制霸全球160年、百家品牌集團之首!
【台灣第一本】「路易‧威登」品牌歷史專書
每個時尚潮流的追求者,都將「LV」標誌奉為圭梟
但是,
「路易‧威登」如何從行李打理工變成頂級皮箱老闆?
如何從巷弄小店變成法國第一跨國企業?
如何在炮火下安然度過兩次世界大戰?
幾乎沒有人知道……
1835年,路易‧威登向父親提出前往巴黎的想法。
14歲的路易‧威登步出家門,踏上前往繁華巴黎的道路,從此再也沒有回過家鄉,將近400公里的旅程,路易‧威登花費兩年時間徒步完成。
在巴黎,憑藉著對木材的熱愛熟悉,路易安頓在馬歇爾行李打理店,成為一名「行李打包工」小弟;1856年,離家後的21年,路易‧威登創立了第一家專賣店、設計出第一款LV箱包,從此以後,開啟了跨越世紀的品牌之路。而「LOUIS VUITTON」,也在他跨出第一步的那一刻起,寫下注定流傳百年的雋永經典。
本書特色
史上第一本「LV品牌歷史專書」:以LV為經,歐洲各大品牌為緯,見證19世紀歐洲精品業的發跡、成長、衰敗與榮辱,掌握時尚潮流的古往與今來。
史上第一本「LV深度旅遊專書」:從LV創辦人路易‧威登出生地為起點,一路北上,跟隨威登家族的腳步,看盡法、英、美各大帝國城市的興衰風華。
史上第一本「LV家族史專書」:由LV獨絕的經營模式與行銷手法,發現家族企業低調隱於媒體,卻能傳承將近兩百年、屹立不搖的傳奇秘訣。
本書由LV收藏愛好者,東森電視台協理蘇啟鴻翻譯。費時兩年,取得法國法雅出版社,中文繁體全球獨家授權。
作者簡介:
史蒂芬妮‧柏薇琪妮(Stephanie Bonvicini)
1968年出生於法國聖艾蒂安(Saint-Etienne),現為法國時尚記者。長期關注於時尚、品牌與女性主題,並曾出版《多元情愛:男女關係史》等書。透過對路易‧威登家族近160年歷史的考察,以及對幾代掌門人生命歷程的研究和回顧,史蒂芬妮費時數年,才撰寫出路易‧威登公司延續百年品牌的秘密、企業精神。
譯者簡介:
蘇啟鴻
現為東森電視總經理室協理,曾任世新大學傳播學院兼任講師、銘傳大學傳播學院兼任講師、東森媒體集團總裁特別助理、東森電視董事長特別助理。
電子信箱:carson3366@yahoo.com.tw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雋永推薦】
前新聞局局長、中華文化推廣協會理事長 趙 怡【專文推薦】
伊林娛樂公司總經理 陳婉若【專文推薦】
世新大學傳播學院院長 陳清河【聯名推薦】
名人推薦:【雋永推薦】
前新聞局局長、中華文化推廣協會理事長 趙 怡【專文推薦】
伊林娛樂公司總經理 陳婉若【專文推薦】
世新大學傳播學院院長 陳清河【聯名推薦】
章節試閱
第一章 一個傳奇的誕生
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在滿週歲之前,離開了人世。
1817年的某天夜裡,在法國汝拉山(Jura)下,一個名為安切(Anchay)的小村莊,村子裡一位年輕的磨坊女工產下了一名小男嬰,並將他命名為路易(Louis)。
小男嬰出生後沒多久,這位母親發現嬰兒的身體非常虛弱,需要特別費心照料。她不分日夜的照顧著,可是小男嬰的情況卻一直沒有好轉,儘管這位母親企圖用母愛挽救他的生命,這個名叫路易‧威登的嬰兒,還是在不到一歲時就離開了世界。
路易‧威登的誕生
4年後,這位磨坊女工,28歲的瑪麗‧葛蘿莉‧威登(Marie- Coronné Vuitton)又再度懷孕。1821年8月4日的晚上,瑪麗的丈夫,法蘭索瓦‧薩維耶‧威登(Francois-Xavier Vuitton),在磨坊外忐忑興奮地期待著新生兒的出生。一直到凌晨3點,在磨坊房間裡,在村裡兩位婦人的接生下,瑪麗順利地產下一名男嬰。
當瑪麗抱著小嬰兒的時候,她心裡相信這個小男嬰一定會活下去。這嬰兒非常健康,全身紅咚咚的,充滿活力!瑪麗讓男嬰延用「路易」這個名字,以紀念幾年前提早離開人世的哥哥。
第二個被取名為「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的小嬰孩,從這一刻起,除了緬懷過去,同時更代表了這一個新生命往後將影響全世界的重要印記。從那一天開始,這個名字便逐漸嶄露鋒芒,從原本只是旅行用品的名號,演變成為超過一個半世紀,引領時尚奢華的流行領導品牌,如今更成為人類旅行冒險與不朽傳奇的品牌象徵。
留傳百年的名字
路易和其他農村裡的孩子一樣,每天過著艱辛貧苦的生活,他的母親瑪麗後來又生下一個小男孩羅傑斯(Régis)和三個女孩。路易的母親,將三個女孩名字的字尾用同一個音韻發音,分別為維多麗娜(Victorine)、蘿西娜(Rosine)、赫諾麗娜(Honorine)。
今日看來,要取個好聽的名字,對人們來說已經是稀鬆平常的想法,但是在19世紀初期,這卻是一件很可笑荒謬的事情。在當時,人們取名字的主要考量是家族傳承,同時也會參考季節和其他出生時的環境因素,但卻從不會以「優美」做為命名的考量。
在威登的家庭中,「路易」這個名字的延續並非偶然。後來路易自己成為父親之後,他也依然相當重視為孩子命名的傳統。他將第一個女兒取名為路易絲‧伊莉莎白(Louise-Élisabeth),日後又要求自己唯一的兒子喬治(Georges),要在孫子們的名字中間加上「路易」(Louis)。於是喬治的大女兒取名為瑪莉‧路易絲(Marie-Louise),兒子取名為卡斯頓‧路易(Gaston-Louis)。而卡斯頓又有三個兒子,名字分別為亨利‧路易(Henry-Louis)、克勞德‧路易(Claude-Louis)和雅克‧路易(Jacques-Louis)。
直到現在,威登家族的後代,仍然沒有一個人違反這個命名傳統。在今日,路易‧威登的後代,身為長曾孫女的「安德莉‧路易絲‧歐仁妮‧威登」(Andrée, Louise, Eugénie Vuitton)女士,在幾年前也甚至將名字改為「安德莉‧路易」(Andree-Louis)。
路易定下這個世代相傳的家規,為的只是留傳自己的名字?還是為了緬懷他那不幸夭折的哥哥?從過去到現在,這個疑問始終沒有得到答案。但無論如何,路易很早便有了讓這名字流傳下去的想法,而這個想法也使「路易‧威登」這個家族名,在今日隨處可見,成功的在全世界揚名立萬。
考究「威登」(Vuitton)這個姓氏裡面的「t」,究竟應該是單一個字母「t」?還是重複的兩個「tt」?依據那時期的出生、洗禮或是死亡證明書等資料看來,原始「Vuitton」這個姓氏的字母拼字,是以重複的兩個「tt」所組成。過去由教堂神職人員編寫的文件資料,主要是做為教堂記錄,然而對姓名拼字的考證並不具有權威性。
另外根據研究推論,這姓氏的字母拼字方式,是從路易的父親法蘭索瓦時才開始流傳下來的。但在路易的出生文件上仍可以看見拼寫上的錯誤,在1821年路易的出生證明書中,當時的村長在證明書中寫著:「路易在今日凌晨3時,出生於安切村。父親為法蘭索瓦‧薩維耶,居住在安切村,職業為磨坊工人,今年39歲……,請孩子的父親「威登」(Vuiton)簽名於此。」從這裡可以發現,當時,一般人普遍認為「威登」的字母拼字只有單單一個字母「t」;但是在證明書旁,法蘭索瓦‧薩維耶‧威登自己在上面的簽名卻是「Vuitton」。
威登「Vuitton」這個姓氏起源於法蘭‧葛泰(franc-comtoise),這是來自日爾曼語的諧音。這姓氏在路易的出生地被延續下來,如今在當地的聖蒂蒙耶(Saint-Hymetière)教堂,一份1688年的文件中,第一次看到有「皮埃爾‧威登」(Pierre Vuitton)的名字出現,他是路易的曾曾祖父:然而這個村莊中有很多家庭都姓威登,但他們大部分都和路易沒有任何的親戚關係。
磨出木工的天分
1820至1830年間,法蘭索瓦的4個孩子相繼在磨坊裡長大。瑪麗跟在丈夫身旁一起工作,威登一家人都是安切村的磨坊工人,經過了四個世代,安切村裡大約已經有十多個家族在這裡生活。早期磨坊的工作需要相當的經驗和技術,才能把穀物處理的很確實。因為當時很多人從事這個行業,因此競爭相當大,所以除了經驗和技術,同時還需要理財和經商的能力,才能讓生活過得比較優渥。
在當時,逃漏稅受到相當嚴格的監督與管理,客戶雖然偶爾會以現金支付,但大都是先賒帳,等到一段時間以後才結算付款,因此相對之下磨坊的計帳就必須非常謹慎;為了留住客戶,還必須懂得帳務處理與現金週轉。因此對於從事磨坊生意的人來說,他們擔心的並不是辛苦工作的勞累,而是生存競爭的壓力。
和這村莊裡所有的孩子一樣,路易的生活很艱苦,他與姐妹們在艾士隆河畔(Ancheronne)的磨坊裡度過童年。由於家裡和學校距離太遠,學費又太貴,所以路易並沒有去上學;但他已經厭倦每天和姊妹們玩著女孩子的遊戲,大部分時間他都自己跑到磨坊去看父親工作。但對路易來說,真正吸引他的是父親的木工,而並非磨坊裡的工作。
一年之中,磨坊只有收割後的那幾個月是忙碌的,其餘時間,磨坊工人必須找其他的事情做,例如:利用磨坊的水輪動力鋸木頭。
汝拉山地區土壤堅硬,長滿茂密的森林,居民生活艱苦,主要靠伐木為生。整個地區到處都是茂密的山毛櫸林、橡樹林、樺樹林、白蠟樹林、楓樹林和洋槐樹林。幾個世紀以來,當地的手工業者,利用有「美麗樹」之稱的黃楊木來製造木頭玩具和手工藝品,其中最著名的就是皇家艦隊船上的桅杆。
在法蘭索瓦‧薩維耶家附近,一些森林工人,將鋸下的樹幹或刨平的黃楊木拿去市場上銷售,威登一家人看到如此,便和一些人一起從事這個行業,藉此賺點錢。那個年代的生活是漫長而且疲憊的,相較於其他生活在貧困、飢餓的家庭而言,威登一家人靠著經營磨坊和鋸木行業,生活過的還算寬裕。那時候的法國正處於經濟危機,全國都在埋怨當時的執政者國王查理十世(Charles X),農民和中產階級的老百姓對他徹底感到深惡痛絕。
路易的父親通常是在休息時間傳授路易磨坊及木工的手工技巧。他將每一種木頭的特性、使用方式、價值及耐用程度的知識都告訴路易,並且也教導路易如何處理木頭,以及如何善用木材的工藝技術。
憑著興趣與熱情,天資聰穎的路易很快就學會了全部的知識和技巧。這時候的他才僅僅10歲,但從他在父親磨坊裡的用心程度,卻已經可以預見他的未來。
逃離繼母
1831年2月16日,路易的親生母親瑪麗在產下第四個女兒時不幸去逝,這樣的不幸徹底改變了路易的生活。
路易當時10歲,他的父親38歲。當時的社會環境對一個父親來說,要自己撫養這些孩子們長大相當不容易,他的曾祖父就曾經結過三次婚,所以基於傳統以及生活需要,法蘭索瓦只好再婚。為了使這個家能夠盡快重新站起來,路易的父親盡可能的選擇寡婦做為結婚對象。1832年1月16日,在妻子去逝剛滿11個月的時候,法蘭索瓦與瑪麗‧葛蘿內‧羅雪(Marie-Coronné Rochet)再婚,生活也總算回歸正常。
這段時間裡,路易不只要到父親的磨坊去幫忙,同時也要看管家裡的牛群,並且照顧弟妹。日子一天一天過去,轉眼路易已經長大,家裡的一切都指望著他。在當時人們的眼裡,此時的路易相當帥氣,外貌英俊挺拔,有著厚實寬闊的肩膀,叛逆又捲曲的頭髮始終垂在額頭前面,眼睛炯炯有神。
套一句當時人們說的話,路易有種好家庭小孩的長相,雖然身材壯碩,卻有著一雙靈巧的手;而性格也如同他的長相一樣,嚴謹且勇敢果決。根據路易的孫子卡斯頓在日記中的記載:「法蘭索瓦雖然再婚,但繼母卻沒有好好對待前妻的小孩。」路易的繼母每年都懷孕,家裡的重擔都落到前妻的孩子身上;特別是路易,因為他是家中唯一的大男孩,因此所有壓力都落在他的肩上。雖然路易也想和村裡的孩子們一起偷偷地去釣鱒魚,可是因為尊重他的父親,路易依舊繼續靜靜的幫忙繼母。
繼母先後生下三個身體很虛弱的男孩,分別是1832年出生的傑(Jean),1834年出生的艾利(Élie),1835年出生的利儂(Zénon),但這三個孩子都在很小的時候就夭折了;唯一存活下來的,是出生於1837年的約瑟夫‧艾爾曼‧塞蒙隆‧威登(Joseph Armand Thémoléon Vuitton)。
啟程前往巴黎
路易並不認識這個同父異母的弟弟,因為在約瑟夫出生的前兩年,也就是路易剛滿14歲的時候,他就決定逃離這個家。對於這一點,他繼母的解釋是:「路易並不好相處,他無法忍受剛出生的嬰兒,他勢必有一天會離開這個家。」
1835年的某一天,路易向他的父親提出前往巴黎的想法。其實路易可以選擇去隆納索耶(Lons le Saunier)或者是多勒(Dole),這兩個城市離安切都相當近,尤其是當時村裡的同伴們都選擇到那些地方去追逐夢想,但是路易腦袋裡唯一想做的,就是去當時的大都會──巴黎。
對於從小未曾離開過磨坊的少年來說,這瘋狂的想法到底是怎麼來的?他打算去投靠親戚嗎?雖然在威登的家族史中並沒有任何親戚在巴黎的記載,但這種可能性依舊很高。根據後來其他有關路易的資料中顯示,路易有個堂兄──羅倫‧瑪利‧威登(Laurent Marie Vuitton)當時住在巴黎,他後來也成為路易的妹夫。而一直到路易‧威登終老之前,他們始終都很親近。還有另外一種猜測,或許是路易在離家後的旅途中,聽到路邊小販吹噓巴黎多彩多姿的生活才想前往巴黎。不論是來自於哪種臆測傳聞,路易最後的確是到了巴黎。
法國歷史學家琴納維耶‧馬蒂斯‧彭特(Geneviève Mathis-Pont),是這樣描述巴黎的:「巴黎,一個大都市,是法國皇室的所在地,也是經濟與社會的中心,藝術家和富有的中產階級都在這裡。巴黎的商業活動非常發達,皇室交流熱絡。這個城市吸引了沒有工作機會的外地鄉鎮人,還有那些打算要去巴黎追逐理想和冒險的人們。」路易‧威登,只是個磨坊工人的兒子,他雖然不識字,卻對自己的手藝充滿信心。
沒有任何文獻資料提到路易離開家是否得到了父親的同意,只知道在某一天早晨,路易口袋裡只帶著幾個法郎,可說幾乎是身無分文就離開了家鄉,離家時腳上穿著一雙包鐵皮的鞋,帶著兩三件衣服的行李以及在磨坊中學來的手藝,就此踏上前往巴黎的旅途。
抵達巴黎
這段將近400公里的旅程,在當時來說相當遙遠,但是路易卻一點也不害怕。
1818年以後,由於經過法國大革命和帝國時期,道路皆由皇家軍隊掌管,過去那種盜匪出沒、各地戰亂的動盪時代已經不再。相較於以前,那個時期的治安相當良好,旅行變得容易許多,人們逐漸有勇氣離開自己生活的城市。
當時的馬路採用蘇格蘭工程師麥克‧亞當(Mac Adam)的作法,改善了原本的路況。比起過去,公共馬車更加寬敞舒適,一點都不輸給法國郵政局的馬車。有些馬車會被塗成黃色,並被分成三種不同等級的車廂(前車廂、敞篷車廂及皇室車廂),由此,也可以瞧見往後列車車廂等級分別的端倪。
徒步前進
在前往巴黎的路途中,路易有時會看到貴族皇室使用的馬車,他常夢想自己能坐在馬車車夫旁邊,因為除了貴族外,幾乎沒有人能負擔的起這樣的車資。在當時,路易並不是唯一徒步旅行的人,在路途中與他同行的,包括各式各樣身分的旅人,有學徒、朝聖者、商人、流動攤販;以及用馬、驢和各種牲畜拉著的車,還有許許多多的流浪者。路易把行李綑綁在木棍上,每天跟著人群不停地往前走。從隆納索耶到巴黎,若是以當時馬車每小時12公里的速度行駛,只需要4天;但是,徒步走在車輪輾過的塵土飛揚的道路上,卻是一件相當辛苦疲累的事情。
法國大文豪維克多‧雨果(Victor Hugo)在那個年代常常乘坐馬車,他用文字描述這樣的情景:「人們在車廂裡面裡跳來跳去、跳舞,不停的碰到旁邊的人……沒有任何事情比在顛簸中打瞌睡更愉快的了。在車廂裡,有些人睡覺,有些人醒著……。」對於路易來說,他不僅無法負擔一趟12法郎的車費,對於當時人們談論的另外一種新興交通工具「火車」,路易更是不敢奢望。
法國鐵路交通始於1831年,由桑甘兄弟(frères Séguin)建造的第一條鐵路於里昂(Lion)與聖艾蒂安(Saint-Étienne)之間來回,除了每50至60名的乘客搭乘皇室車廂之外,列車還要運送煤礦。1833年,鐵路全程通車的時候,56公里的距離只需要6個小時就可以到達目的地。在鐵路開通初期,常有很多意外事件使得行程延遲,例如:有人走在鐵軌上、火車行駛中有人打開車廂門往下跳等。
隨著時間過去,火車對人們來說愈來愈普遍,但對路易而言,鐵路交通的奢華是他所無法想像的。那些精雕細琢的乘客車廂、靠背座椅、貨車車廂,車廂內甚至還有雨傘櫃,而行李會用綠色篷布蓋住,避免受到各種氣候影響和或是沾染灰塵,這些都是有權有錢的人才可以使用的。
旅途中,路易每天都需要為了吃飯和住宿的問題煩惱,於是他沿著鐵軌走,沿路上靠著幫人餵馬、當伙房工等等的零工填飽肚子,在這些工作當中,他逐漸發現磨坊和木工以外更有趣的事情。當時有人招募人手去砍伐森林和整理灌木叢的時候,他會毫不猶豫的去報名參加。這時候的路易並不急著前往巴黎,對他來說,這正是一個了解不同地區樹木特性的機會,這樣的機會豐富了他對栗樹、野櫻樹、桃樹、千金榆樹、楊柳樹等木材特性的知識,這些在他往後製造旅行箱時,全部都派上用場。
剛踏上旅途的初期,路易很想念他的父親,但隨著時間過去,思念漸漸淡去;旅途中勞累的生活與工作同伴之間產生的友誼,幾乎使他忘記離開家已經將近一年。
路易夫人─艾美麗的誕生
1836年6月27日,在路易15歲,正為了去巴黎追求理想而辛勤努力的同時,在另一個名為克萊德泰茲(Collet-de-Dèze)的農村,一個名為克萊蒙斯‧艾美麗(Clémence-Émilie)的漂亮女嬰誕生了,她是磨坊主人尼可拉斯‧法里歐‧巴利祿(Nicolas Feréol Parriaux)的女兒。
克萊德泰茲的人口約有1,600多人,距離巴黎聖母院12公里,馬車約一個小時的車程。相較於巴黎,克萊德泰茲還只是一個農村,它的名字起源於「Cristoilum」,意指山頂上的森林空地。從村莊周圍一眼望去,都是各種麥田,包括小麥、燕麥、黑麥和大麥等等。村子裡有幾家店,還有兩所學校。在當時,克萊德泰茲的人會到巴黎去找工作,而巴黎人則會看中克萊德泰茲悠閒愜意的生活,而到這裡來買鄉間的別墅,買家主要都是醫生、軍官及有錢的商人。
巴利祿先生的磨坊就在河邊,人們稱它為「下游磨坊」或「新式老磨坊」。如今這個磨坊已經成為明信片「老磨坊」上的明星照。這座磨坊建於17世紀,位於村莊下游的布里茲班島(l’île Brise-Pain)上,巴利祿家以製造紙和生產紙盒為主。當一般老百姓在艱苦時期過著貧困生活的時候,巴利祿家卻沒有經濟上的煩惱,而艾美麗的母親也不需要做任何工作。
經過兩年的艱辛旅途,1837年9月,路易終於抵達巴黎。當時的法國自七月革命以來,路易‧菲力浦一世(Louis-Philippe Ier)在位已經長達7年,他自稱為「法國人的國王」。他宣誓遵守1814年制定的憲法,沿用三色旗為法蘭西國旗,他甚至還宣布減免租稅、廢除審查署,允許言論自由等等。
不過這個新政權還是遭到人民反對,不僅如此,路易‧菲力浦還遇到許多問題。他同時遭受到保守黨──波拿巴黨及共和黨的反對,每個黨派都想推翻他的政權,甚至派人暗殺他。為了防止眾議院議員們團結聯手反抗,路易‧菲力浦想盡辦法製造議會內部的混亂。因此議會的議長不斷地更換,一開始是蒂耶爾(Thiers),接著是莫萊伯爵(Molé),但事實上他們都只是由路易‧菲力浦在幕後操控的傀儡而已。
年輕的路易對於當時紛爭的政局並不感興趣,他唯一要做的就是找工作、賺錢、吃飯、睡覺,這就是當時的生活。當時路易唯一的優勢,就是他只有16歲,正好是當學徒的理想年紀,學習和接受新事物的能力很強。一直到後來,路易的兒子、孫子和曾孫也都幾乎和他一樣,大約從這個年齡開始在事業上積極邁開步伐。
當時的路易‧威登並不識字,但他非常了解木材,也很喜歡這種工作。他到各處的工作坊找尋工作機會。沒多久,路易就憑著自己的經驗,找到了一份工作。1837年秋天,他遇到在他的生命中佔有重要意義的人──馬歇爾先生(Monsieur Maréchal)。馬歇爾先生在巴黎經營一家知名的木箱店,他提供路易一份工作,並且用一張可以睡覺的工作台、一個塞滿木屑刨花的枕頭,另外再加上一天兩餐的伙食作為交換的待遇。他向路易保證,如果可以勝任這份工作的話,很快便可以有升遷的機會。路易毫不猶豫的接受了這份工作,他也很滿意這份工作。路易的孫子,在許多年後回憶時提到:「我從來沒有聽過我祖父抱怨這個工作。」
「行李打包工」興起
「行李打包工」(layetier emballeur),是一個新鮮的名詞,這個工作主要是將各式外出需要攜帶的物品整理好,並將它們精緻包裝並裝箱。19世紀,隨著人們出門遠行的次數愈來愈頻繁,行李打包工的需求也愈來愈多。當時的代步工具,例如:騎馬、馬車等,都無法保證物品到達目的地時仍會完好如初。於是,每次有人要出行或者需要運送貨物的時候,都需要尋找專業的行李打包工來收拾行李並裝箱。
「行李工」(emballeur)這行業起源於1521年,法蘭索瓦一世(François Ier)統治時期。「Layetier」這個字則首次出現在1582年,最早是由「laie」這個字演變而來,「laie」的原義是指中世紀時期法國人用來裝首飾、重要文件以及輕薄衣服的小保險箱。到了19世紀,「layetier」演變成為木箱製造商的意思,製造商同時也會提供行李包裝的服務。「Layetier」與「emballeur」這兩個字組合在一起,代表同一種職業,也就是「行李打包工」,人們也稱這項職業為「首飾打包工」。
在那個時代,當人們有行李或物品要運送的時候,無論是什麼型態的物品,都需要找行李打包工來幫忙協助打包;因此在製造那些裝行李或物品的箱子之前,木工都必須先到客戶家裡量好物品尺寸。這些箱子主要是用釘子和金屬薄片將木板釘製組合而成,箱蓋也和箱體一樣採用平滑的木板做為材料。而製造箱子需要各式各樣的工具,有短刨刀、鋸子、長刨刀和一些專門的工具,如大型刨木器圓規等,將木材刨切為圓形的工具。製造木箱的每個程序都非常精細,首先必須精準的測量好尺寸,並將木板刨削好;接著再用釘子組裝起來,用圓規再次確認尺寸,緊接著固定封底、做好箱蓋,最後在箱子裡內上內襯。有時候,甚至還會在箱子外加上鐵鍊或是鎖頭。
對於行李包裝工而言,最困難的莫過於如何把箱子設計的結實耐用,並且箱子本身的重量又輕;既要保護行李中的物品不容易受損,還要讓運費降低,同時也要讓客戶開箱後容易逐一拆下包裝或組裝起來。
這行業最具代表性的描述,就屬1721年安東尼‧華托(Antoine Watteau)創作的一幅油畫《吉爾桑畫店的招牌》(L'Enseigne de Gersaint)。當時為太陽王路易14在位時期,畫中描繪一位工人將一幅鑲著邊框的已故國王肖像畫放在箱子裡,並用乾稻草填充空隙予以固定的畫面。這幅畫如今被保存在德國柏林國家博物館。
打包收拾服裝和行李乍看似乎很容易,實際上卻不然。19世紀,人們開始運送各式各樣的物品,如傢俱、鏡子、掛畫、掛鐘、玻璃製品、瓶罐,還有衣服等。各種物品的保護方法都不一樣,例如燈,拆裝後的燈具必須先分裝在不同的盒子裡,鍍金部分要用絲紙分別包裝起來,然後再把所有的盒子集中,放到相同的小箱子裡,最後再用碎紙將箱子裡的空隙填滿,整個過程如同一門微妙的藝術。
如果是長途旅行擔心遇到下雨,人們就會使用帆布打包。如果是船運,行李工則會建議採用油布。路易‧威登對後者的方式深感興趣,因為油布相對於帆布來說比較光亮。油布被瀝青浸透過後,受熱時就會變的柔軟比較容易拉張,等受熱溫度下降之後,油布就會緊實的黏貼在木材表面。包裝完成後再用帆布包覆在箱子的表面上,如此就可以達到防潮和防裂的效果,這就是早期行李黏糊的方式。
第一章 一個傳奇的誕生
路易‧威登(Louis Vuitton)在滿週歲之前,離開了人世。
1817年的某天夜裡,在法國汝拉山(Jura)下,一個名為安切(Anchay)的小村莊,村子裡一位年輕的磨坊女工產下了一名小男嬰,並將他命名為路易(Louis)。
小男嬰出生後沒多久,這位母親發現嬰兒的身體非常虛弱,需要特別費心照料。她不分日夜的照顧著,可是小男嬰的情況卻一直沒有好轉,儘管這位母親企圖用母愛挽救他的生命,這個名叫路易‧威登的嬰兒,還是在不到一歲時就離開了世界。
路易‧威登的誕生
4年後,這位磨坊女工,28歲的瑪麗...
作者序
推薦序
一段經典時尚的旅程
前新聞局局長、中華文化推廣協會理事長 趙 怡
一件小小的皮包、飾品或手提袋,原本是生活中無足輕重的物事,卻由於鐫上「LOUIS VUITTON」二字,或僅僅是L.V.兩個縮寫字母,便如點石成金一般,成為全世界時尚男女們夢寐以求的藝術精品;從巴黎到紐約,從東京到香港,走過LOUIS VUITTON旗艦店門前,始終可以看到排隊搶購的洶湧人潮,足見其無比的魅力。
路易‧威登年少時只是一名為法國皇室打包行李的小工匠,而後從一只非常堅固美觀的「Trianongrey」帆布行李箱創業開始,竟使得他的名字在19世紀中期的上流社會中風行起來,終於成為家喻戶曉的品牌代號。如今在電影裡、在生活中,也時常會瞥見這個熟悉的標誌。據說,當年鐵達尼號事發後在沉船現場,搜救隊伍確曾打撈起海面上載浮載沉的LOUIS VUITTON 硬殼行李箱,而箱內居然滴水未進!有關它的傳奇性故事,也一直在國際間流傳,成為人們的美談。
經過近160年的精進,今日「LOUIS VUITTON」所代表的意義,絕不只是傲世的華貴、絢麗與時髦,反而是它的創意、巧思、細緻、堅韌等等為普世人類汲汲追求的品質。
一般由法文中譯的著作,往往顯得生硬而艱澀,但是閱讀此書的經驗卻是雋永而溫潤,如果反覆細細品讀,會從心底昇華出一股深層而真實的美感;的確,優遊在路易‧威登的成功故事情境中,就像是它所代表的每一件產品予人的感受一樣,如此的真實,也如此的美好。
譯者蘇啟鴻先生是我多年好友,現職電視媒體主管,亦在大學裡教授傳播及品牌管理等課程。啟鴻兄於外文造詣外,中文寫作技巧亦屬一流,本書15萬餘字,一氣呵成,其細膩而又流暢的筆觸,讀來倍感親切自然,毫無窒礙,每每在閱讀的過程中,彷彿置身在香榭麗舍,陶醉在十九世紀法國貴族世界的浪漫氣息裡!為了鼓勵更多的讀者結伴做一趟穿越時空的心靈之旅,特為之序。
推薦序
深層而真實的美感
伊林娛樂公司總經理 陳婉若
從事時尚工作25年,接觸過時尚浪潮中的許多品牌,在這樣的經驗累積下,我逐漸堆疊出自己對於一個好品牌的定義與要求。
對我來說,好品牌就等於一個好故事,必須涵蓋除了商品品質、形象之外的另一層的文化內容;而「路易‧威登」就是我個人極其喜愛的經典品牌。每每當我拿起一個LV包款,觸碰到它細膩精緻的皮革、縫線,就好像自己是也參與了LV歷史傳奇的一份子。或許伸展台下的人無法發現那藏匿在五光十色美麗的背後,竟是一連串反覆試煉、設計、創新的過程;但這過程確實從1854年,路易‧威登在巴黎創業以來,以至於沃斯成立高級訂製時裝協會至今,就一直是如此的一絲不苟,嚴謹細緻程度更不亞於當年。
如今,每一個「路易‧威登」,在人們眼中已成為精心巧思、匠心獨具的藝術品,這一點無論是從遠至保存百年的路易‧威登古董行李箱,亦或近至2013年的最新LV包款上皆可看出端倪;品牌雖已橫跨百年,但時空的延續也綿延了最初的風采,風華不減當年。而珍藏,不僅只是為了欣賞那完美的設計與製造過程,更是為了保存那份令人讚嘆的智慧與恆久的風華。
細讀路易威登的發展,可以窺見一個家族奮鬥不懈、步履艱辛的堅持與睿智發明。反觀跨入數位時代的我們,雨後春筍的新產品快速演進,新品牌此起彼落;雖見時尚與藝術交雜其中,但如今能超然出眾者,又豈是一朝一夕、一蹴可幾?唯有真金不怕火煉。如同路易‧威登的時尚藝術,經過數世代的演進,圖案一如當年,但始終能別出心裁,與眾不同。就如同這本傳記,雖已在歐洲發行多年,但在此刻發行仍無法遮掩它在時尚歷史演進中的那份璀璨光芒。
心中非常感謝啟鴻,在台灣,時尚品牌介紹的書籍極少,而此書讓渴求時尚美學故事的讀者有機會更了解親近。啟鴻翻譯此書,期間著墨耗時兩年,內容細細推敲,詳加考證,讓人讀來有好多驚奇與恍然大悟,並且重新領略了雨果「悲慘世界」中的景像,頓時從心深處再次看見法國、看見時尚、看見品牌、看見路易‧威登、看見美麗的真諦。
推薦序
一段經典時尚的旅程
前新聞局局長、中華文化推廣協會理事長 趙 怡
一件小小的皮包、飾品或手提袋,原本是生活中無足輕重的物事,卻由於鐫上「LOUIS VUITTON」二字,或僅僅是L.V.兩個縮寫字母,便如點石成金一般,成為全世界時尚男女們夢寐以求的藝術精品;從巴黎到紐約,從東京到香港,走過LOUIS VUITTON旗艦店門前,始終可以看到排隊搶購的洶湧人潮,足見其無比的魅力。
路易‧威登年少時只是一名為法國皇室打包行李的小工匠,而後從一只非常堅固美觀的「Trianongrey」帆布行李箱創業開始,竟使得他的名字在19世紀中期的上...
目錄
推薦序 一段經典時尚的旅程 趙 怡
推薦序 深層而真實的美感 陳婉若
譯者序 跨越三世紀的絕代風華 蘇啟鴻
第一章 一個傳奇的誕生
路易‧威登的誕生
留傳百年的名字
磨出木工的天分
逃離繼母
啟程前往巴黎
抵達巴黎
徒步前進
路易夫人─艾美麗的誕生
「行李打包工」興起
開始流行裙撐
旅遊的興起
第二章 走向創業之路
風起雲湧的革命聲浪
「全世界的工人應該團結起來!」
鐵路帶來的創新旅行
沃斯掀起的裙裝革命
初次邂逅艾美麗
布西柯的好市集百貨
品牌誕生的年代
皇后的御用行李打理師
巴黎的改造
第三章 成立路易‧威登公司
揭開LV的序幕
開創第一家店
巴黎「百大行李師」
旅遊用品商店出現
「路易先生」
皇后的御用行李師
世界博覽會
鐵路革命掀起旅遊風潮
灰色帆布行李箱
巴黎「百大行李師」
阿尼埃爾廠房
時尚巴黎的開端
首次出現仿冒品
巴黎高級時裝設計師──沃斯
便於短程旅行的箱子
目睹巴黎的改變
第四章 在變遷中穩定成長
美國南北戰爭
貴族帶動旅遊發展
藝術與商業的黃金時期
百貨商場紛紛成立
穩定發展本土事業
裙撐的進化
第一次獲獎
不斷創新的款式設計
現代商業模式的出現
蘇伊士運河的開通
取悅皇后的水果保存箱
帝國的嘆息
皇后逃離法國
戰亂中的行李師
阿尼埃爾工廠的遭遇
第五章 戰爭過後的重建
從零開始
「斯克里布街1號」
創新的百貨銷售與臥舖火車
學成歸國的喬治
時尚潮流的革新
納達爾與印象派畫家
衣櫃式行李箱
櫥窗展示抓住所有目光
小咖啡館的興起
英國的競敵
再次被仿冒
凱旋歸來的布拉札
第六章 傳承家族事業
法國的聲譽
大開眼界的世界博覽會
遇見約瑟芬‧巴特爾
威登家族的喜事
布拉扎與史坦利
路易轉讓家族事業
路易‧威登皮件
廣告海報遍布巴黎
卡斯頓‧路易出生
繪盡巴黎百態的《婦女樂園》
東方特快車
茅塞頓開的喬治
前進倫敦
車用行李箱
父子的對立與妥協
前往繁華的倫敦
第七章 進軍海外的路易‧威登
路易‧威登進駐英國
櫥窗裡的法國軍官
經營艱辛的倫敦分店
首次在英國獲獎
一位天才的殞落
勞工崛起的年代
「反對艾菲爾鐵塔抗議書」
和獅子成為鄰居
勞工權利與商店折扣
世代交替
顧客的感謝信
註冊「L‧VUITTON」商標
第八章 開拓美洲新大陸
一睹巴黎博覽會
登上艾菲爾鐵塔
巴黎鐵塔上的美景
博覽會中大放異彩
再度奪取金獎
煥然一新的巴黎
特拉法加廣場的奢華店面
爭名
誰是誰的鎖
發明者是誰
路易‧威登的下一步
女兒的家醜
為何不去美國?
退休基金的創建
L.Vuitton的第一本目錄
一代大師長眠於此
第九章 家族品牌的延續
喬治先生
新氣象新風格
知名帆布圖案的誕生
圖案靈感來自廚房磁磚
帆布的問題
迎向二十世紀
喬治前進美國
探險家的新旅程
喬治首次的成功
放眼全球市場
正式進駐香榭麗舍大道
布拉札的機密行李箱
第十章 喬治‧威登的接班人
卡斯頓時代來臨
威登家族裡的天才雙胞胎
世界大戰帶來的陰霾
戰後的流金歲月
成立「威登&威登」公司
第二次世界大戰爆發
奢侈品的危機
數十公斤的黃金
抗戰時期
維希政府時期
維希政府旁的奢侈品店
魁儡政府的新憲法
第十一章 南北分裂的法國
戰爭前夕
遠離戰亂的維希生活
貝當元帥的左右副手
引人圍觀的櫥窗布置
大戰初期
德軍佔據阿尼埃爾
佔領區的黑暗時期
入夜後的辛特拉酒館
成為維希政權供應商
元帥雕像的生產者
接近核心政權
與上校首次會面
「法蘭西戰斧」
戰時的「威登&威登」
百年老店刊登廣告啟事
貝當的「梯耶爾演說」
第十二章 從家族企業到品牌帝國
維希政府與威登家族
上校與卡斯頓之約
約瑟芬轉讓經營權
重返香榭儷舍大道
盟軍的反抗
憤怒的行李打包工
波諾曼上校之死
威登家族的政治分歧
戰爭過後
戰後倖免於難
「路易‧威登」重新出發
從香榭麗舍到星形廣場
威登帝國再起
記憶中的旅行箱
從家族企業到「帝國」企業
今日的「LVMH」集團
推薦序 一段經典時尚的旅程 趙 怡
推薦序 深層而真實的美感 陳婉若
譯者序 跨越三世紀的絕代風華 蘇啟鴻
第一章 一個傳奇的誕生
路易‧威登的誕生
留傳百年的名字
磨出木工的天分
逃離繼母
啟程前往巴黎
抵達巴黎
徒步前進
路易夫人─艾美麗的誕生
「行李打包工」興起
開始流行裙撐
旅遊的興起
第二章 走向創業之路
風起雲湧的革命聲浪
「全世界的工人應該團結起來!」
鐵路帶來的創新旅行
沃斯掀起的裙裝革命
初次邂逅艾美麗
布西柯的好市集百貨
品牌誕生的年代
...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