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華爾街之死」,是危言聳聽?還是真的已到窮途末路?
本書從分析2008年全球金融風暴的成因開始,一路追問︰華爾街的投資者是如何從理性投資、管理風險的穩健作風,轉變到後來出現了失去理性、玩弄風險的偏激人格?此外,作者也分析了華爾街的業務性質、投資模式與產業結構等面向,藉此向我們說明,過往以投資銀行帶領風騷的華爾街在幾經折騰之後,確實已然不復見往日風華。
作為一本親切的金融風暴入門書,本書在每章結尾皆為常見的問題一一解答:所謂的「泡沫」是什麼?衍生性金融商品為何如此受歡迎?美國政府為什要斥巨資拯救金融公司?
這是一場新自由主義帶來的失控金錢遊戲,而批判,從理解開始。
作者簡介:
戴夫.堪薩斯(Dave Kansas)
Large of FiLife.com編輯。曾任《華爾街日報》Money& Investing部門編輯及TheStreet.com主編。著有The Wall Street Journal’s Complete Money& Investing Guidebook和TheStreet.com Guide to investing in the internet Era。
譯者簡介:
謝麗美
台大社會系畢業,美國天普大學(Temple University)電腦碩士。現任職於盟創科技人力資源部,2008年曾出版《跟我一起數一數》畫冊。
章節試閱
導論
過去一年,美國和全球的金融體系急劇地變化,幾乎沒有人能事先料到。大銀行倒閉,華爾街的投資銀行基本上也銷聲匿跡不見蹤影,這使得公司和個人要借款變得異常艱難。為了拯救金融體系並刺激疲軟的經濟,美國政府投入超過七兆美元—大約是美國每年經濟產出的一半—提供各種擔保和貸款。
2008 年 12 月,國家經濟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economic research)宣告美國經濟在 2007 年底就已經正式步入衰退期,從那個時候開始,幾萬間的房子遭到查封並被取消贖回的權利、上百萬人失業、投資和退休金的投資組合萎縮,這些陰霾一一地嵌入了這幅陰森的經濟景象之中。面對前所未見的經濟風暴,對策很難在短期就收到成效。而在這個混亂的過程中,不只那些「大到不能倒」的銀行和公司崩垮,冰島甚至整個國家都破產了。全球銀行擠兌,過去那段經濟恐慌的痛苦記憶佔據了媒體頭版,人人都擔心自己辛勤工作一輩子的積蓄是否會化為烏有。
同一時間,世界各地的股市急速下滑,許多倚靠這些投資組合度過晚年退休生活並支付小孩大學學費的人感到驚慌與憤怒。暴跌的股價迫使剛退休的人又回去工作,而屆退的人則考慮再幹幾年,盼能救回自己傷痕累累的養老金。這是個即便相安無事也令人忐忑不安的時刻,尤其在馬多夫(Bernard Madoff)500 億美元醜聞爆發之後,那些慈善機構和大富豪也要面對鉅額的損失。
這些人的失望和憤怒可想而知。數十億美元被拿去拯救銀行,而普通家庭卻必須在經濟困窘時期精打細算要如何才能糊口,更多的人則擔心大裁員將席捲全國。這樣高度的焦慮和恐慌從 1929 年大蕭條以來可以說不曾發生過,即使目前的情況不完全是當年災難的翻版。雖然經濟環境不佳,但大量由貧民所住的破房子尚未在衛星都市湧現;而且,失業率雖然比過去一段時間高一些,與 1930 年代的 25%相比還是有一段距離。
這場災難是怎麼發生的?簡單來說,就是銀行、公司和個人借了太多錢,又把那些錢投資在不當的地方。個人買入遠遠超過自己財力所能負擔的房地產,而銀行則投資和房貸有關的業務(後來房貸價格崩垮)。有些銀行每投資 1 美元要借 35 美元;這意味著當事態轉糟,銀行很快就會被拖垮。
歷史上所有的金融危機,都是貪婪和過度自信所造成。從17 世紀的荷蘭鬱金香狂熱,到近年網路股狂飆,貪婪導致了非理性的行為,到最後總是把價格哄抬到比真正價值還要高出許多的地步;以此次為例,貪婪帶動莫名奇妙的購屋行為,銀行貸出的款項遠超過他們可以回補的金額。貪婪也促使整個金融體系的人在致富的最高期望下做出不合邏輯的事。
過度自信表示謹慎小心都蒸發不見,不論是投資客和借貸雙方都一樣。過度自信表示風險管理的標準都被踢到一旁,即使是最令人敬重的金融機構也不例外。過度自信也意味著少有人未雨綢繆以防萬一。貪婪與過度自信結合的後果就是金融風暴,每個人都被捲了進去。
雖然這起事件讓人目瞪口呆,但過去並不是沒遇過金融恐慌,只不過規模和波及範圍沒這次這麼大這麼廣。走過 1970 年代的人應該還記得當時的高通貨膨脹和經濟黯淡無光。許多人過得非常痛苦,因此懷疑經濟是否有可能復甦;當然,熬過 1980年代前幾年困頓的衰退期之後,經濟最後還是風光地復甦。
身為一個金融記者,我曾親眼目睹其他金融恐慌。1997 年亞洲的金融風暴、1998 年俄羅斯的金融危機、2000-2001 年的網路狂飆和科技股泡沫化。然而這幾場危機的本質上都不如 2007-2008 年這場金融危機的全面、深入。過去的危機發生時,我們幾乎很少聽到自由資本主義體系「主樑快撐不住了」的聲音,但這次不一樣,到處都在談整個體系的生存危機。
不論年代是好或壞,我一直在報導金融市場的消息。1995年我擔任《華爾街日報》(The Wall Street Journal)的記者,以文字見證道瓊工業指數衝破五千點。那份篤定的感覺好像是好久以前的事了。1990 年代末,我擔任 TheStreet.com 的總編輯,因此有個絕佳的位置去觀察網路股狂飆。而本世紀初,市場上升的期間,我在華爾街日報負責對華爾街的報導。
擔任上述最後一項職務期間,我們眼下問題的根源就已經埋下。我和同事常寫到「唾手可得的錢」滿天飛。每個對沖基金幾乎不需要任何條件就能從一心想完成交易的銀行借到大筆款項。個人也有一些管道取得房貸來買遠超過自己夢想的房子,慘的是房價還超過自己的基本收入。腦袋靈光的華爾街巫師創造出奇怪的投資工具,以利用那些流入體系之中的龐大債務。從外部來看,整個體系就像是一座瘋狂的旋轉木馬,只要音樂不停,木馬就會不斷旋轉。
但是,音樂當然還是停了。那些曾經帶動投資選擇的債務,等到最後回頭一看,發現根本毫無道理。巨大的損失淹沒了銀行、個人和整個體系。甚至在你閱讀這本書的時候,清理工作仍然持續進行。有時候清理需要的時間很長,道瓊指數到 1954年才又回到 1929 年的高點。有時候從惡夢甦醒卻又非常快,1987 年的股市崩盤,當年十月道瓊指數一天就跌了 22%,但它對於整個經濟只是一道小小的齒痕,道瓊不用一年的時間就復甦過來。
未來幾年我們要期待什麼?首先,我們要更瞭解事情的原委。對於經驗豐富的銀行家和新手購屋者來說,過去兩年的荊棘之路仍然是個謎。本書將解釋這次金融危機的起源和事實,告訴你最好的應對方式。這本結合歷史與策略的書是為了這個新時代所寫。
導論
過去一年,美國和全球的金融體系急劇地變化,幾乎沒有人能事先料到。大銀行倒閉,華爾街的投資銀行基本上也銷聲匿跡不見蹤影,這使得公司和個人要借款變得異常艱難。為了拯救金融體系並刺激疲軟的經濟,美國政府投入超過七兆美元—大約是美國每年經濟產出的一半—提供各種擔保和貸款。
2008 年 12 月,國家經濟研究局(national Bureau ofeconomic research)宣告美國經濟在 2007 年底就已經正式步入衰退期,從那個時候開始,幾萬間的房子遭到查封並被取消贖回的權利、上百萬人失業、投資和退休金的投資組合萎縮,這些陰霾一一...
目錄
推薦序:華爾街之死?/張弘遠
導論
第一章 風險高利潤
第二章 金融巫術
第三章 金絲雀
第四章 金融海嘯
第五章 新的世界秩序
第六章 什麼才是安全的投資?
第七章 債務和毀滅
第八章 談投資策略
後語
謝詞
推薦序:華爾街之死?/張弘遠
導論
第一章 風險高利潤
第二章 金融巫術
第三章 金絲雀
第四章 金融海嘯
第五章 新的世界秩序
第六章 什麼才是安全的投資?
第七章 債務和毀滅
第八章 談投資策略
後語
謝詞
購物須知
退換貨說明:
會員均享有10天的商品猶豫期(含例假日)。若您欲辦理退換貨,請於取得該商品10日內寄回。
辦理退換貨時,請保持商品全新狀態與完整包裝(商品本身、贈品、贈票、附件、內外包裝、保證書、隨貨文件等)一併寄回。若退回商品無法回復原狀者,可能影響退換貨權利之行使或須負擔部分費用。
訂購本商品前請務必詳閱退換貨原則。