訴說尋常百姓的聚散生死,刻劃你我當代台灣!
我家二樓有一張圓形大餐桌,不定期出現新菜色。
先是印尼鮮蝦咖哩,小阿衿用家裡的大鍋鼎熬煮整個晚上至湯液濃稠,為配合家中老人小孩,降低辣度。
幾年後,越南春捲登場,大阿衿以新鮮檸檬搭配魚露調製沾醬。
近年,阿婆為南非孫女婿準備鐵板牛排,在圓桌上擺放刀叉……
這是一個融合了客家、越南、印尼、南非、阿美族、泰雅族等多族群的家族故事;仿如聯合國的家族裡,有不同的聲音、不同的氣味,也有各自的難題與悲歡喜樂,就像當代台灣的縮影。
本書特色:
1. 深刻描述多族群融合的家族故事,他們的悲歡喜樂,就是一頁台灣當代的歷史。
2. 在傳統與多元當中,碰撞出最真實的台灣故事。
3. 對於人物的刻畫,無論是將自己藏在斗室裡的婆太、堅持讓兩歲早夭的妹妹入祠堂的阿公、隱忍丈夫在越南的外遇又不時突然消失獨自去流浪的阿婆,還是遠嫁來台灣的越南與印尼阿矜們,都細膩真實,彷彿就是你我的故事。
作者簡介:
張郅忻
一九八二年生,新竹縣人。國立清華大學中文所碩士,目前就讀國立成功大學台文所博士班。從小在客家庄長大,阿公阿婆說客語,小阿妗說印尼語,大阿妗說越南語,妹妹有阿美族血統,還有一位來自南非、嗜吃客家菜的妹夫。
最常被問名字如何讀解?據阿母說文解字,「郅」如「到」,「忻」同「欣」,即到哪裡都快樂,原來名字裡已潛藏「移動」暗示。《我家是聯合國》是首本創作集結,亦是一本移動之書。自「家」起始,追尋家人移動的軌跡,重新發現她/他們用生命畫下的世界輪廓;也記錄自己移動的旅程,在移動與移動的更迭間,步往回家的路。
作品散見《中華日報》副刊、《人間福報》副刊、《中國時報》人間副刊、《自由時報》副刊、《四方報》等,曾獲桐花文學獎、五四徵文獎、月涵文學獎、南風文學獎。
各界推薦
名人推薦:
客家出身的郅忻,細數從曾祖父母以降的家族故事,有台灣島內的情仇,有飄洋過海的愛怨,有跨越世代的難題。一字一字,刻畫了當代台灣。 ——《四方報》總編輯 張正
張郅忻筆下的長者、女性、自己,猶如一幅一幅的各時代人像,有悲歡的線條,有愛恨的色調,有七情的光影…… ——作家 阿盛
郅忻身處「聯合國家族」,記述繁複的人間事,感情真摯又條理分明……
——《中華日報》副刊主編 羊憶玫
拉開時代與遷移的軸線,細說客家阿公阿婆的糾纏愛恨,特別動人。
——社運工作者 顧玉玲
張郅忻以女性的靈慧與韌性,將「我家是個聯合國」這樣當代全球化人口遷徙的圖譜,寫成你我皆可親、可感的可愛之書。 ——電影導演 李志薔
從切身體驗中開掘出最溫熱的故事,深入夢寐,無多保留,這是最動人的一種散文。 ——詩人 唐捐
郅忻的半自傳體的文學作品,展現了她真實與異想的世界,混雜多元的文化體驗與社會關係,讓讀者的視界更為豁達。 ——成大台文系副教授 鍾秀梅
名人推薦:客家出身的郅忻,細數從曾祖父母以降的家族故事,有台灣島內的情仇,有飄洋過海的愛怨,有跨越世代的難題。一字一字,刻畫了當代台灣。 ——《四方報》總編輯 張正
張郅忻筆下的長者、女性、自己,猶如一幅一幅的各時代人像,有悲歡的線條,有愛恨的色調,有七情的光影…… ——作家 阿盛
郅忻身處「聯合國家族」,記述繁複的人間事,感情真摯又條理分明……
...
推薦序
推薦序 誰是台灣人? 張正
客家出身的郅忻,細數從曾祖父母以降的家族故事,有台灣島內的情仇,有飄洋過海的愛怨,有跨越世代的難題。穿插著咖啡與歌謠,郅忻訴說尋常百姓的聚散生死,一字一字,刻畫了當代台灣。
郅忻的文字要慢慢看,很慢很慢地看。跟隨文字營造出的氣氛,讓自己在不同的時空穿梭流轉,也隨著情緒的鋪陳,耽溺於形形色色的異族情調。郅忻是流浪者的孩子,她不由自主地流浪,沾染了無法定義的習氣,跟著她的文字,我也不知身在何處了。
血緣上,我是「純種外省人」,完全聽不懂閩南語。上學之後,有了會閩南語的朋友,每次學會一兩個新詞(通常是罵人的),便成了我和弟弟吵架時互相攻擊的武器。長大後聽朋友說,他們小時候遭受「國語霸權」的欺凌,在學校講方言就要掛狗牌。雖然不是我的錯,但我似乎成了共犯,也對自己當時的渾然不覺感到內疚。
成長階段,遇上台灣認同的轉移,「當一個活活潑潑的好學生,做一個堂堂正正的中國人」這兩句小學作業本背面的標語,越來越政治不正確。如今,「中國人」已是禁忌的詞彙,「台灣人」才是台灣的認同主流。然而,什麼才是台灣人呢?現在的台灣人,誰的身邊沒有流著不同族裔血液的親友同事?誰才算是「純種台灣人」?又,我們希望我們是「純種」的嗎?我有點擔心,過去的「國語霸權」,以不同的內容、同樣的形式,重新降臨。
不只一次遇到跨國婚姻的下一代,我問他們,成長過程有沒有什麼不同之處,有沒有什麼為難?一位台菲混血的大學男生說,沒什麼啦,沒什麼問題,就是有一次,同學因為我的頭髮自然捲,把螞蟻放進去……前一刻的他,還輕鬆談笑,這一刻,卻哭了。我心疼他曾經受到的委屈,那樣隱匿的傷口,肯定尚未痊癒。
另一場辦在大學裡的座談會上,一位濃眉大眼的女同學忿忿地問:「怎麼樣才算台灣人?」因為混血的她,膚色較深,從小就不斷被問:「妳是台灣人嗎?」雖然她在台灣長大,國台語流利,但仍被這些質疑與歧視逼迫得無處容身。說到傷心處,紅了眼眶。
千百年來,台灣一直是個混血的島嶼,不同文化與血緣的碰撞,造就了今天的我們。我理想中的「我們」,我們台灣人,是膚色深淺、胖瘦美醜、貧富貴賤不論,但是彼此多元包容、心胸開闊,在對待老外和外勞時,一樣有人情味。
雖然我們都是凡人,很難忽視人我之別、很難不分遠近親疏、很難做到一視同仁。但,跨越界線,理解界線的另外一邊,不正是我們不斷學習、探索世界,所想要達成的終極目標嗎?這個過程,肯定很慢,要依賴更多更多郅忻這樣的文字,耐心推動。
(本文作者為《四方報》總編輯)
推薦序 誰是台灣人? 張正
客家出身的郅忻,細數從曾祖父母以降的家族故事,有台灣島內的情仇,有飄洋過海的愛怨,有跨越世代的難題。穿插著咖啡與歌謠,郅忻訴說尋常百姓的聚散生死,一字一字,刻畫了當代台灣。
郅忻的文字要慢慢看,很慢很慢地看。跟隨文字營造出的氣氛,讓自己在不同的時空穿梭流轉,也隨著情緒的鋪陳,耽溺於形形色色的異族情調。郅忻是流浪者的孩子,她不由自主地流浪,沾染了無法定義的習氣,跟著她的文字,我也不知身在何處了。
血緣上,我是「純種外省人」...
作者序
雜
我家客廳永恆處於一種雜亂的狀態,桌上總有些零食甜嘴散放,比如喝到一半的養樂多、咬過幾口的麵包。擺設毫無風格可言,曾經租給眼科留下的眼鏡櫃用來放置電視音響,鄰居棄置略掉漆的紅沙發,老家留下的木頭櫥櫃在一側收納雜物,不新不舊,不東不西,不髒不淨,人與空間之間形成一種長期的默契,有人不定時收拾,有人又忘了物歸原位,讓這裡不至過於紛亂,卻又說不上整齊。空間之所以如此,我想與家中持續有新一代出生有關,這裡永遠不缺孩子的聲音。在這樣雜舊的空間裡,生命得到延續。
二樓有一張圓形大餐桌,不定期出現新菜色,先是印尼鮮蝦咖哩,小阿妗用家裡的大鍋鼎熬煮整晚至湯液濃稠,為配合家中老人小孩,降低辣度。幾年後,越南春捲登場,大阿妗以新鮮檸檬搭配魚露調製沾醬。近來,阿婆為南非孫女婿準備鐵板牛排,在台式圓桌上擺放刀叉。我的家人慣於移動,從他們的祖輩即是如此,來自客家、越南、印尼、南非、阿美族、泰雅族,最終交會於此。有時候移動與流浪未必是自願,卻也未必全然被動;因為這些移動的歷程,我家成為聯合國。
我家不僅是我家,似乎也是台灣部份家庭的縮影,這裡不只存在一種聲音、一種氣味。於是,我跟隨「我們」移動的軌跡、遷徙的腳步,從遺失的細節裡試圖返回錯過的場景。攪動時光的水流,重訪故地,但我依然只能沉默的看時間再次過去,只好以筆畫下他們的影子,讓遺憾留在原地,成為影子反身的光。
一個以「家」為核心的書寫卻在離家之後開始,不僅止家人遷徙的足跡,也記錄了我自己的移動。離家後遇見的人與事,讓我尋回返家的路。感謝我認識的越南姊妹,妳們讓我理解作為一個女性該如何堅強,〈織〉一文的越南文版將獻給妳們,也企盼台灣社會能真正認識越南及其他東南亞文化;感謝華副主編憶玫姊,給我一塊耕耘的園地;感謝唐捐老師,帶我走出第一座迷宮;感謝玉山社魏姊和編輯明雲,讓我加入你們的台灣故事;尤其感謝阿盛老師,告訴我土地的故事是寫不盡的。
特別感謝我的家人,這本書不屬於我自己,跨越海洋陸地、天堂人間,我們一起在這裡。
雜
我家客廳永恆處於一種雜亂的狀態,桌上總有些零食甜嘴散放,比如喝到一半的養樂多、咬過幾口的麵包。擺設毫無風格可言,曾經租給眼科留下的眼鏡櫃用來放置電視音響,鄰居棄置略掉漆的紅沙發,老家留下的木頭櫥櫃在一側收納雜物,不新不舊,不東不西,不髒不淨,人與空間之間形成一種長期的默契,有人不定時收拾,有人又忘了物歸原位,讓這裡不至過於紛亂,卻又說不上整齊。空間之所以如此,我想與家中持續有新一代出生有關,這裡永遠不缺孩子的聲音。在這樣雜舊的空間裡,生命得到延續。
二樓有一張圓形大餐桌,不定期出現新菜色,先...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