看台灣創投的面貌,根據中華民國創業投資商業同業公會的網站資料顯示,台灣創投制度是在一九八二年由美國引進,由於國家政策鼓勵,一方面提供百分之二十投資抵減優惠給參與創投的股東,另一方面又規定只有在創投資金流向高科技產業時,才可以適用這項投資抵減的優惠;同時進一步禁止創投公司投資上市或上櫃公司股票,再加上政府在推動創投事業發展之初提供創投種子基金給新成立的創投公司來申請。自一九八五...
目錄
前言 艾瑞克.施密特
推薦 李彥宏
導讀 創投,科技產業發展的重要推手 楊啟航
開場白 布克餐廳的早餐
第一章 三個世代
第二章 創投如何運作
第三章 成功要件
第四章 「消失」的十年
第五章 往返印度
第六章 從國際性到全球化
第七章 尋求退場機制
第八章 慈善事業
第九章 全員兜攏成就創投
後記 化不可能為可能
致謝
附錄 德雷珀-里查茲基金所贊助的非營利組織
前言 艾瑞克.施密特
推薦 李彥宏
導讀 創投,科技產業發展的重要推手 楊啟航
開場白 布克餐廳的早餐
第一章 三個世代
第二章 創投如何運作
第三章 成功要件
第四章 「消失」的十年
第五章 往返印度
第六章 從國際性到全球化
第七章 尋求退場機制
第八章 慈善事業
第九章 全員兜攏成就創投
後記 化不可能為可能
致謝
附錄 德雷珀-里查茲基金所贊助的非營利組織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